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道30(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李咏涛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道30》以记录深南大道30年成长历程为主线,从一个侧面反映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该书分上下两册,采用编年体的形式,以深南大道为主线,讲述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波澜壮阔的成长历史。本书是下册,从1993年到2010年,是深圳在特区使命告一段落后,作为一个城市大发展的阶段,包括:先锋的困顿(1993—2002)、大道无疆(2003—2010)两大章节。

内容推荐

通过一条街道写一座城市,是一个简便的写作方法,但也充满时间和空间不断交错的挑战。深南大道是深圳的城市脊椎,主导着这座城市的生长发育,也主宰着本书的章节段落。本书是一本比较独特的书,作者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通过“深南大道”来观察和思考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轨迹和命运变迁。

《大道30——深南大道上的国家记忆》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下册。

目录

第三部 先锋的困顿(1993-2002)

 1993 城市风暴

激荡与沉沦

猝不及防的城市危机

青春期的终结

 1994 分合珠三角

贯通三角洲

格格不入的城市群

破镜重圆深莞惠

大道人物:

胡应湘vs李嘉诚——香港大佬的“深圳梦”

特别收录:忧郁与激情——与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一起看深南大道

 1995 高处不胜寒

地王出世

别了!特区

 1996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产业

书城里的文化救赎

主旋律文化VS草根文化

文化的产业雄心

 1997 双城计

香港回家

第二波“偷渡”

深港联合特区:从单相思到热恋期

大道人物:

港督VS特首——旁观者,还是领跑者?

 1998—1999 深圳中轴演义

寻找中心

中心区规划的“战”与“和”

 2000 国际花园城市:迷离的绿色

桂冠的背影

绿色乌托邦

“难以为继”时代

 2001—2002 饕餮大道

消逝的食街

香蜜湖之殇

BB机·中巴·香港老的士·自行车道

第四部 大道无疆(2003-2010)

 2003 深圳过“关”

被“关”起来的城市

四面的突围

 2004—2005 市民中心&公民大道

欲张者伏翼

走向公民城邦

被“遗忘”的公民

 2006—2007 野蛮生长城中村

城市包围农村

“违建”怪圈

廉租房·娱乐场·大学宿舍

大道人物:

特区村长:最激进与最保守

 2008 企业大道

企业之都

黑铁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

大道基因

大道人物:

深圳企业家——北人南相

 2009—2010 而立深圳

30年N个定位

政改之困

让历史告诉未来

 深圳的答案

试读章节

1993年6月27日,对深圳的成长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座城市的“脊椎”深南大道全线竣工。以蔡屋围为原点,东至新秀村,西至上海宾馆,并以上海宾馆为界再延伸到南头古城,这条坚韧无比的城市脊椎东西绵延近30公里,一路西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城市组团和地标。

大道两侧,似乎升腾着源自地层深处的力量,走过这里的人,无不被一种势不可挡的氛围所震慑、俘获。

1993年的深南大道东,邓小平画像已在深南大道与红岭中路交汇处竖立,邓小平视野数百米外,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开工建设,深南大道将因此与天空对话,并拥有一个众人仰望的高度。继特区建设之初,在罗湖兴起的集群式摩天大楼热后,一座座更有个性、更华丽的大厦沿着深南大道一字排开。

1993年的深南大道中部,华强北赛格电子交易市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以电子市场为龙头的新商业业态逐步蚕食上步工业区军营般的厂房,低端工业被无情地驱赶北上,深圳第一轮产业转移正当其时。

1993年的深南大道西,中科院与深圳市联手打造的深圳科技园,因合作模式、运营思路和地域狭小等问题,已经容纳不下深圳这座高科技城市的全部梦想。高科技细胞在整个城市蔓延、扩散。在深圳不断为科技和民营企业推出制度创新下,那些崭露头角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筋强骨健、生龙活虎。

1993年的深圳,在邓小平南巡旋风的效应下,处于极度亢奋之中。它孤军奋战杀出的那条血路,终成阳光大道;它冒着无数风险的种种试验,都已得到权威认证并普遍应用。此时的中国,似乎一扫1989年风波的阴影,对市场和经济的渴望取代了曾经纷乱迷惘的梦想——1993年3月召开的八届人大会议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入宪法修正案,自深圳经济特区和安徽小岗村发起的“市场经济”在经过深渊薄冰之险后,大行其道。

1993年是深圳特区历史上又一波盛况空前的移民潮。下海、闯深圳以及“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样的词汇深深刺激和挑拨着人们的神经和大脑。与改革刚刚启幕的八十年代初相比,这一次移民潮来势更加汹涌。很多移民都在阅读一本关于深圳的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这本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编著的书,‘将深圳奇迹与古埃及的斯芬克斯之谜相提并论,似乎想用斯芬克斯之谜的不可思议来表明深圳的奇迹。就像斯芬克斯之谜真正的谜底是“认识你自己”,深圳的魅力在于它解放人性、释放自我的力量,在这个备受压抑的社会中,喷薄而出。

这个“谜”给了人们更加清晰的未来、更加现实的价值取向。

1993年1月1日,深圳关外的宝安县撤销,挂牌成立了宝安区和龙岗区。这意味着,深圳将从特区走向城市,将关外也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来对待。城市化的进程将突破“二线关”的限制,原本泾渭分明的深圳关内关外,有望走向统一规划、融合发展的道路。

1993年第一季度,初试市场经济的中国经济呈“井喷”之势,GDP增幅达到14.1%,是中国经济30年中增速最快的年份之一;深圳GDP增幅更是一飞冲天,超过40%。人们普遍预期,深圳GDP将很快超过中国第三大城市天津,令这个老工业重镇倍感焦急。

1993年,深圳进出口总额一举超越上海,达到282.04亿美元,荣登全国各大城市榜首,出口之都的桂冠闪耀至今。

如此情势下,这座城市有足够的豪迈和底气发出自己的城市宣言。在邓小平南巡时所提出要赶超新加坡的鼓励下,1993年2月23日,深圳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深圳未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宣称:“将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这比2008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叫板新加坡”的豪言,早了15年。15年前勾画出的蓝图,仍是特区30年时所要全力追求的城市目标,深圳人当年的勇气由此可见一斑。

那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年代,甚至有些不计后果。

市场经济这匹脱缰的野马,惊醒了沉寂两年多的中国大地,重新给这个国度以活力和希望。但对于如何驾驭市场经济,中国政府和企业还不够娴熟,无法让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走。很快,中国经济体温急剧上升。股票热、房地产热、集资热四处“点火”,由此带来猛烈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使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如临大敌,甚至有海外媒体将之与1988年可怕的通货膨胀相比。

经过数个月紧张的观察、思考和犹疑,中央决策者终于出招。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主持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镕基铁腕治市,亲任央行行长,紧急关掉资金的水龙头,全面削减基建投资。这是中国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第一次宏观调控,也使1993年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而危险的年份。此后,“宏观调控”一词成了中国经济这个腾云驾雾的孙悟空的“紧箍咒”,对中国经济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朱镕基虽然一开始采取了行政化的霹雳手段,但在经济形势得到掌控后,逐步回归到改革和市场化的政策,并在财税体制、金融体系、外汇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推出改革新政。自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增量改革向整体改革迈进,中国经济将要走过一段有“地雷阵”和“万丈深渊”的路程。

南海之滨的深圳、惠州、北海、海南,犹如股市曲线图,一下子从最高点跌落到谷底。P5-9

后记

2010年8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对话》播出“特区转型答辩会”,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儒雅而沉静地回答了主持人和嘉宾的提问。

土地资源的短缺、户籍倒挂、住房、人才和教育难题,一大堆问题抛向这位新市委书记。

30年前,深圳是中国的答案。

30年后,深圳产生了一系列难解的命题。

深圳就是这样充满辩证和悖论的城市,就像本书上下册写作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那种矛盾和对立一样:在上册中所赞美的东西,在下册却成了抨击和反思的对象。比如,深南大道的宽度、城中村出租经济、土地拍卖制度、城市美化运动等等。这或许验证了一个道理:有时候一桩伟大的事业,它最初的成功,有时可能反而会成为阻滞它进步的原因。

深圳的未来在哪里?

这座城市的学者精英们为此困惑已久。7月30日,在一次新浪乐居主办的论坛召开前,我曾向郎成平发问。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在中国城市中,上海尤其是北京有更大的舞台。这代表了很多学者的观点。我想,这样比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深圳过去取得的巨大辉煌而言。那段历史,是非常年代的非常之举,是非常之位中的非常之为,有过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因此,拿过去作为比较参数将陷入一个严重的误区。

假如深圳是一个美女,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将永远无法与花容月色的青春年华相比。但深圳是一座城市,它的价值在未来。它所拥有的美丽不是表面的荣光,而是一种基因的传承。

30年间,这座城市最大的成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类:“深圳人”。

然而,即便是这新造就的“深圳人”,也在这期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过去的深圳人,丢七八辆自行车,搬七八次家,换七八次工作,才能获得“深圳人”这三个字的体验。现在,那些曾经折腾的“深圳人”,淡定了,安静了,不年轻了。他们似乎无力给后来的深圳人榜样的力量。新深圳人则在房价、医疗、教育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前,无法获得老深圳人曾有的身份认同,要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开始新的奋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人”已经虚无化。

因此,深圳的问题是,它是否传承了它诞生时的优质纯粹的基因?是否能在新的历史时段,将这一基因创造性转化?

一切都在过程之中,没有最终答案。这是城市发展之忧,也是城市进步之力。正如本书所要努力表达的,不是答案,而是寻求力量。

过去,深圳曾经是中国的榜样。

现在,深圳的领导者和学者都将学习新加坡、香港作为求解答案的路径。但是,30年前,深圳就曾向这两个“师父”叩首拜师,一战成名。今天,深圳在有勇气向“师父”叫板的同时,也应沉下心来学习自己的过去。

答案在经书的反面。

就像武侠中的绝学,逆经脉运力,方能打通血脉。

也如同这本书,正确的方法或许是应该先看“下册”,再看“上册”。“下册”中的难题和困惑,或许在“上册”里能够找到一些启发。

这本书的创作,历时一年半。仅凭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这本书的产生和创作,郭兆斌先生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他也是本书的共同创作人。我还要衷心感谢那些接受采访的人以及对本书提供支持的人,他们用丰盛的人生经历和见解给本书以极大帮助。他们包括(排名不分先后):樊纲、郎成平、吴晓波、黄康景、黄扬略、姜东南、胡洪侠、旷昕、王昕、张梧峰、薛浩、郭良原、陈湘阳、吴桂贤、汤锦森、罗征启、王炬、许重光、张西甫、刘明达、欧礼锦、陈劲松、王岚、乐正、孙骅声、欧宁、邓康延、胡野秋、南兆旭、高青、高海燕、宋丁、贺承军、半求、王世泰、高枫、杨立青、江式高、肖全、韦洪兴、王琛、文锡泉、林勤、潘喜良、杨荣成、王枫、吴晓勇、潘健、程建功等。

本书如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2010年8月8日

深圳梅林一村

书评(媒体评论)

希望这本书中对过去30年的记载与回顾,希望我们现在对过去30年的种种分析与论证,能够对今后30年更好地改革与发展,有所启迪。

——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道路总是城市与文明进化的表征,从丝绸之路到深南大道,中国文明的变迁便贮藏其内,又四散蔓延。

本书以一条道路为视角,在以小见大的布局中讲述了一座改革之城的巨变,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读此书也是在读我们自身所处的城市,正是与之相似的众多变迁,汇成今日中国之气象,而深南大道则成为其中最早、最典型的一个缩影。

——著名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 吴晓波

没有一条城市大道能浓缩30年中国改革的历程与回忆;能集中揭示中国现在经济几乎全部的奥秘和活力,只有“深南大道”可以肩负这样的使命。“改革开放博物馆”式的大道,还在加速延伸,启迪着未来。

——世联地产董事长 陈劲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