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怀望遥远的青春(上中下)
分类
作者 杨重光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选编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回忆文章97篇,配发照片近400幅,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期望通过老知青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

本书的作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平实自然地叙述自己,或写迷茫痛苦的经历,或写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管是淡描还是浓抹,都是自己的真切体验,都是历经磨难后的独立思考。时代造就人,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一些老知青身上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烙印。

阅读知青的故事,可以读出坎坷,读出苦难,更能读出精神,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内容推荐

  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约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现象。山东省档案局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抢救、还原这段历史,面向社会举行了“征集知青档案”活动,征集到了数量惊人的各类知青资料,其中不乏具有独特价值的珍贵文献。该省档案局将这些珍贵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加入馆藏的一些资料,经有关人员3年努力,编辑成为《怀望遥远的青春》一书。总共收录文章97篇,配发图片近400幅,其中绝大多数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目录

序一

序二

写在前面的话

山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述

早期回乡知识青年

把青春献给农村

新中国最早出名的知青——胡兆坤城镇插队知识青年

归侨知识青年——林淑娘

回乡当知青的日子

我下乡之路的进与退

感恩的婚姻

没有岁月可回头

陈庙纪事

永远的知青情结

我记得

嫁在刘庄——一个女知青标兵的自述

哦,我的父老乡亲

难忘岁月的生活浪花

总理的教诲永远铭记在心中

往事回眸——厉家寨插队纪事

值得回味的创业史

时光中不老的孩子

沉淀出的美好记忆

十五岁时的那份纯真

一支深沉苍凉的歌

如歌的青春岁月

往事拾遗

难忘的知青之家

“老知青”旧事

一段历史一首歌

情感深处的记忆

萌动的青春

追寻激情岁月

“文革”中济南市两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始末

家长兄长朋友——忆下乡带队的日子

她是一粒闪光的金子——讲述老知青李纪渝的故事

昨天的故事

知青生活片段

难忘的回乡插队生活

山东建设兵团知识青年

那时我们正年轻

一张钢锨

我当选“十大”代表始末

山上多松

难忘兵团那些年

从渤海岸边到泰山脚下——我在建设兵团那几年

印记——回忆蹉跎岁月的往事

我的知青岁月

从我的日记读开来

水啊水

永铭心间的记忆

游黄河口忆军垦事

黄河农场知青生活琐忆

我的兵团生活

珍藏心底的记忆

眷恋那片黄土地——记知青王鲁岩

今生无悔的选择

农场周边的村庄

代价

把关爱送给每一位兵团战士——记山东建设兵团14团政委贾胜美

罗家屋子纪事

自豪吧!兵团人

苦乐年华

林荫里的歌声

赴青海支边知识青年

永远的高原情结——齐鲁儿女参加建设兵团赴青海的前前后后

红柳林·沙柳包

我们的青海农建师

青海农建师的“劳大兵”——关于军垦知青生活的回忆

我与青海建设兵团宣传队

情萦柴达木

青海军垦生活散记

到柴达木盆地采访

山海人生——为纪念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岛知青而作

把根留住——记扎根格尔木的山东知青李和印

踏上西去征程

征途纪行

梦断祁连

我与《战斗报》

凛冽的冬天

枯水岁月

消失的部落

我所认识的一位小提琴手

患难夫妻风雨情

“革命化”的婚礼

我为红柳写内参

赴内蒙古支边知识青年

热血草原——为纪念赴内蒙古支边的青岛知青而作

兵团里的那些事

两次内蒙古之行

情系马头湾

回望当年

一生中的四个女人

兵团创业第一年

那年,我差点成了雷锋

塞外除夕夜

离乡·返乡

赴甘肃支边知识青年

足迹——一位甘肃支边知青的回顾

昌马河的记忆

爱的记忆——写给同为甘肃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的妻

难忘的高考报名之路

天光

又是麦收时节

美好

难忘知青15年

山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新中国最早出名的知青——胡兆坤

郑永祥

1948年4月底5月初,解放军打下了潍县及周边的几个县,使鲁中、渤海、胶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胡兆坤的家乡——潍县二区申家村随之成了解放区。此前,他是潍县一中的高材生。刚解放的潍县急需有文化的入。那时,能达到初小毕业,就算是出众的人才了,一个县一中出来的学生,就更成了宝贝。听说申家村有这么位中学生,区里就来了人,动员他参加工作。胡兆坤很快就参加了工作,亦即参加了革命。在他参加工作大半年之后,作为调干学习,他又回到了潍县一中。经过半年的学习,取得了初中毕业证书。胡兆坤回到区机关,随后被派到三区新建的乡政府,在乡政府帮着领导搞土改。

也就是从这段时间起,他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走向农村的知青中的一员。

干什么都能拔尖

土改过后,胡兆坤在乡政府担任财粮助理,同时兼任申家村的民校老师。

这财粮助理,负责的是乡政府所辖区域的税收、公粮的收缴、区政府的所有钱粮开销,以及督导农民的收种等,事情就够繁杂的。他还得抽空备课,以便晚上当民校老师给学生上课。乡政府里就只有他一个文化人,那些需要写写算算的事都得依靠他,他又很要强,只要别人看得起他,就没有个不行。所以,那一阵子他很忙。仗着年轻,也不知道累。

干了一年的财粮助理。他对农民们态度好,该有的服务都很到家,该收的钱、该收的粮,都一点儿不少地缴纳给了政府,且账目清晰,基本上没有差错。这期间,他收了一大箱子北海币,由一个班的战士负责跟随押运,送到县政府。经验收,只收了一张五毛钱的假币。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不容易的成绩。由于工作出色,他再次被县里评为模范。

对民校工作,他也很尽心。到了晚上,总是第一个来到民校。他很勤快,到了民校的教室里,不是打扫卫生,就是拾拾掇掇,往往等他收拾好了教室,学员才陆续而来。他办事认真,又很讲究方式方法,这也体现在教学上。因此,学生都说他教得好,也愿意跟他学。他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也就保证了教学质量。由于成绩突出,由他主办的民校被评为全县的模范民校,他也成了民校的模范教师。

因为表现突出,他被吸收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接着,就进入了1951年。为了让农民们团结互助,多打粮食,上级号召在农户之间成立互助组。此时有个口号,叫“合作互助,是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要求农户们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上级每年都派人到各村督导农户们实行这种生产组织,但该组织在很多村是“春组改,秋垮台,过了年,再重来”,很不巩固。区委决定派胡兆坤到申家村抓互助组试点。

胡兆坤来到村里,并没有着急抓成立互助组,而是利用参加工作几年来养成的习惯,首先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查找互助组办不下去的原因。

在了解到此前互助组的弊端后,胡兆坤也就有了办好互助组的办法。经他出面做工作,有7家农户参加了他组织的互助组。当了这个互助组组长的他决定创新互助组的管理,对组员间的互助实行评工记工。他首先对这7户组员的劳力、牲口、土地的面积和远近等进行了详细登记,由大家评议出工者(包括人力和畜力)的工分并进行记工。一个决算期满,算出一个工的报酬是多少,然后由别人给自己出工的总工分,减去自己挣的总工分,或自己挣的工分,减去别人给自己出工的总工分,就是自己应付给别人的报酬或别人得付给自己的报酬。就是哥哥给弟弟干活,儿子给父亲干活,只要不算是一家一户的,都要算工分记工,一切按互助组的章程来。因多帮了别人自己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所以对组长招呼自己给别人的互助,组员们都积极了,组长也有了权威。

胡兆坤是乡财长,这是他能从经济利益出发来考虑调动农民参加互助组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在这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能评工能记工,又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他办的互助组成功了,而且办得相当成功。

他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开来,这才使互助组成了当地农村较为巩固和普遍的劳动组织。他再次成了县里的典型人物。

被迫务农

在中学上学时,胡兆坤就是班里的拔尖人物。他功课好,每次考试头三名里都会有他。他的理想是中学毕业后升大学,将来当工程师或发明家,做个像模像样的高级知识分子,起码是能到城里去找个体面的差使。

没想到却陷在农村拔不出脚来了。

原来,胡兆坤虽然是乡财长、互助组组长,但在当时来讲,都只能算临时工,就是一个兼着给公家打打工的农民。他的多数时间,都是围着自己家的庄稼地和庄稼院转。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处都需要文化人,他的好多同学都参加了工作,一个个都有了体面的工作。遇到一些熟悉的老同学,见人家穿得干干净净,制服手表一身洋气,让人好生羡慕;再看看自己,一身庄户人打扮,土得掉渣,越比越觉得自己不该在农村呆着,越比越觉得自己应该远走高飞。

可父亲不让他走,互助组的组员们也拦着不让他走。事情反映到区里,区委书记尚殿美也亲自做他的工作,区委书记给胡兆坤讲了苏联的集体农庄,讲农村下一步的发展前景,讲了农村即将逐步实现的集体化、机械化、电气化,讲了在农村干下去的光明前途,讲了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紧缺和可大有作为,讲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总之是希望他留下来,安心农业生产,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本来,胡兆坤想给区委书记诉一诉自己这县一中高材生当农民的委屈,借以取得领导对自己到城里谋前程的理解,没想到最后,他倒让区委书记给说服了。加上父亲不让他走,组员们的挽留,实在是不好驳大家的面子,他只好辞了同学在城里给自己找的工作,仍旧呆在了互助组里,继续忙活着互助组的事。

……

P22-24

序言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历经3年的艰苦努力,本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与已经面世的《山东知青档案资料汇编》、即将面世的画册《青春印象——山东知青图片档案》和“山东知青档案史料展”,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知青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对本书进行了审阅。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秘书长王敏和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十分关心“山东知青史”的课题研究工作,并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统筹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业生产落后等问题的艰难尝试。干百万人大迁移,回乡、插队、支边,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轨迹,涉及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形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整合山东馆藏档案和民间史料,真实、完整地记录那段历史,为历史研究和文艺创作留存真实而丰富的资料,是我们开展“山东知青史”课题研究的宗旨。作为一名老知青,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作为“山东知青史研究”课题组的带头人,我深感责任重大。

距1968年全国大规模动员知青上山下乡已经40多年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年的老知青关注“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热情不减。当省档案馆“征集知青档案”的消息在新闻媒体上一发布,媒体编辑部和省档案馆的联系电话几乎被打爆。前来咨询和捐赠史料的老知青络绎不绝,档案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忙。征集的过程,成为抢救、还原民间知青档案的过程,成为追寻知青历史的艰苦跋涉。记不清我们与多少老知青一起回首那丰富多彩的青春岁月,共同回味那酸甜苦辣的风雨沧桑。只记得一些老知青在消息见报的第一时间就打来电话,由衷地感谢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并把自己出版的回忆录、珍藏的相片和实物无偿地捐献给档案馆。他们说,这些资料承载着我们青春的记忆,我们不留了,档案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我们更忘不了当年从事知青工作的老前辈,他们系统地回顾了知青工作的全过程,使我们对上山下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征集知青资料的日子里,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被老知青们感动着,一位身患癌症的女知青仍千方百计收集知青资料,一位瘫痪在床的支边知青为我们口述当年的故事。

本书选编回忆文章97篇,配发照片近400幅,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我们期望通过老知青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

本书的作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平实自然地叙述自己,或写迷茫痛苦的经历,或写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管是淡描还是浓抹,都是自己的真切体验,都是历经磨难后的独立思考。时代造就人,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一些老知青身上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烙印。

阅读知青的故事,可以读出坎坷,读出苦难,更能读出精神,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杨季光

2009年9月

(作者为山东省档案局副局长)

后记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老知青们的关心支持。征稿期间,有近千名知青作者和捐赠者向省档案馆提供各类资料2000余件,成为我们研究山东知青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由于本书容量有限,来稿未能全部采用。受各个建设兵团老知青来稿数量的制约,本书在稿件采用数量上也存在较大的不均衡。

马以林先生参与了本书文稿的审改和版式设计工作,郑永祥先生、赵鉴先生、王鲁宁女士参与了撰稿工作,荆强先生、李济青先生、杨艺先生提供了一批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李岱岩先生,为本书的出版策划给予了热情的帮助。

本书参阅并吸收了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的研究成果。感谢知青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前辈,特别是刘小萌、定宜庄、史卫民、何岚等先生,正是有了他们的研究,我们才少走了许多弯路,从中受益,并在有关概述中引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定有不当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