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支撑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就是要鼓舞一代又一代理工大人,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努力实现学校“两个一流”的奋斗目标。
本书收集的是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学生文学创作的部分优秀作品,供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色的文学(1) |
分类 | |
作者 | 夏江敬//李俊 |
出版社 |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所大学,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支撑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就是要鼓舞一代又一代理工大人,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努力实现学校“两个一流”的奋斗目标。 本书收集的是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学生文学创作的部分优秀作品,供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 内容推荐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课题,需要我们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学习、研究和实践。集中学生文学活动的优秀成果,将其汇编成册,希望既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校园文学,参与文学创作,时时仰望星空,成为有理想的文化人,催发出更优秀的创作成果,为推动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目录 我的大学我的理工大 一、散文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 江南殇 血泪忆衡阳 关于时光关于美 我的“寂寞”大学 今夕是何年? 村庄的背影 年的末梢 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校园中轮回 再见,毕业生 还好正年轻 美丽的陌生 这样的青梅与竹马 老父老屋的怀恋 流年似水隙驹催 千枝蔓眼已黄昏 叩问灵魂 我走在晨雾里,看见日出 猫瞳 带着镣铐的舞蹈 成功的代价 浮水于心 人在旅途 旁观者 看见阳光就微笑 无边丝雨细如愁 感怀 守候烟雨寂寞无声 悲伤时唱首歌 放纵的后时代 纤痕 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冬末 百合花开 无边丝雨细如愁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最后的距离 Blue Ice 江南男子 某一时刻 且行 无关爱情 天一情殇 女子无香 万紫千红总是春 天籁 心灵篝火 秋天的恋歌 寄自夏日的明信片 周庄游 雪域光芒 水乡纪行 林海扬波山叠翠 散花雨过清泉香 二、评论篇 一代风华一往事 怀念顾城 再读安妮 聆听那一片山音 司马迁的著述精神 凋零的残碎 沈园遗梦 吊贺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她比烟花寂寞 陆羽的痴笑 女子慈悲 眼波才动被人猜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路落花,一路香 白云深处有人家 花与爱丽丝 蝴蝶效应 解析林仙儿 贞观长歌 空山凝云颓不流 摇滚记忆 《二泉映月》里的寒冬 为有源头活水来 普通人,普通梦 有一种智慧叫幽默 天涯两端半生缘 读不尽的小说,绕不过的围城 通则变变则通 三、小说篇 等闲识得东风面 火一把 分房 江湖路中剑侠情 忘忧铃 剑圣传说 醉落魂 西楼望月几回圆 西施后传 守候的彼端 苏十三 沉香豆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女孩与风铃 十四岁的单车 愿此刻永恒 四、诗词篇 屈平辞赋悬日月 汨罗江畔 回望屈子 千年殇 诗人,一个时代的背景 杜甫之死 八声甘州·辛弃疾 满江红·辛弃疾 长忆今昔两下里 那一天的忧伤 大漠本色 梦牵丝绸 早安,海峡 季风·火炬·奥林匹亚 无可奈何花落去 零碎的生活 当抛下童年的时候 当我们老去的时候 时间 梦醉月下阡陌中 海子,我的灵魂 风行大地(组诗) 九月殇 吹过故乡的风(组诗) 叶落归根(组诗) 一寸还成千万缕 我要把你带走 三个村庄 满庭霜 江城子·樱花爱 想你是天边那朵最飘逸的云 蜡笔 写信 神话,人话 寄语红桥桥下水 一首关于四月的诗 盛夏骤雨 梧桐叶残 盛夏印象 量·江南 春天的疼痛(组诗) 庭院深深深几许 去吧,去远方 第七封印 观察黑夜的十一种方式 月夜雪 远行的心 一路远行(组诗) 后记 试读章节 鉴湖——满眼游丝兼落絮 一过南湖正门的马路就是鉴湖的足球场。不甚精细的场地却是理工男生们的最爱,对于他们而言,在尘土飞扬中挥洒汗水,才是真正的男儿本色。 鉴湖,以湖为名,也以湖闻名。湖不大,却精致,不必说湖岸上的依依垂柳,不必说湖堤上洁白的玉砌雕栏,也不必说湖边的九曲回廊……单是那一湖“翡翠”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疑是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用来比喻鉴湖是再适合不过了。清晨,这里书声琅琅,一片繁忙;课间,这里幽静而清凉。爱极了这里的湖光水色,理工外语角便落户于此,每周四晚同学们在这里彼此默契地交流时,湖的灵性与人的文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湖边有一条开阔的林荫大道,夏季绿荫成片,蓊蓊郁郁,秋季落叶纷飞,满地金黄。由大道漫步而去,就到了具有完美轴对称形的鉴主广场。从这里经过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班级的特色团日活动,一张张意兴风发的笑脸展现了理工学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鉴主教学楼,这座20层的大楼经常被当作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印在学校的信封上,宏伟肃穆,彰显着武汉理工大的宏博气势。楼前的阶梯,是许多来此游玩的校外学子们最爱的摄影留念的地方。大楼前是开阔的鉴主广场,这里堪称理工大最热闹的地方,许多大型活动都选在这里举行。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这里更是成了理工学子们进行抗震救灾等系列活动的最佳场所,那段时间内,每天夜幕降临后,就可以看到由蜡烛组成的“5·12”、“平安汶川”字样的心形光圈被缓缓点燃,这里寄托着学子们对地震受灾者们的深切哀思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鉴主后面的学海公寓运动场虽说新建不久,但它完备的设施和精良的场地却吸引了众多的理工学子每日雷打不动的来此锻炼身体。无论是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还是排球场,场上总有许多活跃的身影,进发出运动的力量和青春的气息。 鉴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地方,如果说鉴湖广场、运动场上体现的是“武”的一面,那么每周五晚在鉴三教学楼举办的鉴湖论坛则体现了它“文”的一面。这个学生自发组织的论坛,为爱好文学、演讲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市内各大报纸上也有报道,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鉴湖校区时常有绿色的小校车穿梭其中,我们喜欢叫它“小青蛙”,坐着它来往西院和鉴湖非常方便,班次多、速度快,而且平稳。沿路上还看得到鉴四教学楼,学海公寓新栽的草坪,西院崭新的体育场,飞马广场,最后到达终点站——理工广场。 西院——闲眼窗前看新晴 “小青蛙”从西院南门进入西院,一进门就是体育场,崭新的跑道,崭新的草坪。北边还有被两栋研究生宿舍夹在中间的网球场。每次观看校内体育比赛时,总是被运动员的精神所感动。我也曾参加过长跑,与那些比我强壮或瘦弱的同龄人一起竞赛,一起向前奔跑,享受年轻生命所应具有的活力与激情,感受在运动场上飞驰的快乐。 沿着体育场边的平坦柏油路一直走,尽头处向右转弯,就可以看到图书馆。图书馆里图书种类齐全。我曾经有段时间疯狂地爱上阅读,每日有大半的时间耗在图书馆里,大仲马、川端康成、马克·吐温,他们曾是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右前方是材院大楼,再前面是工会活动中心和恬苑食堂。每到吃饭的时候,这里人总是最多,热闹非凡,适时响起的校园广播营造出温馨和睦的氛围,置身其间,犹如乘轻舟轻轻飘荡在平静的湖面,一任清风自耳畔徐徐吹过。 而承载着我们更多记忆的是大礼堂,一年一度的金秋艺术节,周末偶尔会上映的电影,年末的元旦晚会,然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场场讲座,那些令许多人找到人生方向的讲座。后来许多人因此投入到考研的战斗中,无论最后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至少每个人都已明确自己的方向,不再迷茫。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个人的大学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充实。或许许多年后回首再望,那段青葱岁月时留在大礼堂中的记忆将会弥足珍贵。 在理工大最后的记忆通常会被定格在大礼堂前的飞马广场。腾飞的马,上升的国旗,总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它是最适合于用来集会和拍照留念的地方,也是理工大最具特色的古老建筑之一。每逢重大节日时,国旗台旁摆满鲜花,广场上的喷泉也随即响应。广场两旁绿树成荫,夏日的午-后常有人坐在阴凉处读书或者休息,无比惬意。 同时这里也是充满离别意味的地方,每年的毕业生都要在这里戴上学士帽,端端正正地照相留念,集体合影。腾飞的马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们的学士帽的飞扬,看到了他们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不舍,看着他们从这里走出校园,跟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说再见。飞马广场旁边,理学院门前的海鸥雕塑也象征着毕业之后奔向祖国四方的理工学子。 “小青蛙”的终点——理工广场——是全国城市中第一个以大学名称命名的广场。我曾许多次经过这里,惊叹它的独具创意。当它还在修建中的时候,我曾经想象过它最终落成是什么样子。广场内外两层环形路,连接着东院和西院,广场之下是贯穿南北的珞狮南路。整个造型圆满流畅而又极富现代感。 2008年理工广场前的菊花展很是成功,用花草摆出了各种造型,龙腾九霄、奥运福娃、孔雀开屏。不少人在菊花前驻足观赏,热闹非凡。 傍晚时分,附近的人们在广场上跳舞,也有不少人坐着观赏景色或者休息,别有一番生活趣味。 东院——清光留此照摊书 理工广场东面是东院。一进门沿着理工大道,路过一棵棵葱郁的樟树,你会感到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在身后一点点消失掉了。这块被绿色覆盖的土地,幽静得能滤去人心所有的浮躁。 理工大道第一个路口右转,是致远长廊。白色的长廊看起来整洁而安静。长廊被曲曲折折的紫藤缠绕着,褐色的藤透着古老的意韵,刻着几十年的风雨沧桑。长廊的顶已经被交错的枝蔓遮盖得严严实实。抬头,绿荫打在人的脸上,凉凉的,沁人心田。紫藤花开的时候,整个长廊紫成繁华的一片,绿色的叶子都失了色彩。春末,花瓣飘落得满地都是,廊下路过的人恍若正穿过一个梦幻世界。 长廊尽头的思远广场布局精巧,正中央是校庆碑,记载着历史的一刻。环绕着校庆碑的草坪被割成几小块,这里的草总是很嫩很柔软,让人不忍心踏践。四周有矮树丛和一些花儿,点缀得恰到好处。 大道边高大的法国梧桐和茂盛的樟树把建筑物隔离开来,行走在大道上,阴凉又清新。还有爬山虎抱着宿舍楼恣意生长,生机盎然。 旁边就是图书馆,一出门迎面扑来的是桂竹园浓郁的绿,再举首四望,绿色仍充盈着双眼。苍劲的松柏、笔直的杉树、葱郁的竹子掩映着图书馆,幽静有致。杜鹃花、月季花、长寿桃一片片散落在楼角的苗圃里,花儿开放的时候烂漫得让人心醉神迷。 桂竹园的竹子尽情地葱郁着,一丛一丛散在里面,高直的如箭冲天,低矮的如花绽放。桂树、栀子树、茶树相间其中,一年四季各种花儿一拔接一拔开放,香气四溢。园子深处藏着小桥流水亭台。静水无声,鱼戏小荷,小桥曲折蜿蜒至林子更幽深处,置身其中,自然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完全忘却尘世的喧嚣。这里是静心读书的好去处,清晨捧书而来,沾些叶子上的露水,在满眼绿色里开始新的一天。 桂竹园往东就是教学楼。教一和教四对峙,中间大片的草坪让人顿感开阔。午后常常有捧书埋首的学子,让路过的人心里都多了一道午后的温暖阳光。 图书馆西侧是广场东路。高大的法国梧桐排列在路的两侧,枝叶茂密,遮住了头顶的天空。路笔直地向前延伸。向前望去,宽阔整洁的马路消失在树木之中,看不到尽头。这条路不论什么时候都那么美,春夏枝叶茂盛幽远宁静,秋天落叶纷飞满眼金色,冬天雪落枯枝晶莹剔透。常到这条路散步,心神都会幽远起来。 沿广场东路走几分钟就到体育场。红色的标准跑道,绿色的足球场,古老斑驳的看台,坐落在雪松、杉树、樟树的怀抱之中。站在体育场抬头仰望天空,绿色之外的天空更辽阔、更醉人。 广场路的另一端有一大片樱花。这里是神龙园。春天樱花灿烂时,枝头都缀满了粉红色,远远望去,如霞如云。春末,落英满地,又成一道景观。樱花落尽时,这里绿草满眼,杨柳轻摆,樱树静默,广玉兰散发着浓郁的香,大大小小的青石随意堆砌,错落有致。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幽静的校园,葱郁的绿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熏陶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P3-6 序言 人类早期科学的发展主要是人文科学的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也逐步发展,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开始,科学与人文就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人类历史的漫长道路上,两者始终是伴侣,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分离倾向只是近万年来的事,这种分离倾向随着科技的发展愈演愈烈。 近代科学与人文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早期是人文高于科学,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是科学高于人文。在此进程中逐渐出现了重理轻文的倾向。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这种时弊不应该再存在下去了。我们的干部、教师和学生深感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使培养的学生思维方式缺陷和知识面偏颇,这样的人才毛坯要成为大师级、顶尖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有先天不足的地方。据介绍,理工类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大一部分都在人文、艺术上有很高的修养,并且明显地感到这些为其获得重大的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1995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切中时弊,通过完善学校的学科结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以来,按照“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思路,突破了原来行业办学的局限,调整了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完善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积极举办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书海文风”文化节等活动,《武汉理工大学报》开辟了文学副刊,为广大师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展示交流平台。在学校的有力推动下,学生文学社团在我校不断涌现,出现了“路过文学社”、“原点文学社”等较为优秀的文学社团,培养了人数颇多的文学爱好者,增强了校园文学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课题,需要我们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学习、研究和实践。集中学生文学活动的优秀成果,将其汇编成册,希望既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校园文学,参与文学创作,时时仰望星空,成为有理想的文化人,催发出更优秀的创作成果,为推动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所大学,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自己的追求,没有支撑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就是要鼓舞一代又一代理工大人,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努力实现学校“两个一流”的奋斗目标。 编者 2008年12月8日 后记 本书收集的是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学生文学创作的部分优秀作品,供广大读者参考和借鉴。 作为“基于科技文化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成果之一,本书由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编写。夏江敬、李俊任主编,黎江东、朱梅梵、郭建平任副主编,总体策划全书结构,由夏江敬、李俊统稿定稿。余昆、徐谨、周诗婕、邱超、毛添华、梁波、杨安霖、洪志等“武汉理工大学路过文学社”的同学为本书的编辑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及田官贵教授、吴正刚老师、陈昌敏老师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热心支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感谢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校报编辑部以及热心的老师们对学生文学创作活动的大力支持,尤其特别感谢本书收录的各位作品作者。 博学于文丛书编委会 2008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