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人物篇)
分类
作者 刘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魏晋风度,流光溢彩,王谢家事,千古美谈。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科书”、冯友兰先生誉为“中国的风流宝鉴”的传世经典《世说新语》,今无数文人墨客心摩手追,百读不厌。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到底埋藏着什么玄机,竟然让历代文人如此着迷?那些风流人物的嘉言懿行背后,又有什么不易觉察的政治烟云和心灵密码,可供忙碌焦虑的现代人借鉴取资?且看《世说新语》专家刘强先生如何抽丝剥茧,娓娓解读……

内容推荐

“《世说新语》不写帝王功业,只写日常生活,它记录了许多遗闻趣事,呈现了许多人物的音容笑貌,从而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喜剧基石。《儒林外史》可以说是《世说新语》的伸延与扩大。中国小说有轻重之分,“重”的源于《史记》,“轻”的源于《世说新语》。《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太“重”,学得走样。《红楼梦》则轻重并举,而且举重若轻,有思想又有天趣,极深刻的思想就在日常的谈笑歌哭中。”

本书共分三部分,分别是:人物篇、典故篇和风俗篇;共三十二讲,以上、下册印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典故还是风俗,作者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仍旧是一个“人”字。当然,汉末魏晋的那一段波诡云谲、刀光血影的历史大事,也会在对“人”的讲述中穿插介绍。但愿从这些精心选择、编排和演绎的人物、典故和风俗“景观”中,一般读者能够对《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立体、鲜活的了解。由本书采用的体例所决定,一些原始材料,以及个别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正文叙述不宜展开的,一般放在注释中稍作辨析,以供读者参考。

目录

一部伟大的书可以怎样读(代序)

(第三种人)与(第三条路)

我活过,我爱过,我写过

龙性谁能驯

不自由,毋宁死

谁料清淡竟误国?

华亭鹤唳岂得闻?

一不做,二不休

江左管仲知是谁?

我是矛,也是盾

(流芳)?还是(遗臭)?

从隐士到贤相

是真名士自风流

试读章节

魏晋士风的形成,离不开东汉业已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东京,即指东汉。其实,这里的“风俗之美”也可以理解为“人物之美”,人物是皮,风俗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汉末人物风俗,正是魏晋士风的渊源所自。《世说新语》的作者显然早有此一高见,他编撰魏晋名士的言行录,展现清谈时代的人物风俗之美,却从汉末清议时代的名士“开宗明义”,大概正是为了揭示汉末魏晋这三百年间,大体上处于源流承传的同一个历史文化阶段。顺此路径,我们讲魏晋名士风流,自然也要以一位汉末名士开头。《世说新语.德行篇》开篇前三条,分别写了三个汉末人物:陈蕃、黄宪、郭泰。不太为人注意的是,这三个人物,鼎足而三,实际上分别代表了汉末乱世,士人立身处世的三个方向、三种立场。陈、黄二位我们将在“典故篇”中介绍,这一讲,我们先说地位虽不显赫、却对魏晋风气影响深远的清流人物——郭泰。

这个人,可以说是汉末著名的人物品评大师和“意见领袖”,聚焦在他身上的,早已不是个人的得失升降、荣辱悲欢,而是汉魏之际士风转变、士人群体人格形成以及生逢乱世的士人应当何去何从等一系列时代大命题和人生大拷问。

正是这个人,把一个时代的颜色改变了,也把儒与道、礼与玄、朝与野、生与死的边际弥合了,抹平了。这个人,是历史的一个入口——敞亮而又悲伤的人口。

走近这个人,也许就是走近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大梦谁先觉

郭泰(127—169),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属山西)人。家世贫贱,早孤事母至孝。史书上说,郭泰少时,其母想让他到县廷做吏,他说了一句很豪壮的话:“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斗筲”这个词,出自《论语》,斗和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容器,比喻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斗筲之役”,犹言没有器量和前途的差役小吏。看来,郭泰和想要“扫除天下”的陈仲举一样,也是一位志存高远的大丈夫。

既然不屑仕途,便一心向学。郭泰二十岁时,曾向成皋(今属河南)的屈伯彦学习。屈伯彦何许人?文献无考。我推测,郭泰向他学习的除了儒道经典,很可能还有相面预测之术,所以才有了他对政局的准确预判和对人才的精准识鉴。郭泰学得很刻苦,缺吃少穿,而不改其乐。三年后毕业.“博通坟籍”,学识渊博。并且“善谈论,美音制”,就是善于谈论,声音抑扬顿挫,优美动听。这为他后来的成名奠定了基础。

古人学习,很重视交游,《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估计正是在这时候,郭林宗开始周游郡县,拜师访友,求贤问道。谢承《后汉书》说:

(郭太)故适陈留则友符伟明(融),游太学则师仇季智(览),之陈国则亲魏德公(昭),入汝南则交黄叔度(宪)。初,太始至南州。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从黄叔度,累日不去。或以问太。太日:“皋高之器,譬之泛滥,虽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闻天下。这个材料其实是《世说新语》中“叔度汪汪”典故的另一个版本。说明对黄叔度的赏识和品评,也为郭泰的人才识鉴事业带来了质的飞跃。

随后,郭泰又到洛阳游学,进了太学,成为太学生的领袖。在洛阳时,经另一位名士符融的引荐,结识了时任河南尹的清议名士李膺,李膺一见郭泰,就赞叹道:“我见过的士人多了去了,但没有比郭林宗更出色的。”(《续汉书》)“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汉书·郭泰传》)后来郭泰要归乡时,京城洛阳的衣冠诸儒、风流名士纷纷前来送行,一直送到黄河岸边,车子绵延不绝,竟有数千辆!“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同舟共济”的成语大概就是由此开始得到定型的。可以说,洛阳游学的经历,是郭泰人生的一个辉煌顶点。

后来,郭泰被察举为“有道”一科,故又称“郭有道”。汉代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有两个渠道:一是公府征辟,一是地方察举。征辟,就是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察举,是汉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始于汉武帝时,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合格即任以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察举是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有道”,是东汉在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基础上,增补的察举选士的一个科目,同时增补的还有:敦朴、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等科。(《后汉书·左周黄列传》)被察举为“有道”一科,足以说明郭泰在时人心目中属于德行完善的一类人。P5-8

序言

一部伟大的书可以怎样读

人生如寄,来去匆匆。这世界上,有些书可以走马观花,一掠而过,有些书则需要、也值得投注生命、情感和智慧,浸淫涵泳,反复研读。毫无疑问,成书于公元五世纪的六朝志人小说名著《世说新语》,就应当属于后者。《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梁代史学家刘孝标(463-522)注,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部极重要的经典。自其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它所传递的那种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有如光风霁月,彪炳千古,令无数读书人心向神往,讽咏步武,历一千五百余年而未曾稍歇。

大凡好书,往往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看《世说新语》,观感常常迥异,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文化思潮立论者,说它是一部“清谈之书”;从名士风流着眼者,说它是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自其大者而观之,即便称之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亦不为过;自其小者而观之,觉得它不过就是一部琐碎恆钉、以资谈助的“丛残小语”、“尺寸短书”。蔡元培先生所谓“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正此意也。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里,把《世说新语》称作一部中国人的“智慧之书、性情之书、趣味之书”,以为生为中国人而不读此书,殊为憾事!这部传世经典我读了十余年,周而复始,欲罢不能。无形之中,《世说新语》成了我精神生活中一个“不可须臾离也”的大自在,大谜题,无从回避,也不愿回避。不仅不回避,而且乐此不疲——乐读,乐说,乐思,亦乐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此而言,《世说新语》又是我精神生活中的大美味,大享受!我甚至觉得,我所读过的所有书(那当然是极其有限的),都是为读懂《世说新语》所做的准备!读的遍数越多,想的越深入,我便越觉得这部书堪称汉语言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经典,其主要编撰者刘义庆亦堪称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两者伟大的程度实不亚于我国古典小说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和她的——作者曹雪芹!

《中庸》有云:“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人大多读书,能读出书中三昧的又有几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真能读懂一本书,足矣!东晋“风流宰相”谢安年少时,曾请名士阮裕讲解战国公孙龙子的《白马论》,阮裕遂写了一篇论文以示谢安。谢安对文中的要旨并不能马上理解,于是多次咨询请教,直到明白为止。阮裕不禁感叹道:“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世说新语·文学》24)这里的“能言人”亦可谓“解人”,盖指阮裕自己,而“索解人”——寻求解答的人——则指谢安。阮裕是说:不仅对此问题能够融会贯通的“解人”很难得,现在就连谢安你这样孜孜不倦的求解之人也找不到了!

我于《世说新语》,当然不敢妄称“解人”,但自信还算是个勉力而为的“索解人”。我“索解”的结果,就是发现《世说新语》和《红楼梦》一样,都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伟大之书”,它们的作者,也都是我们民族杰出人物中的“伟大之人”,他们的心灵,更是一颗放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多乎哉?不多也”的“美丽心灵”!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任何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必然来自一颗大慈悲、大关爱、大宽容的“美丽心灵”!没有一颗这样的“美丽心灵”,你就是获得再多奖项,赚取再多银子,赢得再多粉丝,甚至被专家学者写进了“文学史”,又能怎样?孙悟空刚当上弼马温的时候,何等志得意满,等他知道真相,便转而埋怨玉帝老儿不仅“不会用人”,而且严重地“以貌取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西游记》第四回)——这世界上,有多少文学上的“弼马温”终生不曾获得孙悟空的“自知之明”,不知道红得发紫的自己,事实上“未达一间”、“未入流品”呢?……

书评(媒体评论)

刘强君书稿寄来的那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坐在王导与谢安之间谈《世说新语》,大有当仁不让之概。主位上的刘义庆问身边的刘孝标:“此何人也?”孝标对曰:“汝南慎阳刘强也,与叔度同乡,亦臣忘年之友。”义庆又问:“何以都无所闻?”孝标笑道:“才秀人微之士古来多有,此君虽位末名卑,而雅好《世说》,前已有《世说新语会评》问世,颇为可观。吾家书籍文章,当尽与之。”义庆乃挥塵道:“请赐酒!既为《世说》功臣,吾当聘为临川王记室参军。”

——曹旭(著名学者、诗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写好《世说》,需有才、情、气。历来求解人不易。刘强君即是上佳的解人。他将《世说》看作灵性之书、人性之书、诗性之书,一路写来,逸气飞扬,无拘无束,得其灵性之精妙;大处用心,深切细微,更得其人性之美好;而满纸春意,又深得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之诗意也。《世说》诸魂,地下有知,归欤?

——胡晓明(著名学者、文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强先生的《世说新语今读》一书在认真阅读并吃透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古往今来的相关历史知识和人生价值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耙梳,并且以深入浅出而又优美散淡的表述方式呈现给社会普通读者。因此,该书做到了科学性、知识性、普及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学术研究普及化的典范之作。

——宁稼雨(著名学者,《世说新语》专家,南开大学教授)

《世说》易读好读,而难于深读精读,因其简约玄远,短小零碎,不讲时空,不明本末。刘强先生《世说新语今读》结构上总分人物、典故、风俗三篇,兼得纪传、志书与纪事本末之长,篇下分讲,讲列小节,讲间相续,篇外相连,述论时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正可扬《世说》体例之长,而补所不足。既有辞章之美而又不离学术之恨、义理之本。再加语言风趣,定位不凡,可让未读与已读《世说》之人都能循序渐进地对《世说》与魏晋大势作一深入了解,并从中获取生存之智慧。此亦堪称“智慧之书、性情之书、趣味之书”也。

——刘伟生(学者,《世说新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