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位具有37年军龄的现役军官,长期在施工部队和总部机关工作。他热爱自己的兵种,酷爱自己的事业,潜心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众多的人物,以翔实的史料、精巧的构思、生动的笔触,对新中国“深挖洞”的伟大实践作了一个全景式的记述,生动再现了“深挖洞”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深挖洞”的辉煌成就,热情讴歌了“深挖洞”的火热生活和广大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深挖洞的背后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谭克明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位具有37年军龄的现役军官,长期在施工部队和总部机关工作。他热爱自己的兵种,酷爱自己的事业,潜心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众多的人物,以翔实的史料、精巧的构思、生动的笔触,对新中国“深挖洞”的伟大实践作了一个全景式的记述,生动再现了“深挖洞”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深挖洞”的辉煌成就,热情讴歌了“深挖洞”的火热生活和广大建设者的精神风貌。 内容推荐 “深挖洞”,这个曾经席卷神州大地,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缘何而起,当年盛况,后来发展,未来走势……应是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深挖洞”的背后》以翔实的史料、精巧的构思、生动的笔触,对新中国的“深挖洞”作了全景式的记述,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深挖洞”的纪实作品,也是一部系统介绍防空防灾知识的科普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作者长期在施工部队和总部机关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众多的人物,亲历了重大的事件,使得本书更具真实性、权威性和时代感。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提出“深挖洞” 第二章 挖洞溯源 第三章 挖洞百态 第四章 挖洞评说 第五章 山底洞人 第六章 挖洞转变 第七章 洞为媒 第八章 洞天变换 第九章 科技兴洞 第十章 洞天降龙 第十一章 洞天禁忌 第十二章 洞人有才 第十三章 洞天护航 第十四章 洞天文化 第十五章 洞人历难 第十六章 寓“洞”于教 第十七章 依法治洞 第十八章 洞天延伸 第十九章 别有洞天 第二十章 洞天盘点 第二十一章 挖洞之最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毛泽东提出“深挖洞”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毛泽东为中国人民遮风避雨的伟岸身躯,深感严重的战争压力。 毛泽东,这位从人民战争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他藐视任何侵略者。在他的眼里,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他曾站在时代的巅峰气吞八荒地说过:“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足见一代伟人的宏伟气魄和英雄胆略。但他对战争一旦突然袭来,原子弹—旦掉下来,如何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如何保存反侵略战争的潜力,—直进行着战略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事待举、百废待兴,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异常险恶。美国企图控制中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敌视的政策。蒋介石集团盘踞在台湾及其沿海岛屿,伺机窜犯大陆。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尽陕恢复被战争摧毁的经济,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坚定不移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毛泽东从当时的全球战略格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革命同苏联关系符合逻辑的发展。 古往今来,战争与和平,都是涉及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是制约一个国家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乃至影响国家内外政策、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和基本依据。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一个致力于和平建设的政党、一个在国际敌对势力严重威胁之下的国家,不能不考虑自己所处的安全环境,不能不对此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否则就会招致被动挨打、甚至亡国灭种的灾难。 毛泽东洞悉国际形势,在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判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进行工作,一方面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伟大斗争。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至鸭绿江边。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希望再卷入一场战争。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利益正日益遭受损害。朝鲜政府也恳请中国出兵援助,共同反对美国侵略。唇亡则齿寒。毛泽东为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从挽救朝鲜危局、保卫中国安全和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朝鲜战争结束后,毛泽东指出:“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还想发动原子战争。”但毛泽东这时更多地认为大仗一时打不起来,中国可以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建设时期。 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分析,认为战争的威胁处于次要方面,战争威胁的来源,主要来自美国和台湾蒋介石集团。随着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军事力量的加强,战争“可以避免”、“可能推迟”。但同时也指出,只要帝国主义好战分子还存在,就应当看到战争的可能性,就应当有随时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如果不足够地估计到这个方面,也是非常危险的。深谙马列主义的毛泽东,看问题从来都是两分法。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反动势力联合反华的形势,我国东、西、南、北都受到军事威胁,毛泽东对战争形势又不得不作出新的判断。 东面,美帝国主义认为中国大陆处于政治和经济困难时期,有机可乘,便支持台湾国民党集团对大陆进行空中和地面的袭扰行动。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十分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 西面,麦克马洪线,风云突变。印度自恃有美、苏撑腰,中国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台湾又在着手反攻大陆,认为进行军事冒险的机会到了,从1959年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后,不断在我边境地区制造武装冲突事件。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全线发动向中国的进攻,毛泽东不得不根据情况,部署一定的力量来反击印军的挑衅,保卫西部边境的安全。 南面,1961年,美国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是美国企图以越南做跳板侵略中国。到了1964年8月,美国又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对北越进行疯狂的轰炸和袭击,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户破则堂危。毛泽东又不得不作出了援越抗美的部署。 北面,中苏关系从两党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裂痕在逐步加深。苏联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开始在军事上对中国施行高压政策。1958年苏联提出了与中国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毛泽东的拒绝。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造成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损失。在施用政治和经济压力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苏联便开始对中国搞一些小动作。1962年,苏联在我国新疆策动了暴动事件,胁迫伊宁、塔城地区6万余边民外逃。接着,在中苏边境增加了兵力部署,使毛泽东感到北面军事威胁在增大。 两个超级大国同时施压,中国四面受敌,使毛泽东为中国人民遮风避雨的伟岸身躯深感严重的战争压力。看起来战争是不可避免了,必须提醒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增强备战的紧迫感。1964年10月22E1,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批示: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战争。P1-4 序言 “深挖洞”,这个战备口号大家并不陌生。但“深挖洞”,这个曾经席卷神州大地,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一场群众运动,缘何而起,当年盛况,后来发展,未来走势……需要深入的了解。 “深挖洞”,原本是一个战争话题。纵观人类战争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攻与防、矛与盾相互促进、交替发展的历史。兵器的发展,促进了防护技术的提高;防护技术的发展,又刺激了兵器性能的改善。在冷兵器时代,一座万里长城足以抵挡刀枪剑戟的进攻;火药兵器的出现,催生出炮台要塞式防御体系;而热核武器的诞生,“深挖洞”,便成为现代防御的主要手段。因此,“深挖洞”是现代防护工程建设的代名词。 防护工程由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共同构成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有效盾牌,也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防护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当前进行的反恐战争都雄辩地证明,防护工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按照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护工程建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防护工程体系,为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赢得建设发展的和平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挖洞”,也是一个经济话题。防空洞既是防御工事、又是地下资源。平战结合,战备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优势。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空间的三维式拓展,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下防灾空间体系,保障城市在战争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安全,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人防工程建设。由于贯彻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方针,使人防工程除了战备效益外,还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体。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数量快速增长,体系不断完善,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已居世界首位,城市地下快速道路建设已经起步并将加速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已着手研究,城市大型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亮点,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本书作者是一位具有37年军龄的现役军官,长期在施工部队和总部机关工作。他热爱自己的兵种,酷爱自己的事业,潜心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众多的人物,以翔实的史料、精巧的构思、生动的笔触,对新中国“深挖洞”的伟大实践作了一个全景式的记述,生动再现了“深挖洞”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深挖洞”的辉煌成就,热情讴歌了“深挖洞”的火热生活和广大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深挖洞”事业的纪实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该作付梓之时,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且将《深挖洞的背后》一书作为献给祖国母亲的生日礼物,并祝愿我国的“深挖洞”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