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怎能不懂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毋栋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本书中的经济学案例,都经过了千挑万选,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学知识在里面。相信这些精彩的案例会让读者耳目一新,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掌握经济学的抽象理论。掌握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住经济活动的本质,看清隐藏在复杂事物表象下的真实世界,从而提高自己对待财富、处理金钱、衡量利益的财富智商。

内容推荐

经济学家不告诉你的财富秘籍,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经济学,但懂经济学的人却太少了。你不必是经济学家,但却可以让经济学助你成为赚钱行家。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经济学都会让你在自己的领域脱颖而出。

目录

第一章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不可不知的经济学

 经济学家爱假设

 利己的“经济人”

 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石油为什么用不完

 “多多益善”是谬论

 商品的替代与互补

 行为都有外部性

 产权是经济的基石

 公共物品的命运

 解密搭便车现象

 信用让经济增速

 做事必须考虑成本

 躲不开的机会成本

 不要在意沉没成本

 理性冲突与合成谬误

 社会分工与分解谬误

第二章 一切向“钱”看——货币与经济数据

 货币的由来

 货币的意义

 劣币驱逐良币

 货币发行权的战争

 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的利弊

 国家也会“破产”

 货币永远在流动

 衡量经济的天平:GDP

 度量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

 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金钱不等于幸福

 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章 买与卖的学闻——市场与贸易经济学

 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赢家通吃的寡头市场

 自由经济不一定有效率

 兼顾公平效率的拍卖

 什么是期货交易

 不可或缺的交易成本

 限制价格的利弊

 用支持价格保护落后产业

 历经千年的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

 贸易顺差和逆差

 损人利己的贸易补贴

 仗势欺人的倾销政策

 认识世界贸易组织

 汇率:换钱的学问

 神奇的“巨无霸汉堡”指数

第四章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投资与经济学

 为未来投资

 “力大无穷”的复利

 投资冷门收益更大

 股票:最常见的投资

 如何挑选好股票

 保险:给未来系上安全带

 黄金投资最能保值

 理智操作房产投资

 期货投资风险巨大

 风险低的债券投资

 储蓄也是投资

 如何规避投资风险

 死灰复燃的庞氏骗局

 警惕泡沫经济的破碎

 异军突起的虚拟经济

第五章 怎样做个好老板——经营中的经济学

 有规模,才经济

 左右价格的蛛网理论

 经营者为什么爱扎堆

 高工资换不来高效率

 人才是高价值资源

 人力资本经济学

 “劫贫济富”的马太效应

 无处不在的二八法则

 信息时代的长尾理论

 另辟蹊径的蓝海战略

 似是而非的萨伊定律

 企业家如何领导下属

 激励要靠赏罚分明

第六章 卖的不如买的精——消费中的经济学

 消费欲望与需求

 预期怎样影响消费

 难以捉摸的消费偏好

 节俭是不是美德

 越贵越好卖的吉芬商品

 为了面子的消费

 习惯奢侈的棘轮效应

 不甘人后的示范效应

 讲究配套的狄德罗效应

第七章 取胜是最终的目的——经济学与博弈

 什么是博弈

 信息是无价之宝

 酒吧问题与股市

 “囚徒困境”的哲理

 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以小搏大的“智猪博弈”

 所罗门王的智慧

 好心不一定办好事

 零和游戏与双赢法则

 独裁者能否为所欲为

 帕累托最优法则

 针锋相对最有效

 制度救了囚犯的命

 猴子的故事与道德约束

第八章 宏观调控的威力——税收与经济政策

 政府为什么要收税

 谁为奢侈品税付账

 税收带来“无谓损失”

 失业之困

失业与经济发展

 高税收,高福利

 政府花钱必经预算

 危如累卵的财政赤字

 稍纵即逝的人口红利

 用乘数效应撬动经济

试读章节

经济学家爱假设

经济学研究通常以“假设……”开头,所以经济学家们编了一个笑话自嘲。

从前,有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遇到了海难,漂流到太平洋中某个孤岛上,十分饥饿。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砸开罐头。”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将罐头加热。”而经济学家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启罐头的起子……”

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问题,而现实中所有的相关因素都在变化,以人类的智慧很难分析出其运动规律。只有先假定某些因素不变,才能分析其他因素的变化规律,这样总结起来,就比较能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

在具体研究中,经济学有三大基本假设。

第一个是“理性经济人”假设。所谓的“理性经济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总希望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人。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进行现代经济分析和把握经济规律的重要工具。

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了“趋利”是动物的本性,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趋利的本性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这个层面上说,人是自私的,人有趋利的本性,因此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可以说,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这个假设,现代经济学因为不具有分析力而无从开展研究。但是另一方面,理性经济人只是认识经济规律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提倡人人自私自利。一些人把理性经济人这个假设说成是主张自私自利的理论,好像是经济学主张人们都自私自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其次是“资源稀缺性”假设。资源稀缺性假设是指相对于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资源总是不够的。如果资源是足够的,那就不需要选择,也就不必考虑成本,当然就不会有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是复杂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更高的新需要。我们需求的结构总是在不断地升级,需要永远得不到彻底的满足。

于是,任何一种资源,无论总量有多大,总是稀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源之所以稀缺完全是被我们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人类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人们为了突破这种限制,在寻求和实现解决方法的同时,也就不断为自己制造出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费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就是在这种无限循环的解决问题、制造新的矛盾、再解决新的矛盾、又制造新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的稀缺性在人类生存这个层面上讲,是可以不成为问题的,但在人们无限度的需求面前,资源的稀缺性就有了实际意义,因此这个假定也就无疑地成立了。

第三个是“完全信息”假设。完全信息是指每个人都能够掌握足够使自己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信息。完全信息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市场价格机制就会是有效的,资源就能实现最优配置。

利己的“经济人”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打算买一辆二手汽车,就去翻看报纸上二手汽车的广告。当他的目光划过一则广告的时候,不禁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有人以一美元的价格出售一辆宝马跑车。小伙子忙和卖主联系,原来卖车的是个年过半百的妇人。很快,他就和卖车的妇人办好了手续。

手续办完,小伙子忍不住问车主:“为什么这辆宝马车只卖一美元呢?”

妇人说:“因为我丈夫去世了,他的遗产全是我的,只有那辆宝马车属于他的情妇。根据他的遗嘱,要把这辆车卖掉,所得款项全部归他的情妇。”

一美元卖掉一辆宝马车,这个人是不是疯了?可看了结尾,我们就知道卖车的妇人非常理智,她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经济人”。

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那么什么是经济人呢?概括而言,经济人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经济人是自利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根据。其次,经济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指的是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所在作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的人。他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c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选择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买一件商品时,每个人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质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他会保持最大的自利。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会秩序不会变得紊乱?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给出了回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更能在客观上维护社会的秩序。这也是经济人假设的核心,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问题,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灵魂”。

相反,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奉行完全的利他主义,不仅避免不了纠纷,而且整个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和生存。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没有这个假设,就不可能具有分析力,就不能认识经济规律。如果假定人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社会就不需要任何制度安排,也不需要任何经济政策,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P2-5

序言

1969年12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辉煌的音乐厅颁发。不过与往年不同,除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和文学家,还有两个以前不会出现在这里的人:挪威人拉格纳·弗里希和荷兰人简·丁伯根。他们是来领取一个全新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经济学一跃而与物理学等学科比肩,成为科学家族的一员。

从那时起,经济学毫无疑问经历了200年来最辉煌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学在模拟科学方面远远走在了其他社会科学的前列,数学和统计学被大量应用在经济学中,使经济学的研究技术相当的先进和发达,经济学家对经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大大改善,从而提高了经济学家在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论方面的发言权;另一方面,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而合理的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其思想不断地渗透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家庭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在任何社会中,经济都会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人想要置身事外都是不可能的。你可以不懂核子物理,不懂高分子化学,甚至不会计算机编程。但是不懂经济学,会让你步履维艰。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人们有太多的疑问和困惑。比如,为什么有些东西质量非常糟糕,却还有人争相购买,而质量好的却无人问津,甚至在竞争中最终败下阵来?为什么有些东西降价后物超所值却销路不畅,而把价格提到高得吓人时却备受追捧?为什么教科书上明明告诉人们要勤俭节约,可经济学家却号召人们消费,甚至有些国家还发钱鼓励民众消费?为什么农作物丰收时,本应该欣喜的农民却愁上眉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去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经济规律以各种形式在暗中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商务活动。了解、掌握经济学的游戏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商务实践中去,将能很好地调整我们的行动和策略,掌握经济先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可以说,“经济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默默地指挥着经济的运行和变化。我们可以不是经济学专家,但是不能不懂经济学常识,更不能不懂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规律。

当然,像任何一门学问一样,经济学也有深有浅,深邃的经济学是经济学家所要研究的,而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却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本书就是一本为普通人量身定做的关于经济学常识的通俗读物。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讲述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常识,将抽象、深奥的经济学理论还原为浅显易懂的事理常规,不仅普及了经济学的知识,还能够帮助读者正确地运用经济学,让经济学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中的经济学案例,都经过了千挑万选,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学知识在里面。相信这些精彩的案例会让读者耳目一新,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掌握经济学的抽象理论。

掌握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住经济活动的本质,看清隐藏在复杂事物表象下的真实世界,从而提高自己对待财富、处理金钱、衡量利益的财富智商。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