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样风情是中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秋福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人继《多彩的非洲》之后的又一本国际题材的散记性文字。顾名思义,这个集子的内容都是有关中东的。其中有些篇什在《那两方神奇的土地》中刊用过,这次作了删改或订正。

中东问题错综复杂,令人迷惑;中东风情别具一格,令人迷恋。也许正因为如此,中东那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就越发撩人。

内容推荐

中东是欧洲人创制的一个政治地缘称谓,一般是指西起摩洛哥东到伊朗、北起土耳其南到苏丹的西亚和北非这一广袤地带。这里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重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为中东问题的复杂性种下了历史的根苗。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光辉灿烂的文化,融会、吸纳了世界多种文化的精华,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宗教的纷争,从古至今在这里从未停息。这使中东文明呈现多姿多彩的鲜明特点。

中东各种矛盾的焦点现在集中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双方既有宗教与文化之争,更有土地与水源之争,导致一场又一场战争发生。这使中东成为现代世界武装冲突延续时间最长、至今仍无望解决的热点地区。

中东问题错综复杂,有时令人迷惑;中东风情别具一格,总是令人迷恋。也许正因为如此,中东那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就越发撩人。

目录

令人迷恋的中东(代序)

山川篇

 苏伊士运河的悲欢

 红海水下世界

 奇特的死海

 跨越达达尼尔海峡

 阿拉伯生命之水

 玫瑰石城佩特拉

 不屈的马萨达

 两洲之都伊斯坦布尔

 废都的辉煌与凄怆

 阿卡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伊斯法罕半天下

 难忘卡斯巴

风物篇

 阿拉伯枣椰树

 地中海沿岸的橄榄树

 黎巴嫩国树雪松

 撒哈拉沙漠玫瑰

 熠熠闪光的石头

 阿拉伯三角帆船

 阿拉伯单峰驼

 圣洁的清真寺

 波斯女性美掩盖在黑袍下

 撩起那层面纱来

 用肚皮跳出的东方舞

 巴格达街头的文人雕像

政情篇

 巴以冲突中的“人口政治”

 黑皮肤的犹太人

 以色列当事人揭示中以建交秘闻

 绿色的向往

 他容人而为人所不容

 萨达姆的“精神遗产”

 战火中的两河流域文明

 有争议的沙特宗教警察

 恐怖气氛笼罩的沙特

 海湾国家的“沙漠民主”

 海湾国家靠外籍劳工养活

怀古篇

 金字塔的魅力

 冲天耸立的方尖碑

 亚历山大图书馆兴衰之谜

 哭墙前的沉思

 拉结墓今昔

 死海古卷的发现与面世

 圣土上又一朵宗教之花

 吊特洛伊古战场

 中东的古罗马剧场

 到底是教堂还是清真寺?

 悠悠比布鲁斯

 追寻爱与美女神的行迹

人物篇

 “中国戈登”毙命喀土穆

 “顽石”总理沙米尔

 佩雷斯的中国情

 奥尔默特一家与中国

 一个天生的叛逆者

 以色列诗坛失盟主

 巴勒斯坦名门斗士

 巴勒斯坦民族诗人达尔维什

 拉加卜再造“法老纸”

 丹青缘

 两次采访卡扎菲

 笔辣心慈的讽刺大师

后记

试读章节

听说红海水下有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不由神往。但刚从那儿回来的人称,红海是万丈深渊,闻之又不禁生畏。但无论是美,还是险,似乎都逗人游兴,不亲眼一观终不免遗憾。

红海北起埃及的苏伊士城,南到也门的亚丁,全长2100公里。从埃及首都开罗出发,穿过苏伊士运河,径直南下,大约走400公里,便来到西奈半岛的最南端。那里有一块凸人海中的尖形陆地,名为穆罕默德岬角。这是观赏红海水下世界的最佳处。

红海并非呈单一的红色,在岬角就有红、黑、蓝、黄四色之分。据说,这是海水的不同深度和海底的不同植物群带经阳光照射而形成的奇特效果。无论什么颜色的海水,一掬在手,都是透明的无色液体。放归海中,无色的液体汇人浩淼的波涛,则会幻化出不同的色调。看着这奇异的变化,未下海去,我已痴迷三分了。

欲知海中事,不作岸上观。下得海去,低着头边走边看。在那飞绸飘缎般的水波下,是一片白色的礁石。礁石上不时出现尺把见方的黑洞,洞有多深,无人知晓。同行友人一再提醒,脚下要谨慎,一失足,可能会有没顶之灾。因此,我们小心翼翼地瞠着水,一步步往前走。来到海水及膝处,脚下出现了断崖。原来,近海的海水中,大块浮游的礁石结成巨大的礁板,将海水隔为上下两层。我们就是站在浮悬海中的礁板之上,板下水有多深,谁也说不清。初下海不知就里,踩在礁板上,以为就是海底,心里很踏实。及至了解到礁板并非海底,板下水深莫测,心中不由发毛,生怕礁板断裂。我用脚轻轻跺一跺,发现礁板坚如磐石,才知那份担心不过是杞人之忧。

断崖上聚集着不少探海的人。一个个戴着潜水镜,像仙鹤一样,撅着屁股,一头扎到水中。友人说:“由于水面对阳光的折射,从水面上看海底,如隔雾观花,朦朦胧胧,看不大清楚。只有潜到水中,才能看到海底世界的全貌。”我于是将事先准备好的潜水镜也戴上,双手抓着悬崖,将头扎到水中。果然,水中明光透亮,在水上看不清的东西,在这里都清晰如画。脚下的礁板断崖,原来是一块块珊瑚礁联结而成。那珊瑚,或附于悬岩,或结于海底,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有的一簇簇似梅花鹿角,有的一株株如鲜嫩的蘑菇,有的一片片就像那凝结着人类智慧的脑髓。白皑皑者如霜打松柏、雪压杨柳,使人想起北国隆冬满树满枝的冰挂。黄灿灿者似菊英缤纷,不闻花香,但却铺陈出一片秋色。红艳艳者如玫瑰花开,燃烧、播撒着喜庆的光焰。看到这一切,我几乎忘却自己是在水中,感到有如来到一个花枝俏丽、林木扶疏的植物园。

珊瑚像水下植物,但却不是植物,而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性物质及其遗骸的堆积物。珊瑚虫是一种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的腔肠动物,身呈圆筒状,喜欢群居在四十米左右的浅海中。红海海水清澈,水温终年在20摄氏度以上,最适宜珊瑚虫的繁衍和生长。这里的珊瑚虫,据说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珊瑚虫,总是群居在一起,互相联结,互相依存。因此,它们的分泌物和遗骸也总是凝结在一起。这也许正是这里的珊瑚形态和颜色繁多的原因所在。我透过潜水镜一边审视着这个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一边不由沉思:像珊瑚虫这样一种低级的动物,竟能构筑起这样一个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惊叹不已的海底工程,它靠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但却肯定令那些沉醉于“自我”的人汗颜:一是群体的努力,因为参与其事的珊瑚虫何止千万;二是自我牺牲精神,因为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万年来,每个珊瑚虫,祖辈相传,都为此而捐弃了自己的尸骨啊!

珊瑚大抵分软、硬两种。硬珊瑚,亦称石珊瑚,名副其实,坚如山石,构成珊瑚礁的主体。我试着用脚踩,怎么也踩不断。软珊瑚,恰如其名,质地比较松软,没有石灰质的骨骼,稍用力一碰,就会从岩壁上脱落。软珊瑚多为树枝形,桠权上长满星状苞芽,看上去分外娇艳。我想从水下采一枝仔细观赏。岂料,手刚一触及,就有像蜂蜇虫咬般强烈的痛感。原来,有的珊瑚虫生有一种毒针,毒针能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麻醉液,借以捕获水虫为食,或抗拒来犯者的侵害。我侵害了它,手被蜇,腿不知何时也被蜇。被蜇处泛起一片片肿起的红斑,日夜搔痒,十多天后才开始消退。小小珊瑚虫,不但能牺牲自己,也能保护自己。这也许是它特有性格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令人肃然起敬。

珊瑚虫体内有一个单细胞的藻体。这种藻体像所有植物一样,能将阳光转换为能。珊瑚虫除靠这种能来生长和繁衍外,还将多余部分释放到水中,转化为一种食物链,供其他海洋生物摄取。也许正因为如此,珊瑚礁四周总有多种鱼类游集。透过潜水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大小不等的鱼群在礁岩间穿过。慢悠悠,如闲庭信步;急匆匆,似流星飞转。据说,红海中有一千多种鱼,而许多为这个五十万至三十万年前因地陷而形成的狭长内海所特有。蓝头、黄尾、身披黄蓝条皂衣的平板鱼,是号称鱼中之王的扃鲛;闷头闷脑、周身好似裹着带花纹的绿绸的大胖鱼,是叫做“拿破仑”的隆头鱼;红嘴、蓝尾、身穿带蓝点杏黄衫的大嘴鱼,是被游客称之为“漂亮姐”的鲍鱼。其他还有啮鱼、蝴蝶鱼、鹦嘴鱼、雀鲷、金枪鱼、梭鱼以及许多难以名之的鱼。我几次看到,一种体长侧扁的鱼,通体是粉红色,外镶一圈蓝线,摇头摆尾,款款游动,仪态万方,雍容华美。如果说扁鲛是鱼中之王的话,那它可足称鱼中艳后了。

中国《汉书》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鱼儿确实可羡,可羡的不只是它们美艳的仪态,还有它们那优游自在的生活。因此,我此时想到的,根本不是什么“退而结网”,将它们捉来打牙祭,而是碰都不要碰它们一下,以免打扰它们那怡然自乐的太平生活。我进而又想,如能成为水族之一员,悠游海底,共享天趣,该有多么惬意。友人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极力撺掇我跳下悬崖,到深水处一游。我不会游泳,不免犹豫。但终难抵得住那海底世界的诱惑,壮一壮胆子,套上救生圈,跳下崖去。崖下水不见底,平添几分神奇与幽邃之感。头扎到水中,只见各色鱼群,一层层,上下翻腾;一队队,扑面而来。有的浮出水面,吐着白泡,掀起道道涟漪。有的潜入海底,闪着明光,灿若星辰万点缀满苍穹。开始,一些鱼群悄没声地游到我身边,然后猛地掉转头,倏然离去。它们显然对庞大而陌生的人体既感到好奇,又感到困惑和狐疑。但时过不久,有不少鱼群就大胆地贴着我的脸颊游过,有的甚至在我的鼻子底下肆无忌惮地嬉戏。人不伤害鱼,鱼就不规避人。人、鱼之间逐渐产生一种亲近感。鱼虽无感情,但我还是把这看作是感情上的一种认同。到此,我感到自己似乎溶化到水中,同纯情的鱼儿结伴而游,同浩瀚的海洋化为一体,灵魂深处经受一次难得的感悟和净化。

日过中天,海上浪起。告别红海,我反复玩味着旅游当局向游客发出的警告:“勿携物去,勿将物留。”我知道,这是要求游客不要侵扰水族,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也不要乱丢垃圾,污染水域环境。我严格遵守规定,未采撷一片珊瑚,未捕捞一条鱼虾。但我却觉得好似带走了所有的珊瑚和鱼儿,带走了整个红海的海底世界。我没有丢下一片纸屑,半点果皮,但却丢下了几分眷恋,还有几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P7-10

序言

令人迷恋的中东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到中东地区工作,访问那么多中东国家,同中东人士建立起那么多的感情联系。

每谈到这个话题,我就不由想起一位智者的名言:历史总是同人开玩笑。有时你想进入这个房间,结果却走到另一个房间。我原本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转行从事新闻工作,已是从一个房间误入另一个房间。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原来在黑非洲当记者,后来想转到英国或美国,未能如愿,偏偏来到异常陌生的中东地区。这是再一次从—个房间误人另—个房间。

那是1989年2月,我奉命踏上前往开罗的途程。新华社在那里设有一个中东总分社,统一组织和指挥设在中东地区17个国家的分社的新闻报道工作。在总分社任职三年,我走访了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国家,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我参与组织和指挥了海湾战争及战后中东和会的报道,并在我国同以色列正式建交之前,三次衔命访问这个犹太国家,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了一点投石问路的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或者说环境中,我对中东问题的复杂性逐渐有所了解。而越是了解,就越觉得事情复杂,越感到诸多问题令人迷惑难解。

“中东”是欧洲人创制的一个政治地缘称谓。从15世纪起,欧洲列强加强对外扩张。他们以欧洲为中心,将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称为东方。而东方以距离欧洲的远近又有近东、中东和远东之说。后来,欧洲以外的人也承袭了这种说法,视之为专门的地缘政治概念。近东是指离欧洲最近的地中海东岸地区,远东则指远离欧洲的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中东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介于近东和远东之间的地带,而是近东的延伸和扩大,原来特指亚洲西部的广大地区,后来将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也算在里面。这一地区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说法不尽相同。目前传媒报道中最流行的说法,是指西起摩洛哥、东到伊朗,北起土耳其、南到苏丹的西亚和北非这一广袤地带。在这块面积大约14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2个国家和西撒哈拉一个地区。其中,埃及是影响最大的国家,其首都开罗实际上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中东地区西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地缘战略地位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埃及王朝、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欧洲十字军、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以至近代的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殖民主义国家,都曾统治、人侵或占领这个地区的一部或大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苏联在这里曾长期激烈争逐,最终是美国确立“主导控制地位”。这一切都为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埋种下历史的根苗。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库”。20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发现石油,西方大国迅即掀起勘探与开发热潮。到2005年,中东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达1012亿吨,占世界总储藏量的百分之六十一,年产量12.1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一点六。天然气储藏量56.57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三十八点八。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和产量,造成这一地区某些国家的暴富。而石油作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更加速了世界大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成为中东政局激烈动荡的经济根源。

中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同黄河流域的中国与恒河流域的印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世界的四大宗教,除佛教之外,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产生在这里。这里光辉灿烂的文化,融会、吸纳了包括希腊一罗马文化在内的世界多种文化的精华,促使欧洲走上了近代文艺复兴的道路,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同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宗教的纷争,从古至今在这里从未停息,目前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中东地区动荡不定的意识形态因素。  中东地区的民族问题是既单纯又复杂。说单纯,因为这里居住的主要是阿拉伯人。在23个国家和地区中,19个国家和地区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在4.13亿的人口中,阿拉伯人大约是2.66亿。他们在人种类型、语系语族、文化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说复杂,是因为阿拉伯国家之间利益不同,矛盾交织,内斗不止;阿拉伯人则因所处地域、发展程度、文化背景以及宗教派别不同,则是既团结又纷争,有时是纷争多于团结。除阿拉伯人之外,中东地区还有50多个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是波斯人、土耳其人、犹太人、库尔德人、柏柏尔人、亚美尼亚人。所有这些民族,都对中东古代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东文明呈现多姿多彩、不时相互冲突又相互吸纳的特点。

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公元7世纪以来,伊斯兰教逐步从阿拉伯半岛传播到西亚和北非,进而传播到亚洲、非洲和世界其他各大洲的很多国家。目前,伊斯兰教在中东占据绝对统治地位。23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4.13亿人口中有近4亿是穆斯林。伊斯兰教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而每个教派又衍生出众多支派。各派之间有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信条,因而分歧与纷争不时发生。伊斯兰教不但同中东的历史发展紧密相关,而且在中东的政治、文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东地区各种矛盾与斗争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但焦点集中在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同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这两个古老民族之间。这两个民族本来是同根同源,都属于闪含语系的闪语民族。在长期征战、迁徙与劳作中,阿拉伯人逐渐将闪含语系其他很多民族同化,形成阿拉伯民族。未被同化的民族,主要是聚居在毛里塔尼亚的摩尔人和聚居在以色列的希伯来人,亦即犹太人。阿拉伯人同犹太人既有宗教与文化之争,也有土地与水源之争,长期处于一种对峙状态。这就导致一场又一场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他们之间曾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但拥有两亿多人口的阿拉伯国家却难以打败只有四五百万人口的以色列。结果,大片阿拉伯土地落到以色列手中。双方的斗争至今仍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之间暴力冲突不断的形式在延续。阿以冲突,或者说巴以冲突,一直是中东的主要矛盾。中东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武装冲突延续时间最长、至今仍无望解决的最大热点地区。

中国与中东各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同那里开始友好交往。陆上和海上的两条丝绸之路更是把中国同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中东各国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中东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均得到迅速发展。从1956年同埃及建交,到1992年同以色列建交,中国与中东所有国家均建立起外交关系。

结束在中东地区常驻工作已有16年时间。其间,除一次途经土耳其、一次途经阿联酋和一次访问沙特阿拉伯之外,再没有机会重访其他中东国家。但是,我同中东地区的感情联系却从未割断。我经常收到从那里寄来的报刊和信件,保持着同那里的一些朋友的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每当那里的朋友来华,我都同他们一起叙旧。而中东一些国家的驻华使馆,每有重大活动,也总是邀请我参加。我还不时参加中东问题研讨会,接受采访,撰写文章,翻译一些政治和文学方面的著作。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不时被谬称“中东问题专家”。对此,我诚惶诚恐,实不敢当,但我珍视同中东的这些联系,同中东的这段感情。

中东问题错综复杂,令人迷惑;中东风情别具一格,令人迷恋。也许正因为如此,中东那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就越发撩人。

2008年11月12日

后记

这是本人继《多彩的非洲》之后的又一本国际题材的散记性文字。顾名思义,这个集子的内容都是有关中东的。其中有些篇什在《那两方神奇的土地》中刊用过,这次作了删改或订正。

集子中的五十多篇文字是十多年间断断续续写成,长短不一,体例不拘,也许显得有点杂乱。人说“文章贵天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此结集时未再多加“梳理”与“统筹”,或可免却矫饰之嫌。这样说实为一种自我解嘲之词,恐怕难以掩饰学疏才浅之真情。人贵有自知之明,在这里自己不妨先行点破。

本书的写作得到诸多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的帮助和鼓励。徐向群、王铁铮、李红旗、唐继赞、顾正龙、赵竹修、拱振喜等友人,或提出建议,或提供资料,或审核文稿,隆情厚谊,委实可感。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忱。

本书的出版得到同为中东问题专家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的大力支持,得到新世界出版社领导的热情相助。在此,也一并表禾感谢。

本人只是“奉命”从事过一段中东问题的新闻报道和研究工作,对极其错综复杂的中东问题涉足不深,理解不透。因此,书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舛误,诚祈读者不吝指正。

高秋福 2008年12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