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子是我国中唐时期的隐逸诗人,有三百多首诗流传千世,却因传奇的经历而成为颇有争议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诗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在海外却得到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本书根据有关史料和寒山的自叙诗以诗人长期隐居地的实际考察,用大量翔实的材料,揭开了诗人千年来的神秘面纱,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寒山的本来面貌,并从文学史、诗歌史、汉语史、宗教史和文化交流史等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解读了寒山诗融儒道佛禅于一炉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使寒山诗这朵唐代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碧潭秋月映寒山--寒山诗解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钱学烈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寒山子是我国中唐时期的隐逸诗人,有三百多首诗流传千世,却因传奇的经历而成为颇有争议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诗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在海外却得到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本书根据有关史料和寒山的自叙诗以诗人长期隐居地的实际考察,用大量翔实的材料,揭开了诗人千年来的神秘面纱,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寒山的本来面貌,并从文学史、诗歌史、汉语史、宗教史和文化交流史等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解读了寒山诗融儒道佛禅于一炉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使寒山诗这朵唐代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内容推荐 寒山子是我国中唐时期的隐逸诗人,有三百多首诗流传千世,却因传奇的经历而成为颇有争议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诗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在海外却得到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本书根据有关史料和寒山的自叙诗以诗人长期隐居地的实际考察,用大量翔实的材料,揭开了诗人千年来的神秘面纱,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寒山的本来面貌,并从文学史、诗歌史、汉语史、宗教史和文化交流史等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解读了寒山诗融儒道佛禅于一炉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使寒山诗这朵唐代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作者怀着对寒山子与寒山诗的深情厚爱,以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精研深究,厚各薄发,为读者奉献出一部严肃而厚重的文化精品。 目录 享誉中外的寒山诗 寒山诗——唐诗中的奇葩 寒山诗在中国 一、历代的评价与赞誉 二、近现代的研究与冷落 寒山诗在港台、日本和朝鲜 一、在港台的反映 二、在日本的备受推崇 三、在朝鲜的传播 美欧的“寒山热” 一、史奈德与寒山诗 二、《达摩浪人》与“垮掉的一代” 三、赤松的《寒山诗》全集 四、美国长篇小说《寒山》 五、在欧洲的反响 充满神秘色彩的寒山子 是否实有其人 一、学术界的争议和研究现状 二、史料的记载 三、与同时代人的交住 四、提到寒山诗和寒山子的晚唐诗人 天台山实地考察 一、寒岩与明岩 二、国清讲寺 三、八桂峰摩崖石刻 年代身世概说 一、长安附近的五陵年少 二、屡试不第,入仕无门 三、漂泊流浪,归隐天台 四、思乡念家 五、亦耕亦读,乐享田园 六、独居山林,颐养天年 寒山子与苏州寒山寺 一、张继诗与寒山寺 二、寒山寺的历史 三、姚广孝的《寒山寺重兴记》 四、苏州的古寺与张祜的《枫桥》诗 五、韦应物的《寄恒璨》诗 六、皎然的《闻钟》诗 寒山诗与天台山宗教 传播海内外的佛教天台宗 一、智者大师与国清寺 二、三谛圆触与十界互具 三、引儒入佛与道佛圆触 四、湛然的无情有性说 源远流长的道教天台上清派 一、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 二、坐忘安心之法 禅宗旁出一支的牛头禅 一、如来之别子 二、禅教并重与定慧双修 三、遗则的佛窟学 寒山诗的丰富内涵 教化世人 一、揭露与批判 二、规劝与诱导 自我参验 一、决心归隐 二、追求长生 三、批判神仙术 四、和合智与忍辱行 乐道逍遥 一、禅理诗 二、禅悟诗 三、禅境诗 四、禅趣诗 寒山诗的艺术风格 亦诗亦偈的禅家本色 一、直白朴野不避俚俗 二、接近口语的白话成分 高扬的自我意识 尖锐辛辣的笔法 一、形象的比喻 二、细节刻画与鲜明对比 三、风人体的运用 高远闲旷的意境 一、寒山与寒岩 二、明月与碧潭 三、白云与孤鹤 悠扬美妙的韵律 一、精美典雅的格律诗 二、叠音词与联绵词的妙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神奇秀丽的浙东天台山,因为东晋孙绰的一篇《游天台山赋》而名扬天下。赋中描绘了天台山集天下山水美景于一身的幽峻壮丽,人迹罕至,却是佛宗仙源的胜地。开创山水诗派的东晋诗人谢灵运曾来到这里,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唐代有一百多位诗人都先后游历过天台山。从初唐、盛唐到中晚唐,几乎络绎不绝。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杜牧等等,他们在此饮酒高歌,流连忘返,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中,在天台山居留时间最长、描写天台山诗篇最多的,应该算是中唐时期的隐逸诗人寒山子。他从大历中(766—779)卜居天台,在此隐居几十年,其间创作了三百多首风格独特、清新拔俗的诗歌。诗中包含了儒、道、佛、禅等多种观念,而佛禅思想的影响,还是占主导地位。尤其是诗人独隐山中岩洞期间创作的山林隐逸诗,最为精彩。诗中所达到的禅悟境界高远空灵,清淡闲远,充满了禅的智慧和光辉。台湾学者黄永武在《寒山诗的巅峰境界》一文中说: “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载台湾《幼狮月刊》47卷5期,1972年出版) 寒山子因为多次投考不第,入仕无门,又不堪忍受家人及亲友的指责和冷落,被迫离家出走。在唐代大历年间,从家乡长安附近,辗转流浪,来到浙江省东部的天台山地区。在树茂溪清的山林里,他隐姓埋名,隐居了七十多年,并终老于此。在有关史料中,寒山被描写为头戴桦皮冠、身穿破布袍、脚拖大木屐、蓬头垢面、形容憔悴、歌笑无常的疯狂贫士。他好吟诗,每得一句或一篇,就随手题写在树间石上,或村野人家厅壁上。有好事者便随时抄录下来。诗人隐居的寒石山,又名寒山。他便以所栖息之地寒山为名,自号寒山,或寒山子。这里离隋代古刹国清寺不远,寺中一位烧火洗碗的和尚,名叫拾得,与寒山是好朋友。他将平日的残滓剩饭收集起来,盛在大竹筒内。寒山来的时候,便把装满残滓剩饭的竹筒,背回岩洞中,慢慢食用。寒山与拾得志同道合,声气相投,二人经常写诗唱和。诗人去世后不久,天台山桐柏观的道士徐灵府,把他的三百多首诗收集成册,并作了序言。从此,寒山诗便得以流传于世间。后人又将拾得的几十首诗收集起来,附在寒山诗之后。 寒山子生活的中唐,正是佛教禅宗逐渐兴旺、流传广泛的时期。禅宗是佛教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一支,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产物,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相传距今1600多年以前,菩提达摩从南印度乘船,到达当时中国的北魏,自称是“南天竺一乘宗”。他提出一种与传统佛教不同的、以坐禅即面壁静坐为主的简易的修行方法,人称“达摩宗”,又称“祖师禅”。以后,经过历代中国禅宗大师的创造和发展,建立了一套以“明心见性,即心即佛,自悟成佛”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把作为宗教修持与信仰的佛教,演变为一种精神体验、心性修养和认识方法。这种注重精神体验和心性修养的禅宗,不仅受到佛教徒众的欢迎,而且也受到广大文人学士,特别是诗人们的热烈追捧。习禅悟禅、引禅人诗、与禅僧写诗唱和、与禅师密切交往,成为唐宋时期诗人文士们的一种时尚。 这种全新的、中国化的禅宗,为什么会受到当时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诗人们的青睐呢?因为写诗和悟禅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诗境与禅境息息相通。诗歌和禅思都不能靠逻辑思维去推理。诗歌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用跳跃、灵动的诗句,营造出朦胧优美的意境和氛围。悟禅的过程,既不是抽象的理性认识,也不是形象的感性认识,而是一种亲身的自觉体验,是一种直觉,是自性认识。它是不能用逻辑推理去证明,也不能用语言概念来阐述的。即是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我们需要钻到它的里面去,与它合而为一,去亲自体验;而不能站在它的外面来解释它、思维它。因此要表达禅悟的过程和体验,只有用比喻、象征或反衬、影射等间接的方法。这就与诗歌的表达方式十分相近。因此,以诗境表现禅境,把禅境融于诗境,就成为诗人和禅者共同的爱好。 第二,诗心与禅心源于一心。写诗和悟禅都是要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见诗歌是要抒发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愁等各种感情。无情则不成诗,无真情则不成好诗。悟禅就是禅人发现自身本有的清净之心的直觉体验。要把这种和自己的清净佛心合而为一的自性认识和心灵感受表达出来,与诗歌的直抒胸臆,不是一脉相承吗? 第三,写诗和悟禅都需要独创性。诗歌是一种文学创作,是诗人的感情和才华的结晶。每个诗人的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品格,绝不雷同。作诗讲究标新立异,推陈出新。而因循守旧、抄袭模仿,都出不了好作品。禅从根本上摆脱了外来的偶像、权威、教条的羁绊,禅门思想开阔自由,鼓励学人超师越祖,勇创新解。千姿百态的悟道机缘,成为禅宗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强大的社会思潮。来自心性体验的创造性的感悟和描述,用文字表达出来,就会带有文学创作的意味,写成韵文,就成为美妙的诗歌。这正是禅与文学,特别是与诗歌相通相融的根源所在。 寒山子作为一介书生,又长期生活在号称“佛源仙踪”的天台山,他的诗大多带有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尤其是禅佛色彩。其中很多诗都是非常出色的禅诗。所以,唐末以来,寒山诗长期流传于道佛徒众和禅宗丛林之间,在宗教界和诗坛中都有很大影响。寒山的诗句常常成为禅师谈禅示法的“话头”。诗坛有“寒山体”之称,不断有诗人、禅僧模仿拟作。 寒山诗以其浅显质朴的白话语言,亦诗亦偈的诗歌形式,融儒、道、佛、禅于一炉的丰富内涵,成为我国文学史、诗歌史、汉语史、宗教史的宝贵研究资料。寒山子在天台民间被当作“文殊菩萨示现”或“寒山老佛”。在吴中地区,他与其友拾得被尊为“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成为和睦、友爱、百年好合的象征。寒山诗与寒山拾得的故事,又为中国文化史和民俗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寒山诗在海外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还引起了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寒山诗不愧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中闪烁异彩的瑰宝。P3-6 序言 寒山或称寒山子,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一位隐逸诗人。他有三百多首诗流传于世。清代官修的《四部丛刊》和《全唐诗》,分别收录了寒山子诗集和寒山的全部诗作。然而,寒山子却因为其坎坷而传奇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寒山诗也因为在国内鲜为人知,在海外却得到广泛传播,而成为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 寒山子这个孤云野鹤式的人物,在浙东天台山隐居了几十年。其间他隐姓埋名,远离人世,从未踏入仕途。他的身世年代,不见于正统的经传史籍,史料缺乏明确的记载。在关于他的有限资料中,或说是道士成仙下凡,或说是文殊菩萨再世;或是初唐垂迹于天台山国清寺,或是中唐缚茅于苏州寒山寺,或是中唐大历年间隐居于天台山。内容扑朔迷离,虚幻难辨,成为了千古之谜。他在唐代诗人中,又是唯一的一位被绘形塑像,当作神佛供奉,长期受到禅佛信徒和民间百姓的礼拜和祭祀的神人。在天台山国清寺,他被尊为文殊菩萨再世,与寺中的拾得、丰干二僧,并称为“三贤”。在苏州寒山寺,他与其友拾得,被皇帝御封为“和合二圣”。 学术界对寒山子的年代,一直颇有争议。甚至有学者怀疑寒山子的真实存在,认为他不过是由于寒山诗的出现,才在宗教传说中,被编造出来的假想人物。而寒山诗由于包涵了儒、道、佛、禅等多种思想观念,也被认为并非出自寒山一人之手,而可能是一批下层文人或道士、佛子、禅僧们的杂凑集结之作。 寒山诗在唐末两宋和明清时代,曾受到上至皇帝公卿,下至文人士大夫以及禅佛道俗各阶层民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但是在上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在国内却被不公平地冷落了。作为传统的高等院校教科书的《中国文学史》,对于寒山子及寒山诗,几乎只字未提。其他各类文学史参考资料、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选集等等,有关内容也踪迹杳然。因此,寒山诗对于在国内解放后及文革前后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就变得十分陌生。不要说一般读者,就是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知道寒山子及寒山诗的人,也寥寥无几。寒山子及寒山诗,似乎已经淡出了国人的视线。 与在国内被冷落的命运相反,这期间,寒山诗在海外,包括港台、日本、朝鲜、美国、欧洲等地区,都曾被热烈地追捧,掀起过一阵阵的“寒山狂”和“寒山诗热”。寒山子甚至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和欧洲年轻人中,“垮掉的一代”和“嬉皮”们的鼻祖和精神偶像。寒山诗在日本、朝鲜和美国、欧洲的文学界和诗歌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山诗在海外各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唐代被誉为“诗佛”的王维,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被誉为“诗圣”的杜甫。 本书根据有关史料和寒山的自叙诗以及对诗人长期隐居地的实际考察,用大量翔实的材料,揭开了诗人千年来神秘的面纱,比较客观而真实地还原了寒山的本来面貌,证明了寒山子的真实存在,并勾勒出其大致的生活轨迹。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从文学史、诗歌史、汉语史、宗教史和文化交流史等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解读了寒山诗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使寒山诗这朵唐代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抖落掉身上的灰尘,重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作者怀着对寒山子与寒山诗的深情厚爱,以近三十年不懈努力之功,精研深究,厚积薄发,为读者奉献出一部严肃而厚重的文化精品。它不是“心灵鸡汤”式的“文化快餐”,不是茶余饭后解闷消闲的通俗小册子,它是一道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需要人们静下心来,慢慢认真地品味。它不像某些流行歌曲,一夜走红之后,便消声匿迹。它更像古典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而弥香。虽然它有较浓厚的学术气息,却并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和艰涩枯躁的概念。作者以一颗平常心,平易亲切而又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获益良多。 寒山有诗曰: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稚。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三○五) 本书作者可以算是寒山子真正的“知音”,是能够深刻理解寒山诗的“明眼人”。寒山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寒山诗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完全验证了诗人的伟大预言。寒山诗作为中国禅佛思想的完美体现,作为中华和合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优秀代表,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界、宗教界,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寒山诗正遇到越来越多理解它、热爱它的“知音”。他们都是让寒山诗流传天下的“明眼人”! 本书的题目《碧潭秋月映寒山》,是从寒山诗句演化而来的。“碧潭”、“秋月”、“寒山”,都是寒山诗中象征禅境、禅悟、禅心的典型意象,是寒山诗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书中收录的一百多幅精美插图,既是对文字叙述的佐证和形象的展现,又大大提高了视觉效果。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有效的拉近读者与学术作品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作者和编辑的良苦用心,愿读者明察! 后记 这本《解读》,是我为寒山诗写的第三本书了。虽然没有前两本篇幅长,却是凝聚了我二十多年的研究心血和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长期从事寒山诗研究的学人,我希望寒山诗和寒山子能够走出学者的书斋,走出专业的学术领域,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来。让更多的人,包括广大青年读者,了解寒山诗,熟悉寒山子。让寒山诗那清纯高远的意境,化解人们心中的浮躁与焦虑;让寒山子那苦口婆心的劝戒,减少世间的虚伪与罪恶。愿人们从寒山诗那浓浓的禅意和蕴含的丰富的禅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净化心灵,提升情操,美化生活。愿寒山诗在当今的祖国大地,拥有更多的知音!‘ 作为寒山子的“老粉丝”,我愿意把自己阅读寒山诗获得的感悟和喜悦,与广大读者分享,与青年朋友共勉。也殷切希望海内外专家学者同仁不吝赐教,对拙作中的缺点错误,给予批评指正;对不同学术观点,进行讨论磋商。 本书的出版,受到张立文教授的热情鼓励。他是我青少年时代就认识的一位学长。后来,在我参加过的几次关于寒山子与和合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上,他都作为和合文化理论研究的权威人士,被邀为嘉宾,在会上作重要发言。当我请他为本书作序时,他欣然应允。经由他的提点,这个有关寒山子与寒山诗研究的相对冷僻的课题,便顺理成章地融入了当前的主流意识之中。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人文在线”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他们在图文编辑和封面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使书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央编译出版社对本书出版也十分重视,他们以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拙作避免了不少缺失和疏漏。在此,谨向以上各位和有关部门,表示最深挚的谢忱!另外,书中一些图片的收集和整理,还得到了在美国的儿子王天石夫妇和在深圳的外甥王宇的热情帮助。这里一并致谢! 钱学烈 二○○九年九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