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
分类
作者 (美国)詹姆斯·洛温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师的谎言》提供了一部内容真实且丰富的历史,使其能够完全忠实地展现美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詹姆斯·洛温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你揭穿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那些谎言时,美国不会因此就变得可憎起来,尽管像哥伦布这样的历史人物将变成争议的话题,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成为恶棍。与此相反的是,充满冲突的美国历史会展示出它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掩盖和歪曲这些冲突,如同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完人一样。孩子不仅仅会对这些陈词滥调感到厌烦,而且很快会发现那是假的。如果孩子意识到他的父母犯过错误,他不仅不会讨厌他们,或许他会更加赞赏他们的人性,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历史也同样如此。

内容推荐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先后获得“美国图书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库克斯‘杰出的反种族主义学者奖’”。该书的不同版本总计销量超过100万册,这在目前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中堪称绝无仅有。

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本书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它改变了我们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他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重建、海伦·凯勒、第一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种人物与事件,对现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批评,对美国历史进行了令人着迷的重述,指出了美国历史应该如何以及能够如何向美国学生讲授。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床,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惜“肢解”历史,英雄化历史人物,如哥伦布、杰斐逊、帕特里克·亨利、海伦·凯勒、威尔逊、林肯,等等。洛温痛心地指出,爱国主义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本修订版中,洛温进一步考察了初版《老师的谎言》问世之后出版的6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他以一种独特的手法,为每章添加了新的素材,指出了这些新版教科书哪些地方更为正确,哪些地方仍有严重的错误,哪些地方反而变得更遭了。修订版中,洛温还增加了一章,分析教科书如何对待2001年恐怖袭击以及伊拉克战争。

目录

第二版导言

导言 有些事情大错特错

第一章 被历史致残:英雄的塑造过程

第二章 1493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真正意义

第三章 感恩节的真实来历

第四章 红眼人

第五章 《飘》:美国历史教科书隐瞒种族主义

第六章 约翰·布朗和亚伯拉罕·林肯:美国历史教科书隐瞒反种族主义

第七章 机遇之地

第八章 看看“老大哥”:教科书是这样讲联邦政府的

第九章 不见罪恶:教科书选择不讲越南战争

第十章 探索记忆之洞:消失了的近期历史

第十一章 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

第十二章 历史为什么要这样教?

第十三章 这样教历史的后果是什么?

结束语:未来的谎言——兼论我们该如何应对

附录

索引

图片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由于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印第安奴隶贩运催生了另外一条大规模奴隶贸易的路线:来自非洲穿越大西洋的路线。这种贸易也是始于海地,由哥伦布的儿子于1505年发起。可以想象。后来,当黑人与美洲印第安人1519年联合起来时,海地成为第一个发生大规模奴隶反叛的地方。起义历时十余年,最终被西班牙人于16世纪30年代扑灭。

有一本新教科书《美国人》揭示了海地的那场冲突。该书还引用了拉斯·卡萨斯的下面这段话,以说明海地起义还只是个开始:“这种战术从这里开始,(将很快)蔓延到整个印度群岛,并且只有当地球上的这一区域再也没有人口和岛屿去征服和破坏的时候,它才会结束。”在我最初所考察的12本教科书中,《美国的冒险历程》把哥伦布与奴隶制联到一起。有一本新教科书和一本旧教科书只是说了句“事实证明,哥伦布作为船队司令要比作为总督好得多”或类似的话,就一笔带过了。而其他的教科书,不管新旧,大多对哥伦布大加称赞。

显然,大多数教科书都不打算教给我们关于哥伦布的真实历史。它们的使命似乎在于“培养品性”。因此它们把哥伦布当作一个起源神话:他是好样的,所以我们也是好样的。1989年,乔治·H.W.布什把哥伦布奉为国家的典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不仅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为我们所有的人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通过坚持与信仰可以取得彪炳史册的成就。”专栏作家杰弗里·哈特甚至说,“诋毁哥伦布就是诋毁人类历史上以及我们所有人中间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借哥伦布来“培养品性”的教科书作者们,显然没有兴趣去讲述他踏上美洲的土地伊始就对美洲人所做的事情——尽管这是另一半历史。或许还是更重要的一半历史。

柯克帕特里克·塞尔用诗歌般的语言总结道:哥伦布的“第二次航海标志着欧洲社会与印第安社会的第一次广泛接触,文化碰撞的回声响彻此后的五个世纪。”《美国人》的作者们一定读过塞尔的著作,因为他们写道:“(海地)标志着接下来五个世纪的文化碰撞的开始。”关于1493年到1500年之间的海地的一些细节,其他教科书所忽略或掩盖的远远不止于此。而那些细节对于理解美洲与欧洲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约翰·史密斯船长视哥伦布为榜样,他在1624年对弗吉尼亚的印第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强硬政策:“关于如何压制他们,已经讲得太多了,大家也都没什么意见,我这里就不提了。你们也可以通过很多的例子,去了解西班牙人如何得到西印度群岛,如何强迫桀骜不驯的异教徒像奴隶一样为自己做所有的苦差事,而他们自己则活得像个士兵,监管着那些人的劳动成果。”实际上,哥伦布开创的那些手段构成了他的主要遗产。毕竟,它们屡试不爽。这座岛屿被治理得一片安宁,以至于那些西班牙罪人们如果有第二次机会进入海地,他们能够“想去哪就去哪,想带多少妇女或姑娘都可以,带什么都可以,甚至可以让印第安人驮着他们,似乎那些人都是一群骡子。”1499年,哥伦布终于在海地发现了数量巨大的金矿,西班牙成为欧洲羡慕的对象。1500年以后,葡萄牙、法国、荷兰和英国加入了征服美洲的行列。这些国家的凶残程度比西班牙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英国人与西班牙人不同,他们并不征用土著劳动力去拓殖,而是直接强迫印第安人滚蛋。很多美洲印第安人从英国殖民地逃到西班牙领地(佛罗里达、墨西哥),以寻求较“人道”的待遇。

哥伦布的航海给美洲带来的变化与给欧洲带来的变化不相上下。农作物、动物、思想观念、疾病开始不断地穿越大洋两岸。哥伦布的发现所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或许表现在欧洲基督教上。1492年,整个欧洲都被控制在天主教会之下。正如《拉鲁斯百科全书》所指出的,在发现美洲之前,“欧洲人根本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发现美洲之后,欧洲人的宗教统一局面被打破了。因为,如何解释那些被新发现的人呢?《圣经》没有提到过他们。美洲印第安人并不符合正统基督教关于道德世界的解释。而且,与穆斯林不同——他们或许可被当作“可恶的异教徒”一笔勾销,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抵触基督教,他们只是从未接触过它。他们是否该下地狱?甚至连美洲的动物也构成对宗教的挑战。根据《圣经》,在创世之初,所有的动物都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每样选了两个进入诺亚方舟,最后斧泊在亚拉腊山。既然伊甸园和亚拉腊山都在中东,那么这些新发现的美洲物科从何而来呢?这类问题动摇了正统天主教,促进了1517年开始的新教革命。

从政治角度看,像阿拉瓦克人这样的民族,没有君主,也没有什么等级制,这很让欧洲人震惊。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可能就是以秘鲁的印加帝国为基础而写的。该书提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更高级的社会模式,这是对欧洲社会组织的挑战。另外一些社会哲学家把美洲印第安人当作欧洲历史上原始阶段的活生生的例子,约翰·洛克所说的“最初,整个世界都像美洲一样”就是这个意思。一些欧洲人根据自己的政治理论,把美洲印第安民族盛赞为小国寡民的良好国度的典范,并认为欧洲文明就是从中发展而来的。而另外一些欧洲人则把他们污蔑为原始的、不发达的。不管是哪种观点,从蒙田、孟德斯鸠、卢梭,一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欧洲思想家关于好社会的观念都是借鉴对美洲的认识转变而来的。

美洲不仅令普通民众好奇,也令精英分子着迷。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指出了这种普遍存在的好奇心:“他们不愿出一文钱救济一个跛脚的乞丐,却愿出十文钱看看一个死了的印第安人。”事实上,欧洲人对美洲的着迷直接导致了欧洲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一开始,美洲就被视为欧洲的“对立面”,在这一点上,其程度甚至超过非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1492年之前没有所谓“欧洲人”,只有托斯卡纳人、法国人等等。现在,欧洲人至少在与土著美洲人相对照时,开始找到了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就此而论,1492年之前,也无所谓“白人”。由于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首先是印第安人奴隶贸易,接下来是非洲人奴隶贸易,欧洲人逐渐把“白人”看做一个种族,把种族看做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哥伦布自己的著作也反映了这种不断增长的种族主义倾向。当哥伦布向惊叹不已的印第安人兜售伊莎贝拉女王时,印第安人“体格匀称”,并且“思维敏捷”。他写道,“他们民风淳厚,国王将一个非凡的国家管理得如此井然有序,看见这样的国家真是一件快事。他们记忆力好,他们看这看那,问它们是什么,怎么用。”后来,当哥伦布转而为自己的战争行为以及对土著人的奴役行为辩护时,土著人就变得“残忍”而“愚蠢”,变成“好战而人口众多,其风俗与信仰与我们的迥然不同。”P47-49

序言

初版

以下人士(按姓氏字母排序),或曾与我交谈,或曾就某些章节进行评论,或提供资料建议,或纠正某些错误,或提供道义上或实质性的援助。我非常感谢他们:

Ken Ames, Charles Arnaude, Stephen Aron, James Baker, Jose Barreiro, Carol Berkin, Sanford Berman, Robert Bieder, Bill Bigelow, Michael Blakey, Linda Brew,Tim Brookes, Josh Brown, Lonnie Bunch, Vernon Burton, Claire Cuddy, Richard N.Current, Pete Daniel, Kevin Dann, Martha Day, Margo Del Vecchio, Susan Dixon,Ariel Dorfman, Mary Dyer, Shirley Engel, Bill Evans, John Fadden, Patrick Ferguson, Paul Finkelman, Frances FitzGerald, William Fitzhugh, John Franklin, Michael Frisch, Mel Gabler, James Gardiner, John Garraty, Elise Guyette, Mary E. Haas,Patrick Hagopian, William Haviland, Gordon Henderson, Mark Hilgendorf, Richard Hill, Mark Hirsch, Dean Hoge, Jo Hoge, Jeanne Houck, Frederick Hoxie, David Hutchinson, Carolyn Jack'son, Clifton H. Johnson, Elizabeth Judge, Stuart Kaufman,David Kelley, Roger Kennedy, Paul Kleppner, J. Morgan Kousser, Gary Kulik, Jill Laramie, Ken Lawrence, Mary Lehman, Steve Lewin, Caret Livermore, Lucy Loewen,Nick Loewen, Barbara M. Loste, Mark Lytle, John Marciano, J. Dan Marshall, Juan Mauro, Edith Mayo, James McPherson, Dennis Meadows, Donella Meadows, Dennis Medina, Betty Meggars, Milton Mehzer, Deborah Menkart, Donna Morgenstern,Nanepashemet, Janet Noble, Roger Norland Jeff Nygaard, Jim O'Brien, Wardell Payne, Mark Pendergrast, Larry Pizer, Bernice Reagan, Ellen Reeves, Joe Reidy,Roy Rozensweig, Harry Rubenstein, Faith Davis Ruffins, John Salter, Saul Schniderman, Barry Schwartz, John Anthony Scott, Louis Segal, Ruth Selig, Betty Sharpe,Brian Sherman, David Shiman, Beatrice Siegel, Barabara Clark Smith, Luther Spoehr, Jerold Start, Mark Stoler, Bill Sturtevant, Lonn Taylor, Linda Tucker, Harriet Tyson,Ivan von Sertima,Herman Viola,Virgil J.Vogel,Debbie Warner,Barbara Woods,Nancy Wright,and John Yewell.

三个机构为我提供了具体帮助:

史密森学会资助我两次高级博士后研究,那里的成员就像我以前在美国历史国家博物馆的那些研究伙伴一样,对我思想触动很大。史密森学会里的来自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基金会特别是来自波特兰州立大学的客座研究者们指出了我的一些随意性错误。

佛蒙特大学灵活地允许我告假去写作本书,包括1993年的学术假。

新出版社(The New Press)的安德烈·希夫林(Andre Schiffrin),特别是本书的编辑戴安·沃奇特尔(Diane Waehtell)为我提供了始终如一的精神鼓励和思想批评。

第二版

当我在2006--2007年问因批评六本新版中学美国历史教科书而备受道义上与思想上的折磨时,下列帮助非常重要:Cindy King,David Luchs,Susan Luchs,Natalie Martin,Jyothi Natarajan,美国天主教大学的社会学系和生命周期研究所(the Life Cycle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以及训练用导盲犬“乔伊”(Joey)。还要感谢在本书初版时帮助过我的那些人在这个第二版中的一如既往的帮助,包括新出版社里的很多人,以及西蒙与舒斯特(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阿曼达·佩顿(Amanda Patten)。

后记

这是一本讲述美国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畅销书。中译本的读者在惊诧“美国竞也会如此”之余,难免会“对号入座”。对此,我的体会是:问题人人都有,所不同的,一是程度的轻重,二是问题能不能被提出、被批评、被改进。

在网络时代,作者詹姆斯·洛温的身份背景不需要我过多描述了,本书中的作者简介已做了基本介绍。在翻译过程中,我随时就本书的内容及翻译问题向作者发电子邮件讨教、求助。作者及时、耐心的答复不仅激励我努力把书译好,更让我感受到这位“惊世骇俗者”(horrifying,《丹佛邮报》书评)敦厚、细腻的一面。

中央编译出版社和青豆书坊苏元女士独具慧眼,策划和出版了本书;清华大学刘北成教授推荐我翻译此书,并校阅了全部译稿;李剑鸣等国内外学者帮助我解决了一些术语的翻译问题。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译者不揣孤陋做了一些注释(页下注),但愿它们是对读者的帮助而不是干扰。大多数图片标题及全书的图片目录系译者所加。凡翻译之误当由译者而不由上述各位负责。欢迎读者来信批评,我的电子邮箱:mwlhot@163.com。

作为一名中国大学历史教师,我对本书所揭示的某些美国历史教学问题感同身受。作者曾经告诉我,他期待看到一本《老师的谎言——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我期待本书能引起国内历史学界及教育界、思想界更进一步的思考。

马万利

2009年5月19日

于南昌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个教历史的老师、学历史的学生,每个公民,都应该读这本书。

——霍华德·津恩

极其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阅读的盛宴,对美国教育的严肃批评。……更重要的,它还是对美国历史应该怎么讲、能够怎么讲的精彩再叙述。

——“美国图书奖”颁奖词

引人注目。

——《今日美国》

生动的批评。

——《纽约时报》

秉笔直书,写得好。

——《哈珀斯杂志》

(洛温的书)包含了大量的历史;通览全书,它不止是一部批评的作品,而且还是一部重新讲述美国过去故事的“反教科书”。 ——《国家》

洛温坚信,美国历史可以是很有趣的,为证明这一点,他在本书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十三章中,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我们过去的令人惊叹的故事。

——《旧金山纪事报》

令人高兴……这块陆地上的每个历史老师都应该读这本书。

——《圣荷塞信使报》

掷地有声的控诉,雄辩的行动号角。

——《科克斯书评》

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不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也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人士,都将在这里找到精神食量。

——《出版家周刊》

《老师的谎言》揭示了美国历史教科书作者及出版商的多种罪过,读起来惊世骇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