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傲雪残梅(抗战风云之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浩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老的中国在呼唤,在斗争;铁树铮铮,笑傲狼烟烽火;国仇敌忾,尽述宅门情怀。

这部长篇小说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作的。作品经评委会严格评定,曾获2009年中国大众文学百花奖优秀奖。

内容推荐

全篇以墨梅画为引线,层层审图,跨越了半个世纪(1894-1944),从中日甲午海战,到“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一直到抗日的最后一站(漓江抗战),描述了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对日本侵略者所做的抗争,特别是以三代军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在保卫中华民族抗击外侮中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史诗著作。

王老太爷是北洋水师的老兵,他亲历了当年甲午海战中国那场惨烈的失败,在四十年后,他当年的日本竞争对手闯进他的家中,他愤怒的举起枪……梅安治这位东北军的高级将领,面临国民党对日本侵略的不抵抗政策,他从彷徨、愤怒中终于走上了抗日的战场……梅小春这个孩子,从小就在深受日本侵略者压迫的环境里度过,直到长大成人,终于以一个抗日军人的姿态投入了战斗……整个民族卷入了那场旷日持久的民族灾难!

本书通过王、梅两个家族在抗战中所遭遇的苦难以及在血与火的掺痛经历中所表现出的拼搏气概,浓缩了整个中华民族对强权所展现出来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目录

第一章 铁梅难开

第二章 残梅纷落

第三章 无可选择

第四章 痛苦的陈述

第五章 不得消停

第六章 挥不去的情怀

第七章 热土乡情

第八章 秋天里

第九章 狂飙与期盼

第十章 乱世的追求

第十一章 盟友

第十二章 老太爷的叹息

第十三章 不速之客

第十四章 伤惨的往事

第十五章 沙龙

第十六章 沉醉与偷生

第十七章 被折断翅膀的鸟

第十八章 婚事

第十九章 狼与狗的勾结

第二十章 大舅的烦恼

第二十一章 被抛弃的热土

第二十二章 国事家事

第二十三章 节外生枝

第二十四章 狼外婆未了

第二十五章 揭发

第二十六章 老四的勾当

第二十七章 劫持

第二十八章 春天的困惑

第二十九章 生日风波

第三十章 锄奸

第三十一章 溶血长城

第三十二章 三小姐的选择

第三十三章 深入虎穴

第三十四章 行动

第三十五章 拼搏

第三十六章 哀悼

第三十七章 危机时刻

第三十八章 爆发

第三十九章 启迪

第四十章 历练

第四十一章 使命

第四十二章 夏天的风暴

第四十三章 关门打狗

第四十四章 老太爷的亲情

第四十五章 两种选择

第四十六章 暴乱

第四十七章 最后的时刻

试读章节

王老太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王家没败呀!”王老太爷名“印鸿”,字“免之”,住在北京西城劈柴胡同。这北平向有“东富西贵”之说,过去王爷贝勒都在西城住,民国了,一些富商军阀也来住在西城,像劈柴胡同、丰盛胡同里都住着声名显赫的人家,于是就成了“西富东贵”了。能在这里胡同居住的当然不是一般的人家,所以王老太爷也完全不必担心自家的兴衰。

进了阳历九月中旬,就是王老太爷七十寿诞的日子,王老太爷最盼望的就是在这个日子里,全家都能回来团聚,为他举办一次寿宴。正日子也就这两天了,这不仅是显示这个家族的凝聚力,也是让街坊邻居都瞧瞧,老王家可没败,日子过得火暴得很呐!王老太爷本是前清三品都统,在朝廷老佛爷驾下火器营效力,前清倒了,都统的名分也没了,都统府也就剩下胡同里的那座大宅院。可是如今似乎正应了他的话,老王家要兴旺了!缘由是老人的几个子女都挺出息,后来又迎了佳婿,女婿还是东北军军界很体面的人物,王老太爷认为他为这个家族增添了新的势力,注入了新的血液。

一大早,王老太爷就站在自己宅院的大门前,等待着孙男弟女到家那重要时刻的到来。老人年近七十,身体硬朗,行伍出身,从小就练就一身拳脚,目前三两个人也休想靠近他的身子。胡同里养鸽子的挺多,飞起来嗡嗡响着,老人听着那鸽子飞过呜叫的声音,眯着眼睛会沿着那声音,朝那飞在天空的鸽子一直远远地看过去,人说好眼力!

老人沿着胡同四下顾盼着,看看那几个子女谁先回来。最远的是大姑爷一家,住在沈阳。他已经吩咐门房的老胡准备开车去前门火车站迎接了。

从家门口望去,那劈柴胡同是一条宽敞的胡同,呈喇叭口紧对着西单商场。出了胡同就是西单北大街,南面是古老的西单牌楼,一条长安大街贯通东西。那里是一条城市的通衢,自然交通十分便利。像北平所有的胡同一样,这里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几百年来人们为自己安排好的一个适应生活的街区,那整齐排列的青砖房,那房前的青石台阶,门前的石鼓、石狮子,被磨得锃亮的黑色上马石,墙壁上那圆形的拴马石孔,拴马桩,无不代表着一定等级的家族。民国了,阔绰的家门前还有汽车库,红色的库房大门,显示了这家主人的不寻常地位。胡同口是一个小小的商铺区,早上卖油条的,炸焦圈的,喝豆汁的,卖卤煮火烧的比比皆是。卖菜的推着车吆喝,收破烂的敲打堂锣,这些有节奏的声音,穿过胡同,仿佛是一曲动听的唱曲,十分好听。平时这里是幽静的,连人们喝豆汁的声音都是那么有节奏,决不发出吸溜的声音。穿着“老北京”布鞋走起路来轻柔的响动,又是那么安详,从没听过有盗贼及梁上君子之徒在这里出现。从这里抬头往东面看,可以看到皇城那高耸的金顶子,那是一种居高而下凌空的权威,让人视之不敢喘大气。人们是淳朴而友善的,一大早见面西城的会互相说:“您吃啦?”东城的会说:“您喝啦?”(喝茶),向有“饿不死的西城,渴不死的东城”之说。

不过如今这种平衡的局势,已经被另一种杂乱的阵势给破坏了。让老人十分讨厌的是,如今日本人不知怎么都进了北平,此时的西单大街几乎成了日本人的世界,满街都是日本货,商场里东洋货更是充斥了一切,什么日本的赛璐璐玩具,日本的花洋伞,成批的东洋布,比比皆是,日本货质量极次,而价格高昂,常常坑害中国顾客,因而不断引起纠纷。商场柜台上还放着一只盛满水的脸盆,里面有一只小船,插着日本膏药旗子,船上点着一盏煤油灯,那只船就嘟嘟地在水盆里转悠起来,招揽顾客,仿佛用来显示他们日本人的威风似的。商场里游人很多,尤其是日本人,男男女女的在街上闲逛,那日本人男的拖着木屐啪啪嗒嗒地响着,女人穿着和服,后面还背着个小包袱,招摇过市,就仿佛在他们自己的家门口似的。那些日本浪人抱着啤酒瓶,喝醉了酒就在大街上躺在地上耍酒疯,连警察都不敢惹他。这一切给这平静的老胡同惹来许多麻烦,仿佛是一朵美丽的鲜花让人贴上一块黑膏药似的。这让老太爷很纳闷——咱中国的老北京咋变成这模样了?  老人没别的嗜好,就喜欢养梅花,总在院子里捣弄那片土地,希望种成一株铁梅树。可北平不长梅花,老人的院子里种着那株梅树,这些年来从没见那铁梅开过花。那树干长得枝干铮秃,苍劲韧伟,突出的树干好似那尖利的刀子一般,十分苍劲,可就是不开花。老人往往用绢纸玉片粘到树枝上,扮做蜡梅,却见那粘上的梅花也是火暴暴的,像一束火焰一般好看。为了让梅树开花,老人执意要拾掇那树,一到这个时候,门房里的老胡就成了老人的帮手,嫁接啦!浇水啦!给树干培土啦!挺忙活人的。老胡虽说忠实地帮老太爷种梅树,却说北平这地方梅花难长,梅花都在南边长。在北京得嫁接,使梅、桃、杏接嫁,还得在控制水分呀,施肥上下工夫,在宅院里栽培就更不易了。老胡说等年景好了,太平了。他带老爷去北边昌平种些。

北京也种过那花,慈禧六十大寿的那年,在西直门外万牲园的门前,真有一株梅树开花了,花是洁白的,迎着风雪,冰凝剔透的,煞是好看。大伙儿都说是老佛爷的喜气冲的,弄得老佛爷直乐。后来才知道那花是假的,是太监们为讨好慈禧用玉石、翡翠做成插上去的假花,为逗老佛爷高兴,反正老佛爷过了寿诞也没人再提这件事了。不管怎么说,铁梅就是没开过花,说是年成不好,老太爷提起这事就叹气,说中国完了,几年来这里里外外的日子就没消停过。

老太爷为什么这样喜欢梅花。只说那梅花铮铮铁骨,傲迎风霜,高洁典雅。人们把梅花和松、竹称为:“岁寒三友”。他教外孙子梅小春一首诗,说:“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史留清气满乾坤。”这本是古代王冕的一首诗。而王冕的那幅《墨梅》图也是老人的一个传家宝,就悬挂在堂屋的正厅里,四时奉敬,奉为神物。就在老人过生日的那前几天,老人把铁梅装点得十分灿烂,又把梅花厅的盆景摆置得更为鲜蔚,为的是家人回来都能领受那花的清气,体味到那梅花的精气神。在老人看来,这种傲然高雅的精气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家,甚至一个国家都是得有的,没这个,准完!

收拾了这些梅树,老太爷吩咐门房老胡,赶紧去前门火车站接从奉天回来的大姑爷一家,说怕是火车快到了。那可是他的乘龙快婿。

……

P1-3

序言

我想,无论是谁,当你面对这部长篇新著《傲雪残梅》时,你都会心怦血沸——这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啊:慷慨赴死的全民救亡,生死铁血的灵魂拷问,凌霜傲雪的高洁情操,凄美冷艳的爱情故事,使你不能不沉浸其中;无论是谁,当你面对这位耄耋作者杨浩老人时,你都会肃然起敬——这是怎样的一位作者啊:超越历史的高端站位,诉诸形象的精神追求,尊重史实的艺术升华,呕心沥血的战争叙述,使你不能不为之叹服!

老实说,我是在不经意之间走入这部小说的艺术世界的,多年的职业阅读已使我对一般作品失去了应有的解读激情,我当然也不会对这部小说存有过高的审美奢望。然而,当我翻阅几章之后,我感动了。我仿佛穿越了遥远的历史沼泽,回到了那令我们民族耻辱、激愤、悲怆、揪心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悲壮的救亡呐喊、那沉重的历史回声激荡在我的耳畔;那高昂的民族正气、那高尚的人格情操冲撞着我的心灵,我甚至一时不能自已!铁骨铮铮,笑对狼烟烽火;同仇敌忾,高歌爱国情怀,这部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品,是一部我们应该看重的爱国主义教材!

鲁迅先生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烛照人类前行的灯火;一位西哲说过,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弘扬民族的精神,成为人民的代言人。《傲雪残梅》就是这样的作品,尽管它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小说文本是一段极其沉重的叫人压抑的历史叙事,它聚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中华民族那场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描写了从锥心裂胆的“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北平世相和长城抗战,以旷世名画《墨梅》为寓意,通过清朝三品都统,北洋水师军官王老爷子一家两代人与女婿梅家前赴后继、抵御外侮的斗争和可歌可泣的献身经历,热情地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义薄云天、特立高洁的伟大灵魂。贯穿作品始终的故事纽结是一幅王家的传世国宝——元代大画家、大诗人王冕的名画《墨梅》,流溢小说字里行间的思想含蕴是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冰霜磨炼后,忍开几枝新。独立江山雪,能开天地新。”无疑,这首题画诗歌是作品的深刻主题。观史可以鉴今。当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我们是多么需要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啊。落后就要挨打,惨痛的教训永远不能忘记。这,大概就是杨浩先生力图用这部小说昭示给我们的真理吧。

我以为,小说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就在于它对历史真相的大胆还原和勇敢逼近,这是作品在历史叙事中的可贵超越和贡献。

于是,我们看到《傲雪残梅》中,北平那段历史的真实状貌得到了大胆的还原:那是整个中国都陷入巨大的民族灾难的时刻,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救亡图存,古老的中国在呼唤,不屈的人民在斗争……可以认定,小说基本上逼近了历史的真实,彰显了中华民族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精神。这种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全景画般的真切。它不但写了我们党对北平各界群众抗日活动的有力领导,而且写了国民党的地下抗日活动;不但写了我们党西山游击队对日寇的生死决斗,而且写了国民党军队气壮山河的长城保卫战;不但写了我党领导的学潮和“一二·九”运动,而且写了国民党军队的卢沟桥和广安门战斗,所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真实,从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全景图画。这在以前的作品中是非常鲜见的。因此,你能忽视它开创先河与填补空白的价值吗?特别是对长城保卫战的浓墨重彩,更是值得重视的书写。这场对保卫华北至关重要的惨烈战役,人们以前很少得知。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在祖先留给我们的长城上,英勇抗击日寇达三四个月,为保卫古都,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壮歌,读来令人欷臌感叹。今天,这些事实终于冲破烟锁尘封的历史向我们走来,我们不能不感到无限欣喜。我想,现在和未来,同我们不会忘记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长城七烈士、闵行八百壮士;同我们不会忘记平型关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台儿庄、昆仑关;同我们不会忘记百团大战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湘桂会战、缅甸远征军……因为,这都是我们的同胞英雄以他们的年轻生命,为抗击日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啊!因为,那里流淌的,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同样殷红的鲜血啊!无可否认,在渐行渐远的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也实在太多。大片领土的丢失,大好机遇的丧失,民族分裂的伤口,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复杂的情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不是作家希望在小说中让我们感悟到的哲理呢?

我还注意到,作家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社会生活的形象描绘,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推出的一帧帧社会风俗画十分逼真,使古都风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绿树掩映的北海白塔,那飞檐斗拱的故宫角楼,那车水马龙的西单大街,那静谧恬静的劈柴胡同,那雄浑悲壮的长安落日,那云淡风轻的西山古寺,那长满青苔的石阶,那刻镂套环的木窗,那白杨古槐,那风筝鸽群,那绵长的豆汁叫卖,那苍凉的磨刀喊声……是那群令人心醉、神往,而风雨飘摇中古都的沧桑和嬗变,又是那样令人心碎、感伤。所有这些,无不展示了作家对古都北京意蕴的深刻诠释和无限真情。比如,下面这段对抗战前老劈柴胡同的氛围观照:

从家门口望去,那劈柴胡同是一条宽敞的胡同,呈喇叭口状,紧对着西单商场。出了胡同就是西单北大街,南面是古老的西单牌楼,一条长安大街贯通东西,那里是一条城市的通衢,自然交通十分便利。像北平所有的胡同一样,这里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几百年来人们为自己安排好的一个适应生活的街区,那整齐排列的青砖房,那房前的青石台阶,门前的石鼓、石狮子,被磨得锃亮的黑色上马石,墙壁上那圆形的栓马石孔,栓马桩,无不代表着一定等级的家族。民国了,阔绰的家门前还建有汽车库,红色的库房大门,显示了这家主人的不寻常地位。胡同口是一个小小的商铺区,早上卖油条的,炸焦圈的,喝豆汁的,卖卤煮火烧的比比皆是。卖菜的推着车吆喝,收破烂的敲打堂锣,这些有节奏的声音,穿过胡同,仿佛是一曲动听的乐曲,十分好听。平时这里是幽静的,连人们喝豆汁的声音都是那么有节奏,决不发出吸溜的声音;穿着“老北京”布鞋走起路来轻柔的响动,又是那么安详;从没听过有盗贼及梁上君子之徒在这里出现。从这里抬头往东面看,可以看到皇城那高耸的金顶子,那是一种居高而下凌空的权威,让人视之不敢喘大气。人们是淳朴而友善的,一大早见面西城的会互相说:“您吃啦?”东城的会说:“您喝啦?”……

这些文字,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宏观有微观,有叙事有描写,将当时的社会风情尽收笔底,让读者对此一览无余,不啻是一幅动态的、类似的“清明上河图”。

除此,小说还有许多优长。不过,作为一部非专业作家的作品,《傲雪残梅》当然还会存在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我看来,其主要缺憾有三:一是作品的叙述视角和手段还有待改革。整个作品主要是围绕王氏大家族来进行叙述的,可叙述的视角似乎游弋不定。虽然多数篇章是第三人称叙事,但有时又有所变换,如间或采用了儿童小春的视角,或者是王老爷子的视角等,这就影响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还有,叙述的手法虽然平实、晓畅,但是过于单一,缺少路数的变化,这就造成了文势的单调。二是对史料尤其是高层人物的史料还有待进行深度的艺术加工。像张学良、何应钦、土肥原等人物,就有些概念化,缺乏充盈的生命血肉。还有些引文,如古诗词,‘时有错讹,需要认真对照。三是有些人物形象立不起来,缺少个性化的色彩。比如于大力,这个党的地下工作者形象就不够成功,说话办事就有些矫情,似有概念化之嫌。

杨浩先生是一位军人出身的作家,有着戎马关山的非凡履历。我揣想,小说里一定有他本人传奇的人生轨迹。不然,他如何将那个年代表现得那样生动,将王、梅两个家族的人物写得那样感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相信,杨浩先生的创作一定会不断获得丰收,一定会为读者奉献更多的好作品!

权为序言。

2009年9月6日

承德—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