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民的好记者甘远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金敏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民的好记者甘远志》以大量篇幅,叙述和展现了甘远志同志刻苦学习,忘我工作,任劳任怨,奋斗不息的工作历程。大量感人的事例说明:甘远志同志是一位用生命书写新闻的优秀记者。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怀念甘远志同志,就要学习他热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人民;学习他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业务工作,刻苦钻研,善于思考,联系实际,深入群众,使新闻报道反映客观实际又符合全局要求,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习他淡泊名利,一身正气,谦虚谨慎,质朴热情,做人品、文品俱佳的新闻工作者。

内容推荐

甘远志是海南日报社一位深得海南人民爱戴的好记者。2004年9月的一天,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采访第一线,年仅39岁。甘远志的殉职,在海南各界引起极大反响。甘远志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发表稿件1051篇。在他年轻的生命背后,留下了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2004年11月,新华社海南分社记者金敏以“岁月如歌写华章”为題,在 “内参”上介绍了甘远志的事迹,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12月16 日至18日,新华社连续三天播发了金敏等采写的关于甘远志事迹的报道。此后,金敏进一步深入采访,完成了这部全景式介绍甘远志成长历程的作品。

在书中,作者截取甘远志18年记者生涯的32个鲜活片段,以平实的笔法,简洁的语言,真实地记述了他“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他那高尚的职业风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认识甘远志,学习甘远志,解读“新闻记者”这一神圣职业颇有帮助。

目录

序言 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新闻史上 邵华泽

引言 血凝华章

第一部 嘉陵江边 1986.8—1994.8

 1 不能让某些人食“肥”而肥

 2 把真实告诉人民

 3 在特大滑坡面前

 4 为英雄讨回公道

 5 “蚕茧大战”与记者的责任

 6 献给农民的新年礼物

 7 部队采访感悟生与死

 8 “那风中有太阳燃烧的灼热”

第二部 理论之光 1994.9—2001.7

 9 真情人生

 10 让国人了解WTO

 11 掀起“海发行”的盖头来

 12 关注农民土地“使用权”

 13 对城乡“就业”大对流的思考

 14 听克莱因评说“新经济”

 15 教堂和教堂前的木马

 16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第三部 生命辉煌 2001.8—2004.9

 17 “破格”进入海南日报

 18 驻站东方

 19 谁不向百姓负责就揪住他

 20 追赶强热带风暴

 21 让工业报道“短腿”变长

 22 “电老虎”又吃人了?

 23 解析东方化工城

 24 为生态药业鼓与呼

 25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26 寻找发现海上气苗第一人

 27 心系“粤海铁一号”

 28 十四篇《跟车手记》幕后

 29 “编外”交通人

 30 “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31 故乡情深

 32 生命的最后乐章

尾声 无尽的思念

附录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试读章节

1987年5月25日上午,刚上班一会儿,甘远志就来到广安县广播电视局宣传股。脚一迈进办公室,他就急冲冲地对着高中同学卢伟说:“兄弟,这次回老家没捞到一点‘干货’哟,如果跑不到像样的稿子,可愧对报社的差旅费了。”

卢伟笑着说:“别急嘛,你昨天才回来,我手头正好有条‘活鱼’送给你。”

甘远志微笑着轻轻地拍打着卢伟的肩膀说:“少卖点关子,有啥话赶紧说嘛。”

卢伟立即收起了笑脸,说:“你听说没有,现在农村化肥紧张得不得了,大春生产,一个农民仅供应1公斤肥,还是碳氨。就是这点肥,金广乡供销社还打歪主意,扣住贫困户的化肥不卖,职工私分化肥,农民上访不断。”

甘远志担任记者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和农民混在一起,深知农民种地的辛苦,也深知化肥对农民的重要性,更深知农村一些职能部门和干部的腐败现象。他听说农民兄弟遭受到了难处,神情一下严肃起来:“我想马上去调查这件事,你能不能陪我跑一趟?”

当时,卢伟仅是一般编辑,县广电局规定采编人员下乡,需要自己坐班车去。卢伟说:“我们下去可没车哟。”

甘远志那时的心情,恨不得马上就到了金广乡,他看卢伟稍显犹豫,便说:“坐啥车,我们就走路,路上跑陕点就是了。这么重要的新闻,早点报道出去,农民就能早点拿到化肥,种庄稼讲究节气不能耽误!”

甘远志在卢伟陪同下,选了一条到金广乡最近的小道。这条小道的谏议坡不仅很陡,而且长达1公里多,两千多步青石板梯子。甘远志爬上这面长坡后,已是大汗淋漓,他对卢伟说:“这可是当年小平同志上学走过的路,我们也算踏着他老人家走过的路前进了。”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起来,一阵小跑,又冲下了山头。

初夏时节的天空犹如娃娃脸,喜怒无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他们出门仓促,没有携带雨具,又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甘远志赶忙打开采访包,把装毛巾的塑料袋腾出来,将采访本严严实实地包上。

两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甘远志自嘲道:“当记者就这德性,看了些稀奇,也吃了些苦头。皇冠车坐过,拖拉机也坐过,羊肠小道几个小时也走过,不过雨中说笑走路的机会还是不多。苦中求乐吧。”

走了两个多小时,他们终于到了金广乡境内。这时雨还在下,只是小多了。甘远志见前面田里农民披戴雨具正忙着栽秧,立刻上前向他们打听化肥供应情况。

农民听说是地区报社记者来采访,纷纷放下手中的秧苗,跨上田坎,你一言、我一语摆开了龙门阵。他们反映,农民人均化肥0.8公斤,每人还匀出一两凑了10多公斤援助两户贫困户,而乡供销社职工却私分化肥卖高价。听到这里,甘远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下愤怒起来了,说:“简直无法无天!”

这些农民们告诉甘远志,最清楚这件事的是春风村五组农民杨毓忠,他买肥时还被供销社的职工打了。但是,杨毓忠家住在春堡山的半腰上,从这里去至少还得再走上四五十分钟山路。

此时雨已停了,反映情况的几位农民看到甘远志他们俩穿着湿衣服要去找杨毓忠,便劝道:“你们先回县城去换衣服嘛,我们带信让杨毓忠来找你们。”

见甘远志仍执意要去杨毓忠家,一位农民主动带路,领着他们向春堡山的半山腰爬去。

正在自家地里栽红苕的杨毓忠夫妇见有记者来访问,很是激动。杨毓忠说:“天一亮,门外大槐树上的喜鹊就叫个不停,还真有贵人来呀。”

当甘远志说明来意后,杨毓忠颤抖着嘴唇说:“看你们衣服湿成这样子,赶紧进屋脱掉换件干净的。”

杨毓忠的妻子忙着给甘远志、卢伟俩找干净衣服换,杨毓忠就把买化肥的事细细地说开了:

4月初,广安县供销社在进行大春第一次计划供肥时,县上的计划是每人供肥1公斤,但乡供销社却只按每人0.8公斤的方案分给全乡13000多人。就是这点化肥到了春风五组农民手中,大家还自动将人均0.8公斤的碳氨减至0.75公斤,匀出10多公斤分给该组贫困户黄先国、李大树两家。

4月29日,杨毓忠拿着4月13日开的化肥单到乡供销社购肥,营业员陈运林以该单过期为由,哗哗两下就把购肥单撕掉了,说要退钱给他。

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催秧苗、红苕苗、玉米苗,哪一样苗子缺了肥都不行。自己忙了几天农活,没顾上到供销社买回计划供应肥,怎能说没有就没有呢!杨毓忠打定主意买不到肥就不回家了。

杨毓忠听人说供销社仓库里还有好几十包化肥,供销社的人当晚要把这些化肥处理完。他就与浓溪乡斑竹村8组农民周忠厚等一起守候在川鄂公路边的化肥仓库旁。

4月30日凌晨4时多,杨毓忠、周忠厚等人见陈运林等4人往手扶拖拉机上装运化肥,便上前央求购买一些化肥,陈运林还是坚决不答应。

运肥的拖拉机开动后,杨毓忠和周忠厚就爬上车,把化肥往地上掀,掀到第3包时,陈运林便上前抓住杨毓忠殴打起来。

直到当天上午9点,化肥被拉进了乡政府大院内,事态才平息下来。

据金广乡场镇上的知情人介绍,4月30日凌晨4时多运出的20多包化肥是分给供销社内部职工的。这之后,乡供销社也确实将这些化肥私分了,但乡政府并没干预,农民们对此非常不满。

杨毓忠把买化肥遭殴打的事刚讲完,杨毓忠妻子就端出了两碗荷包蛋,每碗有4个蛋。

甘远志知道,这一带农民很穷,这可是当地人接待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了。他看着碗里的荷包蛋,端碗的手颤抖了,强忍住泪水,说:“相信我吧,我会把见到的、听到的都写出来,要让那些以‘肥’谋私的人得到应有的惩处。”

没过几天,《化肥,到了他们手中》的记者来信就在《南充日报》一版见报了,同时,还配发了评论《不能让某些人食“肥”而肥》。

不久,广安县纪委派员进行了调查,金广乡供销社的有关人员受到了严厉的组织处分,当地农民拿回了国家分配给自己的化肥指标。P15-19

序言

《人民的好记者甘远志》就要出版了。书中以大量篇幅,叙述和展现了甘远志同志刻苦学习,忘我工作,任劳任怨,奋斗不息的工作历程。大量感人的事例说明:甘远志同志是一位用生命书写新闻的优秀记者。

甘远志同志是在采访工作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的,年仅39岁。在他年轻的生命背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在南充日报工作期间,他冒雨徒步到农家采访,揭露化肥供应中的不正之风;在狂风暴雨引发山体大滑坡后,他踩着松动的石块,采访抢险救灾的武警官兵与干部群众;在“蚕茧大战"难分难解之时,他以敏锐的目光,组织稿件,反映实情,引导干部群众走粮食与蚕桑生产的双赢之路。他扶正抑邪,为部队一位见义勇为的战斗功臣讨回公道,与垄断石料运输的地方势力作斗争,大胆揭开私设彩票的保护伞。他在海南日报工作一千多天,就写下了一千多篇稿件。从当驻站记者到分工跑经济新闻,他解析东方化工城,为发展生态药业鼓与呼,寻找发现南海油气苗第一人,深入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搭乘去北方的瓜菜列车采访……他永不知疲倦,以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用手中的笔关注生活,干预生活,忠实履行职责,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正因为如此,甘远志同志逝世后,他的领导、同事、朋友和当地群众痛惜不已,许多人至今还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哀思、缅怀和纪念;也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他学习。甘远志同志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新闻史上。这不仅是因为他以出色的新闻作品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更因为他以崇高的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怀念甘远志同志,就要学习他热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人民;学习他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业务工作,刻苦钻研,善于思考,联系实际,深入群众,使新闻报道反映客观实际又符合全局要求,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习他淡泊名利,一身正气,谦虚谨慎,质朴热情,做人品、文品俱佳的新闻工作者。

纵观中国新闻工作的发展,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高度奉献精神的出色新闻工作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中有的冒着枪林弹雨进行战地报道,甚至以身殉国;有的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办广播电台,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在抢险救灾中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日以继夜,积劳成疾,甚至英年早逝。正是他们同千千万万新闻工作者一起,创造并发扬着中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新闻战线涌现出了很多富有革命精神又具有时代风貌的先进人物。据统计,获得范长江新闻奖的有59名,获得韬奋奖的有57名,获得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的有509名。他们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甘远志同志就是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楷模。我相信,《人民的好记者甘远志》一书的出版发行,必将为新闻界同行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了解甘远志、学习甘远志提供更好的条件。

200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