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史”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史记》到《明史》,这被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史家称为“正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从历史编纂而言,它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为世界文化奇观;从记载内容而言,它上起黄帝,下至明朝灭亡,包含了400O多年的历史;从撰述时间而言,它从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始,到清朝乾隆年间刊行《明史》为止,前后历时19个世纪。毫无疑问,无论是从编纂规模之大,还是反映的内容之丰富,“二十四史”作为历史文献,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选入《史记》至《明史》共24部中国封建王朝正史,时间跨度从先秦至明末,包含了中国40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无论规模和连续性都独一无二的超大型历史文献。
本书甄选《二十四史》中极具文学性和史料性的精彩篇章,以生动明快的语言重新解读历史典籍。力图通过故事体的形式、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丰富的图片等多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二十四史》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的通道,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悦体验。
秦穆公用贤成霸业
春秋时,虞国人百里奚,从小很贫穷,到处漂泊流浪,去齐国时沿途要过饭,在东周时帮人喂过牛。待到他当了虞国的大夫,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没隔多久,晋献公便灭了虞国,他和虞君都成了俘虏。晋献公有个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百里奚被当做“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后来好不容易才从秦国逃出来,跑到楚国去,但一进入楚国国境,又被楚国边民捉住了。百里奚的前半生,真是坎坷曲折,事事不如意啊!
秦穆公不愧是春秋五霸之一,很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虽然百里奚是个俘虏,名微身贱,但穆公知道百里奚很有才能,丝毫不嫌弃他。听说他被楚国边民捉住了,立即派人用五张黑羊皮把他从楚国人手里赎回来。
百里奚回到秦国后,穆公亲自接见,推心置腹地同他商议军国大事。百里奚十分感激,很惶愧地向穆公表示说。“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啊,怎么当得起你这样看重我?”穆公连忙向他解释说:“你的情况我很清楚。你过去虽然是虞国的大夫,但虞君并没有很好地任用你。虞国的灭亡,不是你的过错。”就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接连谈论了三天。穆公很赞赏百里奚的各项见解,很快便任用他执掌国政。结果百里奚相秦七年,尽瘁国事,“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终于辅佐秦穆公成就了霸业。因为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人们都把他称作“五羖夫大”。
齐桓公的惨痛教训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年轻时候善于使用人才,他能够重用管仲和鲍叔牙等人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是鲜明的例证。当齐襄公和公孙无知死后,国内无主,桓公从莒赶回齐国时,管仲还曾经在半路上“射桓公而中钩”。桓公被立为国君后,在鲍叔牙的劝说下,不计“射钩”之仇,不但没有杀害管仲,反而重用为相,委以国政,更是千古流传的佳话。但齐桓公晚年,由于生活腐化,宠信坏人,却吃了大亏,不能不说是他的惨痛教训。
齐桓公晚年,很宠爱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曾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蒸肉给桓公吃。竖刁为了能亲近桓公,主动阉割了自己。开方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宁愿到桓公手下为臣,十五年不回家见父母。
对于易牙等人的这种行为,管仲是很反感的,曾多次对桓公说:“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子?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谁不敬爱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像杀子、自阉、背弃父母这样的事他们都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这种人靠不住。”管仲在世时,这三个人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但齐桓公对易牙等人的居心叵测并没有看透。他不同意管仲的看法,认为那是太过分了。他说:“为了讨我的喜欢,人家连儿子都肯杀给我吃,还有什么不好的呢?”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这三人,以至三人专断国政。
然而,管仲的意见毕竟是正确的。后来齐桓公生病了,易牙、竖刁等立即原形毕露。桓公有三位夫人,六位如夫人,有十多个公子。他们就在这些夫人、公子中间拉帮结派,拥护这个,排斥那个。桓公被幽禁在宫里,门前筑起高墙,断绝了与外界的接触。桓公饿了没吃的,渴了没喝的,这时候才醒悟过来,十分悔恨地说:“唉,管仲真有圣人的远见啊!如果死而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同他相见呢?”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脸,就死去了。
桓公临死时,易牙等人支持众公子只顾争夺王位,全不管齐桓公的死活。桓公被饿死后,遗体停在床上一连六十七天还没人收殓,孳生的蛆虫到处乱爬,从宫里一直爬到了宫墙外边。
赵简子知人善任
春秋末期普国的赵简子,有很多个儿子。当时,有一个会相面的人,名叫姑布子卿。一天,子卿去拜谒简子,简子把所有的儿子都叫去让子卿相面。子卿说:“你的这些儿子,都没有做将军的分儿。”简子听后很沮丧,反问道:“照你这么说,我赵家是要灭亡的啰?”子卿于是提醒简子说:“刚才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孩子,大概也是你的儿子吧?”简子经过了解,知道子卿碰见的是他的儿子毋卹,便把毋邮叫来了。子卿一见毋邮,立即说:“这便是真正的将军了!”简子很不以为然地告诉子卿说:“这孩子的母亲很卑贱,是个奴婢,你怎么这样说呢?他能有什么出息呢?”子卿说:“这是改变不了的,虽然他的母亲地位卑贱,但他终究是要大贵的。”
那么,姑布子卿的这种说法是否合乎事实呢?从这以后:赵简子便有意识地同儿子们接触和谈话,果然发现毋邮比其他孩子贤明能干。有一次,简子告诉儿子们说:“我在常山顶上藏了一道宝符,大家都去寻找吧,谁最先找到宝符有赏。”于是,孩子们都跑到常山上去了,但找遍常山,一无所获,全都空手而回了,只有毋邮说:“我已把宝符找到了。”简子听后很高兴,说:“好!快把宝符的内容告诉我吧!”毋邮说:“从常山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代地和赵是紧挨着的,我们完全应当并可能占有代地。”赵简子哪里是在山上藏有什么宝符呢?原来,他是在测验他的儿子们登上常山以后,各人会有什么想法。由此他看出毋邮具有雄心壮志,便把原已立为太子的伯鲁废掉,而立毋邮为太子。
这个毋邮太子就是后来在历史上著名的赵襄子。他掌握赵家政权后,果然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赵襄子立后,其时晋国已名存实亡,大权落在了智伯与赵、韩、魏四卿手里。四卿之中,又以智伯实力最强,也最骄横。智伯曾要求韩,魏献地。韩康子与魏桓子都遵命各献给他万家之邑。但当智伯向赵襄子索取皋狼等地时,襄子却拒绝给他。于是智伯联合韩、魏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掘汾河水灌城。晋阳城里大水茫茫,高大的城墙被淹得只剩下五六尺高了。智伯看到襄子处境险恶,便趾高气扬地指着晋阳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好啊!现在我可知道了,掘河水灌城是可以使人亡国的。”听他这么一说,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吓得惴惴不安起来。因为,如果掘开汾水,就能灌魏的都城安邑;而掘开绛水,就能灌韩的都城平阳。智伯既然可以用灌城的方法灭赵,又何尝不可以用灌城的办法灭韩、魏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赵襄子十分精明地看出了智伯与韩、魏的面和心不和,便悄悄派人去见韩康子与魏桓子,对他们:说,“唇亡则齿寒,智伯是贪得无厌的,赵亡后就该轮上韩、魏了”。他的这个推测,正好与韩、魏的疑虑吻合,于是三家很快订立密约,反过来共同对付智伯。结果智伯阵亡,全军覆没,所有土地都被韩、赵一魏三家瓜分了。赵襄子转败为胜。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都为诸侯,与秦、楚、燕、齐形成“七雄”并争的局面。
赵简子因毋卹的母亲是奴婢而断定他没出息,当然是不对的;但经过别人提醒并对毋邮进行了考查后,毅然废伯鲁而立毋卹,应当说他还是善于培养和任用人才的。
燕昭王筑黄金台求贤
在战国七雄中,相对来说,燕是比较弱小的。燕昭王即位之初,内值丧乱之余,百废待兴;外为齐国所败,连失八城。昭王为了报仇雪耻,救亡图存,乃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以求贤。
首先响应昭王征召的是本国人郭隗。郭隗对昭王说:“从前有一个人,派人携带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到那以后,马已经死了,便花五百金买回了死马的骨头。他知道后很不高兴,一堆骨头,就算是千里马的骨头吧,又有什么用呢?代他买马的人便向他解释说:‘你不是一心想得到千里马吗?既然你连死马也愿意重金购买,还怕没人送来活的千里马?’不出一年,他果然得到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有心求贤,就让我来为天下贤士开路吧!你要礼待天下士,就先礼待我吧!倘若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受到你的特殊礼遇,那么贤于我的人自然也就来了。”郭隗还曾经对燕昭王说过,追求人才,还要看你是怎样的追求法。高高在上,放不下架子来,是得不到真正人才的,最多只能得到庸才或奴才。
燕昭王认为郭隗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专为郭隗修建宫室,把他当老师看待。四方豪杰之士,果然慕昭王求贤之名,像乐毅、邹衍、剧辛等,都到燕国来了,终于使燕国能以弱抗强,以小敌大。乐毅为燕昭王下齐七十余城,一直打到齐国首都临淄,齐王遁走,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因此,乐毅被封为望诸君。终昭王之世,燕虽国小而僻远,然而虎踞一方,诸侯侧目。
唐柳宗元《咏史》诗:“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说的就是昭王求贤的故事。
齐威王以人才为宝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有一次,威王和梁惠王在一起打猎。闲谈中,梁惠王问威王说:“你有宝贝吗?”威王说:“没有。”惠王不相信,说:“哪儿的话,像我们魏这样的国家,尚且有能照耀十二辆车那么远、直径逾寸之珠共十枚,何况你们齐这样的大国,会没有宝贝吗?”威王告诉他说:“对于什么是宝贝,我和你的看法是不相同的。我有一位大臣檀子,我派他守南城,楚国人不敢骚扰我们的东部边境和邻国,泗上十二位诸侯都来朝见我;我有一位大臣朌子,我派他守高唐,赵国人便不敢到黄河捕鱼;我有一名官吏黔夫,我派他守徐州,燕、赵都害怕齐国会去侵伐他们,有七千多户人家因而迁居到了齐国;我还有一位大臣种首,我让他防备盗贼,结果百姓安居,道不拾遗。要说有宝贝,这就是我们齐国的宝贝。他们的光芒将远照千里,岂止区区十二辆车那么远呢?”梁惠王听后十分羞惭。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一位颇有成就的君主,看来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十分重视人才。
P1-7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些史书,绝大部分是官修。其主要目的是总结前代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引以为戒,用来维持和延长封建、统治。
但是,二十四史毕竟是对我们伟大祖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家就有着较为优良的传统,即尊重事实,秉笔直书,“富褒贬,别善恶”,户斤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应当说,二十四史的绝大多数作者,也是遵循和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因此,二十四史中所谓的经验教训,只要我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是完全可以古为今用的。
作者编写这些故事的目的就是希望寓教于史,通过讲述这些历史故事,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例如我们提倡谦约节俭,反对浮华奢侈;提倡刚正清廉,反对谄佞赃污;赞颂良将能吏,鞭挞奸伪庸懦;……这些,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仍将有其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十四史浩如烟海,按中华书局近年出版的点校本统计,有二百四十一册,共四千五百多万字。一般读者要通读这些史籍,是有一定困难的。本书就是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方便而编写的。在众多的历史故事中,入选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它有没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有无古为今用的价值。书中涉及的某些在历史上曾经超过重大进步作用的杰出人物,均未作全面的评价,虽讲了反映他们消极面的小故事,但决不是企图否定他们杰出和积极的一面。历史的真实是,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一方面创造出了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另一方面他们之中有的人的确也曾犯过错误,办过蠢事。对待历史人物,必须实事求是,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既不可见其过而昧其功,也不必因其功而讳其过。
本书编撰者陈永汉先生长期精研史学,著述颇丰,曾出版《白话二十五史精编》、《二十四史故事选编》、《战场计谋》、《管子一杰出的经济管理学家》等近四百万字的史学著作;还著有《雪山槐》、《牡丹传奇》等文学作品;其创作的电视剧《绿宝》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其中《白话二十五史精编》(250万字)荣获1994年第七届全国“金钥匙”图书优胜奖。
可见,本书的编写,是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占有和深入的研究之上的。编选故事生动、有趣,文字浅显易懂,读者可轻松阅读。
编者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