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勇副教授的这本专著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之间的关系。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而言,同类研究在国内还较为少见,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必将能够推动国内对农户收入风险问题的研究工作。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基本思路
1.3.2 框架结构
1.4 本书的学术贡献
2 农户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关系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文献综述
2.1.1 发展中国家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文献综述
2.1.2 发展中国家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文献综述
2.1.3 发展中国家农村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的文献综述
2.2 国内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文献综述
2.2.1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文献综述
2.2.2 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文献综述
2.2.3 农村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文献综述
2.3 现有研究文献的主要不足
2.3.1 国外研究文献的不足
2.3.2 国内研究文献的不足
2.3.3 总结
3 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一个理论框架
3.1 基本假定:农户的经济理性
3.2 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消费平滑功能及其福利效应
3.2.1 收入风险、消费波动与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
3.2.2 横截面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
3.2.3 跨时期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
3.2.4 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一个综合模型
3.2.5 消费平滑与农户福利:不确定性消费理论视角的分析
3.3 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的制约因素
3.3.1 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所受的制约
3.3.2 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所受的制约
3.3.3 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所受的制约
3.4 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3.4.1 假设
3.4.2 基本模型
3.4.3 比较静态分析
3.5 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受限的负面效应
3.5.1 生产效率的降低
3.5.2 其他负面后果
3.6 本章总结
4 民国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
4.1 对考察范围的说明
4.2 民国时期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
4.2.1 多灾多难的民国农村
4.2.2 民国时期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
4.2.3 民国时期农户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
4.2.4 民国时期的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4.2.5 农户面对风险时的消费变动
4.3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户风险应对机制
4.3.1 人民公社制度的形成
4.3.2 人民公社时期的正规风险应对机制
4.3.3 人民公社时期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
4.3.4 人民公社时期的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
4.3.5 人民公社时期的消费波动
4.4 本章总结
5 转型期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
5.1 转型中的农村经济
5.1.1 转型期的基本制度环境
5.1.2 转型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5.2 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5.2.1 农村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5.2.2 农村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5.2.3 农村正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及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
5.3 转型期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与生产行为
5.4 本章总结
6 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经验检验
6.1 数据来源与陕西农村社会经济概况
6.1.1 数据来源
6.1.2 陕西农村社会经济概况
6.2 样本农户的特征及其社会经济环境的统计描述
6.3 农户对各种风险应对机制作用的主观感受
6.4 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统计描述
6.4.1 变量选择
6.4.2 统计描述
6.5 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关系的计量检验
6.5.1 计量模型的选择
6.5.2 计量检验结果
6.6 对经验分析的总结与讨论
7 转型期农村综合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构建
7.1 总体目标:综合的农村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
7.2 构建转型期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体系的途径
8 全书的总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全书的总结与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件1
农户风险应对调查问卷
附件2
访谈调查记录(部分)
附件3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种“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