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运用巴赫金的“语言形象”理论体系以及衍生的相关批评概念,对中国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诸多小说作品进行内部阐释与艺术探究。涉及“革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及其“成长”、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文本的相互指涉及其意义关联、文学历史话语的叙事策略与叙事伦理、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等诸多专题。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绪论 说话人及其话语
第一章 “革命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及其“成长”
一、知识分子形象:“神话家族”中的“中间人”
二、政治化与神圣化:“成长”的新向度
三、“个人无意识”及其“碎片化”的存在方式
结语
第二章 爱情·道德·政治
一、“题材突破”与“深度模式”的转换
二、“三角恋爱”框架与“道德试错”模式
三、“以爱情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
四、第一人称叙述与“超叙事结构”
结语
第三章 《青春之歌》的“重述”与江华形象的演变
一、身体/政治的诗学与“潜文本”:江华在其中的位置
二、修改:对叙事“裂隙”的弥补和对意义的整合
三、续集:“潜文本”的显性化和对江华形象的改叙
结语
第四章 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
一、“主体间性”与“间性形象”
二、小飞蛾:在宏大叙事与民间传统之间
三、是谁杀死了李佩钟
结语
第五章 《三家巷》:一个复杂的话语场
一、“革命历史小说”还是“家族姻亲故事”?
二、周炳:“英雄成长”的变体?
结语
第六章 文本的相互指涉及其意义关联
一、《白鹿原》与《创业史》的“互文”关系
二、白嘉轩与姚士杰
三、田小娥与素芳
结语
第七章 “历史”或“他的故事”
一、“新历史小说”的命名
二、家族史与革命史
三、边缘化的修辞策略与历史的感性化
结语
第八章 当代文学历史话语的叙事策略、历史观与叙事伦理
一、文学叙述历史:一个语言事实
二、“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拟科学”文本
三、“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
四、图像语言的“空间”化处理:解构历史理性
结语·
第九章 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
一、“初始情境”、经验类型与主题结构范式
二、“青春体小说”的“主调”与“副调”
三、“考验小说”与“意识流”
四、“季节系列”和“杂语”的处所
结语
第十章 王蒙小说中的“原型”及其意义阐释
一、“年轻人”传记系列与“原型”
二、“年轻人”的革命起源叙事
三、“史前史”的进入:寻根、审父和对“初始情境”的反思
四、三角关系中的主体、助体与介体
五、“大义灭亲”的故事:父子之情与国家公义
结语
第十一章 “年轻人”的精神成长与“父之法”
一、“问题小说”抑或“成长小说”
二、林震与刘世吾:冲突与对话,审视与自审
三、主体想象上的兄/弟关系与代际之间的“三元结构”
结语
第十二章 从改造“资产阶级的王国”到建构“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话语裂缝造成的叙事
二、“旁观者”的出场
三、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结语
第十三章 没有彼岸的“真正的生活”
一、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池莉小说创作
二、“新孩子”的“失乐园”:性格的对峙与认知的偏执
三、倾斜与失重的“仿真空间”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