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张其成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汇聚文史专家,传播中华文明。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穿越历史时空,感受文化智慧。

没有一种养生方法适合所有,但你总能从这本书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本书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所作讲座润色而成。

内容推荐

养生可能在一时一事上简洁明了、容易操作,而其根底又需要多少积累,多少工夫!养生行为与其效果之间,可能在特点时间、特定场景、特定视角中存在因果联系,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又有多少因素参与其中,有多少潜在的可能存在昵?养生本身的复杂性,不能不让人心存敬畏之情,感到妄下断语难免偏颇。

归结养生的一个总原则,那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也就是说,在养生的时候要达到三个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动静合一。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所有的养生活动都是在养精养气养神。养精是基础,养气是关键,养神是统领。养生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境界。

养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所以说,养生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习惯。

目录

序言

导读

第一章 认识你自己

生命的蜕变

10岁生命周期

女子7岁、男子8岁生命周期

人体内在结构

五脏

六腑

经络

生命三大要素

精是生命的基础

气是生命的能量

神是生命的主宰

认识自己的体质

《黄帝内经》体质分类

现代临床体质分类

第二章 精神养生

养神贵在中和

道、儒、佛、医家等各家养神法

顺应自然的道家养神

养心与养德合一的儒家养神

离苦得乐的佛家养神

调理阴阳的医家养神

五心调神法

心态平和

心情快乐

心地善良

心胸开阔

心灵纯净

情志对治

怒胜思疗法

思胜恐疗法

恐胜喜疗法

喜胜忧疗法

忧胜怒疗法

第三章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四大原则

吃得要杂

吃得要少

吃得要淡

吃得要慢

喝出来的健康

水要这么喝

喝茶的学问

饮酒要适度

药物养生

灵芝

人参

枸杞

山药

蜂蜜

不同年龄阶段的饮食养生

第四章 运动养生

千古不衰的五禽戏

熊戏

虎戏

鹿戏

猿戏

鸟戏

广为流传的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

立式八段锦

神秘的六字诀养生法

修炼总则

练习方法

少林易筋经

练习要领

穴位按摩养生手法

按摩线路图

常用的保健穴位

针对性的按摩养生

放松的静功

五心动功

内丹功——小周天的修炼

体质不同 方式不同

年龄不同 方式不同

第五章 起居养生

五脏六腑挨个儿来值班

卯时(上午5~7点)大肠值班

辰时(上午7~9点)胃值班

巳时(上午9~11点)脾值班

午时(午间11~1点)心值班

未时(午后1~3点)小肠值班

申时(午后3~5点)膀胱值班

酉时(午后5~7点)肾值班

戌时(晚7~9点)心包值班

亥、子时(晚9点~次日凌晨1点)胆腑与三焦值班

丑、寅时(凌晨1~5点)肝肺值班

四季起居

春天发陈:晚点睡,早点起

夏天善秀:不要害怕太阳光

秋天容平:夜卧早起

冬天闭藏:太阳出来再起床

生活养生

美容养颜

牙齿的保养

春捂秋冻

避免“五劳七伤”

学会睡觉

皇帝用不起大床吗?

枕头怎么选

“学狗睡觉”

要会睡子午觉

先睡心,后睡眼

好风水,好养生

前有照后有靠

左青龙右白虎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附录 中医文化的命运

试读章节

养生的概念,古已有之。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延长生命的长度,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

那人到底能活多大呢?对这个问题,古今中外,众说纷纭。

中国的先贤们一般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00到120岁之间。比如《礼记》中把100岁称为“期颐”;汉代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魏晋时期著名养生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认为上寿可以达到120岁。

现代科学认识也不完全相同,但以120岁说法为主。

第一种说法是美国学者海尔·福利在1961年提出的。他根据实验发现动物的胚胎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分裂的次数是有规律的,到一定的阶段就出现衰老和死亡。研究表明,细胞分裂的次数和周期相乘就是人的自然寿命。海尔·福利将胎儿的细胞放在培育液中一次又一次地分裂,一次又一次地繁殖,分裂到50代的时候,细胞就死亡了。他又在大量的实验数据资料之上提出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分裂周期是2.4年,照这样计算,人的寿命就是120岁。

第二种说法是科学家按照哺乳类动物的寿命和它生长期的关系推算的。哺乳类动物的寿命应该是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25岁,所以人的寿命极限是125~175岁。也有人说人的生长期是20~25岁,按照这种说法,人的自然寿命就应该是100~175岁。

第三种说法是按照哺乳类动物性成熟期来推算的。根据生物学的规律,动物的最长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是13~15岁,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就应该是110~150岁。

虽然中外对人的寿限的说法有分歧,但至少能活100岁是肯定的。那为什么在生活中活到100岁的老人却不多见呢?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呢?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自己吧。先从生命的周期讲起。

生命的蜕变

中国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从汉字就可以了解中国人对宇宙、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我们来看这个“生”字。上面是一棵草,草长在大地上,是往上生长的意思。《说文解字》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

早在两干多年以前,我们的古圣先贤就发现了人体一生的生命周期。西方科学家只是发现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黄帝内经》则发现了人一生五脏气血的盛衰和肾气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周期。

关于生命周期,《黄帝内经》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10岁”为周期,一种是以“7岁”(女)和“8岁”(男)为周期。表面上看好像不统一,有矛盾,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区分人生的阶段:

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观察出来的人的生命周期——10岁。

从肾气和天癸的盛衰观察出来的人的生命周期——女子7岁、男子8岁。

10岁生命周期

10岁时,五脏(心肝脾胃肾)之气已经稳定。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这个“流动”的气主要活动在人体的下部,所以十岁小孩子喜欢“走”。这个“走”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走,而是小跑的意思。

20岁时,是人生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比小跑要慢一些。从10岁的“小跑”到20岁的“快步走”,可以看出生理及精气神的变化。

30岁时,“五脏大定”,五脏之气更加稳定,肌肉也更坚固,血脉也盛满了,所以就“好步”。“步”就是行走,比“趋”更慢了一些。  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更加强盛。到了极点了,所以就开始衰落。这时皮肤开始疏松,脸部的光泽开始减退,头发也变得斑白。虽然这个阶段走路还比较平稳,没到摇晃的地步,但已经“好坐”了,不喜欢走动。这表明人体开始衰老。

从“小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欢“坐”,这是一个慢慢衰老的过程。

到40岁的时候,人开始有了衰老的迹象,但这只是外在的衰老。而从50岁开始,人真正从五脏开始衰老了。

50岁时,五脏就开始衰落了。先是肝气的衰落,肝叶变薄了;接着胆汁的分泌也慢慢减少;另外,眼睛跟肝脏是有关系的,肝开窍于目,因而,眼睛开始看不清楚。

60岁时,心开始衰落,心气不足了,心里开始经常担忧、悲伤,血气也变得松懈、外散,人就“好卧”了,因为血气不足,所以就喜欢躺着。

70岁时,脾气开始虚弱,皮肤变得枯萎。

80岁时,肺气开始衰落,魄开始离散。因为肺是藏魄的,所以80岁的人经常会说错话。

90岁时,肾气就衰竭了,五脏的经脉都空虚了。

到100岁时,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了,看上去虽然形体还在,但实际上神气已经离去。

以“10年”为一个生命周期,是以五脏气血的盛衰来划分的。

从动作上看,10岁的时候是小跑,后来是快走,然后是一般的走,接着喜欢坐,到最后喜欢睡了。

50岁以后人体进入衰落期,肝、心、脾、肺、肾依次衰落,这个顺序刚好是五行相生的顺序。

人的五脏六腑的衰落过程不但与五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生长和衰落的周期规律,真是非常有意思。它不但是生命过程的写照,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先祖们早就发现万物都是从下往上长的,《周易》六十四卦也是从下往上长的,《黄帝内经》说人50岁以前的成长也是从下往上,气血由下往上,表现为小跑、快走、慢走、好坐、好卧。50岁以后,人体的衰落又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逐渐衰落。P3-6

序言

印象中为《中华文明大讲堂》系列丛书作序已经很多次。出版界以极高的热情持续关注《中华文明大讲堂》,对节目是鼓舞,同时也拓宽了我们对节目市场的认识空间。一档高品质的节目,其市场价值是多向度的,也正是这种多向度,成倍放大了节目的影响力、感染力。《中华文明大讲堂》开播以来,践行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可谓不遗余力,所涉选题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有力地普及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受到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喜爱。本着不断开拓更多文明传播视角的理念,栏目又推出了“中华养生智慧”系列。主讲嘉宾张其成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是为名家;在弘扬和普及中华优秀文化方面,文化传统深厚的百年名社中华书局慧眼卓识,薪火相传中华养生智慧,名家名社,相得益彰。

中国人的养生行为极富哲学与文化意味,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两宋明清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哲学、文学著作中,都有许多关于养生的独到见解,例如,庄子说:“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所谓“天人合一”。养生智慧与一国的哲学、文化有如此深厚的渊源,这本身已成为其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华养生智慧可以让人们直接感触到中华文明的丰富价值。“中华文明大讲堂”在选题策划中,也认识到这是实现节目定位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把文明传播落到了百姓生活日用的智慧层面,让观众既能领略文明的博大精深,又能切实学到有用的养生方法,在传播中华文明,葆有节目品质、品位的同时,更加贴近观众需求。现代人的生活日益紧张,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变化,如何养生保健、减压安心,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华文明大讲堂”自然要关注这样的社会现象,并找到服务观众的办法,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里,包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中华养生智慧”的推出适时适用!

张其成教授的讲解内容广博,注重实用,既通俗易懂地讲出了养生智慧的玄妙,又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授心身炼养的方法。例如他讲“人身三宝——精气神”,揭示了“形神合一、内外合一、动静合一”是中华养生智慧的特点,又具体介绍了怎样保养精气神。再如张教授讲《黄帝内经》,不是抽象地讲人与自然的联系,而是举形象的例子。张教授在讲到日常起居时强调,要跟天地的阴阳之气同步,跟宇宙万物、天地气候的变化一致。中国人养生的实质就是对自然的理解,古人常与自然为友,在相互感应的过程中,形成了养生之道。现代人生存环境及其与自然的关系,与古人已大不相同,但不可能脱离自然,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人的养生之道、性命之学,蕴涵着独特价值。健康的人生,必然与自然相谐。也更懂得怎样欣赏自然。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的人,一定有着健康的生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国文化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这样平淡质朴。

张教授讲“中华养生智慧”,还使我有一悟,其实养生就是做人。张教授介绍了一种五心调神法,心态平和、心情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灵纯净。讲到心胸开阔,张教授特别讲了个故事:在清代,有一位大学士,名字叫张英,这位大学士的家就在桐城这个地方。有一天他接到一封家书,说的是家里盖房子,邻居家也要盖房子,并且把墙砌得挨着自家房子,希望张英动用他的权力,让这户人家往后让。张英看了这封千里迢迢寄来的家书,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回了一封信,写了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心胸开阔,就是要常怀宽容、辞让之心。讲到心情快乐,张教授特别提到了旷代文豪苏轼,这让我想到一段话,是苏轼在海南岛时写的。他说:“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有如此心胸的人,一定会成就耿介拔俗的大事业。养生就是做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心态平和、心情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灵纯净,不仅会有健康的生命,还会拥有至高的人生境界。

作此序时,北京已是秋末初冬,阳光从树叶间隙溅到窗际,心与自然的亲近,其乐融融。

刘爱勤

2008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