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自成(共4册)(精)/茅盾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姚雪垠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李自成》的精选补写本,以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扼走向发展、复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悲剧历程为主线。反映的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至清顺治二年(1645)农民起义的悲剧历程,同时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明末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风貌。

本书补写的则是崇祯十五年(1642)冬至十六年(1643)冬的重要情节。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补写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其中《一败孙传庭》、《汝宁会师》、《襄水奔流》、《二败孙传庭》、《威加海内归故乡》大致依照姚老上世纪70年代所撰《(李自成)内容概要》进行补写。

内容推荐

一·天寒霜雪繁

崇祯十一年十月,北京又一次戒严。面临着入塞清兵的威胁,以杨嗣昌为代表的主和派同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之间发生尖锐冲突;而崇祯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和他的态度、性格也由此清晰地呈示出来。

同年冬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南原陷入洪承畴、孙传庭预设的包围圈。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李自成不屈不挠,处死了前来劝降的叛徒;经过殊死战斗,妻女俱失,身边只剩下十八个人,等于全军覆没。但他虽败不馁,潜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惨淡经营;又亲往谷城动员张献忠重新起义。

另路突围的高夫人并未被明军消灭,而是向东退到了豫西的崤函山中。经过一些周折。两支队伍取得了联系。

十一月中旬,事事受杨嗣昌、高起潜掣肘的卢象升,在没有援兵、没有粮草的不利条件下,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同兵力数倍于自身的清兵的血战中壮烈捐躯。

崇祯十二年端阳节后,按照原先的承诺,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李自成不顾部队中瘟疫流行、十分之四的义军都已病倒的情势,也公开打出“闯”字大旗。这样就引来了官军的“围剿”。幸而高夫人率部前来会师,曾经离去的郝摇旗也回到了商洛山中。

六月上旬,正当更多的将士包括李自成本人都染上瘟疫时,郑崇俭、丁启睿在崇祯严旨切责下,调兵前来“剿贼”。第一次郑、丁主力中了农民军埋伏,仓惶败退,他们于七月中旬重新调集大军,分数路前来进攻。由于驻守石门谷的杆子人马极不稳定,宋家寨的土豪又同官军暗中勾结,遂使本来兵力不足的农民军形势更加严峻。李自成、刘宗敏、高夫人等在极其险恶的境遇中表现了巨大的斗争勇气和杰出的军事才能。他们内平叛乱,外歼明军,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此前,举人牛金星曾被尚炯从北京邀来商洛山中与李自成一晤,却在回河南搬取家眷时被捕。李自成在获知他已被判死刑后,立即派刘体纯前往营救。九月中旬,扮成打拳卖膏药者的刘体纯在开封找到了牛的知交宋献策。后者正为营救牛而奔走尽力,并从杞县公子李信处筹得了所需款项。

同月,心情焦灼的崇祯派杨嗣昌出京督师。杨一路风尘抵达襄阳,立即进行军事部署。三个多月后,受命专“剿”张献忠的左良玉在玛瑙山袭营成功,却因受了张献忠的贿赂而从此按兵不动。

二·闻说真龙种

崇祯十三年春,李自成挫败了叛将周山的策反图谋。初夏时节,他率千余精兵离开商洛山,成功地从武关突围而出。他曾去白羊寨准备与张献忠联合,却险遭对方暗害,于是决定暂时潜伏于鄂西郧阳山中。

当农民军被围困之时,崇祯实际上也被层层围困在紫禁城中。为了筹措军饷,他不得已向勋戚借助,并拿武清侯李国瑞开刀,由此引发了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斗争。年仅五岁的五皇子、首辅薛国观等多人都在这场斗争中死去,田妃也因帮李家说了一句话而遭受“严谴”。但这场斗争最后以崇祯的失败而告终。

十一月,杨嗣昌指挥的数省官军为“围剿”张罗联军而几乎全到了四川内地和川陕交界地带,湖广、河南十分空虚,在郧阳山中潜伏半年的李自成趁机悄无声息地经浙川进入河南,通过号召饥民,于一个月后就发展到十万余人,开始向洛阳进兵。

牛金星、宋献策均已加入农民军。宋献策带来的“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记》使将士们和周遭百姓相信朱明王朝的天下将被李氏取代,而闯王李自成就是未来的“真龙天子”、“天命攸归”的一代新君,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士气,影响了民心。  这时,李信因放赈而被仇人陷害,下入杞县狱中。红娘子攻破县城,救出李信,进而把后者推上了起义道路。在投奔闯营路上,李信致函李自成,提出了“据宛洛以争中原,据中原以争天下”的富于远见的方略。同时他改名李岩,字林泉,表达了与昨日告别及将来功成归隐的心愿。

十四年正月,义军攻破洛阳,杀了崇祯的叔父福王。李岩与红娘子在胜利的喜庆日子里结为夫妻。二月上旬,农民军向河南省会开封进军,但在开封城下却遭到明军顽强抵抗,李自成本人也中箭受伤。

当闯军攻打开封之际,一度被杨嗣昌围追堵截的张献忠已经胜利出川,并以奇兵袭破襄阳,杀了寰王,致使连失两藩的杨嗣昌不得不在沙市行辕中畏罪自杀。

曾与张献忠联兵作战的罗汝才,现在来到伏牛山与李自成合营,奉李为主。八月底,准备迎战傅宗龙的闯罗联军正行进到遂平,刚被左良玉打败的张献忠突然前来求援。李、罗、张各不相同的性格及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次难得的聚会中生动地呈现出来。

同月下旬,奉旨出关解救锦州之围的洪承畴,由于所率八总兵人马中有几支未战先逃,导致全军崩溃。洪退守松山堡。

九月中旬,农民军在项城附近大败明军,擒杀傅宗龙;十月,又横扫叶县和南阳。进攻南阳之前,李自成设计劫走左良玉的女儿,为日后王四去武昌见左良玉埋下了伏笔。

三·长风驾高浪

崇祯十四年十二月下旬,李自成与罗汝才一起率领联军主力,再次围攻开封,发动了以炮轰为主的激烈的攻城战,还采用了挖洞、引爆等战术,但直到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未能破城,于是决定暂时撤围。

同年二月中旬,对崇祯来说又是祸不单行的时候。十七日,李自成攻破襄城,将汪乔年捉到杀死。十九日黎明前,清军攻破松山堡,洪承畴被俘。在押往盛京途中,洪决心为明朝慷慨尽节,抵盛京后不久就开始绝食,但在永福宫庄妃亲送人参汤后,他的想法逐渐改变,最后变节降清。

三月中旬,活跃在豫东的农民起义领袖袁时中迫于形势,前来归顺李自成。李为了笼络袁,不顾慧梅正与张鼐相爱,将她认为义女,嫁给袁时中。但婚后不到一个月,就在农民军攻占商丘城后第三次前往开封途中,袁时中叛逃了。

五月初闯罗联军第三次兵临开封城下;中旬,农民军正在城外全力抢割麦子,获悉前来援救的官军已经到了尉氏县境,李自成当即决定抢先在朱仙镇占据有利地形。由于被农民军切断水源,十七万明军不战自溃;作为主力的左良玉几乎全军覆没。下旬,赢得大捷的闯罗联军重新将开封围困起来。

四个多月时间内,农民军对开封围而不攻。从六月开始,城中粮食日趋困难;到了八月,已普遍断粮,出现人吃人的惨象。九月,正值黄河秋汛,北岸官军于十四日深夜驾船来到南岸,炸开河堤。滔滔洪水直扑开封,全城顿时成为泽国,死者不计其数。驻扎城外的农民军也被淹死一万多人。

闯罗人马撤到许昌附近休息整顿。十月上旬,忽闻今春刚刚出狱的陕督孙传庭在崇祯催逼下已出潼关来到河南,正向东边开来;同时获悉袁时中到了杞县圉镇准备长驻。于是李自成兵分两路,自己与罗汝才率联军主力迎击官军,随即凭借优势兵力在冢头镇一举打败了孙传庭。另一路人马由李过率领前往圉镇。在消灭袁时中的战争中,慧梅陷于两难选择,最终大义灭亲,然后自尽。

十一月中旬,闯罗联军攻克汝宁,俘杀杨文岳,随即与前来会师的革左五营一起向襄阳进军。攻占襄阳后,联军南下,于十六年正月初一攻破承天;随即一面继续追击左良玉,直到将他赶出武昌;一面分兵攻占德安、荆州乃至大江以南各县。三月初,为了建国称王,独占胜利果实,李自成罗织罪名,火并了罗汝才、贺一龙,随即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设立了中央机构。

十六年夏,为了解江南的军备、民情、物产等各种情况,李自成派尚炯、华叔敏以采购药材、棉布为由前往南京。途经武昌时,他们受到了自称西王的张献忠的热情接待。

八月,孙传庭再次出潼关。李自成不断以弱军诱敌,最后在郏县附近通过切断粮道大败官军,随后乘胜前进,于十月初六攻破潼关,十一日进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一个多月后,李自成在文武簇拥中率万余骑兵回家乡米脂祭祖。

四·风散入云悲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从米脂回到长安,立即准备进攻北京。十七年正月初三,他亲率大军渡黄河,入山西,破太原,过大同,一路所向披靡,于三月十七日顺利抵达北京城下。当大顺军进逼之初,崇祯曾考虑逃往南京,因部分大臣反对而未果。围城时刻,他仍有过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很快破灭,最后不得不在煤山自尽。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

住进紫禁城后,李自成纳窦氏为妃。此时群臣忙于“劝进”和演习登极大典的礼仪;刘宗教用酷刑向明朝的勋戚、官员们追赃;大顺军进京后纪律迅速败坏,城内不断发生抢劫、强奸案;于是谣言纷起,大顺政权很快失去人心。吴三桂也拒绝了李自成的劝降,准备向清方“借兵”,而掌握清国实权的多尔衮早就虎视眈眈关注着关内局势。陶醉在胜利中的李自成猛然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决定推迟登极,亲率并无优势的军队往讨吴三桂。就在出发前夜,由他亲自赐婚的费珍娥于洞房中刺杀了他的爱将罗虎。

四月,多尔衮怀着独霸中国的勃勃野心,亲率大军南征;途中接到吴三桂“借兵”的来书,果断地改变路线,直奔山海关而来。吴三桂在两面夹击的情势下,不得不投靠清方。李自成率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兵在山海关初次接战,互有伤亡。第二天两军再度交锋,激战方酣,清兵铁骑突然冲出,大顺军英勇拼搏,死伤惨重。李自成率败兵退回北京,匆匆登极后,又匆匆撤离。

退往陕西途中,大顺军又连续败绩,原已投诚的明朝武将大都投降清方,原归大顺辖治的地方纷纷反叛。李自成变得褊狭多疑,错杀了李岩兄弟。

多尔衮进北京后,藏匿在民间的窦妃被发现而自尽。几个月后,崇祯太子被捕。由于多尔衮要将太子问成“假冒”,以绝后患,而主审官钱风览和众多百姓一心要救太子,于是围绕着案件审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潼关失守后,李自成放弃长安,退往湖广。一路士气低落,牛金星父子潜逃。当大顺军从武昌逃至富池口宿营时,遭到紧追不舍的清军的夜袭,刘宗敏、宋献策被俘。李自成率残兵继续奔逃,途中又屡遭清军和乡勇截击,最后单人独骑殉难于通山县境的九宫山麓。

十九年后,在川鄂边界的茅庐山上,高夫人同尚炯一起回顾了大顺军联明抗清的历程,也谈到张献忠之死和他死后大西军的抉择;恰好红霞寻访至此,又获闻了红娘子上王屋山出家为尼的经过。八月中旬,茅庐山守军与清军之问进行了最后一次惨烈的战斗,高夫人、李来亨等悲壮地自焚。

目录

一·天寒霜雪繁

一、北京在戒严中(第一——三章)

二、潼关南原大战(第四——十三章)

三、义送摇旗(第十四——十五章)

四、谷城会晤(第十六——十九章)

五、崤函疑兵(第二十——二十一章)

六、卢象升之死(第二十二——二十三章)

七、商洛潜伏(第二十四——二十五章)

八、从北京到商洛(第二十六——二十八章)

九、张献忠谷城起义(第二十九章)

十、夫妻会师(第三十——三十一章)

十一、北京的忧郁(第三十二章)

十二、商洛壮歌(第三十三——四十七章)

十三、汴梁秋色(第四十八——五十章)

十四、杨嗣昌出京督师(第五十一——五十四章)

十五、张献忠与左良玉(第五十五——五十六章)

二·闻说真龙种

一、从商洛到鄂西(第一——四章)

二、紫禁城内外(第五——十章)

三、李自成星驰人豫(第十一——十三章)

四、李岩起义(第十四——十九章)

五、伏牛冬日(第二十——二十六章)

六、河洛风云(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七、高夫人东征小记(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八、燕山楚水(第三十四——三十七章)

九、洪承畴出关(第三十八章)

十、三雄聚会(第三十九——四十四章)

十一、辽海崩溃(第四十五——四十七章)

十二、项城战役(第四十八——四十九章)

十三、横扫宛叶(第五十——五十一章)

三·长风驾高浪

一、再攻开封(第一——四章)

二、燕辽纪事(第五——八章)

三、慧梅出嫁(第九——十二章)

四、袁时中叛变(第十三——十七章)

五、朱仙镇(第十八——二十三章)

六、洪水滔滔(第二十四——三十六章)

七、一败孙传庭(第三十七——三十九章)

八、慧梅之死(第四十——四十二章)

九、汝宁会师(第四十三——四十四章)

十、襄水奔流(第四十五——四十九章)

十一、烟波江南(第五十——五十三章)

十二、二败孙传庭(第五十四——五十七章)

十三、威加海内归故乡(第五十八——五十九章)

四·风散入云悲

一、甲申初春(第一——五章)

二、围城时刻(第六——十章)

三、崇祯皇帝之死(第十一——十二章)

四、李自成在武英殿(第十三——十七章)

五、招降失败(第十八——十九章)

六、决计东征(第二十——二十四章)

七、多尔衮时代的开始(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八、兵败山海关(第二十七——三十二章)

九、悲风为我从天来(第三十三——三十七章)

十、太子案始末(第三十八——四十一章)

十一、巨星陨落(第四十二——四十九章)

尾声(第五十——五十一章)

后记/俞汝捷

试读章节

北京在戒严中

第一章

崇祯十一年十月初三晚上,约摸一更时分,北京城里已经静街,显得特别的阴森和凄凉。重要的街道口都站着兵丁,盘查偶尔过往的行人。家家户户的大门外都挂着红色或白色的纸灯笼,在房檐下摇摇摆摆。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版印刷的戒严布告。在又窄又长的街道和胡同里,时常有更夫提着小灯笼,敲着破铜锣或梆子,瑟缩的影子出现一下,又向黑暗中消逝;那缓慢的、无精打采的锣声或梆子声也在风声里逐渐远去。

城头上非常寂静,每隔不远有一盏灯笼,由于清兵已过了通州的运河西岸,所以东直门和朝阳门那方面特别吃紧,城头上的灯笼也比较稠密。城外有多处火光,天空映成了一片紫色。从远远的东方,不时地传过来隆隆炮声,但是城里居民得不到战事的真实消息,不知道这是官兵还是清兵放的大炮。

从崇祯登极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已经四次人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所以尽管东城外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但深宅大院中仍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那些离皇城较近的府第中,为着怕万一被宫中听见,在歌舞侑酒时不用锣鼓,甚至不用丝竹,只让歌妓用紫檀或象牙拍板轻轻地点着板眼,婉转低唱,有时歌声细得像一丝头发,似有似无,袅袅不断,在彩绘精致的屋梁上盘旋。主人和客人停杯在手,脚尖儿在地上轻轻点着,注目静听,几乎连呼吸也停顿下来。他们很少留意城外的炮声和火光,更没人去想一想应该向朝廷献一个什么计策,倒是那些住宿在太庙后院古柏树上和煤山松树上的仙鹤,被炮声惊得时不时成群飞起,在紫禁城和东城的上空盘旋,发出凄凉的叫声。

北京城里的灾民和乞丐本来就多,两天来又从通州和东郊逃进来十几万人,没处收容,有很多人睡在街两旁的屋檐底下,挤做一堆。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颤抖着,呻吟着,抱怨着,叹息着。女人们小声地呼着老天爷,哀哀哭泣。孩子们在母亲的怀抱里缩做一团,哭着喊冷叫饿,一声声撕裂着大人的心。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竞达到二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愈来愈高。

今天晚上,崇祯皇帝是在承乾宫同他最宠爱的田妃一起用膳。他名叫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的弟弟。虽然他还不到二十八岁,但小眼角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鱼尾纹,眼窝也有些发暗,两颊在几盏宫灯下显得苍白而憔悴。他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时,都是整年不上朝,把一切国家大事交给亲信的太监们去处理。到了他继承大统,力矫此弊,事必躬亲。偏偏这些年他越是想“励精图治”,越显得是枉抛心力,一事无成,只见全国局势一天乱似一天,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像雪花一般落上御案。为着文书太多,他采取了宋朝用过的办法,叫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这样,他可以先看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可是紧急军情密奏和塘报,随到随送进宫来,照例没有引黄,更没有贴黄。所以尽管采用了这个办法,他仍然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文书,睡觉经常在三更以后,也有时通宵不眠。

有时他觉得实在疲倦,就叫秉笔太监把奏疏和塘报读给他听,替他拟旨,但是他对太监们也不能完全放心,时常疑心他们同廷臣暗中勾搭,把他蒙在鼓里,于是他稍微休息一下,仍旧挣扎精神,亲自批阅文书,亲自拟旨。在明代,有些重要上谕的稿子由内阁辅臣代拟,叫做票拟。崇祯对辅臣们的票拟总是不很满意,自己不得不用朱笔修改字句。今天下午他本来就心情烦闷,偏偏事有凑巧,他在一位阁臣的票拟中看见了一个笑话:竟然把别人奏疏中的“何况”二字当做了人名。他除用朱笔改正之外,又加了一个眉批,把这位由翰林院出身的、素称“饱学之士”的阁臣严厉地训斥一顿。这件事情,在同田妃一起吃晚饭时不由得又想了起来,使他的十分沉重的心头更增加了不愉快。

饭后,田妃为要给皇上解闷,把她画的一册《群芳图》呈给他看。这是二十四幅工笔花卉,崇祯平日十分称赏,特意叫御用监用名贵的黄色锦缎装裱成册。他随便翻了一下,看见每幅册页上除原有的“承乾宫印”的阳文朱印之外,又盖了一个“南熏秘玩”的阴文朱印,更加古雅。他早就答应过要在每幅画页上题一首诗,田妃也为他的许诺跪下去谢过恩,可是几个月过去了,他一直没有时间,也缺乏题诗的兴致。他一边心不在焉地浏览画册,一边向旁边侍立的一个太监问:

“高起潜来了么?”

“皇爷说在文华殿召见他,他已经在那里恭候圣驾。”

“杨嗣昌还没有到?”

“他正在齐化门一带城上巡视,已经派人去召他进宫,马上就到。”

他把画册交还田妃,从旁边一张紫檀木茶几上端起一只碧玉杯,喝了一口热茶,轻轻地嘘口闷气。整个承乾宫,从田妃到宫女和太监们,都提心吊胆,连大气儿也不敢出。田妃多么想知道城外的战事情形,然而她绝不敢向皇帝问一个字。不要说她是妃子,就是皇后,也严禁对国事说一句话。这是规矩,也叫做“祖宗家法”,而崇祯对这一点更其重视。他愁眉不展地喝过几口茶,把杯子放回茶几上,烦躁而又威严地低声说:

“起驾!”

当皇帝乘辇到文华门外时,高起潜跪在汉白玉甬道一旁,用尖尖的嗓音像唱一般地说:

“奴婢高起潜接驾!”

崇祯没有理他,下了辇,穿过前殿,一直走进文华后殿东头一间,在一把铺着黄垫子的雕龙靠椅上坐下。高起潜跟了进来,重新跪下去,行了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如果是一般太监,一天到晚在皇帝左右侍候,当然用不着这样多的礼节,但他现在是皇帝特派的总监军,监督天下勤王兵对清兵作战。

“今天的消息如何?”崇祯问,“炮声好像又近了。”

高起潜跪着回答:“东虏兵势甚锐,今天已经过了通州,看情形会进犯京师。”

“满鞑子”、“鞑虏”等是当时人对满族侮辱性的称呼。

有片刻工夫,崇祯默不做声。为保持自尊心,他不肯直然提出来他急于要知道的那个问题。

“昌平要紧,”他慢吞吞地说,“那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务必好生防守。”

“请皇爷放心。卢象升的宣、大、山西军队已经有一部分增援昌平。依奴婢看,昌平是不要紧了。”

又沉默一阵。崇祯从一位宫女手里接过来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他用嘴唇轻轻地咂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端详着这只天青色宣窑暗龙杯。高起潜完全明白皇上的心思,但是他等着皇上自己先提起来那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免得日后皇上的主意一变,自己会吃罪不起。站在旁边侍候的几个宫女和太监偷偷地打量着皇上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当皇上的眼睛刚刚离开茶杯时,一位宫女立刻走前一步,用双手捧着一个堆漆泥金盘子把茶杯接过来,小心地走了出去,其余的宫女和太监也都在一两秒钟之内蹑着脚退了出去。

现在文华殿里只剩下皇上和高起潜两个人了。崇祯站起来,在暖阁里来回踱了片刻,然后用沉重的低声说:  “高起潜,朕叫你总监天下勤王兵马,这担子不轻啊。你可得小心办事,驱逐鞑虏,保卫京师,万不可辜负朕意。”

高起潜很明白皇上只是希望他“小心办事”,并不要求他勇猛作战,而他自己也确实很怕清兵,然而他用慷慨的声调回答说:

“奴婢甘愿赴汤蹈火,战死沙场,决不辜负皇爷多年来豢养之恩。”

崇祯点点头,在龙椅上坐下去,小声说:

“起来吧!”

高起潜又叩了一个头,然后从地上站起来,等候皇上同他谈那个机密问题。就在这时候,在明亮的宫灯下边,我们才看清楚高起潜是一个身材魁梧、没有胡须的中年人,虽然他已经四十多岁,但由于保养得好,面皮红润,看起来只像三十出头年纪。同崇祯皇帝苍白、疲倦和忧郁的面容相比较,完全是两种情形。

“勤王兵马虽然到了几万,”崇祯突然把谈话转入正题,“但我们既要安内,又要攘外,二者不可得兼。历年用兵,国家元气损伤很大,如无必胜把握,还是以持满不发为上策。你是总监军,总要相机进止,不可浪战。”他把“浪战”两个字说得慢一些,响一些,生怕高起潜不够注意,然后停顿片刻,接着说,“与其将这几万人马孤注一掷,不如留下来这一点家当,日后还有用处。”

高起潜赶快跪下说:“皇上圣虑深远,说得极是。奴婢一定相机进止,不敢浪战。”

“使将士以弱敌强,暴骨沙场,不惟有损国家元气,朕心亦殊不忍。”崇祯用不胜悲悯的口气把话说完,向高起潜的脸上扫了一眼,好像在问:“你明白么?”

高起潜深知皇上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关于那个问题只能点到这里,以下的话必须由他揭开,于是赶快放低声音说:

“皇上是尧舜之君,仁德被于草木,爱将士犹如赤子。以今日形势而言,既要内剿流贼,又要外抗东虏,兵力财力两困,都不好办。如果议和可以成功……”

“外边有何意见?”崇祯赶快问,没等他把话说完。

“外边似乎没有人知道此事。”高起潜毫不迟疑地撒谎说。其实由皇帝和兵部尚书杨嗣昌秘密主持向满洲试图议和的消息不但朝廷上文武百官都已经知道,连满城百姓也都在纷纷谈论,而且不但老百姓很不同意,连文武百官中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只是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敢贸然上疏力争。听了高起潜的回答,崇祯有点放心了,小声嘱咐说:“这事要让杨嗣昌迅速进行,切不可使外廷百官知道,致密议未成,先遭物议。”

“奴婢知道。”

P1-5

序言

《李自成》是姚雪垠先生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史学根底、生活积累、理论素养和艺术经验,在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结合、长篇小说美学特别是结构美学的探究、现实主义方法在历史小说中的运用、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追求、古典文学和西洋文学的借鉴、悲剧艺术的认识与把握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因此被公认为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在历史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书是《李自成》的精选补写本。它依照姚老生前的思路,以保持、突现原有精华为目标,对卷帙浩繁的原著作了精心的节选,同时用较简洁的笔法补写了姚老因病未能完成的若干单元。

《李自成》反映的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至清顺治二年(1645)农民起义的悲剧历程,同时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明末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风貌。本书补写的则是崇祯十五年(1642)冬至十六年(1643)冬的重要情节。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补写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其中《一败孙传庭》、《汝宁会师》、《襄水奔流》、《二败孙传庭》、《威加海内归故乡》大致依照姚老上世纪70年代所撰《(李自成)内容概要》进行补写。《烟波江南》以尚炯南下采购药材引出故事,也是姚老生前的设想。

《李自成》原有五卷本和十卷本两种内容相同的原著,精补本则采用四部曲的框架。每部以一句五言杜诗作为书名,分别为:一、《天寒霜雪繁》;二、《闻说真龙种》;三、《长风驾高浪》;四、《风散入云悲》。体现的情节进程则为:潜伏——转折——挺进——败亡。由于整个小说是以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扼走向发展、复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悲剧历程为主线,四部曲的结构就显然有其合理性。至于引用杜诗,则是出于对逝者审美情趣的尊重:杜甫是姚老最钦崇的诗人,他写过短篇《草堂春秋》,有过写《杜甫传》的设想,在《李自成》单元标题中也曾用过杜诗(《悲风为我从天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8: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