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精彩的皇权博弈,再现震撼人心的历史皇权斗争……
皇权至高无上,一朝问鼎皇权,家事国事天下事皆成一事,皇权战争精彩纷呈,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间,往往暗藏杀机。
本书揭开历史上皇室阴谋的神秘面纱,提示中国历史上真实的皇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皇权的战争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吴光远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解读精彩的皇权博弈,再现震撼人心的历史皇权斗争…… 皇权至高无上,一朝问鼎皇权,家事国事天下事皆成一事,皇权战争精彩纷呈,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间,往往暗藏杀机。 本书揭开历史上皇室阴谋的神秘面纱,提示中国历史上真实的皇室。 内容推荐 对于权力之残忍,春秋时的范蠡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讲,“对于君主作恶比行善更有利”。拿破仑的密码塔列朗也曾说过:“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皇权战争”和“帝王术”是封建专制的本质和精华,它决定了王权对人权的任意侵犯,决定了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与奴性,因此,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年来的大不幸。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案例来揭示帝王封建专制的本性,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目录 第一章 秦朝 一、秦始皇:血腥夺天下,专制治天下 二、秦二世:杀尽兄弟得皇位 第二章 汉朝 一、汉高祖:从无赖到天子 二、文景之治:铁腕平定“七国之乱” 三、汉武帝:开杀太子之母先河 四、王莽“新朝”:要帝位不要亲情 五、汉桓帝:铁血清洗外戚宦官 第三章 三国与两晋 一、曹操:大奸方能大雄 二、魏文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四、司马衷:白痴皇帝任人欺 五、十六国:胜者王侯败者寇 第四章 南朝与北朝 一、南宋:“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二、南齐:暴君家族,自相残杀 三、南梁:侯景之乱灭皇族三代 四、南陈:陈后主多情丢江山 五、北朝:血雨腥风皇权路 第五章 隋朝 一、隋文帝:心狠始有皇帝做 二、隋炀帝:弑父夺母,杀兄抢班 三、宇文化及:过把皇帝瘾就死 第六章 唐朝 一、唐太宗:诛杀兄弟,逼父让位 二、武则天:女皇帝,心更狠 三、唐中宗:皇帝软弱,外戚专权 四、唐明皇:铁腕复社稷,多情丢皇位 第七章 五代十国 一、后梁朱温:被儿子亲手杀死 一、南唐后主李煜:儿女情长,天子气短 第八章 宋朝 一、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宋太宗:疑点重重的“兄终弟及” 三、宋徽宗:多情天子,轻佻嫖客 第九章 元朝 一、成吉思汗:世界上最强悍的统治者 二、忽必烈:无毒不丈夫,守仁难称王 三、元武宗:从亲兄弟手中抢走帝位 四、元文宗:天无二日,谋杀皇兄 五、元顺帝:迷女色乏权术,葬送大元天下 第十章 明朝 一、朱元璋:杀人越多,龙椅越稳 二、建文帝:实施仁政,四年垮台 三、明成祖:多疑好杀,创大明盛世 四、明宣宗:为保权柄,缸熏皇叔 五、明英宗:政变杀弟,强抢龙椅 六、嘉靖:皇帝不问政事,奸臣严嵩当道 七、明熹宗:少年天子贪玩,魏忠贤做了“真皇帝” 第十一章 清朝 一、顺治:权力让他“龙性难撄” 二、康熙:铁腕皇帝,死因不明 三、雍正:捷足先登,抢坐龙椅 四、乾隆:强化皇权,大兴文字狱 五、慈禧:从儿子手中抢权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秦朝 秦皇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建都咸阳,这个短命的朝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共历三帝:秦始皇病死(一说被害而死),秦二世胡亥自杀,秦三世子婴被杀。这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着中国的封建宫廷将充满血腥与暴力。 一、秦始皇:血腥夺天下,专制治天下 众所周知,秦始皇赢政用他的战争铁腕消灭了六国,将天下收于囊中。他做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在他以前,只有王、天子,没有“皇帝”,是秦始皇将“皇”、“帝”二字第一次结合为一个专有名词。皇帝代表国家最高元首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 秦始皇又规定,皇帝的命令称为诏书,并用一个特别的字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即不再称“我”而改称“朕”,并废除周王朝最得意的谥法制度。历代皇帝之间的区别以简单明了的数字作标准,如赢政大帝自己为秦王朝的创始皇帝,他的后裔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万世皇帝”。 尽管秦始皇深深懂得,打江山做皇帝的秘诀就是残暴加权谋,然而,他的继承人秦二世只片面学会了狮子般的残暴,却没有学会狐狸般的狡猾,于是,秦王朝只传到二世就宣告终结。 1.血溅宫廷,铁腕夺权 据史书记载,由于赢政登基时尚且年幼,秦王国的大权掌握在宰相吕不韦手中。秦始皇有两个父亲,一个是“仲父”吕不韦,另一个是王父子楚(秦庄襄王)。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以往来贩贱卖贵为业,家资千金,成为当时一大富户。吕不韦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野心,他看到了子楚的价值,认为是“奇货可居”,因此,他通过关系千方百计结识了子楚。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日子并不好过。 吕不韦有一个小妾赵姬(因她生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长得十分漂亮。一天,子楚和吕不韦对饮,子楚对赵姬一见钟情,心甚爱慕。酒至中巡,子楚起身为不韦祝酒,请不韦把赵姬送给他。吕不韦一听大怒,但一想到自己已为子楚倾家荡产,于是就勉强答应了。《史记》记载,“(赵姬)至大期时,生子政”。期,古音为ji,即一周年。就是说子楚娶了赵姬一年后,赵姬才生政。这样算来,赢政应是子楚所生。赢政开始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又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又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他才改成了国姓赢。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史学界有人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始皇像是根据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推演出来的,在司马迁《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秦始皇是“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郭沫若据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表明气管炎;其胸形、鼻形变异与气管炎常发显示他是个软骨病患者。不过,史学界大部分专家认为秦始皇是一个英武潇洒、相貌堂堂的人。 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把子楚夫人及儿子政送归秦国。安国君即位1年后去世,谥号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号襄王。襄王母亲华阳王后封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为夏太后。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赐食河南洛阳十万户。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3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 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不仅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 赵太后在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他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 吕不韦让嫪毐阴上挂桐轮行走,故意让太后听见,以此引诱太后。太后听到后,果然想入非非。于是吕不韦就把嫪毐献给太后,并令人故意诬告嫪毐有罪,要受腐刑。太后就重金贿赂主刑的官吏,让他们不行腐刑,只是拔掉其须眉以充太监,于是嫪毐便得服侍太后了。太后与之私通后,非常喜欢他,不久就怀孕了,由于恐别人发觉,故谎称占卜结果当避出宫。于是就迁宫于雍。嫪毐跟其左右,赏赐非常丰厚,太后事无大小皆听嫪毐。嫪毐家僮千人,门人食客千余人。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是嫪毐。 秦王26岁加冕,太后命令举行加冕典礼,赐文武百官畅饮5天。嫪毐和中夫颜泄相赌,发生争执,他对颜泄大声呵叱说:“我是当今国王的假父,你们这些穷小子怎么敢和我相抗衡?”颜泄向秦王告状,秦王政一听,怒火冲天。他悄悄地拿出兵符去召集岐山的军队来雍城。这时太后和嫪毐的两个死党听到秦王政召兵的消息,连忙跑到嫪毐府中报告。嫪毐这时酒已醒了,听到报告大吃一惊,连忙见太后说:“事已至此,除非在岐山的兵马到来之前,派所有的守宫士兵卒和手下从人攻打祈年宫,把秦王政杀掉,我们夫妻还有保全的可能。” 太后这时也没了主意,说:“就照你说的办吧。” 嫪毐写了一张国王御书,盖上王后的玉玺,把宫中的卫士、士兵、自己手下的人都召集齐了,时间已是第二天正午。正在这时,血气方刚的少年新君秦始皇,当机立断,派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率兵镇压。结果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嫪毐兵败被夷其三族;参与叛乱的主要头目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20余人皆一起枭首,并车裂其尸体示众。与嫪毐有牵连的舍人、官吏被削职压爵者4000多家,全流放到偏远的蜀地。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囊扑”而死,即装在袋子里摔死。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P1-3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其间出过大大小小的皇帝有好几百个。在不少封建皇帝的眼里,获取最高权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造福人民,而是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最高权力不过是最高欲望的满足。正是在这种贪婪欲望指使下,皇帝及其对手们为了追求最高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母子之恩、兄弟之义、朋友之谊而大开杀戒。弑父弑兄、屠杀功臣已成为他们打败敌手,爬上或坐稳皇帝宝座,获取最高权力的重要手段。 这些看不见的“战争”,正是获取“皇权”的全部奥秘。“皇权战争”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帝王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曾写过一本书叫《君主论》,这本书历来被所有想当皇帝的政客们视为“法宝”。《君主论》中说,对于想做或已经做了的君主,“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都会被认为是光明的,而且会受到人们的称颂”。深谙此道的拿破仑就说:“群众只为胜利者欢呼,真理是强权者的宣言。” 可见,君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择手段。诸如彻底屏弃道德,施展权术,甚至残暴狡诈、背信弃义,以至玩弄阴谋诡计,种种卑劣手段都无所不用其极。正如马克思所讲,“对于君主,作恶比行善更有利”,拿破仑的密友塔列郎也曾说过:“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那么,作为君主,是不是就该做一个一味横征暴敛的“暴君”呢? 不是的,起码表面上不是。虽然每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本质上都是暴君,但他们都有两副面孔,都知道必须用表面的“仁慈”来遮掩内心的残忍。因此,《君主论》中说,一个“聪明”的君主应该运用软硬兼施的统治方法,即暴力和欺骗、高压和怀柔、刽子手和牧师相结合的手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他说一个君主应该效法狮子和狐狸,“因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一个君主必须是一个狐狸,以便认出那些陷阱,同时又是狮子,以便使豺狼恐惧”。 一个“聪明”的君主,不仅不必具备各种美德,因为美德对于君主来讲是极其有害的。但是,君主必须懂得表面上装成具备这些美德的样子,“要做到在人们看来是仁慈的、忠实的、合乎人情的、虔诚的与正直的,甚至,事实上也可以真这样做,但君一主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思想准备,即一旦局势需要,就毫不迟疑地抛弃一切美德”。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说出了与他同样深刻的话来,他就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的法家思想归根到底是一种“帝王术”。他指出:君主必须有一套权术,不能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身边的大臣。他说:“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备内》),“万乘之患,大臣大重”(《孤愤》)。因此,君主必须用各种手段来考察周围的大臣是否忠诚。 中国历代帝王中,真正在历史上留下足迹、有所建树的,无一不是残忍无比、心狠手黑的“暴君”,他们真正得到了韩非“帝王术”的精髓: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暴君”,他读了韩非的书后,大受启发,遂灭六国,坑儒生,终定乾坤:再如历史上最被称道的“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他也是一个大大的“暴君”,他逼父亲,杀兄长,始得大唐江山;再说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按说女人该是心慈手软的,但武则天之残忍丝毫不亚于秦皇唐宗,她杀儿女、杀亲人、立酷刑,令天下男人都汗颜,都惊心;当然,还有汉高祖刘邦之杀韩信、朱元璋之诛杀功臣,等等,等等。然而,他们都成功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成功者。 但封建帝王恰恰又最喜欢用儒家的“德治”来装点门面,以欺骗老百姓,而暗地里真正为君主所采用的是法家的“暴政”,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阳儒阴法”。这就是“帝王术”。 当然。也有些帝王一心想做“道德”皇帝,做“仁慈”君主,下不了狠心的,但结果是没有一个坐得住江山。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傻帽国君”宋襄公。宋楚两国交战,他下令做了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要用“仁义”去打败楚国的刀枪。当楚军渡河过来时,有人建议乘他们渡到一半,即给予迎头痛击。而宋襄公指着头上飘扬的大旗说:“你难道没见到旗上的‘仁义’二字吗?人家过河还没过完,咱们就打人家,这算什么‘仁义’之师呢?”等楚兵全部渡了河,又有人建议乘楚军还没布好阵势就发起冲锋,宋襄公又瞪着眼睛大骂道: “人家还没布好阵就去攻打,这算仁义吗?”结果可想而知,宋军大败,那面“仁义”大旗,早已无影无踪。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只能给人留下历史的笑柄。再说,历史上那些断送祖宗江山的皇帝,大多都是些“性情中人”。比如楚汉相争的项羽、北宋的徽钦二宗、南陈的陈后主、北朝的齐后主、南唐的李后主等等,“)L-k-情长,英雄气短”,一腔妇人之仁,满腹优柔寡断,不亡江山,才是怪事。 “皇权战争”和“帝王术”是封建专制的本质和精华,它决定了王权对人权的任意侵犯,决定了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与奴性,因此,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年来的大不幸。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案例来揭示帝王封建专制的本性,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吴光远 2009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