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钱伟长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祁淑英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钱伟长的人生艰难曲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科学家。“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勤奋的。我发现很多问题都不懂,需要我继续学习”、“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这是钱伟长经常说的两句话,这两句话代表了钱伟长在科学上的强烈求知愿望和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本书是关于钱伟长的一部传记,清晰地勾勒了他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科学业绩和品德风貌。

内容推荐

他师承国学大儒,却在18岁弃文从理;他名扬欧美后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的力学奠基人;他以72岁高龄接棒大学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全部心血……

这是一位真诚的科学家,这是一位最纯粹的爱国主义者。

目录

自序

1 引子

2 祖籍啸傲七房桥

3 世代传承的《钱氏家训》

4 三代人同桌共读

5 “近水远山皆有情”

6 被战争改变的人生

7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8 清华园湖畔的一棵小草

9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10 战火中的婚礼

11 遥望天使岛

12 多伦多大学的高才生

13 投师冯·卡门教授

14 “青春作伴好还乡”

15 重建清华园的艰苦岁月

16 清华大学的教头生涯

17 创建力学研究所

18 中国“三钱”的由来

19 反右派运动来了

20 他被错划为右派

21 毛主席为钱伟长说话了

22 好一个“地下科技工作者”

23 同窗好友郭永怀

24 在“史无前例”的岁月里

25 知识拯救生命

26 他当了特种钢厂的炉前工

27 他开启着又一扇人生之门

28 他接待了美国作家韩丁

29 他接待了最后一次访华的斯诺

30 他向周总理提出了环保建议

31 出访英国的使者

32 在瑞典考察环保

33 重返加拿大

34 在美国作客

35 写给周总理的环保报告

36 “万能科学家”

37 周总理,他永远的典范

38 他是力学界的一台播种机

39 当政治运动的帷幕落下之后

40 拆除大学的“四堵墙”

41 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42 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43 “钱码”诞生记事

44 在马尾港谱写的华章

45 驯服黄河的一次壮举

46 “心中为念农桑苦”

47 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

48 “返魂无术恨悠悠”

49 “让炎黄子孙和睦相处吧!”

50 “桑榆匪晚”

后记

试读章节

三代人同桌共读

房子没了,少年钱伟长很难过,但豁达的父亲重复着一句话:“人没事就好!”

大火过后,钱伟长一家人从七房桥迁至无锡县荡口镇,借房居住。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母亲王秀珍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挑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

荡口镇坐落在鹅湖水乡,顾名思义,即湖荡之口。这湖荡之口,鱼虾更加丰富。钱伟长很小便懂得为家庭分忧。他小小年纪,便像成年人那样白天在湖边打着赤脚放鸭子,捞鱼摸虾,拾田螺;夜晚,在湖边挑灯捉蟹,在泥中拾蚌摸蛤。小伟长的劳动所得,或为家中添些菜肴,或换些零钱贴补家用。

钱伟长热爱绿草哺育的家乡原野,喜欢湖边那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小草。当他在河边捞虾摸鱼兴致正浓时,这时湖边的原野上便会萦绕着他用草叶吹奏出的江南小调,有时会是一曲自编自创的《丰收颂》。

钱伟长自幼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沿着湖岸打捞蟹蚌的同时,也常喜欢捡些好看的河流石带回家来珍藏。他喜爱那些形状各异的河流石,几十年以后,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更加懂得了这一颗颗石子的可贵。它们历尽沧桑,受尽磨难,四处漂?白,不知走过多少里程,才来到眼前的鹅湖滩。所以,他倍加珍惜它们,有些石子他几乎珍藏了一生。

他捕虾的湖湾有一片芦苇,有时他抚摸着小石子躺在芦苇里,小小的身子,犹如一条鱼,在芦苇上浮浮悠悠的。躺在芦苇丛里,看天上飞翔的鸟儿,鸟儿用一双翅膀拍打着白云,拍打着蓝天。少年钱伟长的心便也飞向了蓝天,飞向了白云。于是,蓝天、白云带给他无限的遐想。

生活在荡口的钱伟长,也曾有过少年时代的欢乐时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荡口鹅湖水乡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鹅湖有水面800亩,南接太湖,北贯长江,西承锡东诸水,东邻苏州市界。每年端午节,荡口镇人竞相上演龙舟大赛。五彩缤纷的龙舟群集鹅湖,苏州的数十艘龙舟也赶来助兴。当年在荡口鸿模学校任教的父亲钱挚、叔父钱穆,兄弟二人同雇一叶小舟,带领全家人前去观看。很多龙舟高达四五层,宛如游荡在湖水中的重楼叠阁。入夜,灯火通明,锣鼓丝竹喧天,热闹非凡。当豪华的龙舟蜿蜒驶人荡口镇时,荡口人空巷而出,两岸环视。幼小的伟长坐在前舱,依偎在祖母的怀中,左右瞻眺,午夜始返。

文化底蕴颇为深厚的无锡过年很红火,诸如放风筝、赛龙舟、踩高跷、捏泥人等民俗,都给幼小的钱伟长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陶冶了他的情操。记忆尤深的是除夕之夜,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把荡口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他们几个小孩子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围坐在叔父钱穆身旁,听叔父给他们讲爆竹史话——

我国春节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汉代的爆竹,皆用真竹火爆之。因为当时尚无火药、纸张,所以,古人用火烧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称为爆竿。故唐人来鹄有这样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后来,我国发明了造纸术和火药,才有了现在这样的爆竹。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这样的诗句:“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依政用前五日。”清代诗人孔尚任咏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词中也描写了元宵之夜燃放烟花的盛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古人燃放爆竹一是用来驱鬼,二是用来敬神纳福。叔父钱穆讲述的爆竹史话,把少年钱伟长带向了美好的千年爆竹民俗的神话世界。

钱伟长的四叔、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家钱穆对家乡的这种美好的民俗文化评价很高,他在晚年的学术研究中,特别关注对民俗文化的考察。他说“欲考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上层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民俗。学术为文化之先导……风俗则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风俗,则其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而云散。”

钱伟长的四叔钱穆,自幼苦读诗书,曾梦想考入当时的北京大学、中央大学这样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但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虽有未能进入大学读书之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特别是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翻译的日人所著的《修学篇》一书,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书中网罗西方各国不经正规学校而自修苦学成才者数十人,记述了他们刻苦自学的经历。钱穆曾说,自己中学毕业后,未人大学,而有志苦学不倦,则受《修学篇》一书的影响颇深。钱穆一面矢志自学,一面扶植后辈刻苦学习,立志深造。

自1917年始,钱穆便把天资聪慧的伟长,先后带入自己任教的荡口镇南东岳庙小学、后宅镇小学、鸿模小学和无锡荣巷公益学校。

P11-13

序言

2005年5月,我到上海采访钱伟长老人,适逢钱老从故乡无锡七房桥和荡口拜祖归来。钱老说:故乡人见了我都很惊讶,他们说,你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如今已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壮壮实实地活着,真是奇迹。钱老回答乡亲们说:

“我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同胞。”

我认为钱老的这个回答,代表着一种做人的尊严,代表着一种不屈的精神。面对钱老的这个开场白,我顿生敬佩之情。

钱老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受到全球科学界和海外媒体的高度赞誉。1954年秋至1956年春,钱伟长参加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制定我国自然科学十二年规划工作,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总理称为中国的“三钱”。

钱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接受采访时,他那鹤发童颜的风度,那充满睿智、乐观和宽容的长者风范令人肃然起敬。访谈中,钱老那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更让人为之钦佩和震撼。

“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是爱国的,国家在我眼中高于一切。国家需要什么,我就搞什么。”钱老简洁有力的话语,传递着老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这一理念贯穿了钱伟长的一生。我被钱老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所以,我决心为钱老写一部传记。

钱老的秘书徐旭博士曾经问我:“你为什么以古稀之年,不辞劳苦,来为钱老作传?”

我的回答是:“因为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科技伟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受到人民的普遍尊敬和爱戴,为钱老作传,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接着,我又补充道:“作为传记文学作家,我已经为‘三钱’之中的钱学森和钱三强写过传,因此,能为钱老作传,那就圆了我为新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三钱’作传的梦。”

第一,钱伟长院士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是目前我国在岗的、年纪最长的大学校长。

钱老从事教育事业长达七十余年,所以,我与钱老的交谈很快便转入了教书育人的话题。钱老说: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我们的老祖宗、闻名于世的教育家孔夫子,从教三十余年,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人呵!”我说,钱老从教七十余年,其弟子何止万人?钱老为其弟子留下的关于数学的、力学的著述二十佘本,逾百余万言;他几乎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广大人民大众进行着新中国现代化的启蒙宣传,和费孝通一起作为民盟的领袖,宣传着江南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传播科学和爱国的真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科技人才。

在这里,我给读者讲一个关于哈佛的故事——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来,一批又一批英国人开始移居这个新大陆。1637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翰·哈佛牧9币移居波士顿,他在当地刚刚建立不久的剑桥学院当教师。这是北美洲第一所大学,当时,剑桥学院只有1名正式教师、几十名学生。哈佛先生颇有远见地意识到,要发展美洲大陆,必须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因此必须首先重视发展学校教育。所以,他为剑桥学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638年,哈佛的肺病发作,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将其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镑捐献给剑桥学院。哈佛的这个善举,对于当时的学校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因为政府一年给予学校的拨款才400英镑。为了纪念哈佛先生对于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的功绩,1639年,剑桥学院被命名为哈佛学院。

1989年的初秋季节,我曾去美国波士顿参观访问。波士顿的风光美丽怡人,这里集中了闻名遐迩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100多所高等学府。这些高等学府培养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我置身于这座大学城时,我明白了为什么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正是这些高等学府培养出了众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一流科学家,才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美国人民热爱哈佛大学,热爱他们的第一代教育家哈佛先生,我们中国人民同样也热爱新中国的第一代教育家钱伟长先生。钱伟长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在清华大学任教近四十年,晚年,还兼任十几所大学和几所中学的名誉校长,关心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之奔走呼号,献计献策。然而,他最倾心而为的就是要办一所人民满意的上海大学,并使之能和世界上其他以城市命名的著名大学并驾齐驱。他育人无数,其中不少学生还担任国家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

第二,美好的理想和爱国情怀造就了钱伟长。

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是钱伟长先生生命之根。

1931年,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不久,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后侵占了东三省。可以说,九一八事变改变了钱伟长的一生。钱伟长胸怀“科技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了国学专业,知难而进,选择了物理学。

20世纪40年代初,在中国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钱伟长怀着民族自救的强烈意识,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到西方寻求“科技救国”的真知。当他在美国功成名就,在荣誉的光环和丰厚的物质待遇面前,却毅然选择了回归多灾多难的祖国。他不辱使命,将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移植到新中国来,并且以自主创新的精神,奠定了中国近代力学的基础。

钱伟长非常推崇爱因斯坦,他称爱因斯坦为颠覆经典物理学的巨人。他尤其推崇爱因斯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采访中,他曾向我谈到了爱因斯坦的几句名言:“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那种贪图安乐的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前进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人们所努力追求的那种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我在采访中也深深地体会到,钱伟长老人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从不把个人的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本身的人。他为了实现“科技教育兴国”的美好理想,活得很真挚,很纯洁,很高尚,很忘我,很无私。总之,钱伟长老人的美好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堪称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绝唱!

所以,我作为《钱伟长传》的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以这本书为载体,带给青年朋友一份美好的理想。一位哲人说过,美好的理想是造物主赋予生命的一种本能。我以为,钱伟长老人将这种本能发挥到了极致。我相信,当代的青年朋友,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但是,我愿通过这本书,使青年朋友原本具有的美好理想得到提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新的高度,可能会成为一种力量,一种超越,成为一座到达彼岸的桥梁。

第三,愿《钱伟长传》成为一本厚重的图书,成为中国式的“励志鸡汤”。

钱老一生以书为伴,以书为友。在钱老看来,一个人倘若手头、案头、床头有赏心悦目的书来陪伴,那便是一生的幸事。他说他的一生是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是厚重的图书和神秘的科学知识陪伴他度过了快乐的一生。他认为有图书陪伴的人生,才是愉快的人生。他说自己从青春到暮年,从黑发到白发,孜孜不倦地读书,自觉痛快淋漓,无怨无悔。钱老认为,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每逢谈到读书,钱老的兴致总是很高,甚至是滔滔不绝。钱老还曾与我谈到了犹太民族崇尚读书、崇尚知识的良好风气。

青年朋友们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犹太民族培育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犹太民族培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计其数。人们时常惊叹犹太民族异乎寻常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学者试图解读其秘密——

人们发现,原来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知识的民族。这个民族曾经丧失故土和家园,但这个民族灵魂的家园却始终不曾丧失。显然,这灵魂的家园比辽阔的国土具备更为深远的包容性与坚韧性。厚重的图书,使得这个不断产生天才的犹太民族变得异常聪慧。当厄运来临时,看似万劫不复,而他们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如同重压下的小草,坚韧、蓬勃,不屈不挠。犹太民族的子孙总是用厚重的知识和由此产生的独具个性的创新能力来反哺自己的先祖。所以说,厚重的图书给予了这个民族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超人的聪明才智,厚重的图书构成了这个民族与其子民奇特的依存关系。

我认为钱老本人的成才历程和战胜艰难曲折的过程就是一部励志的活教材。钱老的一生,也如同一本厚重的图书,我愿将这本厚重的图书献给亲爱的青年朋友们,献给亲爱的读者,以构筑我们这个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美国有一部励志类的畅销书《心灵鸡汤》系列,畅销全球。作者杰克·坎菲尔儿时体弱多病,他的祖母便时常熬鸡汤给他喝,祖母说鸡汤可医治百病。于是,他便将自己的励志书命名为《心灵鸡汤》。我作为一名中国作家,我的心愿是,学习坎菲尔先生,将钱老励志的传奇故事,汇集成这本文学传记,希望它能成为中国青年朋友喜爱的一本励志书。

记得罗素有一句名言:“道德因地域而异。”其实,励志书也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愿钱老的传奇故事,能够成为一本专给中国年轻人熬制的“心灵鸡汤”。

第四,我向青年朋友介绍钱老的一生,愿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钱伟长已经98岁了,依旧站在教育改革第一线,担负着上海大学校长的职务,并且将一个组建时间不长、名不见经传的上海大学,带入全国重点大学的行列。我在采访钱老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与上帝争夺时间,力求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这位九十多岁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我也应当像他那样,用自己原本“倒计时”的生命,来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

据说,非洲大陆有这样一个民族,自古以来沿袭着一种习俗——孩子一落地,就以60岁开始倒计时寿命。他们以60岁为人的生命大限,每个人的一切人生大事,都要在这60年内完成。60年以后的岁月则用来颐养天年。我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计岁方法,人生从60岁开始,过一年就减去一岁。对一个人而言,越减越小的岁数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警醒。当然,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超过这个大限已经十几个年头了,可是,亲爱的青年朋友们,你们的“倒计时”才刚刚开始啊!

无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总是一刻也不肯停留,一去永不复返。对任何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面对自己日益减少的寿命,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我认为倒计时生命,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我曾读过作家蒋子龙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被“活埋”的智慧》。这是蒋子龙先生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犹山节考》后写的一篇随笔。在日本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流传着一个奇怪的法律般的严酷习俗,人活到60岁就要被活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背着60岁的母亲到大山去活埋的故事。儿子不忍心活埋老母亲,而这位老母亲却显得很平静,她劝儿子说,这是好事情,这样可以节省下一些钱粮养活儿孙。这位贤良的老人视自己的死为小事,而视下一代的成长为大事。

蒋子龙的文章,给了我很多思考。我想到,我已经是超越日本犹山村所规定的那个大限十几个年头的老人了,我也应当像那位贤良的老母亲那样,更多地为下一代着想;像智慧的钱老那样,活一天,就应当为后人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俄罗斯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蒲宁说过:“语言是不朽的财富。”所以,我愿意用语言与钱老进行心灵对话,体会他的人生趣味,分享他的教育和学术思想,分享他的科技成果,我认为我自己的身心在同钱老的对话中不知不觉问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胸襟也日渐开阔,我愿将我的感受与青年朋友们共享。

2005年春天,我在上海大学采访钱伟长老人期间,正值时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刘延东到上海大学探望钱伟长老人。记得刘延东说过这样一句话:“钱老作为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人民不会忘记你!”

是的,钱伟长老人作为功勋卓著的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我相信,青年朋友们也不会忘记他老人家!所以,我将自己精心撰写的《钱伟长传》奉献给青年朋友们,以求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后记

为钱老作传,是我多年向往的事情。但是,由于琐事缠身,一直未曾成行,直到2005年春,由于我写作的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钱三强》出版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我的老朋友蒙莉莉向我约稿,提出了写作《钱伟长传》的要求。在孙女魏丛的陪同下,我开始采访、写作。在上海大学采访钱伟长校长的过程中,亲自聆听了钱老的教诲,也得到了钱老秘书徐旭博士的热情接待。在徐博士的指点下,我们收集到了较为完备的有关钱老的文字、图片资料。历时4年,几易书稿,终于脱稿付梓。值此《钱伟长传》出版之际。笔者念念不忘接受采访并向我提供宝贵资料的朋友和单位,念念不忘本书责编蒙莉莉、傅晓红对书稿认真编校所付出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写作中,我参考了钱老亲自撰写的《八十自述》,在此特向钱老及其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钱伟长传》所记传主的经历是完全真实的。但是,由于本书毕竟是传记文学作品,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想象和发挥的文字,还望钱老和家人体谅。

钱伟长的人生是辉煌的,成就是伟大的。为这样一位科技伟人作传。我深感力不从心,也深感笔触笨拙。这部传记文学作品,或许仍有不当乃至错误之处,我诚恳地期望亲爱的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