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川地名故事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黄明全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由黄明全编著的《四川地名故事》收录全省21个市(州)281篇地名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四川省地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内容推荐

《四川地名故事》一书由四川省民政厅组织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民政局编写,由中国社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黄明全编著的《四川地名故事》旨在深入挖掘四川省地名文化资源,使地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该书为16开本,图文并茂,共30余万字,收录全省21个市(州)281篇地名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四川省地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该书的出版发行,凝聚着四川省地名工作者的心血,对弘扬地名文化,引导地名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录

一成都

千年古县新津

天回镇

葛仙山镇

五凤镇

赵镇

黄龙溪镇

郫筒镇

犀浦镇

新场镇

鹤鸣乡

万年场

石羊场

春熙路中山广场

营门口

三井村

圣谕亭巷

文斌路

金亮路

铁军路

金带街

宝珠山

驿马河

青白江

大朗河

新都桂湖

苏坡桥

公议乡将军桥

驷马桥

武侯祠

刘禅与龙潭寺

蚕丛祠

飞仙阁

宫保府

二自贡

五宝镇

牛佛镇

仙市古镇

光大街

鸡叫山

陶家桥

大佛寺与千佛崖

三攀枝花

攀枝花市

仁和区

米易县

同德镇

渔门镇

迤沙拉

二滩

弄弄坪

四泸州

龙马潭区

白节镇

雨坛镇

九支镇

二郎镇

苏公路

新马路

龙泉井

龙脑桥

锦江晚渡

钟鼓楼

春秋祠

报恩塔

仙女坟

五德阳

孝泉古镇

马祖镇

继光镇

李调元与调元镇

红雨村

秦宓村

玉妃泉

太平桥

诸葛双忠祠

三星堆遗址

六绵阳

江油市

观桥镇

刘家镇

鲁班镇

石板镇

碧山村

骂牛坝

三锅桩

油炸坪

窦圃山

寻龙山

太白洞

苏家河

花拱桥

太白渡

七广元

利州区

葭萌城

战胜坝

大仓坝

马克思街

鼓城山

九鼎山

石人山

明月峡

猫儿垭

关牛洞

鱼洞河

利州江潭

红军渡

龙门阁

八遂宁

蓬莱镇

卓筒井镇

龙崩村

柳坝井

御书巷

金华山

黄殿山

冬笋沟

洗芝溪

螺蛳池

万岁庵

宝梵寺

将军碑

九内江

高石镇

金鹅镇

球溪镇

插箭山

老贯石

清官亭

十乐山

嘉州古城

五通桥区

冠英镇

龙池镇

漏城镇

范店乡

牟罗寨

叮咚街

船形街

牟路口

峨眉山

大风顶

背水岩

黑竹沟

沫溪河

罗豁苏嫫的故事

龙沱

张公桥

尖脚桥

龙凤桥

赛公桥

十一南充

古城阆中

青莲镇

双桂镇

灵鹫镇与灵鹫山

五神骏与马鞍镇

木兰乡与“蜀中花木兰”

同仁乡

礼拜寺街

皇后山

琳琅山

张献忠与西城沟

观音桥

张飞庙

纪信与纪公庙

来苏寺

万卷楼

十二宜宾

观音镇

维新镇

楼东乡

麒麟苗族乡

簸峡村

永乐村

天宝寨

钓龙台

仙人洞

大龙潭

戏子潭

莲花池

蜀南竹海

流杯池公园

丞相祠

流米寺

文峰塔

十三广安

肖溪镇

走马场

石稻场

雷公寨

宝鼎

天池湖

御临河

天仙桥

无粮寺

洪恩寺

黄龙寺

白鹤观

千佛岩

永清寨

十四达州

达州市

大竹县

三汇镇

普安镇

列宁街

会仙桥街

太平寨

凤凰山与玉山坡

五峰山

真佛山

金马山

老龙洞

莲花湖

木鱼池

神奇的飞云温泉

十五巴中

永安镇

文笔山

截贤岭

鳌溪河

章怀寺

严公庙

十六雅安

天漏雨城

严道镇

孟获村

水子地

周公山

八佛山

二郎山

芦山

夹金山与帕格拉山

大相岭

炒米岗

白虎崖

蒙山花鹿池

白马泉

十七眉山

彭山县

宝飞镇

汪洋镇

将军乡

石龙村

东坡大道

九龙山

龙鹄山

黑龙滩

唤鱼池

马桥

红崖子

十八资阳

雁城

乐至县

保和镇

涌泉镇

贾岛村

金刚村

天灯山

十九阿坝

卧龙镇

萝卜寨

桃坪羌寨

鲤鱼寨

神座

神仙堡

镇江关

九顶山

莲宝叶则神山

四姑娘山

野人大峡谷

九寨神仙池

黄龙寺

二十甘孜

巴塘县

色达县

八美镇

松麦镇

革什扎乡

岚安乡

红草地

帕姆岭

仙女崖

吐曲龙巴

二十一凉山

月城西昌

盐源县

佑君镇

九龙屯

孔明寨

三衙街

罗汉山与美女山

马鞍山

美女峰

凤凰嘴

马湖

夫妻泉

会仙桥

伸臂桥

试读章节

成都

千年古县新津

新津于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建县,迄今已有1452年。不过,新津得名还要早于建县,时间约在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并有一段历史故事。

新津位于成都以南约40公里处,南达眉嘉平原,西通康藏,是成都南路的一个交通节点。这个交通要口缘于河流的走向,岷江流到都江堰,分成内外两江,外江(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及南河、西河流至新津汇合,再流到彭山江口与内江合流,所以常言说新津五河相聚。东汉以前,成都通眉嘉平原,水陆两道皆不经过新津,而是走位于彭山江口的岷江汉安桥。但当时走汉安桥很不方便,百姓深以为苦。这一交通状况后来在李严任犍为郡守时得到改变。

相传某年夏天,江口镇江水暴涨,汉安桥冲毁,舟船不渡,交通断绝。此情此景令李严十分忧愁,年年这样恐怕不行,得想法开辟新的渡口。可新渡口又开于何处呢?李严心头郁闷,于是在一天午时来到江口街头散心。刚走到街中央,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双腿席地盘坐为人占卜,遂上前围观。老者占卜很特别,其人并不言语,只是以面容微笑、悲愁来显示吉凶。李严想:这也太玄乎了,便欲转身离去。孰料,老者开了腔:“官人且慢,不就是开辟新渡口的事吗?”李严闻之大惊:这老者怎知我心事?遂上前欲问个明白。老者并不多言,只冷冷抛出一句:“县北江岸有仙山,风光旖旎美天津。”说完老者飘然离去。李严赶紧追问老者家在何处?“平冈治。”老者应答声细若轻风,并迅速消失在人群中。李严明白,今天巧遇仙人李阿真人了。(注:李阿真人传为汉时神仙,在新津县北的平冈治升仙。)

别过老者,李严随即带上亲随,策马沿江北行。不多时分,便来到今新津南河岸边的修觉山下。此地几条大河交汇,江流平缓,实在是一个绝佳的渡口。可是一望身旁的修觉山,李严心里便凉了半截。修觉山矗立江边,悬崖峭壁,犹如万仞摩天。要开渡口,必得从山脚打凿出通道,联通东西方才行。可这巨大的山体,这陡峭的岩壁,何年何月才能凿开?“天绝我也!”李严长叹一声,陷入茫然。

就在这当口,江上传来一声渔唱:“水克火哟,难相容。水火相交哟,挟千山。”李严循声望去,见空阔的江面上,一渔人身披蓑衣怡然摇桨。“水火相交挟千山。”李严默念了几遍渔人的歌谣,猛地喊道:“有了,就在这山下开新渡口。”原来,水火虽相克,可是火烧山石,再以水浇之,山石因热胀冷缩的作用会爆裂开,如此开凿山石则大为容易。凿山工程就此展开。建安二十一年,山脚通道凿成,形成一个新渡口,谓之为“新津”(津者,水渡也)。

从此,成都通眉嘉平原的另一条新通路开辟出来。新渡口日益繁荣,终于公元557年设置了新津县。新津建县后立刻成为成都南路的重要交通口岸,因五河汇聚,新津又成为岷江中游上的水运枢纽。大抵因为交通的重要,新津自建县起到今天,县名一直没有变动,所以,新津为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朱鸿伟)

天回镇

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位于成都市区北部。天回镇因地处天回山脚下而得名,而天回山之名,有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堂里有个辛勤的园丁叫杜宇,他三十来岁,身高七尺,浓眉大眼,勤劳勇敢,聪明好思,是一个誉满天庭的英俊青年。

有一天,园丁杜宇挥动月锄,为御花园松土。他正干着,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打算将西山王母娘娘后花园的蟠桃树,移一株到御花园以解众仙之馋。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向玉皇大帝禀报。玉皇大帝不仅赞赏这个大胆的想法,还赐给他一匹金鬃马,让他去移栽一株蟠桃树。 杜宇骑着金鬃马,心情激动地向西山奔驰,只听到马蹄声声,罡风阵阵,转眼问已行程过半。刚到一小山巅,忽然马立人仰,惊马嘶鸣。杜宇一看,怎么也没有想到,面前突然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急忙悬崖勒马,想探个究竟,只听到一声山崩地裂的轰响,霎时电闪雷鸣,人和马同小山都直往下沉。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就身不由己地坠入万丈深渊。

原来杜宇在驰向西山的半途中,正遭遇共工与颛顼争夺王位,战于不周山前,把支撑天庭的大柱打断,苍天出现裂缝,碎片纷纷落下,坠落在如今的成都平原上。渐渐地,这里堆成一座小山,山形十分奇特,好像一个尚未收敛好的肚脐形状。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天马已经殒命,杜宇却大难不死,他挣扎着站起来,大喊三声。山下的土民被这景象惊呆了,倒头便拜,称他是天堕之神,并把他降落的小山称之为天隳山。杜宇从此留在人问,后来称帝于古蜀国。对这神话传说,汉代的扬雄在《蜀记》中写道:“以杜宇自天而降,号日天隳”。

天隳山的称呼一直沿用下来,到了唐代,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幸蜀,曾驻跸于此山,自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天旋地转回龙驭”之句即指此地。自那以后,因唐玄宗幸蜀返跸经此,人们改称天隳山为天回山,山下的场镇也由此而得名为天回镇。P1-3

序言

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地名凝结了历史的人文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地理面貌、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的演变。

地名文化,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委员会议已正式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共识。研究地名文化、发掘地名文化、传承地名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个地名的产生、传播和延续,隐含着地与人、地与物、地与事的种种关系,由此衍生出了很多地名故事,诸多典故、成语、传说都与地名直接相关。可以说,每个地名的命名,总有它不同寻常的由来和含意,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地名故事,已成为地名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对地名的考究和命名,源远流长的地名故事是很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早在4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和其后的“金沙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秦朝以后,四川逐渐融人中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四川省的成都、阆中、富顺、泸县等60多个市县都有着千年以上历史古地名,千年古镇、古村星罗棋布;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地名文化积淀深厚;一些具有民族特点和蕴涵浓郁民俗、民风、民情的地名特色鲜明。民俗、发展和演变等就更多了。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地名文化是巴蜀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瑰宝,众多地名的由来和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川历史的演绎过程和四川人民的思想与追求、道德与观念的变化过程,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大量的关于地名来源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妇孺皆知、代代相传。四川地名故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一脉相承。

为深入挖掘四川省的地名文化资源,使地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由四川省民政厅组织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民政局编撰的《四川地名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四川省地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该书的出版发行,凝聚着全省地名工作者的心血,对弘扬地名文化,引导地名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本书的出版发行,是深入挖掘四川地名文化的一个好的开端。四川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非一本书所能涵盖。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弘扬地名文化,为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