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中国建交谈判实录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刘新生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中国建交谈判实录》由外交部前大使刘新生主编,外交学会会员撰写。该书汇集了27篇中外建交谈判珍文,涵盖了新中国同苏联、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南非、阿根廷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建交历程。作者均为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前大使、前总领事、前参赞等资深外交官。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并附有大量的珍贵照片,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墨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建交谈判内幕,从一个侧面为读者勾画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画卷,使读者既可开拓视野,又增长不少的外交知识。

内容推荐

中国同诸多国家的建交过程,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高度智慧,以及原则性和灵活性。《新中国建交谈判实录》汇集了27篇中外建交谈判珍文。撰稿人多数是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前大使、总领事、参赞等资深外交官。他们根据亲身经历,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墨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建交谈判内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令人感受到外交大舞台的奥妙、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决策时的缜密果断、执行时的一往无前,当然也可从中学到不少外交知识,让人既可开拓视野,又能了解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及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新中国建交谈判实录》由外交部前大使刘新生主编,外交学会会员撰写。

目录

前言

中国和苏联建交始末

中南建交——曲折起伏之最

埃及——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

非同凡响的建交历程——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建交始末

撒哈拉以南最早建交的三个国家——中国与几内亚、加纳和马里建交历程

中古建交目击记

中国同扎伊尔关系正常化始末

我经历的“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始末

回忆中国与加拿大建交谈判

中智建交的前前后后

中科建交内幕揭秘

中国与塞拉利昂漫漫十年建交路

“墨西哥模式”——中国与墨西哥建交历程追忆

中国与阿根廷建交纪实

漫长的中英建交谈判

中日复交谈判台前幕后揭秘

同联邦德国建交的戏剧性过程

开启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新篇章——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建交回眸

中国、巴西建交一波三折

揭开中美建交谈判内幕

中国与印尼复交谈判始末

开创中沙关系新篇章——关于两国建交的历史回顾

苏联大厦倾塌前后——中国与苏联新独立国家建交谈判追记

中以建交为何拖延了40多年

历史性抉择——忆中韩建交前前后后

中国与库克群岛建交前前后后

中国同南非建交历经八个春秋

试读章节

埃及于1952年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追随西方大国的腐败王朝,确立了纳赛尔的领导地位。新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举措。西方大国对埃及实行的控制和掠夺政策受到埃及革命政府的抵制。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导致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

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年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家庭属于下层中产阶级。中学时代,他参加护宪游行并负伤,后任开罗学生执委会主席。1937年纳赛尔进入陆军军官学校。1943年已晋升上尉的纳赛尔担任军校教官,参加了1948—1949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战败后,纳赛尔等青年军官认清了以国王为首的埃及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1949年2月纳赛尔和几位青年军官决定成立“自由军官组织”。中校纳赛尔当选为该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1952年7月21日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废黜法鲁克国王,拥立纳吉布将军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兼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纳赛尔自任副主席,实为最高权力机构领袖。自由军官组织制定六项原则:消灭殖民主义;消灭封建主义;消灭垄断、结束资本对政权的控制;建立社会公正;建立一支强大的爱国军队;建立健全的民主生活。这些原则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1953年6月革命指导委员会下令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纳吉布出任共和国总统兼政府总理,纳赛尔任副总理兼内政部长。1954年纳吉布下台,纳赛尔出任总统兼总理,成为名正言顺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七月革命”后,埃及采取了一系列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的重大举措。

(一)收回苏伊士运河。1914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王国。1936年两国签订《英埃20年同盟条约》,规定:英国从埃及撤军,但在苏伊士运河区保留一万人的部队。埃及人民多次举行反英游行示威,但由于法鲁克国王政府的腐败以及一些国际因素,英军始终留驻运河地区。纳赛尔掌权后,于1953年与英国谈判,1954年埃英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区军事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军在20个月内撤离运河区。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提前撤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结束了长达74年的占领。运河由埃及负责防务。然而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中44%属于英国政府,52%属法国私人所有。公司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和总办事处设在巴黎,它们决定大政方针。公司在开罗驻有全权代表,与埃及政府联系,还有自己的密码、旗号,俨然“国中之国”。根据协议,埃及只能得到公司总利润的7%,而实际上这7%的利润都无法保证。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手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公然入侵埃及。埃及军民奋起反抗并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浪潮。中国政府连续发表声明反对英、法武装侵略埃及,坚决要求英法政府立即停止对埃及的侵略,并撤出埃及。北京青年学生纷纷到位于东城区正义路的英国代办处门口游行示威,高喊“英法联军从埃及滚回去”的口号。我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42年后我被任命为驻埃及大使。苏联希望利用这一机会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明确支持埃及反侵略。美国也想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取而代之,同时担心苏联势力进入中东,要求英法立即停火。埃及终于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表明殖民主义走向衰亡已是大势所趋,它使中东地区出现新的政治格局。

(二)反对《巴格达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断扩大在中东的势力。1956年,美国的石油垄断资本已逐渐取代英国而成为中东石油的霸主。美国在中东既利用又排挤英法;既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又要确保石油和基地,需要建立自己控制的军事集团。杜勒斯出任国务卿后在支持以色列的同时注意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抵制苏联渗入。他极力要在中东建立一个亲美集团,并极力把革命后的埃及拉进来,企图以此反对苏联,并钳制埃及以及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浪潮。1955年伊拉克与土耳其签订了《巴格达条约》。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先后加入。纳赛尔认为《巴格达条约》不仅反苏,也是西方国家在中东维护统治、压制埃及、破坏阿拉伯联盟中立地位的工具,因此不听美国劝说拒绝参加,并着手筹建与之相对抗的同盟。1956年3月埃及与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决定共同抵抗以色列的侵略,建立阿拉伯国家防务和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联合军事指挥部,约定不参加《巴格达条约》或任何其他外国军事同盟。随后也门与埃及和沙特签订为期5年的三国军事条约。这样,在中东地区形成两个对立的集团:一方包括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另一方是埃及、叙利亚、沙特和也门。纳赛尔在革命后,特别是参加万隆会议后,举起反对英国和以色列的旗帜,揭露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亲西方面目,号召各国人民推翻亲英政府。他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手,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日益提高。在埃及影响下,西亚、北非各国的反帝、反《巴格达条约》、要求独立、捍卫主权的声势不断壮大。英国、法国感到自己在中东的阵地越来越受到威胁,对埃及也日益不满。

(三)扩大军备以应对以色列威胁。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以处于敌对状态。埃禁止以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和蒂朗海峡。以色列为确立自己在中东的军事优势,从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大量购买武器。埃及在装备上明显处于劣势。英美是埃及军火的传统供应国,法国也曾提供小部分。由于埃及执行的政策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自1952年以来,埃及一再向美、英、法要求购买军火,除英国提供了少量武器外,均未成交。1955年2月,以色列伞兵部队借口处罚巴勒斯坦游击队,在加沙地带越过封锁线,摧毁埃及陆军司令部,杀死37人。这是埃以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埃及人民义愤填膺,将士们要求报仇雪耻。埃及立即要求美国供应价值2700万美元的武器。美则故意要求现汇支付,刁难埃及。英国提出的条件是:埃及支持《巴格达条约》和“纳赛尔到万隆开会时要保持缄默”。法国则要求埃及停止支持北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在西方的百般刁难下,纳赛尔被迫转向苏联寻求武器供应。

从1954年起,苏联的中东政策开始转变。中东距苏联很近,西方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和军事集团威胁苏联安全。苏联既想排挤英国在中东的势力,又要阻挠美国进入该地区。鉴于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与西方结盟,苏联重点拉拢埃及等阿拉伯国家。1955年初《巴格达条约》签订后,苏联对发展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态度更趋积极。对埃及的武器要求,苏联欣然接受,后因担心影响苏与西方国家关系,改由捷克斯洛伐克出面。1955年9月埃捷正式签订换货协定,埃及通过捷克从苏联购买价值2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埃及在12年内以棉花偿付。1956年3月双方又两次续订军火协定,总金额超过4亿美元。埃捷协定第一次打破西方在向中东各国提供武器方面的垄断局面,也是苏联插足中东的开始,削弱了西方在中东的影响,有利于苏联通过埃及抗衡《巴格达条约》,并在西亚、北非取得立足点。P18-21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60年的光辉历程中,祖国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的漫长过程中,经历过4次大的建交高潮: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也有部分西方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使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达到23国;第二次是以埃及为代表的亚非国家,其中就有阿尔及利亚,使中国建交国达到56国;第三次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一大批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使中国建交国达到七八十国;第四次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的80年代,直至目前的171个建交国。

中国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大体有三种方式:一是同社会主义国家,不用谈判立即建立外交关系;二是同曾与国民党政府有过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要先谈判后建交(而建交是有条件的。,就是这些国家必须同国民党政府断交,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联合国支持恢复我合法权益);三是正在争取独立解放的国家(除极个别国家),等它们独立后,中国予以承认并建交。此外,我国最初与英国和荷兰建立的是“半外交关系”,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成为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中国同诸多国家的建交过程,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高度智慧,以及原则性和灵活性。本书汇集了27篇中外建交谈判珍文。撰稿人多数是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前大使、总领事、参赞等资深外交官。他们根据亲身经历,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墨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建交谈判内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令人感受到外交大舞台的奥妙、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决策时的缜密果断、执行时的一往无前,当然也可从中学到不少外交知识,让人既可开拓视野,又能了解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及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能向社会奉献此书深感欣慰。同时向为出版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上海辞书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

2009年7月20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