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客家经典读本/客家研究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谭元亨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客家经典读本》是谭元亨教授最近主编的一本关于客家经典文化的图书,共分为8章:慢慢长旅根系中原、硬劲精神、中原正音、侠骨柔情、文苑精华、文化记忆、旁观者清,基本上都是客家人自身的作品以及对客家文化的评价。书稿收录的内容来源比较庞杂,有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和不同语言风格的作品。

内容推荐

《客家经典读本》全面系统地辑录了徐旭曾的《丰湖杂记》(被后人称为客家宣言)、罗香林《客家源流考》(选录)、黄遵宪的关于客家的诗文等,以及温仲和、古直、丘逢甲等一批客家学者关于客家历史、方言、文化、源流、山歌诸方面的经典作品,从而梳理出整个客家族群的文化建构,揭示出深厚人文底蕴。

《客家经典读本》由谭元亨教授主编。

目录

第一章 漫漫长旅

 开凿大庾岭路序

 原心

 条鞭总论

 学记

 资政新篇

 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

 人文荟萃

 残树

 论客家精神

第二章 根系中原

 丰湖杂记

 客家源流考

 国父家世源流考

 崇正同人系谱·源流

 客人对

第三章 “硬颈”精神

 正气歌

 雷州十贤堂记

 哭熊经略

 边中送别

 入狱

 狱中对月

 临刑口占

 边雨

 舟中春涨

 韩淮阴侯庙

 题壁

 大铁椎传

 题壁诗

 非学问无以建设——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

 留别粤中父老昆弟书

 胡耀邦箴言

 赠谭启龙

 赠文怀沙

 在烈火中永生

 革命军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

 《洪秀全演义》自序

 中国内战与文化问题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四章 中原正音

 岭外三州语

 客方言序

 客方言·自序

 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第五章 侠骨柔情

 记母

 寄内

 忆弟、

 回忆我的母亲

 归园杂吟(二首)

 登南岳

 母逝感言

 客家人谣

第六章 文苑菁华

 己亥杂诗(选十五首)

 杂感(选三首)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叶氏家集》序

 《西园稿》序

 家谱后序

 无题

 吟剑

 金鸟诗

 定乾坤

 毁冯云山书馆中偶像

 诫曾玉

 自上海返港舟中

 绝命诗

 离台诗(选二首)

 春愁

 阴那山行

 挽刘道

 赠同窗

 赠诸友

 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

 征人怨

 太行春感

 寄语蜀中父老

 梅

 望月

 八十抒怀

 留诀内子(二首)

 留诀儿女

 《王观堂先生挽词》序言

 感事(二首)

 荔枝

 诗的宣言

 立在地球边上故号

 赠梅县地区专署

 梅州行

 地心的火

 卧著拿薪水

 久仰得很

 祖国山川颂

 风尘草

 项南同志哀辞

第七章 文化记忆

 送女弟

 山歌

 客家童谣·好姑娘

 峥庐

 陟庐山顶旷然有高世之想举酒作歌

 谢易实甫赠庐山泉(绝句二首)

 江上三首之三

 池荷

 咏盆植水仙

 夜舟泊吴城

 十月十四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

 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

 挽王静安先生

 忆故居

 五十六岁生日三绝

 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

 文章

 客家歌谣的形质

 《岭东恋歌》序

 浮生总记

 中国绘画新论

 建立客家学刍议

 渊源篇

 由“百花齐放”所想到的

第八章 旁观者清

 北中国与南中国(节选)

 夏威夷

 客家与中国革命(节选)

 台湾统治志(节选)

 中国的客家(节选)

 客家源流与迁徙(节选)

 美国国际百科全书(节选)

 《客话易通》、《客话浅说》(节选)

 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节选)”

 客法词典(节选)

 《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节选)

 在中国汕头英国人宗教会议的演讲(节选)

 中国东部和广东的人种(节选)

试读章节

迁徙,永恒的迁徙,这既是宿命,又是抗争,于是,这也化作了文化基因,凝在客家人的血液里。“走得出去是条龙,走不出去是条虫。”这一民谚所激励的。正是向外的发展。对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尽管有种种危险、困厄,但更多的是机遇与成功。这正是客家人达观、开朗却又不乏忧患意识的表现。后者固然源自中原“多忧国伤时之士”的传统,但迁徙、流亡本身,无疑更强化了忧患感,甚至是危机感。这正是客家之所以为汉民族无可争议的一个民系的理由之一。

大迁徙,其本身的经历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更是他们缘读的另一本书。古人已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格言,客家人的大迁徙也自是对这一格言的实践。长篇三部曲《千年圣火》中有一幅长联,道的正是这样一种历史品格:

读万卷书须伴行万里路方为真学问

登百岁寿何如树百年人不负先民心

可以说,大迁徙就是一所大学校,不仅长见识、长学问,而且长志气、长精神!有危机感,方可独具慧眼、敏于应对;有忧患意识,更能防患于未然,引前车为鉴。这一来,生存智慧得到了激活,人格力量也由此形成,这正是一个民系人才辈出的保证。

多少流亡的民族,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东方独有客家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迁徙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倔强地站立起来,为传递人类文明的千年圣火,前仆后继,永不言败,这才有了她今日的辉煌。

一部中国史,几乎是一部北方民族南侵、入主中原的历史,原来中原的文明土族,无不“北望长安''而嗟叹。不过,作为最大规模的迁徙,自然是”五胡乱华“之际,所以史书才有最明确的记载,说”第一次“也不为过。

问题在于,这次民族的大迁徙,我国的一些学者历来只注视东亚这片大陆,而不曾扩大自己的视野,放眼于整个欧亚大陆。

无独有偶,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有一个民族大迁徙的记载,而且就发生在西亚与欧洲。其发生时间,完全与东亚的民族大迁徙一样,无论是起始还是终结,都几乎一致,最多只差几年时间。

无疑,影响历史大进程的、首要的毕竟是自然因素;而政治、经济诸因素过去虽被说成是第一位的,但细究起来,也不得不退居其次。某些政治、经济因素本身就是因自然因素变易而来的,只是在历史上作为显性因子而已。

4世纪整个世界的民族大迁徙亦是如此,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社会格局。而首要的肇因却是:欧亚大草原千年不遇的自然灾害,迫使在那里世代生存的匈奴人南侵与西进。

于是,北匈奴人骑着战马,越过了欧亚大草原,从中亚经里海进入了顿河、第聂伯河流域,征服了阿兰人、东哥特人,紧接着,又横扫了黑海北边的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则横渡多瑙河,摧毁了罗马军团,末了,竟攻克了罗马古城,劫掠了三天三夜……在这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古罗马文明寿终正寝一漫长、蒙昧的中世纪千年黑暗降临了。

与此同时,在东亚,“八王之乱”后,便是“五胡乱华”。同样是匈奴人——在这边是南匈奴人,也离开了故土,出兵攻陷洛阳,不到数年,又尽取幽州、并州等地。紧接着,南取豫州,徙都邺城,控制。了淮北,整个中原落人其手。而东胡鲜卑族在匈奴衰落后,长驱直人,尽得青、冀、幽、并、荆、徐、司、豫诸州。氐羌人,则趁机占据关、陇,驱兵东进,复胜鲜卑,西取凉州,南临淮水……

那边,是北匈奴、阿兰人、哥特人……

这边,是南匈奴、鲜卑人、氐羌人……

那边,古罗马文明万劫不复。

这边,华夏文明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古罗马文明的覆灭。

在这次覆灭之前的五六百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揭开了罗马帝国在东欧及小亚细亚的历史,它从一个城邦发展为世界大国。希腊文明似乎被异族扑灭了,连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其《通史》一书中都不得不说:“我认为没有人会对此无动于衷。人们都在探讨,罗马人为什么能在不到53年的时间内几乎使得全部有人居住的世界服从于他们的统治。”

虽然罗马征服了希腊化的帝国,而希腊文化却同化掉了罗马文化。优秀的希腊文明支配了罗马人的道德、文化和精神生活。希腊语竞成了有识阶层的语言,罗马作家用希腊文创作,罗马史学家用希腊语作史”……总而言之,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反过来征服了征服眷。这也是中国人常津津乐道的华夏文明的同化能力,与清代历史有某种相似。

然而,这一延续了上千年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却来能再一次同化公元三四世纪民族大迁徙中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异族,从此,古罗马文明寿终正寝,列人世界被消灭的文明系列之中。

P3-4

序言

高擎“中原说”的旗帜

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这似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在社会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天却又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其实,这个问题,几百年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但每次争论的出发点,却有所不同。开始,是土客械斗,引发客家人作为中原汉人的历史自尊,这有徐旭曾那篇被视为“客家人宣言”的《丰湖杂记》为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则因为有大学者武断地认为客家人“非汉种,亦非粤种”引发的客家人广泛的抗辩,并催生了被视为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与《客家源流考》。如今,客家学研究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的崛起,“文起八代之衰”,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一批批学术专著、文学名著得以问世,其影响力,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客家人更在这一研究热潮中,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与社会信誉,甚至重塑了自身的历史形象。这是客家学的又一辉煌时期。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潜藏着隐忧。“客家人有过去”,表面是推崇客家人已有的闪光历史,可骨子里却是另一回事。的确,由于地域关系,一方面,客家大本营位于经济落后的山区腹地,改革开放相对滞后于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这样“有过去”的背后,便是“今天不怎么的”,失去了话语权,被人轻视;另一方面,以香港为例,客家人后代已经大半不会说自已的方言了,官话(即广府话)、占了压倒优势,以至有的已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了。这么下去,凡是与强势经济接壤的地方,客家方言的萎缩,则无可避免。这对一个“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民系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广大的客家学学者、文学家,正是力求挽回这一弱势,才八方呼吁,寻求出路与振兴。这自然是一种积极的面对,是重读客家人传统的出色表现。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消极的态势亦不难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强势文化借助经济的力量迅速扩张亦产生极度的恐惧。例如,在粤港澳的广府文化、在台湾的闽南文化的压力下,有人看到的是客家文化的化解、萎缩与消亡,索性以“客家,误会的历史”来为这种化解、萎缩与消亡正名。把客家话说成与广府四邑话一个样,从而证明并不存在客家这样一个民系,是误会才炒作出这样一个民系,不如痛痛快快承认自己本是广府人的一部分……这正是文化身份的恐惧之表现:既然自身的文化身份受到了威胁,变得如此的不确定,随时有消失的可能,不如索性自己取消自己,去获得另一个强势文化的身份认同,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提出这些论点的是香港学者,亦是客家人,香港客家人后裔几乎不会说客家话了,作出这样的“选择”倒是不难理解的,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如果他不是香港客家人,提出这一理论反倒奇怪了。但正是在这样独特的区域中,他的理论的产生,倒是颇值得玩味与深思。

而客家腹地,相反,则有“客家是土著”、“历史上并不存在客家中原南迁史”的另一种声音。这恐怕与“误会说”—样,同样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一为发达,一为贫乏。后者,当包含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且不去说历史上侮辱客家人为“土著、不开化”了,只是,今天自认为土著、不开化,自是自怨自艾的表现,反正我认了,客属地经济落后,思想观念也不开放,发展不起来,作为“土著”,“等靠”好了。客家人“出得去是条龙,出不去是条虫”,这自是“虫”的想法。而且,这更受西方人类学的青睬,因为愈落后、愈原始、愈封闭、愈可以被他们去剖析、去鼓吹—_-这也是当“虫”的悲哀。我是“土著”,我不发展又怎么的?变成东方“印第安人保护区”不更好吗?

“误会说”与“土著说”正是在取消客家文化这一点上是“两极相通”的。为此,我们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原说”这一主流观点,并且坚定地认为,全球化非但不会取消客家文化或使客家文化只余下一个“保护区”,而只会在文化多元化中,令客家文化更加亮丽、更加兴盛、前程无量——这,绝不是盲目的乐观。客家人不仅有过去,而且一样有着辉煌的未来。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商君列传》)正因为我们能自审、能反听、能胜己,我们就能把握住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世界多元化兴起中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避免被取消或寂无的命运。20多届愈来愈壮大的世界客属大会,在全球各地接力似地召开,不正好证明,客家人也同样有自己的“全球化”吗?  正是为了回答这种种的责难与迎接各方的挑战,我们编选了这本《客家经典读物》——“中原说”与客家人文精神的锻造,记录了历史已基本有了定论的客家经典之作。可以说,离开了“中原说”,也就没有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这是勿府置疑的,否则,连“出身”也成了问题,还奢谈什么精神、品格呢?我们以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作为“第三章”开篇,不仅仅是因为文天祥当年的浴血奋战就在客属地发生,而是因为《正气歌》所弘扬的民族正气,当是客家人精神的实质。无此正气,不足以重振客家人历史上的雄风;无此正气,不足以令这个民系“文起八代之衰”;无此正气,更不足以重塑客家人今日的形象。同样,我们选录了罗香林等一批创立客家学的老前辈的经典论著,更是说明,这一学科的创立,经几代人的努力,已早有成果了。正是他们,视与中原的血脉联系为自己的生命,任何割裂都是不可能的,学术上可以有争论,但大是大非则不可动摇。这也是客家人的生命线仍在。

愿天下客家人以此共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2: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