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贵人不断,事业蒸蒸日上?为什么有的人却是处处树敌,生活屡受挫折?为什么有的人朋友遍天下,有的人却形单影只?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
《沟通的力量(成功人际交往12法)》从12个部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沟通、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法,从测试到实践再到体验,全方位提升人际沟通能力,获得成功的职业人生!本书作者科里·弗洛伊德是著名人际关系沟通专家,曾担任美国国家传播协会家庭沟通分会主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沟通的力量(成功人际交往12法)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美)科里·弗洛伊德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贵人不断,事业蒸蒸日上?为什么有的人却是处处树敌,生活屡受挫折?为什么有的人朋友遍天下,有的人却形单影只?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 《沟通的力量(成功人际交往12法)》从12个部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沟通、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法,从测试到实践再到体验,全方位提升人际沟通能力,获得成功的职业人生!本书作者科里·弗洛伊德是著名人际关系沟通专家,曾担任美国国家传播协会家庭沟通分会主席。 内容推荐 《沟通的力量(成功人际交往12法)》强调人际关系对于沟通、生理和健康的影响,讲述21世纪企业里人际沟通的复杂和细微差别,充分反映了当代学生的多种经历和期望。本书涉及内容广泛,特别介绍了人际沟通中的阴暗面,Ipc概念贯穿全书,富含大量基于不同人群的研究和实例。本书讲述了多种沟通故事,而不只简单介绍其中的某一种,这远胜于只告诉读者主流人群的沟通问题,而是告诉读者在人际沟通中除相信直觉的作用之外,还应该有更科学的方法。 《沟通的力量(成功人际交往12法)》适用于本科、硕士以及希望自我提升的工作人员。本书作者科里·弗洛伊德是著名人际关系沟通专家,曾担任美国国家传播协会家庭沟通分会主席。 目录 推荐序 总序 作者简介 序言 访谈 致谢 第1章 关于人际沟通 1.1 为什么人们会互相交流 1.1.1 人际沟通满足生理健康的需求 1.1.2 人际沟通满足人际关系的需求 1.1.3 人际沟通满足自我认同的需求 1.1.4 人际沟通满足心灵成长的需求 1.1.5 人际沟通满足实用性的需求 1.2 人际沟通的本质 1.2.1 人际沟通的三种模型 1.2.2 人际沟通行为的六大特点 1.2.3 扫清人际沟通的误区 1.3 我们如何进行人际沟通 1.3.1 什么使得沟通交流如此人际化 1.3.2 为什么人际沟通如此重要 1.4 培养你的社交能力 1.4.1 什么是良好的沟通能力 1.4.2 社交能手的特点 第2章 文化与性别 2.1 文化与人际沟通 2.1.1 什么是文化 2.1.2 文化的构成 2.1.3 文化与亚文化 2.1.4 文化意识下的人际沟通 2.2 文化对人际沟通的影响 2.2.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2.2.2 高语境文化以及低语境文化 2.2.3 低权力距离文化和高权力距离文化 2.2.4 男性化文化与女性化文化 2.2.5 单时间取向文化以及多时间取向文化 2.2.6 不确定性回避 2.2.7 文化的沟通编码 2.3 性别与人际沟通 2.3.1 性别角色与人际沟通 2.3.2 生理性别与人际沟通 2.3.3 性取向与人际沟通 2.3.4 性别化沟通行为的解释 2.4 性别对人际沟通的影响 2.4.1 性别与语言沟通 2.4.2 性别与非语言沟通 第3章 人际沟通与自我 3.1 认识自我:自我概念 3.1.1 什么是自我概念 3.1.2 自我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3.1.3 自我概念的认知与管理 3.2 自我评价:自尊 3.2.1 自尊的利弊 3.2.2 文化、性别与自尊 3.2.3 自我与人际需求 3.3 展现自我:自我形象管理 3.3.1 自我形象管理的原则 3.3.2 面子管理 3.4 自我的沟通:自我表露 3.4.1 自我表露的原则 3.4.2 自我表露的好处 3.4.3 自我表露的风险 第4章 人际知觉 4.1 知觉是一个过程 4.1.1 什么是人际知觉 4.1.2 知觉过程的三个阶段 4.1.3 什么因素影响我们知觉的准确性 4.2 人际知觉的基本动力 4.2.1 刻板印象依赖于概括化 4.2.2 首因效应影响第一印象 4.2.3 近因效应影响印象 4.2.4 知觉定势限制我们的知觉 4.2.5 自我中心限制我们的视角 4.2.6 积极或消极偏差影响知觉 4.3 如何解释知觉到的事物 4.3.1 我们通过归因来解释行为 4.3.2 如何识别常见的归因错误 4.4 改善知觉能力 4.4.1 留意你的知觉 4.4.2 检查你的知觉 第5章 语言 5.1 语言的性质 5.1.1 语言是符号化的 5.1.2 语言大部分是人为的 5.1.3 语言由规则组织而成 5.1.4 语言具有多层意义 5.1.5 语言有清晰模糊之别 5.1.6 语言受背景和文化的约束 5.2 认识语言的力量 5.2.1 命名对我们进行了界定和区分 5.2.2 我们用语言来说服 5.2.3 可信性赋予我们力量 5.2.4 语言表达情感和亲密 5.2.5 语言提供安慰和康复 5.3 我们如何使用和滥用语言 5.3.1 幽默:什么这么有趣 5.3.2 婉言:委婉的说法 5.3.3 俚语:亚文化的语言 5.3.4 书面诽谤和口头诽谤:伤害性的语言 5.3.5 脏话:冒犯性的语言 5.3.6 毁损贬抑言论:恶意的脏话 5.4 改善语言的使用 5.4.1 考虑你想要营造的效果 5.4.2 区分事实声明和意见 5.4.3 恰当地讲话 5.4.4 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第6章 非语言沟通 6.1 非语言沟通的性质 6.1.1 什么是非语言沟通 6.1.2 非语言沟通的五个特征 6.2 非语言沟通的10种途径 6.2.1 面部表情 6.2.2 眼睛行为 6.2.3 动作和手势 6.2.4 触觉行为 6.2.5 声音行为 6.2.6 气味的使用 6.2.7 空间的使用 6.2.8 外表 6.2.9 时间的使用 6.2.10 人造物的使用 6.3 非语言沟通的功能 6.3.1 管理交谈 6.3.2 表达情绪 6.3.3 维持关系 6.3.4 形成印象 6.3.5 影响他人 6.3.6 隐瞒信息 6.4 改善你的非语言沟通技能 6.4.1 解释非语言沟通 6.4.2 表达非语言信息 第7章 倾听 7.1 倾听的本质 7.1.1 什么是倾听 7.1.2 有效倾听的重要性 7.1.3 倾听的一些错误观点 7.1.4 文化对倾听行为的影响 7.2 倾听的方法 7.2.1 有效倾听的过程 7.2.2 倾听的三种类型 7.3 有效倾听的障碍 7.3.1 噪音 7.3.2 假倾听和选择性注意 7.3.3 信息超载 7.3.4 目光呆滞 7.3.5 反驳倾向 7.3.6 思想封闭 7.3.7 竞争性中断 7.4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 7.4.1 做一名好的咨询性倾听者 7.4.2 做一名好的批判性倾听者 7.4.3 做一名好的设身处地性倾听者 第8章 社会关系中的人际沟通 8.1 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8.1.1 建立各种关系是因为我们有归属需求 8.1.2 社会关系会带来回报 8.1.3 社会关系同样需要付出 8.2 形成和维系社会关系 8.2.1 吸引理论 8.2.2 不确定消减理论 8.2.3 可预知产出理论 8.2.4 理解关系的形式 8.2.5 成本收益理论 8.2.6 关系的维持行为 8.2.7 理解关系维持 8.3 友谊的特征 8.3.1 友谊是自愿的 8.3.2 朋友通常是同一类人 8.3.3 友谊受到规则的约束 8.3.4 友谊存在性别差异 8.3.5 友谊的生命期 8.4 工作场所中的社会关系 8.4.1 同事之间的社会关系 8.4.2 上下级之间的社会关系 8.4.3 与客户间的社会关系 第9章 亲密关系 9.1 亲密关系的本质 9.1.1 亲密关系要求高度的忠诚 9.1.2 亲密关系促进相互依赖 9.1.3 亲密关系要求持续的投入 9.1.4 亲密关系鼓励辩证性矛盾 9.2 恋爱关系中双方之间的沟通 9.2.1 恋爱关系的特征 9.2.2 恋爱关系的形成过程 9.2.3 恋人之间的沟通 9.2.4 结束恋爱关系的过程 9.3 家庭内的沟通 9.3.1 促成家庭的因素 9.3.2 家庭的种类 9.3.3 家庭就像一个系统 9.3.4 家庭中的沟通方式 9.4 如何提高亲密关系中成员之间的沟通效果 9.4.1 强调快乐和积极性 9.4.2 有建设性地处理冲突 9.4.3 抱有现实可行的期望 9.4.4 处理辩证性矛盾 第10章 人际冲突 10.1 什么是人际冲突 10.1.1 人际冲突的定义 10.1.2 对人际冲突的思考 10.2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10.2.1 人际冲突的特征 10.2.2 冲突最普遍的来源 10.2.3 性别对冲突的影响 10.2.4 文化对冲突的影响 10.2.5 网络上的冲突 10.3 权力与冲突 10.3.1 权力的一些特性 10.3.2 权力的表现形式 10.3.3 性别和权力 10.3.4 文化和权力 10.4 人际冲突管理 10.4.1 恶化冲突的行为 10.4.2 化解冲突的策略 第11章 欺骗 11.1 人与人之间欺骗行为的本质 11.1.1 什么是欺骗 11.1.2 欺骗的基本要素 11.1.3 人与人之间欺骗行为的普遍性 11.2 欺骗行为的多样性 11.2.1 人们撒谎的多种原因 11.2.2 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 11.2.3 掩盖性的欺骗行为 11.3 沟通行为和欺骗行为 11.3.1 破解谎言是相当困难的 11.3.2 欺骗过程中的常见行为 11.4 发觉不同情形下的谎言 11.4.1 亲近程度影响测谎的成功率 11.4.2 有表现力的人会是撒谎高手 11.4.3 文化差异偶尔也是一个因素 11.4.4 动机并不是永远都有效的 11.4.5 怀疑并不会提高觉察谎言的能力 11.4.6 非互动的情形对于察觉谎言更为有利 第12章 情绪 12.1 人际沟通中的情绪 12.1.1 什么是情绪 12.1.2 愉快和喜爱的情绪:快乐、爱、激情和喜欢 12.1.3 敌对情绪:愤怒、轻视、厌恶、嫉妒和羡慕 12.1.4 悲伤和焦虑情绪:伤心、抑郁、悲痛、恐惧以及社会性焦虑 12.2 情绪的本质 12.2.1 情绪是多维度的 12.2.2 情绪的效价和强度是不同的 12.2.3 情绪具有基本形式和次级形式 12.2.4 有时情绪属于元情绪 12.3 影响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的因素 12.3.1 文化背景 12.3.2 情绪表达规则 12.3.3 科技 12.3.4 情绪感染力 12.3.5 性别 12.3.6 个性 12.3.7 情商 12.4 情绪沟通技巧 12.4.1 识别情绪 12.4.2 重新评估消极情绪 12.4.3 对情绪负责 12.4.4 区分情绪和行为 词汇表 试读章节 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所被期望的行为模式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角色。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的期望,构成了文化的性别角色(gender roles),即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规范。例如,在美国社会中,男性传统上被看做养家糊口的主要劳动力,而女性则是操管家务的角色。男性对汽车、运动以及枪支有着更浓厚的兴趣,而女性则应该更喜欢购物、烹饪以及照顾小孩等。但这并不代表男性或者女性只关注那些事情,而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才会是那样。同样,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期望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期望反映了文化对男性与女性的不同角色的看法。据此,我们很容易就能将性别角色划分为男性化、女性化以及中性化三种类型。 男性化的性别角色。当我们用男性化(masculinity)这个词来形容人时,它反映的是社会对男性的性别角色的期望,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具备某些男性化的特点或者行为模式。男性化的具体表现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反映,但各种文化中的男性化角色大体上都强调了力量、竞争、独立、性主动、冒险、逻辑思考以及占有资源等特点。传统上的男性化也摒弃脆弱、情感外露以及任何与女性有关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对于婴儿来说,选择手枪和小汽车等玩具看做一种男性化的象征,因为这些东西反映他们对力量、竞争以及控制权的偏好。而对于成人来说,男性化的行为包括了成为领导、赚钱以及更加关注行动而非说话等。 和许多东西一样,男性化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对力量和控制权的把握能让人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逻辑性思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爱冒险的个性则更有利于他们能有所成就。 男性化的社会期望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强调独立性让许多男性羞于求助,比如当他们需要医疗护理的时候,而争强好胜则让男性更容易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除强奸之外);他们本身也更容易进行暴力犯罪。男性化的人也更愿意冒险,这让他们更倾向于过度地吸烟和喝酒,在驾车的时候更不愿意系安全带,同时他们也更不愿意运动,而这无疑会增加他们受伤和患病的风险。 女性化的性别角色。女性化(femininity)反映的是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期望。正如男性化一样,女性化特点在不同文化中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典型的女性化角色强调了对他人的同情、自我情感的表达、人际关系的维持、对孩子的抚养以及重视外貌等特点。传统的女性化角色同时也更强调合作与顺从,而她们对成就以及职业抱负并不太感冒。 女性化同男性化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对子女的抚养确保了人类的代代相传。对他人的同情以及人际关系的维持让女性拥有更为稳固的友谊,同时也让她们在教育以及咨询等强调人际交流的行业里有更为卓越的成就。强调合作而非竞争常常让女性能更好地解决人际问题。 传统的女性化角色往往局限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在过去,女性在接受教育以及追求事业成就等方面都受到种种的限制,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女性更应该待在家里,而非抛头露面。此外,女性常常为了姣好的身形而不顾一切,这让她们更容易陷人抑郁并且备受厌食症的煎熬。而过分顺从往往让女性无法与那些不良的人际关系进行决裂。 中性化的性别角色。男性化与女性化很大程度上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也就是说男性化中的特质一定不为女性化所有,反之亦然。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男性化和女性化来区分。事实上,有一些人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特点。例如,一个对小孩子很有爱心的女性在工作的时候可能同时表现得进取而冷静。同样,一个坚强而独立的男性在对待朋友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极富情感。中性化(androgyny)的人综合了男性化以及女性化的特质,当一个人并不是明显地具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特征的时候,我们常常就会把他归类为心理上的中性化。 中性化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一定是同性恋或异性恋,或者是说他想成为另一种性别的人。实际上,中性化只是代表这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化以及女性化的特质。因此,中性化的人在行为上不会像那些明显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一样太过关注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 例如,中性化的男性可能认为当男护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同样,中性化的女性可能对自己成为家里面唯一的经济来源并没有太大的意见。在1994年,英国的记者马克·辛普森(Mark Simpson)创造了“都市玉男”(meterosexual)这一词,指的是那些十分关注打扮并且具有一定女性化特质的异性恋男子。他们是典型的中性化的人。 性别角色的变化。性别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和其他的许多社会角色一样,性别角色可能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此外,不同文化对具体的性别角色也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看一看媒体大众对男性化以及女性化的一般看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电影、电视和广告等媒体中的性别角色有着明显的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电视剧里无论男性、女性还是儿童都有鲜明的性别定位。在《天才小麻烦》(Laave It to Beaver)以及《老爸最聪明》(Father Knows Best)等电视剧中,父亲的形象高大、威严,并且是家里面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母亲的形象总是温柔、和顺的,常常被定型为在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男孩子们都喜欢钓鱼、玩小汽车等游戏;而女孩子们则都喜欢玩布娃娃以及做蛋糕等活动。但是,这些性别角色在后来的电视剧中逐渐有所改变。在《实习医生格雷》(Grey's Anatomy)、《明星伙伴》(Entourage)以及《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等电视剧中,性别角色变得更加灵活一些。女性可以在外工作,甚至是从事像外科医生这样传统的男性化职业,而男性也更加富有情感,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男性化特点。 性别角色也会因文化而异,这尤其体现在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小孩子的抚养方式上。例如,在游牧民族的社会中,人们对男孩和女孩并没有明显地区别对待。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分工密切相关。游牧民族生活中所需面对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丰沛的水草,而这一任务对男孩和女孩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男孩和女孩在社会分工上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在农业社会中,男孩和女孩的社会分工就有很大的差别。种地,收割等农活要求男孩子们更应具有男性化的特质,否则他们将无法适应未来的生活;而女孩子们只需要留在家中料理家务。性别角色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男性化和女性化等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文化。在日本、意大利和墨西哥等高度男性化的社会里面,男性更为看重力量、成就以及进取心;而女性则更富有情感并且保持谦卑的态度。在瑞典、哥斯达黎加和泰国等女性化社会里面,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对谦虚、温柔以及人际关系的维持相当重视。 毫无疑问,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有一点要明确的是,男性化与女性化并不等同于生理上的男性与女性的概念。在下一节,我们会探讨一下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对沟通行为的影响。P41-43 序言 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我向家人说我要研究沟通行为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反应的。“你都已经知道怎么和别人沟通了”,我记得其中有一个人对我这么说。沟通行为对我的家人来说貌似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所以他们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还需要读一个博士学位去研究它。 事实上,我发现,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和我的家人有着极为相似的看法。既然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要与他人进行某种形式的沟通,我们自然地会认为沟通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对于人际沟通能力来说,似乎更是如此,因为与他人形成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是极为寻常的人类活动。然而,我们能够从专业的研究中学到哪些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东西呢?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是人际沟通的专家呢?为了便于讨论,假设我们都是沟通专家。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误解彼此呢?为什么现实中的离婚率会这么高呢?为什么男性和女性在沟通的时候像是在说两种不同的语言呢?怎样去解释那些自助手册、人际咨询专家以及午后脱口秀所受到的追捧呢?如果我们都是人际沟通的专家,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人际沟通这么困难呢?或许,人际沟通并非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写《沟通的力量》这本书就是想为学生们精心打造一本教材,让他们认识到人际沟通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更会对他们的健康、幸福以及生活质量有所影响。我想引导学生们从习以为常的观点中走出来,让他们认识到对人际沟通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价值。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种具有吸引力和启发式的语言来达到以上的目的,让他们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思维的方式,从而将理论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在理想的情况下,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应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更应该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新鲜的、相关的以及高水平的研究例证作为支持。《沟通的力量》这本书为教师们提供了能够适应他们个性要求的教科书编排形式,在每章的最后精心为教师们准备了网址和测验题目,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将有关人际沟通的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我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我们努力的成果,本书是人际沟通领域中全面细致而囊括最新研究进展的一本教材。 科里·弗洛伊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