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人眼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吾侪眼里,书籍再现着历史的风雨烟云,闪烁着由古人的汗水、血泪、智慧和教训凝结而成的真知灼见。透过历史的风雨烟云去领略参悟前人的真知灼见,丰富自己的头脑,乃是一桩最为惬意的人生快事。虽然吾侪很难一步跨进学问的深奥殿堂,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懈耕耘,在向学问殿堂靠近的脚步中同样可以有自己的点滴感悟,有自己的点滴收获。
崇璞编著的《亢龙有悔(迟来的醒悟上下)》围绕着“古代名人迟来的醒悟”这个主题,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亢龙有悔(迟来的醒悟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崇璞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许多古人眼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吾侪眼里,书籍再现着历史的风雨烟云,闪烁着由古人的汗水、血泪、智慧和教训凝结而成的真知灼见。透过历史的风雨烟云去领略参悟前人的真知灼见,丰富自己的头脑,乃是一桩最为惬意的人生快事。虽然吾侪很难一步跨进学问的深奥殿堂,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懈耕耘,在向学问殿堂靠近的脚步中同样可以有自己的点滴感悟,有自己的点滴收获。 崇璞编著的《亢龙有悔(迟来的醒悟上下)》围绕着“古代名人迟来的醒悟”这个主题,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内容推荐 《亢龙有悔(迟来的醒悟上下)》由崇璞编著。 醒悟是一种高明的见识。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积累知识而增长见识。历史上的伟人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在做出了不凡的业绩的同时向世人贡献了不凡的见识。但见识并不为大人物所专有,一些大人物往往是受了不知名的小人物的开导指点,才脱离平庸而走向高明的。吕尚无疑是历史上公认的智慧人物。古来的名人、伟人和平民百姓之间固然有着明显的甚至是巨大的难以比拟的差异性,但也有着不容轻忽的相近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亢龙有悔(迟来的醒悟上下)》围绕着“古代名人迟来的醒悟”这个主题,将古来的名人、伟人和平民百姓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自序 良机难得而易失 死到临头悔已迟 为法之弊 一至于此 慨叹炎凉孟尝君 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牵犬逐兔之憾 奈何无端罪地脉 退而求其次 非战之罪 乌尽弓藏 兔死狗烹 知臣莫如主 欲为帝耳 王者无私 万物有生皆有死 安知狱吏之贵也 悔不先斩而后奏 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 后来者居上 非此母 不生此子 且立其子 何去其母 祸莫大于杀已降 曲突徙薪 去汝东归 扫除墓地耳 哀哉长幼有序 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臣不读谶 任重责大 忧心如醉 此跋扈将军也 豺狼当路 安问狐狸 汉家衰微 从此始矣 申公宪以报私恩 庸狗敢如是邪 是儿最叵信者 破巢之下 安有完卯 愧无恩德心何安 恨不用孟之度之言 自我堕之 将复谁怨 吾终为左衽矣 宁当落度如此邪 世岂有仙人邪 寄厚望于幻想 此间乐 不思蜀 此座可惜 系狗当系颈 曷有己之不安而移之于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为法自弊 一至于此 知人固不易 坏汝万里之长城 事计交切 不得不相除 暗于信人 所以至此 事不可者 莫大于反 所忧无德 不忧无宠 试读章节 良机难得而易失 孟子讲过一句颇有争议的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后人对这句话产生歧义,一是关于时间段的划分,一是关于名世之人的界定。西汉思想家王充在其名著《论衡·刺孟》中便以犀利的笔触,曾对“亚圣”孟子的这句名言进行过无情的诘难。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是否是过几百年才出一两位伟大的名世人物,抑或伟大的名世人物也和如今国际大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样,扎堆似地竞相涌现,是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然而,如同大自然创造了黄河、长江、亚马逊河,创造了泰山、黄山、恒山、衡山、峨眉山、九华山、喜马拉雅山,创造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伊瓜苏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等一样,人类历史也有其自身的永不陨落的伟大创造。仅就伟大的名世人物而言,古今中外都有各自的骄傲和传奇。如同大自然的名山大川永远也不可替代一样,真正称得上是名世者的伟人也是永远也不可替代的,后来者可以因自己的丰功伟业而跻身于名世人物之中,却永远也不可能遮掩住他们的光芒。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所独特的伟岸的身影使得他们同时具有着罕见的不可超越性。商周朝代交替之际出现的“名世者”姜太公,便是他们当中的一位。 姜太公,名尚,字牙,号太公望。东海上人。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太公望吕尚者,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 由此可知,姜太公本姓姜,名尚,字牙,后人之所以称其吕尚,是由于其祖上因功被封之于吕地,古人有以封地为姓的习俗,故尔又称为吕尚。因为是名人的缘故,吕尚的先祖也曾是古人研究的一个课题。司马迁只是说吕尚的先祖为掌管四岳之官,辅佐大禹治水土有功而受封于吕,但在《史记索隐》中,说法则又有不同。书中引用了三国时蜀国的官员谯周的说法:“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按照这一说法,吕尚的血统更为高贵,乃是炎帝的后裔。 姜太公吕尚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称谓,叫做“太公望”。“太公望”这个称谓,便直接将吕尚与周文王姬昌联系起来了。 吕尚尽管有着高贵的血统,先祖曾立有大功,世袭封地,但到了他这一辈身上,却已然是远水不解近渴。史称吕尚长期穷困交加,曾为纣王服务过一些日子,又因其荒淫无道而离去。贫穷的吕尚迫于生计,“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史记素隐》)之后,吕尚曾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然而皆无所遇。已是垂暮之年的吕尚来到了歧州岐山县西南的凡谷,又名兹泉,吕尚见此地“石壁高深,幽篁邃密,林泽秀阻,人迹罕及”,便驻足下来,开始他的垂钓生涯。 大凡一旦成了名人,原先的平凡琐事也会被好事者当作素材,进行附会。吕尚即是如此。传说吕尚“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吕尚“脱其衣冠”,坐在那里生闷气。这时从河边走来一位农人,即古代的异人,望着吕尚说:“你不要丧气,再接着钓。一定要用细线,用芳饵,徐徐而投,不要让鱼感到惊骇。”吕尚遂按照此人的指点再度垂钓。这回先钓了一条鲋鱼,接着又钓了一条鲤鱼。吕尚回到住所,刨开鱼腹做饭时,发现鱼腹中书有“吕望封于齐”几个大字。吕尚由此心知其异,便继续在那里日复一日地垂钓。(见《说苑》)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吕尚在渭水之滨兹泉垂钓,终于遇到了知音。这天,周西伯(即文王)姬昌率众出猎,行前占了一卜,卜辞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彲,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围猎的西伯姬昌与垂钓的吕尚相遇于渭水之阳。相语之下,文王大悦,说道:“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为有文王的这一番话,年迈的吕尚丢下了手中的钓竿,成了文王帐中的高参;因为有文王的这番话,吕尚又号之为“太公望”。 对于吕尚出仕于周西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早在周西伯姬昌被商纣王囚禁在菱里时,姬昌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闳夭千方百计地为主人延请网罗天下英才,他们素知吕尚的大名,便前去相请。吕尚虽多年困顿,天下大事却了然于胸。见散宜生、闳夭亲自前来,便对他们说道:“吾素闻西伯贤,又善养老,吾决定去投奔他。”之后,这三个人共同设法“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经过吕尚等人的努力运作,纣王才肯将姬昌释放并让其返回封地。司马迁在叙述了吕尚归周的不同说法后归纳说:“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史记·齐太公世家》)偶遇也好,相请也好,重要的是吕尚在垂暮之年到了姬昌的封地,相继做了文王和武王的老师。 吕尚到了周西伯的封地后,受到了姬昌的高度信任和倚重,被立为国师,吕尚的旷世大才从此有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吕尚为姬昌出谋划策,开疆拓土,不久“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姬昌也被时人尊之为文王。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尊吕尚为尚父。在吕尚的悉心辅佐下,武王率军讨伐商纣,经过几年的争战,终于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武王君临天下后,按照古代封建制的规矩大封功臣。吕尚因功劳最大,被封于齐营丘。《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与天齐也。”武王封国师尚父吕尚于齐,当有吕尚功与天齐的寓意在其中焉。 受封以后,吕尚告别武王,东行前往封国。一路之上晓行夜宿,行动迟缓,吕尚也不着急,任由部众这么不慌不忙地行走宿营。一天,吕尚遇见了一位从东方走来的行客。这位“逆旅之人”见到吕尚之后非但不恭贺他,反而开门见山地批评他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吕尚听了逆旅之人率直的批评,犹如醍醐灌顶,马上传令,连夜行军,天刚拂晓时便赶到了封地。(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吕尚到了封地后,与营丘相邻的莱侯便率领军队前来侵夺地盘了。原来,莱地当时尚是夷地,武王讨伐商纣之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联合在一起,共同对付商纣王的军队。武王建国后,尚未来得及臣服远方的莱侯。莱侯便想乘机捞一把,见营丘没有周朝的驻军,便前来抢夺。亏得吕尚接受了“逆旅之人”的批评,提前赶到了封地,不然,麻烦可就大了。如今,指挥周朝的军队推翻了商纣的姜太公已经到了营丘,小小的莱侯自然不是对手,双方甫一交战,莱侯便大败而逃。吕尚在自己的封地里“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终有周一代,及至战国末年,一齐国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国。 P11-14 序言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作为一个思想者,一个作家,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是以其丰富而真切的人生感受作支撑的。古来的名人、伟人和平民百姓之间固然有着明显的甚至是巨大的难以比拟的差异性,但也有着不容轻忽的相近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或许是世人的一种“通感”,或日共同体验。因为,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论是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还是读书不多的平头百姓,都可能产生某种“表达的困惑”,有过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开口之际的空虚体验。 之所以引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是因为自己在写这篇序言时再次体验了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困惑。 本来,在写完这本书稿的时候,我对写篇自序是充满自信的。在我敲打键盘的时候,活跃的手指却遭遇了杂乱的思维。当着书中所述及的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我的头脑中竞相涌现的时候,当着我自以为很熟悉的历史人物的不可替代的语言纷至沓来的时候,我原先以为已经梳理明白的一些地方转瞬之间又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如此苦苦地思索了十几天,竟然没有想出个头绪来。空虚之极,思绪豁然开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写这篇自序,本意就是对读者的一个汇报,一个介绍,还是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为好。 多年的展卷伏案生涯,培养了读书的嗜好。虽然有此嗜好,却又有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习惯于浏览而不去品味专研,因而多少光阴逝去而收效甚微,学问上没有多少长进。与有的朋友不同,我既喜欢浏览一般的消遣类书籍,又喜欢读比较晦涩艰深的理论书籍,对历史典籍也颇喜好。历史典籍对于读书人而言,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我之所以多年在这座宝藏里流连忘返,是因为特别喜欢欣赏里面的一些并不怎么起眼的小玩意儿,诸如经过史家精心润色过的一些情节,一些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等等。我总觉得,古代的史学家惜墨如金,而肯把这些细节和言语记录下来,是大有深意在其中的。放眼望去,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们大多不理会史学家们所刻意讲述的那些大道理,却记住了这些情节,记住了这些名言佳句,津津乐道而相传至今。我本俗人,和俗人一样去留意这些东西一点儿也不奇怪。遗憾的是,多少年来,我从书本上学到的这些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知识,只是以感性的形式杂陈横亘在记忆里,而未能再向前跃出~步。 己丑庚寅交会之际,一次出乎意料的工作变动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不舍昼夜地读书、思考、写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本《亢龙有悔——迟来的醒悟》。 为本书起这样一个书名,是因为书中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大多具有这一特征。韩信、项羽、商鞅、白起、李斯、夫差、蒙恬、周勃、申屠嘉、李广、李固、董卓、吕布、刘封、彭羕、廖立、杨仪、贾南风、刘毅、秃发傉檀、檀道济、王恭、萧大器、萧绎、杨坚、杨广、宇文化及、杨侗、郑颂、刘黑闼、刘祎之、李克宁、赵匡胤、范纯仁、文天祥、解缙、朱由检等,这些曾经叱咤风云并分别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的人们,在自己的生命终结前夕,均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或悲怆,或悔恨,或内疚,或疯狂,或平静,或坦然,以最简洁的言辞,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诸如韩信所长叹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项羽所呼喊的“非战之罪”;夫差所慨叹的“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商鞅所喟叹的“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白起所忏悔的“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李斯所哀乞的“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周勃所感慨的“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吕布所忿恨的“是儿最叵信者”;孔融的弱子幼女所陈说的“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刘封所悔疚的“恨不用孟之度之言”;廖立所悲泣的“吾终为左衽矣”;庾亮所反诘的“曷有己之不安而移之于人”;刘毅所内疚的“为法自弊,一至于此”;秃发傉檀所叹息的“知人固不易”;檀道济所愤慨的“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刘或所自道的“事计交切,不得不相除”;王恭所总结的“我暗于信人,所以至此”;萧大器所告诉刽子手的“久知此事,嗟其晚耳”;萧绎所愤懑的“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杨坚所悔恨的“畜生何足付大事”;杨广所悲哀的“好头颅,谁当斫之”;宇文化及所追求的“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杨侗所发誓的“愿自今以往,不复生帝王家”;郑颈所表达的“人生会有死,早晚何殊?姑从吾所好,死也无憾矣”;刘黑闼所悔叹的“我幸在家锄菜,为高雅贤所误至此”;刘祎之所哀伤的“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祸也”;唐文宗所慨叹的“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宋太祖所发狠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范纯仁所抱持的“有愧心而生,不若无愧心而死”;文天祥所高呼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缙所坚守的“宁为有瑕玉,不作无瑕石”;朱由检所悲怆的“尔何生我家”,等等。今人柏杨先生在其所著《柏杨日》一书中,曾慨叹古人临终之前的感悟,认为这些凝结了人生教诲的感悟极具意蕴。确实如此。由这些人物、故事、箴言,我联想到了《周易》乾卦第六爻的爻辞:“上九,亢龙有悔。”这些感天地而泣鬼神的历史悲喜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揭示了古人对人生的不同醒悟,好似一幅幅“亢龙有悔”的历史画卷。可惜的是,这些醒悟尽管至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具体的“版权所有者”而言,显然是来得太晚了些。不过,对于后来人而言,前人的这些醒悟却弥足珍贵,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真正的财富。 在整理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有了不少新发现。一是发现自己以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过于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尚未突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传统思维的狭隘模式,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进行界定评判,而多少忽略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二是发现史家笔法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孔老夫子所倡导的“春秋笔法”在历代史家身上并未荡然无存,而是在各种统治理念的重压之下通过迂回曲折的形式和言辞顽强地表现出来,这或许就是历代史家均注重在有限的篇幅里叙述必不可少的历史细节和极具代表性的语言的真谛之所在;三是发现只有站在前人学术成果的高度上,才可能少走弯路,才可能在他人的启迪下生发自己的新认识;四是发现了自己以往的不足,开始体会到了醉心书海何以被称为人生最大的享受。 本书借用古人的经典之言为题目,讲述了一百个各具特色的历史故事。这些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们,尽管他们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理想追求迥然有异,但在英雄有悔之时的踪迹却依稀可见,大体上不外乎是做错了事、看错了人、走错了路、投错了胎。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战国时期在秦国主持变法的商鞅、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南朝刘宋时期的刘毅等人,似乎属于做错了事一类;三国时期的董卓和吕布、隋文帝杨坚等人,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悔恨是看错了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三国时期刘备的养子刘封、蜀国时的杨仪、隋唐时期的刘黑闼、五代时期的李克宁等人,都认为自己的悲剧在于走错了路;而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侗和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等人,则把一切归咎于投错了胎。 历史上的一些大人物,或者身负大罪过,或者遭遇大失败,或者始终也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息,至死不悟的大有人在;孤注一掷的不乏其人;但也有临死之前大彻大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白起和后来的蒙恬、西楚霸王项羽以及西汉时期至死也抚不平未能封侯之憾的李广等人,大概应归属于至死不悟的一类;隋唐时期的宇文化及、南朝时期的萧绎、明朝的朱由检等人,则属于典型的孤注一掷者;而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三国时期的益州牧刘璋等人,则属于大彻大悟者。尤其是刘璋,能在刘备兵临城下、尚有实力与之一战时,审时度势,毅然做出决策,休兵罢战,交出权柄,使益州人民少受兵革之苦,已经不单是个人的品行高下问题,而是一个泽被天下苍生的慈悲情怀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把天下苍生整天价挂在嘴边,但在生死关头谁都没有把平民百姓们放在心上。生性孱弱的刘璋在无奈之中能做到这一点,足以令大大小小的当权者们为之汗颜。 人赤条条地来到世间,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生死问题。因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勘破生死,并在大节来临时毫不踌躇地践行自己的生死观。阅读史书,留心古人的行迹,参悟古人的人生智慧,揣测古人的醒悟,不仅要注意其细枝末节,而且要观其大节,看其在生死关头如何表现。一个人品行的高下,生死关头的表现最能说明问题。古人所谓“大节不逾矩,小节出入可也”,是有其胜于雄辩的理由的。那个由发现“厕中鼠”与“仓中鼠”的区别而立志要学“仓中鼠”的李斯,在协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很大的功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到了后来,贪恋权力、贪图富贵、贪生怕死的人生观成了他的致命伤,以至被赵高送上了断头台。李斯在临刑前“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哀鸣,只能加深后人对他的鄙视。而那个让秦王朝得以迅速灭亡的二世胡亥,临死前癞皮狗般的活命乞求,更是令人不齿。与他们不同的,是另外一种人生观的践行者。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实行无为而治,临死前又专门下诏,严禁在他身后做无益的挥霍浪费,表现了一个封建帝王难得一见的豁达情怀。宋朝的范纯仁坚定地奉行“有愧心而生,不若无愧心而死”的人生宗旨,历尽沧桑而痴心不改。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事迹更是尽人皆知,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人生在世,除开要面对生死这个一等一的大问题以外,还要面对许多与生死问题相关联的比较级的问题。信仰问题即是其中之一。东汉时期旗帜鲜明地反对谶纬迷信的唯物主义战士桓谭,在皇帝面前毫不气馁地回答“臣不读谶”,从他掷地有声的语气中,不难想见桓谭的战士品格;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力主“神灭论”的范缜与笃信佛教、坚持“神不灭论”的南齐竞陵王萧子良以及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当面论战,毫不退让,在对方企图以封官许愿来换取他放弃信仰时,范缜留下了“卖论取官我不为”的千古名言;唐朝的韩愈面对风行全国的佛教迷信,毅然写下了大气磅礴的《谏迎佛骨表》,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还有三国时期吴国的虞翻,居然用“世岂有仙人邪”来当面批评国君孙权。这几位为信仰而战的斗士,虽然没有付出生命的代价,却为此而经历了过多的仕途磨难。 有句古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人生必须认真面对的一大课题。不仅平民百姓经常被迫接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教导,就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也免不了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黯然神伤。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名列四大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田文,以及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在由得势而失势而再度得势的道路上,都曾经遭遇过食客们无情的嘲弄和教训,田文经冯驩之口而明白了“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的道理,廉颇则从近乎无耻的门客嘴里懂得了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际交往法则:“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汉武帝时耿介的汲黯未能勘破朝廷用人的潜规则,以至于将自己的情绪写在脸上,发出了“陛下用人,有如积薪,后来居上”的不平之鸣。东汉外戚梁冀弄权擅政时,被派遣到外地去考察吏治的青年官员张刚,上路之际胸中淤积的怒火突然爆发,发出了“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的怒吼。俗语云:“官场小江湖,江湖大官场。”老于官场的官吏倘若练达圆滑到了唐朝的苏味道和娄师德的水准,也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水准。苏味道做官的秘诀是“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娄师德则教育其弟不要拭去别人唾到自己脸上的唾液,任其晒干后自行掉落。“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做人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失去了做人做官的意义了。 古代做官的人们之所以要下大气力修炼自己的涵养功夫,主要还是为了适应官场的生存法则。翻开史书,几乎历朝历代的帝王们都在进行着相近的努力,这就是铲除一切可能对自家政权的存在构成威胁或者构成潜在威胁的人们,并由此推而广之,对臣子们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不恭敬,都要毫不客气地予以严惩。书中所述及的白起、蒙恬、李斯、韩信、周勃、周亚夫、李固、檀道济、刘祎之、解缙、于谦、杨继盛、杨大洪等,无一不是旧官场生存法则的受害者。出自汉武帝刘彻手笔的“欲立其子,且去其母”的悲剧,在后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被模仿复制,设若清朝的咸丰皇帝有刘彻那样的狠心,慈禧太后也会变成另一个“钩弋夫人”。南朝刘宋皇帝刘或杀害了有功无罪的刘休仁以后,在良心的煎熬下说了几句心里话:“我与建安年时相邻,少便狎从。景和、泰始之间,勋诚实重。事计交切,不得不相除。”专制制度不仅容不得任何功高震主的元勋宿将,而且连像萧何这样的处事慎重的老臣也频遇险情,动辄得咎,甚至被逮入大牢之中。在流氓皇帝刘邦为其设定的环境里,萧何只能唯唯诺诺,以求自保。萧何临终前,汉惠帝赶来探视并问以后事,萧何回答说:“知臣莫如主。”惠帝问道:“曹参何如?”萧何马上向惠帝叩首,说道:“帝得之矣。萧何虽死无憾矣!”不待说,萧何在人生最后时刻的表达方式,既是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一介智慧人士的无奈。 明哲保身的问题在专制时代里既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的结果是到头来许多人都掉了脑袋。不仅那些功高震主、觊觎皇帝宝座或者被认为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保不住性命,不仅那些德才兼备且为皇帝所看重但又让主子不放心的人保不住性命(西汉的周亚夫就是一例,“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汉景帝的这一心结结束了周亚夫的前程),而且那些一味迎合主子、以残害良善为能事的乱贼臣子也不得好死。唐朝武则天时代的周兴、来俊臣就是典型一例,除开他们合作创造的“请君入瓮”的成语典故以外,他们的存在犹如武则天豢养的两只疯狗,当主子需要用他们的头颅来安抚人心的时候,他们的生命便走到尽头了。 比较起来,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纯臣们,才是史书中真正的亮点。东汉时大臣刘宽的“责任重大,忧心如醉”;南齐时王僧虔的“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唐玄宗时陆象先的“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烦耳”;北宋初年赵普的“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北宋名相王曾的“恩欲归己,怨使谁归”;北宋名相范仲淹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邪”;明代杨继盛的不计个人生死弹劾权奸严嵩;明代汪文言的“世岂有贪赃之杨大洪哉”,等等。在史书中,讲述最多的便是这类忠臣烈士的故事。他们虽然未能避免悲剧性的结局,却以一死而“赢得身前身后名”,传承了人世间的正气,光大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仔细看去,历史上也有那么几位得以自我保全的高明之士,虽然仅有那么几位,却显得格外耀眼。范蠡、张良而外,机变百出的陈平应该算其中的一位。他不仅在汉高祖刘邦在世时贡献过“六出奇计”,而且在刘邦死后以妥协求自保,和太后吕雉巧妙周旋,并于吕雉死后联合太尉周勃,再造汉家天下;唐代的李世勣与陈平一样,在高宗李治执意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采取了曲意顺从的策略,并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打消了李治的疑虑,为武则天冲刺权力巅峰铺平了道路,同时为独善其身上了双保险;魏徵以自己特有的忠诚和智慧出现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赢得了李世民极大的信任,创造了古代社会罕见的“君臣相得”的范例;特别是李泌和郭子仪,这两个生活在同时代的奇人先后侍奉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建立了不世奇功,却又奇迹般地成为专制社会的特例,善始善终。李泌的“见可进而知难退”,郭子仪的“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凝结了多少人生智慧在其中! 醒悟是一种高明的见识。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积累知识而增长见识。历史上的伟人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在做出了不凡的业绩的同时向世人贡献了不凡的见识。但见识并不为大人物所专有,一些大人物往往是受了不知名的小人物的开导指点,才脱离平庸而走向高明的。吕尚无疑是历史上公认的智慧人物。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吕尚以居功至伟受封于齐。前往封地途中吕尚不疾不徐,昼行夜宿。一位迎面而来的土人批评他:“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吕尚由此而豁然醒悟,下令连夜赶路,抢在入侵者之前赶到了封地。把关于吕尚的这篇文字置诸首篇,用意即在于此。 在梳理这些故事的时候,将自己的一些碎义断见写了进去,力图通过领悟古人的醒悟而有所收获,长点见识。为了向读者介绍本书,我曾试图采用划分类别的方法。在进行了这种努力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幼稚。写进史书的这些历史情节、历史事件,以及那些凝结着历史人物人生醒悟的名言佳句,其本身乃是一个有机体。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观念去观察、思考、体悟,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如走入深山,跃进江海,收获之大之小,之浅之深,之多之少,之有之无,完全因各人的努力和悟性不同而异。 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虽然是肤浅的,但可以为读书人提供驰骋想象的空间,使自己的书斋生活变得充实起来。毕竟人生苦短,个人的直接经验太过有限,而大千世界又无限辽阔,无限丰富,人生的方舟又漂泊不定,谁也不敢断言日后会遭遇什么。因此,虽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平时多积蓄一些,多思考一些,毕竟有益无害,在他日必须躬行实践的时候,或许能为自己多提供一个标杆,一个尺度,一个参照系。 是为序。 后记 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我如同一个乡间劳作的农夫,颇有几分收获的欣喜与不安。思来想去,欲借此机会向高明的读者朋友们报告自己在撰写此书过程中的点滴心得。 短暂而有限的人生对于吾侪而言,是一个紧张而又赏心悦目的赛场。庄子“以有涯追无涯殆矣”的人生观太过消极,不足取法;李大钊“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才是吾侪的壮志雄心。有了“永远达不到,永远要追求”的心劲,不论遇到何种意想不到的变故,都不会轻易虚掷难得而易逝的光阴;惟有绝不虚掷光阴,才有可能不虚掷此生。此其一。 醉心于书海是从无聊的争竞、无谓的苦恼、无奈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古人为逃避现实往往选择退隐,今人直面现实首推选择读书。此其二。 钱钟书先生有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显学必成俗学。”真正沉下心来读书求学问,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是一个心灵不断净化、不断静化的过程。在许多古人眼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吾侪眼里,书籍再现着历史的风雨烟云,闪烁着由古人的汗水、血泪、智慧和教训凝结而成的真知灼见。透过历史的风雨烟云去领略参悟前人的真知灼见,丰富自己的头脑,乃是一桩最为惬意的人生快事。此其三。 虽然吾侪很难一步跨进学问的深奥殿堂,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懈耕耘,在向学问殿堂靠近的脚步中同样可以有自己的点滴感悟,有自己的点滴收获。此其四。 这本小书,围绕着“古代名人迟来的醒悟”这个主题,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在尚不知读者朋友作何评价的时候,自我的感触和收获是真切的,虽然内心深处同时有些不妥。真诚地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批评指点,期待着经由这些批评指点把我引领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里,我还想表达对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祝福。祝愿该社在出版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搏风击浪,走向世界,成为天下读书人所心仪的一家出版重镇。 作者自记 庚寅金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