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一个人从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欲望,为了实现这些欲望,常常会想尽各种办法,动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种愿望实现以后,还会绞尽脑汁去追求另外的目标。其实,当这些整天为了自己的欲望奔忙的人,停下来反观自心的时候,才会发现,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人活着何必一定要追求轰轰烈烈呢?平淡是一种享受。在人生旅途中行走了几十年,以一颗平常心经营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地对待一切,即使过得很平常,其实会很惬意,很舒心。
佛教中有一则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到离城二三里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月。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长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戒牒推算,他活了137岁。
老和尚曾说过一道诗: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从中使人悟出,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出息。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的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之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随心所欲,就必然会带来痛苦和不幸。
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精神的自由比行为的自由更重要。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超然的心境,做事会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恼,而在物质的利诱面前也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也没有遗憾。心灵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是心灵的最大舒展。
清净自在的心才是最珍贵的
人对自己的一生往往是无限地追求,学位、工作、名望、财富、家庭,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追求之路,一个阶段接着下一个阶段,满足了吗?没有!反而坠入下一个追求的目标,永无止尽。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顾1年、5年、10年前的自己,是不是就像南柯一梦?究竟你是随波逐流,还是找到了生命中真正的目标?
有一则公案,印度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到某个国家弘法,国王十分虔诚,供养尊者相当名贵的宝珠,而尊者临行前问了三个太子一个问题,他问:“世间有没有比宝珠更珍贵的东西?”大太子回答说,最好的宝珠已经供养给尊者了,已经没有比这更珍贵的物品了;二太子也答了相同的答案;三太子则表示:这的确是最珍贵的宝珠,因为“珠不知珠,宝不知宝”,它的价值是相对的,当人不觉得它珍奇,那就是垃圾了。这位三太子就是后来的达摩祖师,他释义了这宝物的价值。
昔日六祖惠能禅师,听五祖弘忍禅师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即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自在、快乐、智慧何处寻?真正的自性,近在咫尺,不从外得。每个人手里皆有把通往天堂之路及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想开哪一道门?往往就在这念心中。人心若向外企求,便充满错觉及颠倒,这念心始终迁流不停。保持当下清净的心、不打妄想、清楚明白,人自在了,即能处处作主,享受生命真正的自由。P10-13
禅和道可谓博大精深,但它们的精华思想,无非是教我们如何从容地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更理智地面对世界,迈出踏实的脚步,走出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
多年前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唱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许多人把“认真地”过每一分钟”理解为“忙忙碌碌地”过每一分钟。然而,这一表面上看似积极的人生态度,实际上透露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它似乎让我们产生一种急促感,像蚂蚁一样匆匆忙忙地跑来跑去,一心想着尽可能地多做些事情,却不再有从容的心态去做事情,尤其是不再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正如一位著名的学者所指出的:“一个人一辈子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并不在于争得每一分钟,而在于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内涵有多丰富。”内涵的丰富来自于对生命的完整意义的追求,而不是每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匆忙。如果因为追求每一分钟的充实而迷失了一生,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充满奇迹的旅程。太多的人因为急于达到目的地,反而忽略了欣赏一路上美丽的风景。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黄山谷总觉得禅师有独特的处世秘诀未曾传授。
一天,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
祖心禅师就问黄山谷:“你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望了望山路两旁盛放的栀子、茉莉、百合,再望望崖顶寺院周围满满绽放的桂花,忍不住称赞:“当然闻到了,太香了!”
又过了一会儿,他们爬到一个小山峰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白云缠绕,晚霞夕照。
祖心禅师就又问黄山谷:“你见到这美景了吗?”
黄山谷赞叹道:“此景有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啊!”
祖心禅师点点头,笑着说:“你同我一样地闻到了花香,见到了美景,所以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呀!”
黄山谷一怔,顿时醒悟过来。要想使人生变得更幸福、更美好,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本领,而是只是要静下心来,安享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和当下每一地方的自在。如果终日为一些俗念所负累,只会两眼不见、两耳不闻。闻不到美妙的花香,看不见动人的美景,那么,人生就会变得灰暗沉重。
遗憾的是,很多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执着于成功,争取了每一分钟的忙碌,却错过了一生的风景。
《上午谈谈“道”,下午听听“禅”》一书,将会帮助我们避免这种遗憾,学会更洒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涤除心中世俗的杂念,用内心的镇静去沉着地面对人生,在浮躁烦嚣的生活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要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我们不仅自己要从容,整个社会也需要从容,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的和谐。
禅理道机如同盛开于午夜的丁香花,放一片花瓣在手心,嗅其香沁人心脾,久久萦绕心、口、鼻之中连绵不绝;且在第二天清早起床时,回味起更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生活中处处是禅,时时有道。行住坐卧皆道场,鸟啼花落尽禅机,对此不能刻意追求,而应顺其自然。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生命力的律动,你便感悟到了禅的奥妙,领悟到了道的机趣。
古人说:“若人识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又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宇宙世间森罗万象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里面所显现的。般若有什么用?有般若就可以明白人生的价值。般若的价值非语言文字可以道尽,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上午谈谈“道”,下午听听“禅”》一书,将会帮助我们避免这种遗憾,学会更洒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涤除心中世俗的杂念,用内心的镇静去沉着地面对人生,在浮躁烦嚣的生活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
《上午谈谈“道”,下午听听“禅”》由丁一编著。
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助我们省查自己的内心;道如一盏灯,它能够帮助我们照亮外面的世界。轻松地做自己必须做的事。
《上午谈谈“道”,下午听听“禅”》一书,将会帮助我们避免这种遗憾,学会更洒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涤除心中世俗的杂念,用内心的镇静去沉着地面对人生,在浮躁烦嚣的生活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要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我们不仅自己要从容,整个社会也需要从容,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的和谐。本书由丁一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