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亥革命
分类
作者 王朝柱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歌颂推翻帝制的中华精英,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献礼。

作者王朝柱写《辛亥革命》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站在“告别革命论”者的对立面,把某些人妄图颠倒的历史匡正过来,还历史一个公道,还那一代人一个公道!

内容推荐

作者王朝柱写《辛亥革命》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站在“告别革命论”者的对立面,把某些人妄图颠倒的历史匡正过来,还历史一个公道,还那一代人一个公道!简言之,我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歌颂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我要赞美二十世纪第一个伟人孙中山!辛亥革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革命,从发动到发展,他的核心成员、基本队伍都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因此,他们每一个人也必然在这场革命大潮中得到洗礼。请看: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无疑是站在了清朝末年的文化、思想的制高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伟人。但是,当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他们很快就又变成保皇党,顽固地反对推翻帝制,更不赞成中华民族走向共和;再如章太炎、邹容等摈弃了康、粱的君主立宪的救国之路,向着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大道上迅跑!他们不仅建立了各种反清革命的舆论阵地,而且还写出了催生革命的雄文《革命军》、《驳康有为书》等。有意思的是,随着革命洪流滚滚向前,章太炎等又和孙中山分道扬镳!如果再考察他们十多年以来——尤其是和袁世凯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革命、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品格,就真的难以下笔了!为此,我仍以敬畏之心去描写被时人、后人引为文化大师的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畅度等人,公平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也批评他们给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这是《辛亥革命》这部电视连续剧绕不过去的难题。同时,也是这部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一大特色。

试读章节

在低沉、悲怆的交响乐中送出深沉的画外音,并叠印相应的历史画面:

“十九世纪末叶的清朝大厦行将倾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中日甲午战争为起点,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先是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租借条约,取得在山东境内的铁路建筑权、矿山,开采权等;继之是沙俄强行和清政府签订旅顺、大连租借条约以及南满铁路由俄方控制等不平等条约;法国在取得云南、广西、广东的开矿筑路优先权后,又强行取得广州湾的租借权;老牌的大英帝国得到中国长江流域不得割让他国、永任英人为海关总税务司的承诺之后,又强行租借九龙新界和威海卫……为此,康有为声泪俱下地大声疾呼:”

康有为站在桌前,望着台下听讲的各界人士放声痛陈:“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吾四万万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战,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已!”

悲壮而又深沉的画外音·同时叠印相应的历史画面: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宣告了不愿进行根本改革、只想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同时又打开了维新变法的历史大门。在救亡图存的强烈要求下,国内掀起了一个学习西学的空前热潮。其中,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严复译述《天演论》一,引进‘天道变化,不主故常’的新理论,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支配世界发展的法则‘物竞天择’;维新变法的主帅康有为也从传统古籍《周易》中找到根据,大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而维新变法的大将梁启超在其《变法通议》中讲了如下这段名言:”

梁启超站在主席台上,向着莘莘学子振臂高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所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悲壮而又深沉的画外音,同时叠印相应的画面:

“正当维新思想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之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就像是一颗炸弹,立即在云集京城参加会试举人的心中爆炸了!在康有为的倡议下,立即聚议上书,遂由康有为起草,一千二百多举人连署,坚决要求拒和变法,这就是史家所称的‘公车上书’!由于当时中国内部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胜利的社会力量,再加上康、梁变法力倡君主立宪等严重弱点,以及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软弱无能,遂在慈禧太后、袁世凯等顽固派的镇压下,一场爱国的变法运动彻底地失败了!

“与此同时,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登上历史舞台!当他上书李鸿章失败之后,自认改革之路化成泡影,毅然决定甘冒杀头危险,领头革命,并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振兴中华、维护国体’的革命组织——兴中会!他大声疾呼:”

孙大山站在陡峭的山巅,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振臂高呼: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吾兴中会之革命目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悲壮而又深沉的画外音,同时叠印相应的画面:

“康梁变法刚刚失败,我国下层群众又自发地爆发了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由于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他们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进京,遂上演了英、俄、法、美、意、日、德、奥等八国联军在京城血腥屠杀的悲剧,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历史罪行!西方列强的枪炮声惊醒了民族的灵魂,同胞的热血擦亮了先知者的眼睛,他们摒弃了康、梁君主立宪的救国之路,向着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革命大道迅跑!他们不仅建立了各种反清革命的舆论阵地,而且还写下了催生革命的雄文《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警世钟》《猛回头》……

“面对澎湃而起的革命高潮,上海租界当局应腐朽的清政府要求,逮捕了邹容、章太炎等,制造了‘《苏报》案’,并公开审讯。接着,由于沙俄公然侵略我国东北,在日本的留学生又爆发了轰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以此为契机,各种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影响较大者有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等。其中,华兴会的主要负责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领导湖南长沙起义失败之后,怀着怆然而又悲凉的心情化装出逃……”

夕阳余晖映照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泛起万点金光。,

一条顺江而下的客轮行驶在江中,发出高傲的呜叫。

船头旗杆上悬挂着一面米字旗,随着江风抖动。

甲板上走动着英国船警,强行检查乘船的中国各界人等,引起阵阵骚动,人们迅即走回船舱。

有顷,甲板上就剩下英国船警,他们得意地吹着口哨沿甲板巡查。

迎面走来一位身穿长袍马褂、头戴黑色小帽的中年人,他就是大清国派驻日本的外交官仲清。

英国船警操着华语说道:“仲清先生,你好!”

仲清点头哈腰地说:“您好!您好!”

英国船警:“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吗?”

仲清微微地点了点头,转身向着船头一指:

距离米字旗不远处站着一位长发披肩、身着日本学生服装的青年,他就是时年三十岁的陈天华。

陈天华看着仲清低三下四地与英国船警交谈的样子,愤怒的双眼就要喷出火来。

英国船警:“他有什么问题吗?”

仲清神秘地:“他可能是湖南反叛朝廷的逃亡分子!”

英国船警:“有证据吗?”

仲清:“看他这个样子就像!”

英国船警笑了:“他若是日本人呢?”

仲清:“绝无可能!”

陈天华愤怒地向长江中吐了一口唾沫,遂又转身走向船头。他扶着船舷,望着东逝江水低声吟诵《警世钟》的章节:“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满人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满人杀尽。那些贼官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

在陈天华低声吟诵的同时,仲清与英国船警说着什么。客轮尾部外傍晚

身着西服革履、满面络腮胡子的黄兴表情凝重,他双手扶着船舷,眺望江面上的落日余晖。

叠印字幕华兴会会长黄兴

宋教仁身着西装,留着八字胡,怒色满面地走到黄兴身旁,低沉地说:“克强,你还在为长沙起事失败伤脑筋啊?”P1-3

序言

四十三集电视剧《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写的。

去年,中央主管部门的领导两次和我约谈,希望我写一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视连续剧。同时,还明确指示: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告别革命论”,二要写出参加辛亥革命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两面性,即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但他们在革命中的言行和功过又是十分复杂的。

我接受了这项写作任务。

近些年来,一个在学术上的伪命题“告别革命论”大行其道,并影响到文学——尤其是电视剧的创作。

世人皆知,历史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史学家的任.务是运用唯物史观诠释历史,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进而达到鉴古知今,为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的历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坚持“告别革命论”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的立论不是建立在历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上,而是建立在所谓主观的假设上——尽管他们也知道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由此,他们得出如下的结论:假设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太平天国起义、没有中法马江之战、没有甲午战争、没有维新变法、没有义和团运动、没有辛亥革命……没有解放战争等等,中国将会如何强大。换言之,一切志士仁人发动的历次革命活动是错误的;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而建立的同盟会、国民党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前仆后继的革命则更是错误的!

结论: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有了上述一个接一个的革命。

他们为了证明“告别革命论”这个伪命题是正确的,还说英国君主立宪比法国大革命好,还拿英国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等先于法国加以佐证。我们姑且不谈英、法两国不同体制孰优孰劣,就说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体制吧,稍有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英国也是从杀英国皇帝开始的。再者,英国的财富积累,科技发展是起了作用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先进的科技用于制造坚船利炮,侵略弱小的国家,掠夺不同民族创造的财富,大量贩卖黑奴,向外国输出鸦片等,使大英帝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强国。大英博物馆陈列的所谓珍品,就是这种血腥掠夺最好的见证!再者,这些持“告别革命论”的史学家从不想一想,时下的英国为什么沦落为美国的小伙计呢?是美国的联邦体制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吗?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再把主题回到文学、电视剧的创作上。

细心的读者、观众一定会发现,某些受“告别革命论”影响的作家、剧作者站在所谓反传统的立场上,为没落、腐朽的清朝末年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唱挽歌,为自称是大清王朝裱糊匠的李鸿章唱颂歌,为用权谋、实力推翻帝制又重登九五之尊的袁世凯唱赞歌,好像这三个人物就真的成了清末民初天字第一号的大英雄。

与此同时,孙中山却变成了他们笔下的所谓“搅屎棍”,甲午海战的英雄不知哪里去了,抗击外国侵略的义和团运动被污蔑成无知的群亡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不见了,辛亥革命牺牲的军民也变成了袁世凯等人手中的玩偶……我真的不知道还有没有真理,持这种观点的所谓史学家是拿哪个国家的薪水。因此,我写《辛亥革命》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站在“告别革命论”者的对立面,把某些人妄图颠倒的历史匡正过来,还历史一个公道,还那一代人一个公道!简言之,我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歌颂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我要赞美二十世纪第一个伟人孙中山!

由此可知,我写的这部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黄兴等的革命活动为主线,再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伟大的革命历史。

辛亥革命从何时算起?史家并无定论。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为了剧情的集中,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从发起、成立同盟会写起。

辛亥革命到何时结束?史家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就结束了。同时,为了完成推翻帝制、反对复辟这两大主题,我有意写到袁世凯之死。但是,为了全剧风格的统一,也为了保持以孙中山等革命者为主线的戏剧发展——更要防止权谋加后宫在这部史诗作品中复活,我有意按简洁的尾声去处理。

辛亥革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革命,从发动到发展,其核心成员、基本队伍都是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因此,他们每一个人也必然在这场革命大潮中得到洗礼。请看: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无疑是站在了清朝末年的文化、思想的制高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伟人。但是,当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他们很快就又变成保皇党,顽固地反对推翻帝制,更不赞成中华民族走向共和;再如章太炎、邹容等摈弃了康、梁的君主立宪的救国之路,向着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大道上迅跑!他们不仅建立了各种反清革命的舆论阵地,而且还写出了催生革命的雄文《革命军》、《驳康有为书》等。有意思的是,随着革命洪流滚滚向前,章太炎等又和孙中山分道扬镳!如果再考察他们十多年以来——尤其是和袁世凯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革命、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品格,就真的难以下笔了!为此,我仍以敬畏之心去描写被时人、后人引为文化大师的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杨度等人,公平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也批评他们给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这是《辛亥革命》这部电视连续剧绕不过去的难题。同时,也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一大特色。

自然,对叛变革命的刘师培、孙毓筠等给予了严肃的鞭笞;对胡瑛、李燮和等革命者变成筹安会六君子,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就少许有些批评的笔墨。

艺术家的创作理想和追求是美好的,但创作实践和结果却往往不尽如意,作为编剧就不在艺术创作上自吹自擂了。

简之,辛亥革命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而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则更是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因此,我真诚地欢迎朋友们的批评。

在写作过程中,中宣部各级领导同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审查领导小组的李准同志、仲呈祥同志,专家金冲及老师、龚书铎老师,学长郑伯农、李硕儒等,都给了我极大的关注和帮助。其中金冲及老师无私地支持我的创作,不仅愿意提供一个书架的辛亥革命的史料,而且还把自己的大作《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四卷本《辛亥革命史稿》等送给我,为这部《辛亥革命》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还有王兆海同志虽肩负重任,但还从精神、物质上给予我很大的支持。

作为大型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的承制方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的肖怀远同志、万克同志以及倪祖铭等同志给予了极大的关切和帮助。我希望你们满意这部电视剧《辛亥革命》!

在写作这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几百册史料和传记。我真诚地感谢这些作者,恕不一一列名。

王朝柱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于香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5: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