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
分类
作者 孙云晓//卜卫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特别推荐,独生子女,父母的必备宝典,8位知名教授12年精心研究给父母和教师的教育建议。独生子女不是天生的问题儿童,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我们应当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好父母好教师与孩子一起成长!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一些论述超越了1996年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研究的范围,增加了新的章节,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儿童教育进行了讨论。我们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教授来谈儿童学乐器的问题,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副研究员来谈独生子女身心健康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教授撰写了“儿童权利”、“儿童暴力”以及“儿童的媒介使用”等章节。这种讨论已经不局限于独生子女教育,相信对所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都会有所启迪。因此,此书适合独生子女及所有未成年人父母、教师及有关人士阅读。

目录

前言 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第一章 独生子女的“最高兴”与“最烦恼”

第二章 了解儿童的人格

第三章 身体健康——健全人格的基石

一、身体健康的内涵

二、独生子女体质健康的3个优势

三、独生子女体质健康的5个不足

四、给父母和教师的建议

第四章 每个孩子都需要成就感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习压力压“跑”了成就需要

三、班主任:孩子们需要你的公正和鼓励

四、积极鼓励还是消极否定——谈谈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五、家长:你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六、学生为什么而学习(之一)——多种目的

七、学生为什么而学习(之二)——学习是目的还是手段?

八、学生为什么而学习(之三)——成绩好不等于心理健康:关于“成就焦虑”问题

九、走近“低分部落”

十、怎样看待孩子的成功

第五章 补上道德教育的“短板”

一、德是为人之本

二、父母——儿童道德的塑造者

三、独生子女缺少同情心吗

四、学会做家务

五、孩子为什么“长不大”——谈谈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六、教孩子知荣辱

第六章 在同伴交往中长大成人

一、亲和需要与独生子女成长

二、让独生子女学会交往

三、谁是独生子女的朋友

四、什么样的独生子女更容易孤独

五、让儿童在伙伴交往中长大成人

第七章 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为自己的人生喝彩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三、家庭中的代际交流

四、家庭体验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五、面对沉重的压力

六、教师态度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七、鼓励孩子说出“我能行”

第八章 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以儿童学琴为例

一、兴趣爱好与选择

二、全国琴童知多少

三、良好的愿望未必有良好的结果

四、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

五、琴童为谁而练琴——谈谈儿童学琴的需要与动机

六、你知道弹琴有多难吗?请对孩子多一份耐心

七、家长在儿童学琴中的角色

八、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

九、音乐的才能与“努力就会成功”

十、学琴的孩子要不要参加考级

十一、我的孩子能学琴吗

十二、让学琴活动丰富起来

第九章 理解儿童与媒介

一、媒介进入家庭

二、儿童为什么使用媒介——谈谈儿童的媒介需要和满足

三、大众媒介的影响

四、讨论儿童与媒介接触

第十章 如何指导儿童的媒介使用

一、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

二、如何应对媒介暴力

三、如何与儿童讨论广告

四、怎么看待青少年与名牌消费

五、广告案例分析:英才教育广告

六、怎样培养孩子热爱阅读

七、什么样的孩子玩游戏机上瘾?

八、和孩子一起欣赏卡通

九、计算机能为你的孩子做什么

十、适应新媒介:你和孩子是朋友

第十一章 “一次暴力,影响孩子一生”

一、儿童暴力问题的提出

二、什么是针对儿童的暴力

三、有多少孩子经历过暴力

四、暴力的危害和性质

五、如何应对针对儿童的暴力

第十二章 尊重儿童的权利

一、什么是《儿童权利公约》

二、儿童生存权

三、儿童的受保护权

四、儿童发展权

五、儿童参与权

六、成人化儿童/主体儿童——反省我们的教育

第十三章 改变家庭教育的14个观念

一、向孩子学习

二、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三、尊重孩子的权利

四、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五、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六、片面要求“听话”可能会培养出问题儿童

七、让孩子依赖他自己

八、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九、以群治独

十、莫给孩子“吃偏饭”

十一、以平常心预防“童年恐慌”

十二、睡眠充足才能成长得好

十三、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

十四、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十四章 改变学校教育的14个观念

一、世上没有坏孩子

二、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三、学生干部实行轮换制

四、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学习

五、把分数看作学生的隐私

六、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

七、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八、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九、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

十、人才: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

十一、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

十二、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才能造就真正的人

十三、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

十四、勇于探索是现代教师的天职

试读章节

北京教育界流传着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主编陆小娅曾在1994年“老三届子女教育研讨会”上讲过这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小孩子去到商场里买玩具,看到商场里的琳琅满目的玩具,母亲本以为孩子会兴高采烈,却不料孩子哭着闹着要回家。母亲很纳闷,当她蹲下来哄孩子时,她才突然发现,原来在拥来挤去的人群中,孩子什么玩具也看不见,看到的只是无数条腿。

由于孩子与成人的视角不同,他们常常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就像这个故事,在玩具店里,成人看到的是玩具,孩子看到的却是腿。尽管大人是为了孩子来玩具店,但孩子被拥挤的气氛和无数条腿压迫着,烦躁不堪,他有什么乐趣可言呢为此陆小娅告诫家长,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还提出一个口号:“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我们在开始描述独生子女的人格之前,想先将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告诉家长和教师。同时也想说明,为什么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会特别关注一些问题,如学习压力、伙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等,不仅仅因为它们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状况下,它们可能正在成为孩子人格发展的障碍。

我们是这样了解孩子们的想法的:在全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两道自由填答的题目:“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和“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然后请被抽中的独生子女自由填答。孩子们对回答这两道题很踊跃,95%的独生子女(3075人)填答了第一个问题,93%(3058人)的独生子女填答了第二个问题,总共收集了6133条独生子女对“最高兴”和“最烦恼”的事情的表述。我们认真阅读了全部的表述(约20余万字),根据表述内容做了大致的分类,写出每类的主题词,然后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主题词进行了统计。应该说,用自由填答的方法了解儿童的想法是很难深入的,但它最大的好处是:由于是一个抽样样本,通过这些儿童的回答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状况的整个趋向。下面就是主题词检索的结果。

生活中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检索发现:独生子女最高兴的事情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玩。高达21%(633人)的独生子女在描述最高兴的事情时使用了“玩”这一词汇;7%的独生子女(202人)使用了“球”,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等;6%的独生子女(180人)说看课外书是最高兴的事情;4%的独生子女(124人)则觉得看电视是最高兴的事情。其他被叙述成最高兴事情的还有:旅游、唱歌、玩电脑,游泳、听音乐、体育运动、聊天、郊游、看卡通、过生日和探险等。独生子女对“玩”的典型表述是:“生活中我最高兴的事情是能出去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能玩得痛快”,“玩的时候不受干扰”,以及“和父母许多朋友友善地在一起聊天、看电视”等。在与被调查的独生子女交谈时,我们发现,他们最高兴的事情是玩,并不是他们真正得到了“玩”的满足,而恰恰因为不能经常和痛快地“玩”,结果使“玩”成了一种生活中的渴望或期待。

第二类是关于提高学习成绩的。17%的独生子女(528人)说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是学习成绩提高了,7%的独生子女(202人)说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表扬,4%的独生子女(135人)说当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时候他们最高兴。其他有关的主题词还有:好成绩、第一名、名列前茅、奖(一等奖、夸奖、得奖等)、100分、优异成绩、三好学生等。独生子女对学习成绩的典型表述是:“考试成绩第一名”;“考试顺利,成绩好”;“我的学习成绩超过平时比我强许多的人”等等。同第一类“玩”一样,许多独生子女将学习成绩提高列为最高兴的事情,因为他们缺少好的学习成绩,总是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期望。第一名在全班只有一个,那么,没有获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孩子就幻想也能得到第一名,结果这也成了儿童生活中的一种期待。

第三类是关于朋友的。19%(586人)的独生子女说他们最高兴的事情是获得了朋友,6%的独生子女(181人)说最高兴的事情是同学理解或信任他。因为“朋友”与“同学”同时被选择的几率极低,我们可以将两个百分比合并,得到25%,也就是说,约有25%的独生子女认为他们最高兴的事情是与朋友有关的。至于是他们渴望获得朋友还是已经获得了朋友,我们还难以准确判断。从答题来看,这两种情况可能都有。独生子女对朋友的典型叙述是:“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是与朋友交谈”,“认识许多新朋友”,“朋友能理解自己”,“与朋友一起玩”等等。

第四类是关于家庭的。我们检索了五个主题词:爸爸、妈妈、家长、父母和家庭。其百分比分别是:爸爸6%(186人),妈妈7%(227人),家长4%(117人),父母7%(213人),家庭2%(66人)。除了“爸爸”、“妈妈”同时被选中的几率较大,其他词汇很难被选中,所以,可将“妈妈”、“家长”、“父母”、“家庭”五词的百分比合并,得出20%,说明约有20%的独生子女关注家庭,希望家庭生活快乐,或者已经从家庭生活中获得了快乐。他们对家庭的最典型的描述是:“温馨家庭”、“温暖家庭”、“快乐家庭”、“父母疼我,爱我”、“父母理解我”、“父母和我一起玩”等等。

生活中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情也分成四类。与“最高兴的事情”不同的是,所有独生子女叙述的烦恼都是现实生活已经发生的,而不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序言

尊敬的读者朋友,您是为了独生子女的顺利成长拿起这本书的,对吗?如果是这样,我们为您感到高兴。作为长年从事儿童教育的研究者,我可以负责地说,无论是探索性还是信息量,也无论是独创性还是实用性,这本书在如何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方面都可能是一个重要突破,的确值得广大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师及有关人士一读。

改革开放30年让我们对一个哲学命题刻骨铭心,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非常骄傲地告诉大家,《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原名《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一书经历了12年的检验,实践证明本书的绝大多数数据和观点仍然符合现状,其教育建议也依然是有效的,至今都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充分肯定。12年过去了,但儿童的“最高兴”和“最烦恼”依然存在,他们依然需要我们的帮助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根据读者的需要,我们决定重新修订此书。

《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的修订版问世,集中了8位长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知名教授12年来的科研成果,是一本极为难得的指导独生子女教育的精品书。

书是人写的。请让我先为您介绍一下《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一书的作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兼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康丽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和秘书长;刘秀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副编审、社长,兼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晓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全书由我与卜卫研究员共同主编。

您是否注意到,有不少在小学、中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之后,却屡屡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公共餐厅的环境,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人际关系一团糟,为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等等;更有甚者,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后自杀或杀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曾剖析了这一复杂现象,指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成绩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而进入大学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长期以来,人格教育被严重忽略了。

在长期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我曾多次呼吁:“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全世界许多父母与教师发现,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今天则是大人不了解孩子。以简单的教育对待复杂的孩子,也许正是教育困难乃至失败的基本原因之一。

1980年,中共中央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被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人口生产实现了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8,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在生产力不很发达的情况下,用3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走完的历程。据2008年推算,我国30岁以下独生子女达到1.6亿,占到30岁以下人口的近30%,非独生子女也大都兄弟姐妹较少。并且,我国青年人口队列中,随着时间推移,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独生子女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33岁(1975年出生)的人口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为18%,在17岁(1991年的出生)人口中独生子女占到24.8%,2005年出生人口中的独生子女已经占到了64%。(2009年第2期《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作者郗杰英、杨守建)

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研究员所分析,在一定家庭经济能力和育儿资源总量条件下,家庭子女数量是构成青少年微观成长环境的重要内容。家庭子女减少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但使家庭育儿资源更为集中,使得青少年一代物质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更为优越,客观上提高了青少年一代的成长素质。

问题不在于独生子女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而在于独生子女大多数都生长在城市,其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由此他们比非独生子女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教育以及信息资源。因此,独生子女的发展有可能深刻影响中国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一些调研已经显示,独生子女的生活并不像成人想象得那样幸福,他们在成长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1996年至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组织进行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大型调查研究。

此次研究的目的是:1.考察和描述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现状,即人格发展方面的主要优势和主要缺陷;2.分析影响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3.提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教育对策。

应当说,这项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的大规模的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研究,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如新闻媒介广泛报道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五大优势,即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和兴趣广泛等等;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人格缺陷,如:在克服一定困难以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在勤劳节俭方面表现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其中,60%以上的城市独生子女学习动机扭曲,80%以上的城市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等数据,引起了教育界及广大父母的强烈关注。据2009年9月24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报告指出,“90后”青少年更自信,更善于表达和追求,能更大胆地追求独立的生活方式。同时,67.3%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认同“我觉得有些同学很讨厌”的说法,47.5%的青少年表示“和不熟悉的同学交往时,我感觉不自然”,27.5%认为“常常被同学捉弄”。上海是独生子女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该调查自然反映出独生子女的基本状况。由此可见,12年过后,城市独生子女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依然是一致的。

课题组始终认为,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独生子女不是天生的问题儿童,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从20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有些国家的独生子女已达儿童总数的30%~40%。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S·霍尔及其学生鲍哈诺就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鲍哈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一些心理学家通过与非独生子女的对比研究独生子女。由于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20余项独生子女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独生子女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如生长发育快、早熟、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近三四十年来,大多数研究人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与医学角度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独生子女天生优越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由独生的环境和周围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教育方面,独生子女与其他同阶层、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独生子女的特点决定于独生环境。如果独生环境使子女受到过分照顾和保护,有可能使儿童缺乏独立性、缺少经验、体弱或营养过剩、偏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孤独或早熟等。但这不是独生子女的天然特点。如果能够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父母有时间教育孩子等因素,独生子女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可处于中上等水平,将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智力发展正常或高于平均水平。关键在于独生环境和教育。

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独生环境和教育,即通过比较两种相反人格特征的儿童的独生环境,说明独生环境中哪些因素是儿童人格发展的积极因素,哪些是消极因素。我们已经发现: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对子女态度、学校中教师态度和孩子的学习压力、独生子女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等,都是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代独生子女既是“皇帝”,也是“奴隶”,即在优先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们更像一个“皇帝”;而在精神、创造力发展等方面,他们更像一个“奴隶”。如同1993年我写中日儿童《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揭示的那样,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而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危机深重,我们应当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不走象牙塔之路,而是一心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和教师服务,追求通俗易懂的务实风格。应该特别说明的是,从1996年到2009年,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从国家层面开始提出儿童权利的议题、有关反对针对儿童暴力的国家和地区行动的开展、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国家将素质教育确立为教育国策等等。因此,本书的一些论述超越了1996年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研究的范围,增加了新的章节,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儿童教育进行了讨论。我们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教授来谈儿童学乐器的问题,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副研究员来谈独生子女身体健康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教授撰写了“儿童权利”、“儿童暴力”以及“儿童的媒介使用”等章节。这种讨论已经不局限于独生子女教育,相信对所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都会有所启迪。因此,此书适合独生子女及所有未成年人父母、教师及有关人士阅读。

作为课题组组长,我感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郗杰英主任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研究员为本课题作出的重要贡献,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高玉祥先生对课题的指导,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审阅了原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全国14个城市调研人员对本研究的热忱协助,也感谢天津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最先支持和出版此书。在这里,还应特别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的远见卓识,方有本书修订版的问世。

一部书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我们渴望《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有助于推进中国的人格教育,并化为亿万独生子女父母与教师的具体实践。如果这本书能对父母、教师有所启迪的话,那将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2009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