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变迁加速、竞争加剧而来的负荷与压力,以及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品格与创意,情绪管理的能力成为家长与老师最关切的课题。
作者从事亲职教育多年,和许多家长一起关怀孩子的成长,也充分感受到家长最关切的课题是学习,最困扰的却是情绪。而在参与许多学校辅导事务的过程中更发现,老师最重的责任是教学,最忧心的却是行为。父母、老师如何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素材,自然而然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的能力?……阅读本书吧,它将给你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绪教育从家庭开始--高EQ是父母教出来的 |
分类 | |
作者 | 杨俐容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变迁加速、竞争加剧而来的负荷与压力,以及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品格与创意,情绪管理的能力成为家长与老师最关切的课题。 作者从事亲职教育多年,和许多家长一起关怀孩子的成长,也充分感受到家长最关切的课题是学习,最困扰的却是情绪。而在参与许多学校辅导事务的过程中更发现,老师最重的责任是教学,最忧心的却是行为。父母、老师如何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素材,自然而然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的能力?……阅读本书吧,它将给你答案。 内容推荐 你的孩子“难带养”、爱生气、缺乏挫折忍受力、从小就是个“磨人精”吗? 父母、老师如何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素材,通过简单的游戏、亲密的对谈,自然而然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父母对孩子,在了解、接纳、引导、规范这外,更要以无所期待的心情守候一生。 目录 自序 梳理情绪,真实做自己/1 Part 1 适情适性,孩子轻松教 观念篇 培养孩子的健全性格/3 实用篇 现代父母学/30 爱与管教/34 做个“够好的父母”/39 好父母不唠叨/45 幸福藏在倾听里/49 亲子沟通不放假/56 正向引导好动儿/61 温柔的等待/67 智慧选择快乐多/72 提升家庭亲密度/76 让快乐成为传家的宝藏/83 以“共感”创造家庭幸福/87 爱的大富翁/92 让欣赏成为家庭文化/97 给孩子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103 Part 2 有方有法,家庭EQ高 观念篇 提升孩子的情绪智商/109 实用篇 EQ高手妙方法/134 高EQ领导群伦/139 慢养克制力/144 思考后果大能力/149 留白,让EQ high起来/155 自信使人不怕失败/160 家庭压力侦测器/166 别让分数打败EQ/177 避开盛怒的暗礁/177 让不一致成为高EQ的滋养/182 手足相亲不是梦/187 开玩笑需要好EQ/197 现代儿童的“魔戒首部曲”/196 乐观向前行/201 从心出发/207 附录/217 试读章节 美国的两位研究者汤姆斯和切斯(T0mas & Chess)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气质(temperament)理论,清楚地标示出性格的先天因素。所谓的“气质”指的是“对人或外在环境的反应方式”。气质是个性的一部分,主要来自天生遗传。汤姆斯和切斯列出九种气质倾向,认为婴儿在初生时,在这九个面向上就已经各有其独特的表现。他们以数百名儿童为对象,进行了好几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差异在孩子一路成长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当的稳定性。气质的九大面向包含了活动量、规律性、情绪本质、反应阈、反应强度、适应性、趋避性、坚持度以及注意力分散度等。这些面向指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孩子在这些面向上有什么样的不同?分述如下。 1.活动量。有些孩子天生活动量就很高,甚至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经是个好动宝宝。他们像快速充电的永备电池一样,再累,只要小憩一下就恢复精力旺盛的模样,让父母疲于奔命。这样的孩子上了学之后,也很容易被责备,因为他的身体需要比较多的活动,别的同学还安安静静地坐着,他已经受不了,不是翻翻左边同学的铅笔盒,就是拉拉前面同学的小辫子,很让人头痛。但活动量高也有好处,譬如说全家刚出门就发现忘了带一样重要的东西,这时问孩子“谁愿意帮爸爸妈妈去拿”?举手的多半是活动量高的孩子。而长大后如果他喜欢学习,可以学习的时间也比别人多很多。 活动量较低的孩子带起来比较不费力,从小就常被大人称许(这孩子好乖)。一般而言,父母比较愿意带这样的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得到赞美的机会也多。不过,在这个高压力的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活动量低的孩子可能相对不利,因为别人还在精神奕奕地学习时,他们已经满脸倦容非得就寝不可了。 2.规律性。规律性高的孩子就像是天生装有一个闹钟在身体里似的,他们睡眠、吃饭甚至上大号的时间都是规律的,父母可以准确预测孩子的作息,甚至可以配合着安排自己的事情,因此带起来觉得顺手无比。有的孩子则是连生理的运作都不很规律,他们也许两天贪睡三天早起,也可能这一餐间隔很短就吵着要喝奶,下一餐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饿。 规律性高的孩子很好带,也容易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但相对的可能弹性较低,不太能接受临时变化的状况。不规律的孩子通常让父母比较费心,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更多的耐性,帮助他建立基本的生活作息与常规,但是这些孩子也可能因为不按牌理出牌而显得比较有创意。 3.反应阈。“阈”的意思是“门槛”,“反应阈”指的是一个人对外在事物、各式各样刺激的感觉敏锐度,因此也可以叫做“敏感度”。每个人的反应门槛天生略有不同,有些孩子的反应门槛很高,要比较强烈的刺激才会有感受,一般人常说:“这个人神经很大条。”指的就是这个状况。 这样的孩子即使外界无比喧闹,他照样可以倒头就睡,也不太会抱怨阳光太强、厕所太臭、食物酸了有快要坏掉的味道。不过,当他们对于擦伤或中耳发炎的疼痛也不太敏感时,父母可就操心了,更不用说这样的孩子还可能尿布已经湿到渗出来了,他还浑然不觉继续玩耍。到了小学阶段,他们可能因为比较不会察言观色而在社交上频频碰壁,但也可能因为不敏感而可以对别人的眼光免疫。 反应门槛较低的孩子,无论是哪一种感觉,只要一点点刺激就感受得到。他们可能因为衣服的质地较粗,或者班上的墙壁刚刷上新油漆,而整天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甚至抱怨频频。如果父母或老师不了解,就会觉得这个孩子在找麻烦。但相对的,食物快坏了他们第一个知道,中耳发炎他们比医师更早发现征兆,当他们日渐成长,对事物的敏锐觉察也可能使得他们在书写作文时有比别人更丰富的素材。 4.反应强鹰。在医院的婴儿房经常可以观察到,同样是肚子饿了、尿布湿了,有些小宝宝只会轻声啜泣表达抗议,有的孩子则必定哭到惊天动地。哭大声的不代表他比较饿,而可能只是他天生反应强度高。反应强度适中的孩子就像“小皮球”,拍多少力道,有多少回应;反应强度高的孩子则像“弹力球”,任何一点点力量他都可以弹到天花板。 反应强度低的孩子开心时安静地笑,难过时顶多皱皱眉头,不吵不闹的,看起来很好带,可是这种孩子需求与情绪感受的表达很微弱,容易被父母或老师忽略。了解孩子的反应强度,找到适合的方式带养他,是非常重要的。 反应度高的孩子在表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会哭得很大声、闹得很厉害,令周遭的人十分困扰;可当这样的孩子开心的时候,他们会咯咯地笑个不停,甚至大声欢呼、手舞足蹈,让人看了就觉得世界真美好。 5.适应性。婴儿从出生就开始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但是有些孩子适应变化需要的“暖身”时间较长,有些则可以很顺利地跨越任何环境的转换。 对于适应性高的孩子来说,变化对他构不成压力,到了陌生环境也一样自在,升上新的年级,老师同学都不一样,也不成问题。不过,太容易适应新环境,相对的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可能较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些孩子特别适用,父母要特别注意环境(包括同侪)的选择与安排。 适应性低的孩子,身体与心理的调适都比较慢,陌生的环境会让他觉得不舒服。因此无论是重新编班、上初中、进高中,甚至开始新的工作,他们的本质还在,适应性和同年龄的人相比仍比较慢,碰到新环境容易紧张。不过只要有适当的引导和教养,适应性仍会随年龄增大逐渐提升。对于适应性比较弱的孩子,父母要多了解、多陪伴,一旦“暖身”的时间过了之后,他们的表现和适应性高的孩子没有两样。 P5-11 序言 当了妈妈才日渐懂得做真实的自己 “我是做了爸爸之后才学会怎样做爸爸的。”一句知名的广告词,也是许多父母共同的体认。研究所主修儿童心理学的我似乎相对幸运了一些,总以为对孩子在气质与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早已了然于心,对如何了解孩子的情绪、规范孩子的行为,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然而,拥有两位性格南辕北辙却各自鲜明独特的女儿,经过二十二年母亲角色的磨练,我深深觉得自己是“当了妈妈才日渐懂得做真实的自己”。 大女儿小四那年,一日轻描淡写说起:“学校要举办母亲节庆祝大会,正在征求才艺表演节目,不过我打定主意不要上台表演喔!”一向自诩开放民主的我当下回应:“表演是你自己的事情,只要你不愿意,妈妈一定不会勉强你。”却又忍不住要问她为何不想上台。她说:“我才四年级,那些高年级的学长学姊一定会嘲弄我,我才不要上台。”我重申不勉强的态度之后,再次忍不住游说:“可是你正在学小提琴,而且拉得还不错,有机会上台是很好的磨练耶!”经过几番你来我往后,女儿仰起头问我:“妈妈,我上台表演,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有面子?” 这种被孩子“直指人心”的尴尬时刻,想必当过父母的都不陌生,还好心理学教给我的不只是知识和技巧,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法宝——“自我觉察”。闻言当下我哈哈大笑,向女儿俯首认罪:“真的耶,你的琴拉得那么好,如果上台表演,别的家长一定会说‘你家女儿好棒喔’!我会觉得脸上有光喔!”女儿立刻回应:“好吧!为了你,我上台表演好了。” 我庆幸平时功夫下得多,母女关系不错,女儿愿意成就我一时的虚荣;然而,在亲子关系里,这样的需索不可无度地使用,更重要的是,我终于确实了解心理分析大师温尼卡所说的,够好的父母必须“对自己坦承、不以孩子的表现来界定自己的价值”的意思了。之后,我更留意不让孩子成为弥补自己人生未了心愿、未完梦想的工具,结果不只孩子可以更自在地做自己,我也逐渐地更接纳自己。早年的亲职教育工作里,我总急着教导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之类的课题;而今,我依然在众多父母需要点拨时提供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与人际互动的技巧,但我更关注的是,“什么样的态度是帮助孩子成为美好自我最重要的本质”。 梳理情绪为生命找到美好的动力 在这个“逐渐懂得做真实的自己”的旅途里,我发现梳理情绪是其中最核心的能力。不止一次,只要我明白自己为了什么难受、为了什么雀跃,真诚分享总会得到极大的回应与支持;不止一次,只要我了解孩子在意什么,为了什么愤怒,缓缓道出,也必然会看到孩子逐渐可以把情绪放下。 我在生了大女儿之后选择自己教养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感受到所学对于扮演母亲的角色有莫大的助益。在孩子稍长后,我开始了亲职教育的工作,希望藉由理论概念与实务经验的分享,帮助现代爸妈脱离“父母难为”的窘境。在一次带领父母成长团体的场合,有位妈妈问:“心理学这么有趣又实用,为什么不也教教孩子,让他们自小学习,效果岂不更好?”当时大女儿还在小学阶段,于是我利用暑假在自家办起了“小小心理学家”夏令营,将心理学中有趣易懂且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编成教材,和孩子们玩了起来。未料,这些孩子的父母反映,上过课的孩子果真变得比较会梳理自己的情绪,也比较能体贴家人。于是我开始投入这个创造性的工作,这是我从事儿童EQ教育的肇端。 自家实验结果不错,也成为我投入社区管理工作的一个切入方式,1996年在北投举办了第一届“春风少年自信营”,2002年春,开始大量培训EQ教育种子志工,为国小高年级学童提供EQ教育课程服务,让更多的大人小孩有机会接触。 有人问我:“每年重复谈一样的主题,不觉得厌倦吗?”之所以说上千遍也不厌倦,是因为面对不同的听众永远会激励出不一样的火花,而每每在说给别人听的同时,内在又多了一番新的体认。“懂EQ之后,发觉孩子和先生突然变可爱了”、“似乎找到了一扇开启新关系的大门……我比以前更喜欢自己,也更欣赏家人了”,每一位接触EQ的伙伴都有他独特的生命经验。 有一年我亲自为某国小六年级的一班孩子上《我好·你也好》的EQ课程,谈到每个人都有“父母”、“成人”、“儿童”三大身分,三者愈均衡,与幸福的距离愈近。下课时,有位小女生腼腆地告诉我:“我爸爸不太负责,妈妈要辛苦养家,我常常要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所以我的父母身分很强;因为必须帮忙做家事、处理问题,我比多数的同学要成熟,成人身分也不错;还好我的个性本来就比较开朗,‘儿童’身分还很多。虽然现在有点辛苦,但经过这些磨练,我未来一定会很幸福。” 虽然为这位孩子具有从情绪泥沼脱困的能力感到高兴,但从十一二岁孩子嘴里听到这样的话语,心里难掩悲戚。总希望着,有更多的大人在为人父母的过程里,学会梳理自己的情绪,不仅为自己的生命找到美好的动力,更为孩子树立温暖的典范与成长的鹰架。 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以及当中的一些感触,在好友秀娜的鼓励下,我随笔写下这些文章刊登在《国语日报》上,希望能和更多的父母分享。之所以能够成册和大家分享,要特别感谢秀芬与嘉欣协助校稿,以及亲子天下编辑团队的用心,让出版的过程充满春天生意盎然的气氛。 国三的小女儿曾说:“妈妈,你应该觉得很幸福吧!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竟然一点都没有狂飙。”看着这个气质独特,小时候堪称“难教养一族”的女儿,很难想像今天已然亭亭玉立,而且在保有自己的原始风貌外,多了几分成熟的体贴与自制。我想,是我父母亲的爱,让我懂得什么是人生的珍贵事物,是心理学的滋养,让我知道如何去享受这趟丰富的亲子之旅。 歇笔之前,我要感谢外子慧慈的体谅并自然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让我在假日还有振笔疾书的时间与空间。也要谢谢女儿品臻、品谕,因为你们让我深刻体会,对孩子,在了解、接纳、引导、规范之外,更要以无所期待的心情守候一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