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曾被译为29种语言,销售量超过400万册,是畅行世界的“心灵处方”!唤醒生命能量的12堂奇迹课程,畅行世界的心灵哲学图书。
在人们由恐惧走向爱的艰难旅程中,书中的12堂奇迹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勇气与工具,将循序渐进地引领我们唤醒自己的生命能量。自本书出版25年以来,它始终发挥着唤醒生命能量、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帮助人们战胜挫折的巨大作用。
25年之后,这本书仍然是风靡全球的灵修经典著作。这本为人带来帮助和希望的小手册由12节精心策划的课程组成,旨在帮助人们摆脱对过去的依恋,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当下,从而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作为著名的心态疗愈创始人及儿童与成人精神病专家,杰拉尔德·G.扬波尔斯基提醒我们,意识强加给生活的诸多限制令我们在人生中苦苦挣扎。为重新展现真实的自我,展示爱这个生命的本质,我们需要摒弃那些固步自封的想法。本书中深邃强大却也异常简单的讯息,已经为成千上万的读者提供了自我疗愈的良方。
拓宽你的思维,敞开你的胸襟,热烈地拥抱这本书吧,它将带你走向一个没有恐惧、疑虑和否定的新世界。在那里,你可以尽情享受积极、快乐与真挚的爱意。
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何谓真实的世界?一想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困惑不已。即使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无法被感知的,却仍旧试图依照自己的感官体验来构建现实世界。为了强化这种认知,我们甚至追溯到文化之中,认为只要是文化所界定的正常、健康,且真实的概念就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我们应该将爱置于世间万物的什么位置?如果我们能够欣赏这个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更有意义吗?也许,答案只能是:唯有爱才能契合这种永恒,而其他诸事既转瞬即逝又毫无意义。
恐惧会扭曲我们的认识,让我们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无所适从。但爱却从来不给恐惧留下任何生存的空间,也从来不会对现实提出任何疑问。爱可以自由延续和扩展,在爱里无需计较,也不要去随意揣度。爱会让一切变得有价值,而恐惧则恰恰相反,因为它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事。
尽管爱一直是我们心向往之的,但我们又总是不经意地担心它是否真实存在,以至于当爱真的到来时,我们竟会对其置若罔闻。当我们帮助他人和自己克服恐惧时,我们也就唤醒了自己的生命能量。我们将超越那个由外在感官所界定的旧现实,进入一个澄澈清新的世界。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意识都是相通的;在这里,我们分享同一个“自我”;在这里,内心的安宁和爱是真实存在的。
当我们将爱看作唯一的现实,身心的健康与完整也都将被视为内心安宁的外在表现,而疗愈的过程则将驱散我们内心的恐惧。
昨日重现
其实,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浮想和滞念干扰了我们与其他人一起去观察、聆听以及体验爱。这种庸人自扰使我们一次次深陷于陈旧的信仰体系之中,即便它从来没有让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意识就像一卷卷电影胶片,承载着我们的过去。这些印象不仅互相叠加在一起,而且通过镜头映射到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之中。最终,我们再也看不到真实世界的样貌,也听不见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而只能通过我们那层叠扭曲的旧时记忆看到现实的零星片断。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运用自己日渐丰富的想象力擦拭掉记忆这卷旧胶片上的往昔印记,只有爱除外。而这就需要我们放弃那些对过去的负疚与恐惧。
预测与安宁
有时候我们更倚重自己对未来的预测和控制,而不是满足于此刻自己内心那种安宁的状态。我们总是认为,能够预知下一刻即将陷入怎样的痛苦是人生中更加重要的事,甚至还以预测成真而非享受当下为乐。这是一种毫无理性的自我保护,它会使我们的大脑短路,辨别不清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
我们常常以为基于自己过去曾有过的恐惧,就能够充分预判未来可能产生的恐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在担心过去、惧怕未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恐惧心理,几乎没有机会享受此时的快乐和安宁。
当下的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体验的现实世界。因为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可以选择去观察、体验任何真实的世界。我们体验现实世界的过程便是爱。要想拥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就必须在每时每刻都不受制于自己对过去与未来的恐惧,或者受到文化中那些值得怀疑的所谓“现实世界”的束缚。我们可以选择将此时此刻当作唯一的时空去体验,也就是活在“当下”。
因为我们的想法没有疆界,所以它们总是相互关联。而我们想法中的限制,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例如,当我们认为令人恐惧的过去是“真实的”,我们的大脑就将信以为真,因此它们就总是在为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心,无法停下来安享当下的静好时光。而当我们使用“不能”与“不可能”这样的词藻表达时,我们就是在将那些可怕的过去设置为束缚自己的囚牢。
唯一的目标
将内心的安宁视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是我们此生所能拥有的最强动力。而且只有始终将这个目标铭记于心,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它。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是拥有一个目标,而是在众多目标之间徘徊游移。这种徘徊不仅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还不断增加了自己内心的纠结。就像突然溺水时内心只有一个目标才能让自己活下去一样,我们必须在脑海里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因为在溺水时,我们只有将精神完全凝聚于“活下去”这个唯一的目标时,才能保持漂浮与呼吸。
宽恕带来内心的平静
如果保持内心的安宁是我们的唯一目标,那么宽恕则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手段。宽恕就像是帮助我们解除误解、驱散恐惧的工具一样。简单地说,宽恕就意味着放手。
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获得内心平静的状态作为自己唯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意味着你要学会自我满足,但不要自私自利。训练的第二步就是,要学会宽恕。
大多数人常常会误以为爱别人才是我们该做的第一步,但实际上,这样做只会让我们身心俱疲。根据我们以往扭曲的价值观和经验来看,有些人的确不值得关爱。但这也正是由于我们误解了他们的行为,所以要爱他们就变得格外困难。
把内心的安宁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我们才能开始第二步——学会宽恕,学会对待别人的同时施援我们的爱心,或者以爱的名义为他们担忧或寻求他们的援助。借由这种全新的视角,我们才更容易向他人表现出关爱和认可,同时体验内心的安宁。P3-10
本书将传授人们想要学到的知识,而我希望借此体验的,只是一种内心的安宁。
1975年,那时大家都认为我已经是个非常成功的心理学家了,看起来我似乎拥有人们想要的一切。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我的内心世界一片混乱、空虚、不满,而且极其挑剔。长达20年的婚姻刚刚在备受煎熬的过程里终告结束,还没走出这个阴影的我开始没日没夜地喝酒,结果引发了慢性背痛病,这些问题大概都是我的内疚心理所造成的吧。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偶然看到了几本《奇迹课程》之类的灵修书籍。这些“课程”可以被当做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疗法。当发现自己开始陷入“上帝”、“爱”等类似词汇的思维体系时,我甚至比别人更加吃惊。我一直以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对这类事情感兴趣的。我以前对那些追随灵修之路的人持有极大的偏见,也可以说我一直对他们充满敬畏,总认为他们没有找到其他合适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智。
刚开始学习“课程”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吃惊,但也体会到一种很安逸的感觉。我听到自己的心中有个声音,或许更确切地说,那应该算是一种声音的印记,它一直在对我说:“医生,疗愈你自己吧,这是一条带你回家的路。”
我发现,“课程”对我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我转变十分重要。它让我了解,自己的确拥有自主选择享受内心的安宁还是经历挣扎的权利,但这个决定总是介于接受真相还是幻想之间。对我们来说,这个秘而不宣的真相就是,我们生命的本真就是爱。
“课程”认为,我们只有两种情绪——爱和恐惧。前者是我们自然承继的遗产,而后者则是我们大脑的产物。“课程”建议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宽恕别人,认为别人以及我们自己都是无罪的、无辜的,这样我们才可以放弃恐惧。当我将“课程”中的原则应用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之中时,我也开始时不时地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这可是我以前从不敢奢望的。
我还想说,尽管如此,我也依然会感到沮丧,有时候甚至还会感到愧疚、恼火和愤怒。这些情绪现在只是偶尔才会困扰我,而在过去它们似乎一直挥之不去。过去,我常常认为我是自己眼见世界的受害者。事情一旦出了错,我就总是抱怨这个世界,或者抱怨这世界上的其他人给我带来了悲惨的生活,并导致我满腔的愤怒。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并不是眼前这个世界的受害者,因此我会甘愿为自己所感知到的事情和体会过的情绪而承担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之所以写这本书,只是因为我相信将获得内心平静的方法传授给别人,也能使自己更加坚定地去追逐这个结果。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那些追随宗教大师的人,因为它所提倡的是,每个人既是传道者也是受益者。
当每个人都朝着内心的安宁这个唯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便能感受到自己头脑中因此而集结的力量,这是因为我们事先消除了所有限制爱显现的障碍。
最后,让我们一起在各自的人生中体验《奇迹课程》中的那句话吧:
将爱传授与你,因为,你便是爱。
杰里·扬波尔斯基
加利福尼亚州 提布伦
1979年5月1日
让我们始终将拥有内心的安宁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因为目标太多,只会将我们引入歧途。
让我们不断练习宽恕之道,将自己与他人都视为完美的人。
让我们爱上此刻,因为它拥有永恒的真实。
让我们继续这个唤醒生命能量之旅,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只关注付出,忘掉索取。
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彼此相连,用爱的光辉照亮整个世界,也照亮我们自己。
让我们觉醒吧,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爱,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之光!
这是一本源自作者内心深处的书,而他也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了其中的理念。
——畅销书《写给自己的信笺》及本书前言作者休·普拉瑟
随手翻至任何一页,你都有可能被书中的文字所打动。当我按照书中的哲学来经营我的生活时,一切都变得更加顺利了。
——幅销书《从堕落到成功》的作者谢里·O.赞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