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莫迪利安尼,这位集三种身份为一体的人物。他既是凯恩斯经济学家,有着独特且丰富的生活与智慧成果;同时也是一位睿智、卓越的著者;他还是一位能令学生着迷的演说者,其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并不因为他日渐年迈而有所黯淡。迄今为止,他是唯一一位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1976)与美国金融协会主席(1981)的人。
本书概览莫迪利安尼生平,并对其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及理论做出解释与评价,包括睹蓄生命周期假说:公司理财领域著名的MM定理、稳定性政策、经济计量模式构建与预测,以及他对当代经济学发展所留下的遗产与重大影响。
莫迪利安尼作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国际巨匠,却鲜有较系统的中文资料专门介绍其生平、经历及其论述。这一现状既与莫迪利安尼在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与莫大贡献不相称,也不利于国内经济学者、有关爱好者对莫迪利安尼及其凯恩斯经济学思想观点的深入了解。为了方便读者能更为全面地从莫迪利安尼的生平与生活背景理解其思想理论,以及弥补国内目前较多的综述类理论著作对莫迪利安尼经济学理论在视角或分析层面等方面存在的某些缺失。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这样三点体会。首先,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阅读本书。这是一本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与爱好者所撰写的科学性读物,篇幅有限而涉及的理论较多,故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总结性介绍的方法,以及结合公式或方程的推演说明所进行的阐释性介绍,因此难以一目十行地在短时间内理解全书。其次,需要以借鉴的态度来看待本书中的诸多理论与观点。学术本身所具有的争辩性质,在本书中同样适用。尤其对于经济学领域中目前尚存在的争议性观点,本书作者从莫迪利安尼理论提出的分析视角仅仅是诸多相关视角之一,因此,不能忽略该视角独特性及其特殊贡献的同时,亦不能盲目认同。再次,需要以发展的态度来理解本书中介绍的莫迪利安尼理论。宏观经济学领域随时代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莫迪利安尼所追随的凯恩斯经济学本身也经历了不断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尤其在发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无论凯恩斯理论的追随者或批判者,都势将对之进行进一步吸收与批判的再理解,从而推动该领域新一轮的发展进程。
致谢
序言
前言
第1章 莫迪利安尼早期生涯及其影响
一、简介
二、性格形成时期:成长中的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第2章 莫迪利安尼与凯恩斯经济学
一、简介
二、莫迪利安尼的模型
三、二分法/萨伊定理、瓦尔拉斯法则以及同质性
四、莫迪利安尼模型的建立、求解、解释和预测
五、莫迪利安尼的1963年模型
六、结论
第3章 对凯恩斯理论的贡献:莫迪利安尼模型的发展和应用——1944—2003年,稳定政策
一、简介
二、莫迪利安尼的稳定模型政策
三、1977、1985和2003年模型的政策主张
四、宏观理性预期假说(MRE或MREH)的先驱)的先驱
五、结论
第4章 生命周期假说
一、简介
二、绝对收入假说的问题
三、莫迪利安尼对消费函数的新贡献
四、关于LCH的最新研究方向
五、结论
第5章 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
一、简介
二、以往的市场价值理论
三、市场价值的M-M理论
四、对定理的评价
五、结论
第6章 预测:MPS模型
一、简介
二、1969~1995年FRB-MIT-Penn-SSRC模型
三、菲利普斯曲线和20世纪60年代的MPS模型
四、从MPS到FRB/US模型,理论转移,拓展或微观改革
五、结论
附录A 身份问题
附录B 精选的个人小插曲
附录C 莫迪利安尼作品总览
注释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在这一节中,主要阐释莫迪利安尼如何对凯恩斯理论框架进行修正以便用于解决欧洲的经济问题。理论上,他对模型作出了适当的修改以使其适合现实经济问题;从实证角度,他强调失业是因为没有采用凯恩斯的需求政策。
1961-1965年期间,莫迪利安尼将凯恩斯理论的政策主张拓展到了意大利。从1961-1963年,意大利经济经历了货币工资和物价的快速增长、国际收支赤字以及紧缩性货币政策。到1964年,意大利经济进入衰退,直到1966年上半年才开始恢复。莫迪利安尼的贡献主要在于主张意大利银行采取适应性货币政策而非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法。他写道:“在银行的模型中,对于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往往会有些与之不一致的观点,总的来说,在那个模型中,价格是直接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与此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即使货币数量不变,只要货币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生产率的增加,价格就会发生变化。”重新考虑了这个解释后,他后来又写道:“如果政府实施了收入政策,那么货币紧缩和失业就是可以避免的。”
莫迪利安尼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视角对意大利经济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总需求是不变的,实际工资就固定了,价格的作用就是使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相一致。工资和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通过一个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寡头模型来预测。总需求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货币工资率的分布、价格水平以及给定的人均生产率。该模型中,“收入分配由总需求决定;而在银行的模型中,收入分配决定总需求”。为了将他的凯恩斯主义观点与贸易赤字联系起来,莫迪利安尼假定消费品的边际进口倾向大于投资品的边际进口倾向。但是对于这一点是否能实现,他表示怀疑。因此,他将贸易赤字归因于由工资-价格螺旋机制引起的成本和价格膨胀。
莫迪利安尼对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理论性应用是针对比利时经济。1970-1976年间,比利时的实际工资上涨了约50%,而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国家的增长幅度大概仅为30%。当时,不管对于货币主义者还是凯恩斯主义者,在进行政策分析时,菲利普斯曲线都是必不可少的。莫迪利安尼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角度,根据短期现象以及他的NIRO、NIRU概念(现在被称之为NAIRU),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会到达垂直阶段。换句话说,莫迪利安尼认为,经济从高通货膨胀水平到低通货膨胀水平并不一定要沿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而是迅速地转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而后祈求政策此时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表示,在比利时这种高工资的情况下,失业和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应该辅之以国际收支方面的限制。
至于从经验方面来看,莫迪利安尼曾提出一种国际支付中介(MIT)储备货币计划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他的MIT计划在实质上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凯恩斯所提议的国际货币单位差不多。而且,跟凯恩斯一样,莫迪利安尼的这一提议也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拒绝了,IMF支持的是黄金和美元本位制。然而,他一直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提议是正确的,他指出20世纪60年代期间,欧洲国家都在通过IMF体系囤积黄金储备。事实上,法国把近50亿美元的储备转换成了黄金,当时的美国却在经受着国际收支赤字,不得不通过贷款从欧洲国家购买金融资产,法国对此毫不同情。
莫迪利安尼解释了MIT货币体系如何运作:“这个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外贸以及国际收支变化性,据此确立一个货币储备目标。在开始的时候,设立一个新的MIT银行来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后通过活期存款账户向每个国家贷出相当于他们各自储备目标的货币量(由等量该国货币来保证)。”在这项计划中,欧洲国家的储备量将可以反映出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规模。莫迪利安尼对此所提出的解决途径是:敦促欧洲国家尽快将他们过多的储备花出去,以刺激消费,增加国内投资,而不是把这些超额储备转换成黄金。然而,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法国继续恶意性地把储备转换成黄金,莫迪利安尼这样说道:“戴高乐的目的是使美元陷人尴尬境地,然后重估黄金的价值……欧洲掀起一股受戴高乐主义鼓舞的潮流,将美国的投资看成是不吉利的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版图的一部分。”
莫迪利安尼的MIT货币储备计划被拒绝后,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替代性的方案。该方案要求美国要么对欧洲国家持有的美元储备支付利息,要么保障其免受汇率风险。欧洲国家宁可接受利息支付而不想把黄金作为积累储备。美国也可以将它的货币对黄金和特别提款权进行贬值,这样就可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有利于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1971年8月,美国对进口征收了10%的附加费,但这仅仅导致了进口减少,对增加出口则无多大用处,最终是缩小了国际贸易的规模。1973年2月12日,为了应付对德国马克的投机,美国将美元对黄金和特别提款权的价值贬了10%,但是在莫迪利安尼看来,这已经太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制的崩溃已经无法逆转。美国随后采用了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
20世纪80年代期间,莫迪利安尼将欧洲国家的经济问题追溯到了他们对世界经济的反应上,还考察了欧洲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应对OPEC的供给冲击时实施错误政策的那段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美国从滞涨中复苏的时候,莫迪利安尼意识到:“……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美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与欧洲以及其他的工业国家并不一致。”美国的高额赤字不仅吸收了私人储蓄,抬高了利率,吸引了国外资本,还导致了流通账户大约1500亿美元的赤字。而另一方面,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历着预算赤字的欧洲国家,都通过采取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的财政政策来平衡收支。在预算调整的过程中,储蓄可以转化成投资。可是,对这些资金的需求会导致利率攀升,从而阻碍了欧洲资本向美国的流动。
莫迪利安尼对欧洲经济的最新关注综合表现在欧洲宣言里。像大家所预期的那样,他的凯恩斯主义视角使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失业率和需求政策上。从1981-1990年,欧洲11国和欧洲12国的平均失业率大约是9%,高出美国7.1%的失业率2个百分点。1991-1992年间,平均失业率上升到了10.4%,差不多是美国(5.6%)的两倍。1998年,平均失业率达到了11%(1900万工人失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这一数字低于3%。高失业率导致了产出的损失,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减少,完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莫迪利安尼将欧洲货币联盟(EMU)如此高的失业率统计追溯至1992年2月7日颁布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对利用债务、赤字、货币和汇率政策来管理就业及增长作出了一些限制,所以束缚了EMU的政策制定者们。在公布了几个财政赤字和债务方面的标准之后,欧盟(EU)成立了,1998年7月欧洲中央银行(ECB)掌管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1999年1月,欧洲统一货币发行。从联盟的成立到统一货币的发行,成员国都采用了一种汇率机制(ERM)。修正后的机制(ERMⅡ)允许1999年1月1日还没有加入联盟的那些国家的货币可以以欧元(EURO)为基准自由浮动15%。为了更好地管理EMU,欧盟建立了政策组合,这个组合要求欧洲中央银行(ECB)控制货币政策,而每个成员国控制各自的财政政策。
该政策的分离性使成员国和欧洲中央银行之间经常进行博弈性质的合作。在这种博弈中,每个国家都有动力使用政策工具来扩张本国的经济,因此,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很可能会变得更为宽松。另一方面,由于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倾向于更加紧缩。这种方法的问题是财政政策抵消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但是有一种观点反对这一条。即,相比成员国既控制财政政策又控制货币政策的情况,政策的联合会使产出和通货膨胀达到更高水平。
莫迪利安尼认为,限制性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离导致了欧洲失业率的攀升。对他的论点可以概况如下:失业减少了政府收入,于是政府也减少了在公共基础设施上的支出。更进一步地,政府为了限制汇率波动的幅度,货币政策倾向于紧缩,于是利率提高,投资减少,因此,就业也就减少了。此外,劳动市场上的一些因素也会导致失业的增加,例如,采用最低工资制度,工作安全保障制度,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增加雇佣。莫迪利安尼的凯恩斯主义解决办法就是通过降低利率,使得投资增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P80-84
宗教哲学家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曾告诫一位生意失败的铁匠,这位铁匠因为光临他的顾客越来越少,便向拉比寻求建议。海舍尔告诉他:“孩子,你已经学会了做生意的本领,你会冶炼金属、锤打铁砧、用铁锤精确地敲打。但是孩子呀,你没有学会如何激发你的热情。”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莫迪利安尼,这位集三种身份为一体的人物。他既是凯恩斯经济学家,有着独特且丰富的生活与智慧成果;同时也是一位睿智、卓越的著者,其思想观点在14本著作与200篇文章中均有体现,现已收录在六册全集中;他还是一位能令学生着迷的演说者,其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并不因为他日渐年迈而有所黯淡。迄今为止,他是唯一一位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1976)与美国金融协会主席(1981)的人。莫迪利安尼也曾经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1962)以及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主席。他曾坦言生命中有三大最爱:妻子赛丽娜;经济学;他所热爱的两个国家:美国以及他的出生地意大利。莫迪利安尼对于意大利的热爱,用与他有同名之缘的一位画家阿米地奥·莫迪利安尼曾说过的一句话:“意大利!亲爱的朋友,亲爱的意大利!”
莫迪利安尼的一生中,始终洋溢着海舍尔所说的激情与想象。而热情缺失这一问题曾困扰过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与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在作品《驯兽的逃逸》中,描述自己失去创造力的感受,这让他身陷创作的困境,“我每天苦苦思索,却只是徒然”。而在诗句中,叶芝也描述过自己当时的无力状态,“前行的阶梯已失去,我只能停留在原地”。
约瑟夫·本·哈拉夫塔曾有句名言,自造物神创造阶梯以来,人类就可以上下自如。于莫迪利安尼而言,他的阶梯由导师雅各布·马尔沙克为他而设,从此,他便穿行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即现在颇有名气的新学院大学),并成长为一名自由的思想者。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突破源于由感情与认知支持的创造性思维。在莫迪利安尼的生平中,他所感受到的最大温暖来自于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相比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米拉波——维克托·里凯特侯爵,自称“人类之友”(见作品《人类之友》),其子系法国大革命领导人之一,悲叹称“人类之友既非妻子之友,亦非亲子之友”。
在莫迪利安尼的工作习惯中,他非常重视共事的友谊。因此他并不沉溺于写作,而是会与许多合作者(大约有40位左右之多)共同研究。正如埃尔赫南·赫尔普曼所说:“这种合作正如一场乒乓球游戏,思想得以互相碰撞。就算没有得分,结束的时候也会令你感到愉快。”。
莫迪利安尼有着令人惊叹的科学才识,这与他具有敏锐的才智密不可分。他为一位得克萨斯听众这样解释如何理解经济学的混沌现象。
有三位专家(外科医生、工程师、经济学家)在一起争论:世界上哪种职业最古老?外科医生最先发言说,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从而创造了人类,因此,外科医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工程师说,在上帝创造人类之前,首先创造了世界,他将陆地和海水分割开来,因此,工程师是最古老的职业。经济学家则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是混沌的,而这个“混沌世界”是经济学家制造的,因此,经济学家才是最古老的职业。
莫迪利安尼在其著作《一个经济学家的冒险》(Adventures of an Economist,2001)中提供了有关其生活与工作的第一手资料。该著作中三个章节的标题依次为:“美国和我的故事”、“欧洲和我的金融之旅”、“意大利和我”,从标题就可以看到这是对作者生平的概括。莫迪利安尼长期致力于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发展和诠释凯恩斯经济学持续努力着——即使在其原创理论已不太流行的时候。在学习凯恩斯理论期间,他发现了持久性与稳定性,这使得他对古典经济学派产生质疑并发起攻击。这本充满睿智的个人传记追溯了莫迪利安尼本人的早期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重要研究成果。2003年9月25日,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在剑桥(马萨诸塞州)逝世,享年85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工作。莫迪利安尼要求火化遗体,将骨灰洒在大西洋好望角附近。身后除了妻子,他还留下两个儿子安德烈和塞尔吉奥,还有4个孙辈和3个重孙辈。
莫迪利安尼作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国际巨匠,却鲜有较系统的中文资料专门介绍其生平、经历及其论述。这一现状既与莫迪利安尼在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与莫大贡献不相称,也不利于国内经济学者、有关爱好者对莫迪利安尼及其凯恩斯经济学思想观点的深入了解。为了方便读者能更为全面地从莫迪利安尼的生平与生活背景理解其思想理论,以及弥补国内目前较多的综述类理论著作对莫迪利安尼经济学理论在视角或分析层面等方面存在的某些缺失,此次由华夏出版社主持的对本书的译著工作便具有了这样不平凡的意义。
本人在翻译过程中有这样三点体会。首先,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阅读本书。这是一本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与爱好者所撰写的科学性读物,篇幅有限而涉及的理论较多,故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总结性介绍的方法,以及结合公式或方程的推演说明所进行的阐释性介绍,因此难以一目十行地在短时间内理解全书。其次,需要以借鉴的态度来看待本书中的诸多理论与观点。学术本身所具有的争辩性质,在本书中同样适用。尤其对于经济学领域中目前尚存在的争议性观点,本书作者从莫迪利安尼理论提出的分析视角仅仅是诸多相关视角之一,因此,不能忽略该视角独特性及其特殊贡献的同时,亦不能盲目认同。再次,需要以发展的态度来理解本书中介绍的莫迪利安尼理论。宏观经济学领域随时代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莫迪利安尼所追随的凯恩斯经济学本身也经历了不断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尤其在发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无论凯恩斯理论的追随者或批判者,都势将对之进行进一步吸收与批判的再理解,从而推动该领域新一轮的发展进程。
本书翻译工作能得以顺利完成,除了参译人员的辛苦工作,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包括国家行政学院的王敏先生与人民大学的向茂玲女士,以及本书的责编李欣利先生,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由于译者知识结构与理解的局限性,如有误译或不足之处,还望读者谅解以及批评指正。衷心希望本书中译本能为读者的兴趣所及以及发展提供帮助。
译者
2009年11月16日于西南大学桃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