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轼/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泽泓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才华横溢,在诗、词、散文、书画、哲学等领域里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他的诗歌奔放灵动,逸态横生。他的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反对学术专制,他将儒、释、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开创了苏氏“蜀学”。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轼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主要介绍了苏轼的人生经历。

目录

一、文化巨子 坎坷平生

二、清远过峡 扶胥浴日

三、杖履罗浮 彻悟松风

四、一心利农 双桥便众

五、留景西湖 引水蒲涧

六、朝云伤逝 白鹤筑居

七、道出新会 途经高雷

八、洞酌掘泉 海南随遇

九、桄榔结庵 琼州兴教

十、养生有道 子野情深

十一、徐海北渡 兴廉赠砚

十二、六榕存匾 岭南遗爱

试读章节

说心里话,苏轼还是盼望离开岭南的。毕竟中原是他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当初他写信给程正辅,就说到对这里的风土气候多不习惯,也不愿意立身于此,他还为自己说话带上了当地口音而羞愧:“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驿羞。”绍圣二年(1095)九月十九日,宋哲宗大赦天下,谪降的官员也可以量移。苏轼得讯,立即致书程正辅打听消息,并希望得到程的帮助,说是“痴望量移稍北,不知可望否?”“庶几复得生见岭北江山矣?”但是苏轼估计错了,政坛上的敌人非得将包括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等在内的一帮元祐大臣置之死地。章悖的奏章要求“独元祐臣僚终身不徙”,元祐大臣不在赦免之列。苏轼得知情况后,断了北移想念,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立即调适了心态,自嘲自解地说:“某睹近事,已绝北归之望,然中心甚安之。未说妙理达观,但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见今全是一行脚僧,但吃些酒肉耳”。他随缘任运,说是过一天算一天,但并不是消极地过日子,而是竭力融人当地人民生活之中,并时时关心民生,在每一天的日常中寻访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苏轼是个热爱山水的人,他去过惠州附近的白水山、九龙潭、汤泉,出游附近州县,随处赋诗题刻。东坡汤泉位于罗浮山东趾,背靠白水山。苏轼在惠州时常“沐浴于汤泉,唏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并留下了《同正辅兄游白水山》诗,其中“一洗胸中九龙梦”铭刻在九龙潭的崖壁之上。苏轼对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素怀敬仰之心,对韩愈贬潮以后开发文化、为民驱鳄的事迹甚为感佩。至惠州两年前,他在扬州任上就欣然接受潮州知府王涤的请求,一气呵成写下了近千字的《潮州昌黎韩文公庙碑》。

苏轼游得多并且赋咏得多的,还是惠州西湖。早在他贬惠之前的北宋治平年间,惠州知州陈偁就着手整修西湖,使之成为一处可灌溉数万亩的水利工程,并在此建亭馆。苏轼到了惠州,寓惠两年多,“未尝一日忘湖山”,足迹遍及西湖的山山水水,以称绝一代的诗文,为惠州西湖润色,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湖山烟水之美,藉坡公题咏之。”苏轼称赞“惠州山川秀邃”,特别钟情西湖的夜色:“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人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他写的《江月》诗五首。其一为: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这是题品惠州西湖风景最早的诗句,景色令人痴醉,而且联想到名闻天下的杭州西湖,从而使惠州西湖的名气大为提升。诗人刘克庄称“玉塔微澜”为“画所不到”,此后玉塔微澜成为西湖八景之一。栖禅寺僧希固在湖上筑堤架西新桥,并建飞阁,苏轼捐助并作诗记事。他的足迹所及,还有合江楼、嘉柘寺、鹤峰、钓潭、逍遥堂、罗浮道院,又有助筑苏堤、留题天庆观、修葺永福寺放生池、为潜珍阁撰铭并写金刚经文等行为。他的爱妾朝云葬于大圣塔前,所葬之处建了六如亭。惠州西湖著名景点中的鹤峰返照、苏堤玩月、玉塔微澜、六如禅悟、西新避暑,都与苏轼有直接关系。明人张萱的《惠州西湖歌》写道:“九州之内三西湖,真山真水真画图……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广州知州王敏仲是苏轼的好友。绍圣三年(1096)人粤以后,对苏轼多所照拂,每月都有馈赠问候,还有许多书信来往。王敏仲曾向苏轼请教施政问题,苏轼向他提出解决广州人饮水的方案。广州城地近江海交汇处,居民饮用水质受影响,只有少数官员和有钱有势者能够喝到越王井井水。一城人饮用的都是又咸又苦的水,很不卫生。特别是春夏之交,疾疫多作,更影响百姓健康,危及生命。苏轼把此事放在心上,南来经过广州,游城北白云山时注意到白云山蒲涧滴水岩,每日都有流之不竭的泉水。他提议说,白云山位置高,距城不过二十里,可以将其泉水引入城内。在滴水岩下作一个大石槽接水,接驳五管大竹,外面用麻绳缠住,涂上油漆,随地势高下一直引注入城中大石槽,再用大竹分引到城内各处小石槽,以便取用。全部工程不过使用一万多竿大竹,加上用葵茅遮盖,总共只费数百千钱。为着这一工程的长期保养,在循州(今龙川)置少许良田,岁入租课可得五七千左右,每年用这笔钱购买万竿大竹,作筏送到广州,以备抽换。同时在广州城内置一点房产,每天收取租金二百,作为抽换的基金,专门派遣几个兵匠巡视修葺。一城人民不论贫富,从此都可以饮用到甘凉的淡水。他说这个主意是从罗浮山道士邓守安那里听来的,盛赞邓守安在营建方面的才干。后来,获悉引水工程动工,苏轼又考虑到对这个关系每天民生的工程的日常检查维护,给王太守写信献策说,由于引水道长,日久难免会闭塞影响流通,一竿之塞,查起来就会波及百竿,要采取措施,在每根竹竿上钻一个绿豆大的小眼,以小竹针塞住,将小竹针抽出来就可以查验水的通塞。官府事先拿出一小笔钱,每年备有五十多根竹竿,就可备用于抽换壅塞之处,永不断流。这个想法,较之原来备用万根大竹又要节省得多了。为了不连累朋友,他还叫王敏仲别让人知道这是他出的主张。

P39-44

序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