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饭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弛//帅克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张弛和帅克主编的《北京饭局》中,30余位作家、文人齐聚一堂,引领文坛吃喝新风向,掀起又一轮大吃大喝新高潮!

该书是中国作家奋斗在美食第一线的直接体验,是美女作家、文学老男人的世俗生活浮世绘!

内容推荐

自古文人多食客。不大吃大喝的人是可耻的。吃饭并不重要,和谁吃饭才是最重要的!北京作家“人谱”,文人不再相轻,饭局成为文学的又一次狂欢!

在《北京饭局》一书中,中国作家集体出台,举办了一次文人食客们的饕餮大餐!张弛、艾丹、狗子、沈宏非、阿城、芒克、洪烛、杨葵、丁天、黄燎原、王小枪、孙睿、娜斯、虹影、春树、赵赵、赵波、大仙等联袂出场。

《北京饭局》由张弛和帅克主编。

目录

自古文人多食客(代序) 张弛

我们的北京饭局

90年代的作家饭局 张弛

我们的北京饭局 丁晓禾

天下不散的宴席——“黄门宴” 丁晓禾

精品小局 陈晓卿

张弛:我是“前饭局明星” 赵宽

艾丹:越喝大酒,越爱买单! 大仙

我从前的邻居,中国的“马龙·白兰度” 虹影

瞧,这些文人食客们!

张弛(西局局长)

饭局就是“人吃人”

我的烹饪节目

狗不理包子铺

钟楼湾31号的happy hour

孔乙己酒家

艾丹(东局局长)

北京作家的力量

作家艾丹芒克

艾丹小记狗子

狗子

拉萨的啤酒主义者

闭关

在天上喝

酒后失言

老味面馆

酒战士老弛

丁天

一碗卤煮

丁晓禾

饭局中的老男人们

大仙

不就吃个破饭吗?

对酒当哥哥很落魄

大局在老坛

疯吃店撤

黄燎原

失盐志

孙建国

北京酒局历险记

吃喝在别处——

杨葵

她不在,我去吃

素食者

吃喝在别处

诗人书商,画家饭馆

懦弱一派的茶道

焐店的夜游神

阿城

有些食品需要重吃

陈晓卿

平民食物的背影

年代标志菜

文艺下酒儿

贴一身五湖四海的膘

吃口热乎的

阿坚

荤到永远有限一点点

王小枪

关于吃的八个记忆片段

孙睿

滔后能乱什么

龙冬

我一直“哀姆憨格锐”

赵赛

我们的苍蝇酒馆

CBD的饕餮鬼

凌晨的饭局

最好的人生

下水主义

杨黎

北京的大与小

她们——,饭局另一道风景

虹影

如何火鸡,如何圣诞——他年的团圆夜,今年的团圆夜

春树

没有什么激昂得起来,也没有什么坠得下去

我在开普敦,留下许多情

把酒当歌,人生几何?

赵赵

饭大于局/162

赵波

葡萄的梦/165

在龙井的一个下午/167

两个城市,一样的郁闷/169

于一爽

万家灯火还有……酒/171

这回的通关时间有点儿长/174

冬子

青春冷面/182

让食物发出快乐的呻吟!

沈宏非

那一碗反清复明的头脑风爆/186

大闸蟹:从出味到入味和调味/190

娜斯

法餐之炫在甜品/192

自然主义+自由主义=沙拉主义/195

欲知中国事,先解中国味/197

拉丁魔幻饮食/198

独立精神VS商业潮流/200

乡愁百转/202

绿茶白饭清酒之化境/203

洪烛

业余美食家/205

新街口的新川面馆/208

新疆的甜蜜回忆/210

孟晖

凉拌牡丹/213

贵公子的蟹宴/217

莲子与樱桃的布丁/220

二毛

让美食发出快乐的呻吟/223

八爪鱼的八/227

骨头上的肉/229

饮食的行为艺术/232

钟宜霖

伦敦的美食主张/236

阿美

素而不淡/238

高星

红葡萄酒的香气在村里弥漫/242

苏莉

奶茶飘香/246

柳蒿芽/249

试读章节

精品小局

陈晓卿

北京人把张罗大家吃饭叫攒局。于是就有了生日局、相亲局、结婚局、年终局……等等名目繁多的北京市政府编制以外的“局”级单位。

夜空下,一干人推杯换盏,一般是为了联络感情,或是为了品尝美食,当然更不乏为了实现商业利益或权利交换的。然而,也有这么一类人,他们隔三差五就坐在一起,相互之间熟得已经不能再熟,吃饭、喝酒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他们甚至连饭菜也不在意,小破饭馆,几个简单的菜,喝着以俄罗斯总理命名的啤酒,相互用话语取暖。这种频繁密集的约会方式被我们称作“老男人局”。

老男人局的“总设计师”名叫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八年前,老六在西祠就是响当当的饭局召集人,在北京文化圈,老六也是著名的交际花,认识的人多,而且也能记得住名字单位以及生辰八字。这样的资历和内存,让他在北京饭局界如鱼得水。当然, “老男人局”以基本固定人数的形式出现也不过三四年时间,他们是一拨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人,各自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太多交集。列举几个吧:带三个表,杂志主笔,兴趣更多的在于写博客拍电影和卖T恤衫;老颓,做出版的,每天的时间基本放在喝茶、参禅和弹古琴上;王小山。网站主编,但我看他的职业是喝酒和抬杠;老罗,教育工作者,但实际上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位有很高品位的流行音乐鉴赏人士和未来的吉他乐手;闹闹,不知名的央视春晚导演,同时也是著名的星象学家;还有一个叫小强,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但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俄语,每次见面倒都听他说阿拉伯数字,他的主要工作是买过期杂志和背电话号码。

这十几个人凑到一起,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在生活里也用网名相互称呼。和他们熟悉了之后才知道,正是这些网名才让他们成为了“老男人局”的核心成员,也叫“常委”。在这儿没有网名,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为了套近乎,我也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召集人老六:“以后你们就叫我刘圻铭吧,也便于跟你们混起来方便。”老六看了看我,从已经严重漏风的牙缝里挤出了三个字:“你也配!”就这样,直到今天,我一直是这个圈子的外围成员。

在认识老男人之前,我业余饭局的百分之八十都和工作有关,话题也都集中在和电视以及相关的行业。认识他们之后,我一直不怎么敢说话,因为他们探讨的问题都过于玄妙。大到“2012年,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艘‘文化方舟’……”,小到“一个人被蚊子咬了,鼓了一个包,那么他的体重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个在电视台呆惯了的人,冷不丁听到这个,实在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帮闲得蛋疼的人真TM有文化啊!

好在这些人酒量都非常小,再高级的问题也就只能逻辑清晰地讨论半个小时,往往热菜还没上他们就醺醺然了。因此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坐在那里,一杯接一杯地喝酒,直到子夜时分由酒倌儿依次扶着出门,然后各自散去。老男人局选的馆子大都是深居北京胡同里的鸡毛小店,没有什么惊艳的菜,但也算可口。想想北京深灰色的城垣,黑黢黢的钟鼓楼隐约站立在远处,小胡同暖色的玻璃,罩裹着这么多宏大话题和终极思索,怎么不让人联想到西花厅当年不眠的灯光?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男人局人数开始越来越多,慢慢地每次都有陌生的面孔出现,比如三表总会带些女粉丝(他是著名的博客人)坐在旁边托腮凝视,弄得老男人们完全没心思吃饭。后来人数多得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老六为了记住饭局全部成员的姓名电话,不得不换了一个有更大内存的手机!去年一位老男人庆生,一共来了六七十人,席间已经出现了久违的客套的寒暄,以及“咱们得在一起做点事儿”这样的场面话儿,这哪像文化人干的事情啊?老六坐不住了,他认为必须改变这种情况,未来音乐人老罗则适时地提出了“精品小局”的概念。  所谓精品小局是从外语培训的精品小班发展而来的。要知道,北京的外语培训事业竞争异常激烈,因为生源紧张,原来七十人的教学计划只能招到二十人,为了掩饰这种尴尬,“精品小班”的说法开始出现。精品小班尽管收费上去了,但它给人的错觉相当于本科生的大课和MBA的小课的差别一样,少而精嘛——因为人数少所以自然精致精心。于是乎,老男人们原先动辄十几个人的大局每次只剩下五六个人。精品局自然有它的优点,大家交流起来没有障碍,偶尔还能掏掏心窝子说点体己的话。

于是,老六开始了新的尝试,每个周末,他挨个儿给大家打电话,把每个人哪天可能有空的日子标识在一张表格上,然后负责排班,并逐一通知每一个人具体的时间地点。当然,他是每一场都不能拉的,交际花嘛。这有点像领导开大会的时候,哪能不参加分组讨论呢?这样试行了不到三个月,我们倒没什么,老六崩溃了,因为往往我们只听到一次的故事他要听六遍。原先中途有人告退根本没影响,现在走俩人感觉塌了半边天了。更关键的是,原先的老男人局有像老六、小山、老罗这样的演员,也有小强、土摩托和我这样的观众。现在有时全是演员的精品局,大家全嚷嚷,真不知道该听谁的;遇到全是听众的,又都默不作声,竟无语凝噎……拧巴了。

昨天我跟老六说:“我看,这精品小局必须改回老男人局了。”局长大人听了,凝重地点点头:“好吧,回头我跟常委们商量一下。”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神情像极了我们街道二大妈,老人家就经常说:这事儿吧,我得跟我们居委会高层研究一下再定……

P10-12

序言

自古文人多食客

张 弛

现在能做的事情能聊的话题很少,似乎就剩下吃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我一直以为,所谓吃饭其实就是吃人,很少有人问今天吃什么,而是今天都谁呀。于是便打消了编食谱的想法,而是以饭局的名义,广揽八方食客。

早先有编一部食谱的想法。因为这些年几乎天天在外面胡’吃海塞,不编食谱,除了徒生赘肉并把身体搞垮外,就等于白混了。不但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那些朝夕相处的酒肉朋友。大家都是因为馋和无聊聚在一起,就算再不懂吃,时间久了也能悟出些道道。因为大家都信奉,一顿可口的饭菜,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就被无数顿饭菜改变过,所以也可以说至今还没形成。但我始终坚持,会吃固然重要,但能吃和爱吃才是最大幸福。一个人如果对吃不感兴趣了,那么他对世界上其它事物兴趣也不会太大,按北京人的话说,基本上算歇菜了。

文人谈吃,自古就有传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我的理解,这其中固然有文人的趣味因素,但最主要是因为人的口味。我觉得人能尝到的味道极为有限,无非是酸、甜、苦、辣、鲜、香、臭几种。就说鲜吧,据说人的舌头一次只能品出三至五种鲜味,所以吃三鲜饺子是恰当的。但北京前些年在鼓楼后面的一家饺子铺,以十二鲜饺子闻名。照上述理论,不管它的饺子馅多复杂,至少有七种鲜味被糟践了。但饺子铺的老板显然经营有道,他不但在客人点饺子之前给客人看和好的饺子馅——它通常都是盛在一个大盆里,而且肉菜虾蛋分明,还能将这十几种成分倒背如流,一顿普普通通的饺子,竟由此平添了几分表演性质。以往只有文人才具备这种功夫,只有文人才会编造和想像,以弥补自己感觉(包括口感)上的不足,文人菜也许就是这么来的。这正是文人食谱跟一般食谱的不同之处。一般食谱是教人如何烹饪的,而文人食谱展示的是画饼充饥的本事。此外,我一直认为,听文人谈吃比听他们谈文学谈人生更有意思。对很多文人而言,谈文学谈人生是他们的长项,但不幸的是,他们所谈的很少有对文学和人生的切实感悟,反而是为了用来蒙人并给自己遮丑。

谈吃就不同了,它相对比较纯粹,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学识修养,而不被种种假象所左右。好在这次赐稿的作家们都十分坦诚,我以前从没有想到,像我这种皮糙肉厚的人,居然会被谈吃的文学所打动。我本以为这些文字只要好玩好看,就令我心满意足了。另外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地方,是这本书中不同风格的文字搭配。组稿之前,我曾经设想过一个统一的食谱格式。但继尔一想,别说别人,这个要求在我自己这儿就做不到。所以最后干脆变成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了。因为每个作家都有他惯常的表达方式,整齐划一反而会显得很僵。稿子出来后,证实我的想法是对的,不同的文章凑起来真是热闹,大家七荤八素,有汤有水,有凉有热,正好凑成一桌大席。每道菜都有它的特点和故事,每道菜都有它的令人叫绝之处

当然,文章是新的,还加入了很多新的作者,铁打的饭局流水的食客,才是饭局本来面目,只是累了我们这些组局的。

谢谢大家,祝大家好胃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