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是神奇妙可畏的创作。诚如诗篇139篇14节中说的,“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杨腓力和保罗·班德医生一起,为我们揭开身体中所隐藏的神的宝贵信息和意念。
原来,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座使人迷乱的细胞动物园,它是由许多个别、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生命。阅读身体犹如阅读圣经,让我们更深认识上帝作为的奇妙,我们的受造绝非偶然;也更加肯定我们的自身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造物主赐给我们的每一个头发、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关节,作者透过细胞、肌肉、骨骼等微观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原来我们自身之内充满了创造的伟大。在书里跟随作者阅读身体,可以拓宽我们的属灵视野,也让我们更深明白保罗所说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一真理,我们的身体构造也象征了我们的所处的社会和团契,彼此相异,却是一体。
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座使人迷乱的细胞动物园,它是由许多个别、互不相同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生命。这也象征了我们的所处的社会和关系,彼此相异,却是一体。
《神的杰作》体现了班德医生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信仰.糅合了他长期服务麻风病患者的医学实践,并由杨腓力鼎力编撰而成,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身体是如何生动体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之奇妙,并揭示出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常事物中隐藏着的生命和信仰的答案——关于生命的重要原则,其实已经启示在我们身体之中。
《神的杰作》荣获1981年ECPA最富启发性书籍金牌奖(The ECPA Gold Medallion Award for the best Inspirational Book of 1981)。
01 肢体
我曾试着把地球想成是某种有机体,但这种揣摩总是行不通……一天晚上,开车经过美国新英格兰区南边多树的丘陵地带时,我又在想:假如不能把它比作一个有机体,它像什么呢?它会最像什么呢?就在那一刻,我想出来了:它最像一个单细胞。
——路易·汤姆士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活生生的细胞的情景。那时我年方二十一岁,正在英国李文斯顿大学参加热带卫生学的短期讲习班。我们在课堂上研究寄生虫,所用的标本都是死的,而我却巴望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阿米巴!一天清晨,在实验室尚未挤满学生之前,我偷偷溜进那座红砖的旧科学馆,手里捧着一杯才从科学馆旁边池塘里舀出来的池水。腐烂的叶子漂浮在混浊的水面上,一路散发着腐朽与死亡的气味。
等到我把一滴池水放上显微镜片时,整个宇宙在刹那间活转了过来——显微镜下出现了成千成百的微生物——这些纤细的单细胞晶球体,受到显微镜灯光热力的刺激,正在那儿不停地呼吸、伸展、左右游移着。我稍稍移动镜片,匆匆瞥过那些快速活动着的有机体,继续地寻找……啊哈!果然让我找到了一个阿米巴。原先肉眼勉强能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半透明的蓝色小片,显微镜却进一步显示出它内部的功能和作用。
这个阿米巴似乎在喃喃地告诉我们,它是所有生物中最基本、也最原始的一个细胞。它不知用了什么方法聚合成千上万个旋转的原子力量,产生了生命,使自己有别于其他任何最基本的无生物。它虽然只是一小撮胶液,却也能完全表现的一切基本功能——呼吸、消化、排泄、分泌,以及繁殖。它甚至可以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挪动自己——先把自己向前凸出一小块,然后像油滴在桌面上散开一样,毫不费力地朝前移动。这样不断地操作一两个小时以后,这颗湿嗒嗒的小不点竟也能移动三分之一英寸呢!
这个忙碌、悸动的小东西,使我第一次对生死的错综复杂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依我看,阿米巴正如一个全然自立的单元,带有强烈的求生欲与繁殖欲,这种体认引发了我日后探索生命细胞的兴趣。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仍在从事研究细胞的工作。唯一不同的,我是站在一个医生的立场,专门探讨人体内细胞分工合作的情形。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卡维尔城外,密西西比河畔的沼泽地,有我工作的麻风病院,这里我有自己的实验室。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再次趁着无人搅扰之前,赶到实验室去。整个房间里只有头上日光灯所发出低微的营营声打破满室的寂静。
但那个早晨我不是来研究阿米巴的,而是要来查看一只正在冬眠的白肤变色蝙蝠——它正在实验室冰箱中的一个盒子里睡大觉呢!我要用它来模拟人体对受伤和感染的反应。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提起来,打开双翼,让它呈十字形地平躺着。它的脸极像人脸,好似博物馆里陈列的枯干人头一样。我一直担心它会张开眼来对我尖叫,但它却毫无动静地继续沉睡着。
当我把它的翅膀放在显微镜下时,我好像找到一个钥匙孔,透过它,一个崭新的宇宙展现在我眼前。蝙蝠翅膀下变色的皮肤显得苍白而透明,我可以透过表皮直接看到输送血液的微血管,它们都在不停地搏动着。我把显微镜对准一条青蓝色的微血管,调整后我可以看见每一个血球在微血管里推挤、碰撞及冲刺的情形。其中数目最多的是红血球,它们个个都像平滑光亮的圆盘,中间凹进去好像油煎甜圈饼似的。每个红血球的大小和形状都一样,仿佛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压出来的。
但更有趣的是白血球,它们是生物体内抵挡外来侵略者的武装部队。它们的形状与阿米巴完全一样,也是一团臃肿、不定形的液体,当中有一粒深暗色的核心。它们先把身体收缩成像手指般的一根长条,然后就奋力向前游动。有时它们贴在静脉的管壁上蠕动;有时则悠哉悠哉地顺着血液漂浮;有时为了流过较细的微血管,白血球不得不拉长自己的体形挤过去,这时排在它后面的红血球,就会不耐烦地你顶我撞个没完。
看看这些白血球懒散的样子,你不禁会觉得,它们在巡察自己领土这件事上,实在显得太迟缓而缺乏效率了,那还能谈得上抵御外侮呢?不过,这只是在大敌未临之前。我试着不弄醒蝙蝠,同时用一支钢针刺透它的翅膀。当我戳破一条微血管时,马上好像警铃大响似的,受伤的微血管壁周围的肌肉细胞立刻全部紧缩,筑成一道堤防,不让宝贵的血液流失,同时血凝素也马上起来工作,防止血液流出皮肤表面。再过一会儿,负责打扫的细胞来了,很快地清除了所有的渣滓。而成群的纤维细胞,也就是体内的编织细胞,也都集合在伤口的四周开始工作。但最具戏剧性变化的还是那些无精打采的白血球,它们仿佛生有某种嗅觉似的(至今我们仍不知道它们是如何“感觉”到危险的),突然之间,所有在伤口附近的白血球,立刻停止漫无目的的游荡,好像猎犬看见兔子般,从各方全对准攻击的目标冲了过来。这时它们个个显出自己独特的变形本领,从血管壁重叠的细胞中,选择最直接的捷径,穿过肌肉挤向伤口。等它们一到,战争立刻开始了!
瑞士摄影家蓝纳·尼尔逊(Lennart Nilsson),一向以善于拍摄体内各种活动的放大照片闻名。他曾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白血球的防御战。远远望去,一个无定形的白血球很像科学怪谭里的主角“小不点”,它们朝着一群发光的绿霉球菌蹒跚冲去,顺着菌体的形状,用自己的身体把绿霉菌密密地盖了起来,仿佛用毯子罩住一具尸首一样。起初,这些菌体在白血球的包裹下,还能闪出惨淡的绿光,但因白血球含有带化学性炸药的颗粒,一旦罩住那些绿霉菌后,这些颗粒就炸裂开来,摧毁了所有的侵略者。只需三十秒到一分钟的时间,余下的就只是一个个发涨的白血球了。通常,白血球的任务都是带有自杀性的,战争的结果往往是自己也跟着捐躯。P5-9
古今中外,人类不断寻求一种超越此岸世界的精神生命,渴慕并孜孜以求地实践敬虔的道德生活方式,在笃信某种信念或理想的同时,以真实的生命将这种笃信彰显出来,落实在日常的经验世界之中。世界各个宗教或文化均对这种追求和实践提供了具体多样、颇具特色的路径。就中国传统语境而言,儒释道或修身达及内圣而外王,或退隐山林求成佛,或修炼己身以得道。而在缘起上同为东方宗教文明之一部分的基督宗教,自诞生以降,甚至在诞生之母腹的犹太教中,就开始回答人类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如何在罪恶、苦难、“空虚的空虚”(传道书)的人生之旅中陶造生命并臻至圣洁?两千年来,无论在东方世界,还是在西方(欧美)世界,大批陶造生命的圣人贤徒涌现出来,并留下卷帙浩繁的“陶造生命”类文库。旨在帮助人度过仅有的此生。
本丛书取名“陶造生命”,典出圣经,在圣经中耶和华神被勾画为一位陶匠,亲自用地上的尘土造成人形,把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使之成为有生命的活人(创世记2:7,参见诗篇2:9;以赛亚书45:9,64:8;耶利米书第18~19章;罗马书9:21)。贯穿基督教两千年历史的线索之一,从使徒教父、沙漠修士,到教改运动、奋兴运动,再到后现代的灵恩运动,除了信经、神学、教义、解经、礼仪等之外,就是如何在信心中塑造、更新、打磨出新的生命。基督教的“陶造生命”的本意在于,人生在世界上须破碎自我、重建自我,但凭借一己之肉身无法成就这种目标。基督教的陶造生命之路从否定人自身的意志而诉求超越的他者,透过先由外而内、后由内而外的路径达及成圣,活出生命的至美,形成别具一格的精神追求之旅。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之同时,正处在深刻的道德和信仰危机之中,活出一种真、善、美生命的样式是极难的事,生命的塑造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人们惊叹道德沦丧、道德滑坡,到90年代学界感叹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到人生的各种生命撕裂的悲剧:良知泯灭、自我和肉欲泛滥、解构一切的超越、媚俗和恶俗流行、金钱至上……我们如何在寻常的行卧起坐中显明出完美的生命品格面对未来而活在当下?这种难题迫使我们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之同时,关注并引介圣经中丰富的精神生命传统,以期帮助我们理解、完善、丰富自身的精神生命。
自利玛窦来华近四百年来,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之下,基督教文化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内在关系上说,研究和吸收基督教的思想和观念,离不开基督教文化的道德和精神品格;如果说前者是基督教的“体”,那么后者就为基督教之“用”,“体”要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地转化为“用”。从现代学术机制来说,引介基督教中的道德与精神遗产,已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21世纪之初,这种工作不仅可以弥补基督教在中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而且契合时代之需,回应时代对中国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本系列致力于推介当代东西方文化中关注生命问题的精品书籍。我们遴选的图书,都是以圣经文本为基础,并通过作者的深入解读,生发出有助于陶造人类的生命品格的好作品。实际上,这些书以活泼的语言、精辟的分析、生动的见证,已在东西方读者圈子中颇具声望,并产生出深远的影响,相信也定会赢得国内读者的喜爱。
本系列以“陶造生命”为关注点,为读者提供另外的生命视野,我们期待志同道合者一起吸纳赏鉴,并伴随21世纪中国文化进入“流着牛奶与蜜”的精神迦南美地。在这种上下探索的目标之下,我们大力邀请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资深学者在选题、翻译和述介上提供咨询意见。我们在此深深希望这种工作既可以拿来为我中华文化所用,也可以与中华文化相互激荡,开拓出21世纪中国崭新的精神生命风貌。 刘平博士
2009年1月于复旦大学宗教学系
杨腓力和班德医生用精彩绝伦、不可思议的表述,开启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双眼,让我们发现我们的身体竟然如此神奇地联结了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创造的奥秘如此的长阔高深!
——Amazon.com
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书……我们的身体总是被描述成我们美妙灵魂的丑陋禁锢。这本书却扭转了我们不平衡的旧观念,并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的理解身体之路。
——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
保罗·班德的这本书,充满了对受伤灵魂的人道主义反思,一如他的医生生涯,令人钦佩。
——理查德·塞尔泽(Richard Seizer)
如果你期待别人说“你很了不起”的话,那么请读一读这本书。班德医生和杨腓力带我们探索我们的内在之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销售过百万,因为上百万的人都需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奇妙意念下的奇妙创造。
——查尔斯·歇德(Charlie She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