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讲一遍的故事(霍桑短篇小说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霍桑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霍桑为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他强调作品应有超出一般性主题之处的哲理的深刻性,在写作手法上如上述的种种创新,都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立一帜。

本书为他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羽毛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地球的大灾难》、《牧师的黑面纱》、《海德茖医生的试验》、《威克菲尔德》、《会预言的画像》、《安迪考特和红十字》等经典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内容推荐

霍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表现的时代也不同。但他最偏爱的另一大主题是揭示人性之“恶”。他把抽象的“恶”当作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他看来,一切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犯罪现象等等的根源都不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当中,而存在于人性之“恶”。这一观点可以说基本来自加尔文教教义中“原罪”与“内在的堕落”等观念的影响。他认为要消灭外部世界的一切恶行,只有从人心做起,从扫除人之恶做起,声称:“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激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他偏好描写超自然的,怪诞的,恐怖的现象或阴暗反常的心理活动,借以挖掘那隐秘的“恶”。在作品中往往脱离社会条件去剖析人物的心理,一层层剥出“人人心中皆有的恶”来。难怪麦尔维尔认为,霍桑的最大功绩就在于描写“黑暗的伟大力量”,霍桑对人内心世界幽暗风景的刻画。

就说“小伙子布朗”这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吧。他受到魔鬼引诱,晚上出发去森林参加聚会,事前未向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爱妻透露行踪,可一到会场才发现许许多多平素他尊重爱戴的人——德高望重的牧师先生,虔诚慈祥的老教徒,美丽贞洁的少女,甚至心爱的妻子,都在这里与魔鬼欢聚一堂!而且在这里他还听到牧师披露了许多他不知道的正人君子们的隐秘罪行。上至总督及太太,下至他自己的爷爷及父亲,乡里乡邻,原来都那么虚伪,那么肮脏!那夜以后布朗变得沉默寡言,因为他认识到了人人心中皆有的罪恶。这种人之恶的意识,也正是作者苦心孤诣,想唤起读者注意的东西。

再如《牧师的黑面纱》中,一贯受村民爱戴的牧师,突然一天戴看块黑面纱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并且从此不肯除去这令人生畏的东西。“这黑纱横在他与世人之间,隔绝了愉快的人情和女人的爱悦,将他禁锢在最可悲的囹圄之中。”甚至到老到死,牧师也不肯摘下那块可恶的黑纱,还竭尽最后一口气斥责给他送终的人们:“瞧哇!你们个个脸上都有一块黑纱!”毋庸置疑,作者用黑纱象征的正是世人对自己丑恶灵魂的虚伪掩饰。

……

目录

羽毛头

胎记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拉帕契尼的女儿

罗杰·马尔文的葬礼

地球的大灾难

唯美的艺术家

牧师的黑面纱

欢乐山的五朔节花柱

海德茖医生的试验

威克菲尔德

会预言的画像

安迪考特和红十字

伊桑·布兰德

我的亲戚莫里诺斯少校

后记

试读章节

“迪肯,”雷格比老妈喊道,“给我的烟斗里点上火。”

老太婆说话的时候,烟斗在她嘴里,她往里面填满烟丝后把烟斗伸了出去,却没有弯下身在壁炉里将它点燃——那天早上。壁炉里根本没有火。可是,一声令下,烟斗里立刻就闪烁起强烈的红光。雷格比老妈的嘴里也冒出一股烟。那火从哪儿来,怎么就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点着了,我永远也弄不明白。

“好!”雷格比老妈点点头,“谢谢,迪肯!现在要扎稻草人了。随时待命,迪肯,没准儿我还需要你。”

这位好太太起得这样早(这会儿太阳几乎还没升起来),是为了扎一个稻草人,打算把它放在自己的那一小块玉米地里。现在是五月的最后一周,印第安玉米的小绿叶打着卷儿,刚从地里探出头来,乌鸦和鹩哥就已经发现了。她决定要做一个最活灵活现的稻草人。胜过以前做的任何一个,还要马上把它从头到脚一气呵成,这样,它当天早上就可以开始履行哨兵的职责了。雷格比老妈(每个人必定都听说过她)是新英格兰最有心眼儿、最有法力的女巫之一,能轻而易举地做成一个丑陋的稻草人,把牧师也吓一跳。可是今天,由于早上醒来时脾气难得的好,再加上那一袋烟草让她的心情温和畅快,她决定做一个精致漂亮、光鲜体面的稻草人,而不是狰狞讨厌的丑八怪。

“自家的玉米地几乎就在门前的台阶下面。我可不想在里面立个凶神恶煞,”雷格比老妈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喷出一口烟,“要是我乐意,我可以那样做。可是我厌倦了做带魔法的东西,就做些普通玩意儿吧,不再弄玄虚了,就算是变变花样。再说了,也没必要把方圆一英里的小孩儿们都吓坏了。虽然我是个女巫,这一点儿不假。”

于是,她打定主意,只要手头的材料齐备,这个稻草人就要尽可能体现出一位当代体面绅士的风采。也许还需要清点一下做成这东西的主要材料。

最重要的东西可能是根扫帚把,尽管它一点也不显眼。雷格比老妈曾经很多次骑着它在午夜腾空疾驰,现在它被用来做稻草人的脊椎了,或者,用个不太文绉绉的词儿,是脊梁骨。它的一只胳膊是只坏了的连枷,以前,古德曼·雷格比老爹就常常挥动它干活,他受不了老婆的烦缠,早已离开了尘世。另一只胳膊,如果我没弄错的话,是用一根搅拌布丁的棍子和一条断了的椅子横档做成的。在肘关节处松松散散地扎在一起。要说它的腿,右腿是一条锄头把,左腿是从柴火堆里拣出来的一根普普通通的杂色木棍。它的肺啊、胃啊那些内脏不过是一只塞满稻草的食品袋。这下子,稻草人的骨架和整个身体都做好了,除了它的头。它的头是一只有点蔫吧了的南瓜做成的,雷格比老妈在上面掏了两个洞作眼睛,还挖出一条狭缝作嘴巴,留了一个颜色发红的瘤疤在中间充作鼻子。这当真是一张令人肃然起敬的面孔。

“不管怎么说,我可是见过,有些人肩膀上长的脑袋还不如这个呢。”雷格比老妈说道,“有不少体面的绅士长着个南瓜脑壳,和我的稻草人一模一样。”

不过,眼下衣服成了这个“人”的关键问题。于是老太婆从挂钩上取下一件很旧的绛红色大衣,还是件伦敦造的呢。缝线、领口、口袋的翻盖、扣眼等处还残留着刺绣缝纫的痕迹。可是现在,很不幸。都褪色了。衣肘处打着补丁,下摆破成了碎布条儿,到处都磨损得稀薄。左胸口有一个圆洞,要么是一颗标志着贵族身份的星章被扯下来了,要么是以前穿这衣服的人有颗火热的心,将这里一层一层灼透,终于弄出了一个洞。邻居们传说这件华丽的大衣是魔鬼衣橱里的收藏,他寄放在雷格比老妈的小屋里,这样,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自己想大模大样地出现在总督先生的餐桌旁,就可以迅速披挂起来。和这件大衣配套的还有一件丝绒背心,尺寸大极了,当初,上面绣着像十月的枫叶一样火红绚烂的叶子,现在却几乎从丝绒面料上磨光了。还有一条深红色的马裤,曾经是法国总督路易斯伯格穿过的。它的膝部曾在法王路易十四宫前的阶下跪拜过。法国人将这些小衣物赏给了一个印第安巫师,他在一次森林舞会中用它们和老女巫换了一吉耳的烈酒。此外,雷格比老妈又拿出一双丝质长袜套在稻草人腿上,看上去像梦一样虚幻,两条腿倒是实实在在的两根木棍,透过长袜上的破洞,可怜兮兮、一览无余地摆在人眼前。最后,她把已故老公的假发戴在光秃秃的南瓜头上,又扣上一顶落满灰尘的三角帽,上面插着一只公鸡尾巴上最长的羽毛。

老太太将稻草人竖起来,立在她的小屋一角,看着它发黄的、和真人相仿的脸,还有翘在空中的、精致的小鼻子,咯咯地笑了起来。这个稻草人有点踌躇满志的神气,似乎在说:“来。看看我!”

“你真值得一看,这没的说!”雷格比老妈一边说,一边欣赏地看着自己的手工活儿。“自从当了女巫,我做过不少偶人,可我觉得这个最棒。当个稻草人实在太可惜。哦,等等,我要给烟斗里装点烟丝,然后把它扛出去放到玉米地里。”

装烟丝的时候,老太太还用近乎母爱的眼神看着墙角的稻草人。说真的,不知是因为碰巧,还是雷格比老妈的技术。或者干脆叫巫术起了作用,这个滑稽的稻草人身上委实不可思议地有了些人的灵气。它的打扮有些过火,穿着破破烂烂的华服,至于面容嘛,似乎要把黄色的脸缩成一个咧开嘴的傻笑——半是嘲弄,半是快活,满脸滑稽的表情,好像它明白自己要开开人类的玩笑。雷格比老妈越看心里越欢喜。

“迪肯,”她尖声叫道,“再给我的烟斗里点上火。”

话音刚落,就像刚才一样,马上有红色的火光在烟丝上亮了起来。她满满地吸了一口,又向前喷出去,喷向正努力透过布满灰尘的玻璃窗射进来的清晨的阳光。雷格比老妈总是喜欢品味从烟囱的某个特殊角落里取来的炭火点燃的烟丝。可是这烟囱的一角到底在哪里。还有,是谁从那里取来炭火,我可无从知晓,——只知道那个隐身仆从名叫迪肯。

“那边的偶人,”雷格比老妈想道,“真是件好玩意儿。如果整个夏天都站在玉米地里吓跑乌鸦和鹩哥,有点太可惜。它可以干点更好的事。可不是吗,在我们的森林女巫聚会上,逢到舞伴少的时候,我还和比它更丑的家伙跳过舞呢。要是我让它在一群满世界瞎忙的草包当中去撞撞运气,一试身手,那会怎样呢?”

老巫婆又吸了几口烟,笑了。

“他会在每个街道拐角遇到许多兄弟!”她继续思忖着,“嗯。我今天本来不想玩比点烟斗更高妙的把戏,可我是个女巫,以后可能也还是个女巫,这一点不用避讳。我要把我的稻草人变成一个真人,就算只是为了好玩!”

雷格比老妈一边自顾自地唠叨着,一边从嘴里取出烟斗。把它插进稻草人的南瓜脸上那个代表着同一部位的狭缝里去。

“喷啊,亲爱的,喷一口!”她说,“喷出来,我英俊的小伙子!你的命可全指望它呢!”P1-4

序言

17世纪早期,当一批清教徒乘坐着“五月花号”抵达美洲。并开始在那片黑土地上耕耘播种时,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日后为全世界瞩目的国度从此踏上了一步步繁荣兴旺的道路。而位于美国东北角,包括六个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佛蒙特、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的新英格兰,更是人杰地灵,它以自己肥沃的土地、火红的枫林、碧蓝如洗的天空和奔腾的河流孕育了美国早期的文明.成为“美国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理想主义者探索自然、自我及人类灵魂的摇篮。19世纪,新英格兰涌现出大批优秀文人。其中,有个特别善于讲故事的人,后来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他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心理小说的先驱。

霍桑于1804年的美国独立日,即7月4日,诞生在马萨诸塞州古老、闭塞、沉闷的小镇萨勒姆。这个没落世家是早期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清教徒家族,本姓为赫桑(Hathorne),但纳撒尼尔在大学时代自作主张给自己的姓氏里加了一个字母“W”,改为霍桑(Hawthome),以示与先祖有别。原因是他的五世祖约翰·赫桑据说是审判1692年萨勒姆驱巫案的三大法官之一,当时那件案子处死了许多被指控为“女巫”的妇女,审判残酷而荒谬,臭名昭著,对霍桑幼小的心灵和成人后的思想都产生了深深的伤痕和影响。霍桑改姓。一方面表示自己耻于为这样的祖先的后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除当时某个被处死“女巫”的丈夫对赫桑家族的诅咒。霍桑幼年十分不幸,四岁时,父亲出海,因热病死于加勒比海的苏里南岛。其后。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姐妹寄居在舅舅家中。九岁时又不慎因跌伤了腿而变得微跛。丧父之痛、令人自卑的足疾、寄人篱下,这种种遭遇使这个天性原本羞怯内向的孩子愈发孤独、自闭。长大后,在亲戚资助下霍桑进入缅因州的博多因学院,在大学里结识了不少日后成为名人的同学,如诗人朗费罗、作家霍雷肖·布雷奇,及后来成为第十四届总统并给了霍桑很大帮助的皮尔斯。毕业后霍桑又回到萨勒姆小镇.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离群索居,几乎终日与舅舅家和塞勒姆当地图书馆里的藏书作伴,那些书中有不少是关于巫术、传奇的。但同时。他也游历了整个新英格兰,默默地观察风土人情。来自阅读和旅行的精神给养无疑进一步丰富了他本来就很旺盛的想象力,对他天性中唯美、浪漫、内向、孤独、忧郁、喜欢独思冥想等特征起了明显的强化作用。幽居的生活方式、长期的沉思默想、茕茕孑立的个性,这些因素汇集在霍桑身上,使他的作品注定具备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偏爱表现主观世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象征意味强烈,对比奇异夸张,充满异常情节和神秘色彩。

霍桑一生创作颇丰,有七部长篇罗曼司(即传奇故事,还有两部未完成),七部短篇故事集,一部为皮尔斯做的传记,和大量游记、随笔。1841年,他加入爱默生等超验主义者办的乌托邦式的布鲁克农场,不久就退出。霍桑曾两度在塞勒姆海关任职,后来又因和老同学、做了总统的皮尔斯的私人关系而赴英国利物浦担任美驻英领事,晚年还曾在意大利侨居过一段时间。最终。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促使他回到祖国。1864年5月19日,在与老友皮尔斯的旅行途中,霍桑在新罕布什尔州普利茅斯的一家小旅店去世,5月23日葬入康科德睡谷公墓的作家角。这位美国文坛巨匠的一生,虽然屡遭起起落落,却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而后世对他的阅读,也代代传承,永无止息。

霍桑小说的主要创作思想根源是从小接受的宗教信仰和由此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霍桑出身于清教徒的家庭,清教教派在信仰方面十分虔诚,生活也非常严谨、清洁,每天都要祷告默想、反省自律、认罪悔改,他们对基督教信仰、上帝、《圣经》教义怀有深深的敬畏。这种思想渗透到他的作品中,使他的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涉及“罪”、“恶”、“救赎”等主题,代表作有《红字》、《牧师的黑面纱》、《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等。描写人性的阴暗面、剖析人的“内心”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这一点深受加尔文教关于人的“原罪”和“内在堕落”理论的影响。霍桑认为人在内心深处都是罪人,因此需要道德力量来改善人性,但人性中的罪却无法自洁、根除。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忏悔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并坦诚地面对自身的罪恶,完全将其暴露出来,从而得到拯救。但是。自幼持守的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与当时美国正处于向产业革命和物质社会转变过程中各种思潮迭起的种种冲突、矛盾在他思想心灵中引起极大的困惑和震撼。一方面,霍桑深受加尔文派宗教意识的控制,相信“原罪”和人性固有的恶;另一方面,身处人本主义、反对神权(特别是加尔文教派的“命定论”)思潮日渐高涨的社会大背景下,他又感受到加尔文教派的狂热、专横、虚伪,和清教派严禁享乐观点导致的过于严肃刻板的生活方式和生硬作风,这使他忍不住要抨击宗教律法的残酷无情、扼杀人性、虚伪矛盾。比如,在《欢乐山的五朔节花柱》中,他就质疑了清教徒严苛的生活模式。这种现实与理想、信念与怀疑的冲突,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击着霍桑,使他最终只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排遣内心的犹疑、焦虑:那就是竭力给自己的几乎每一部作品赋予某种寓意,让这些文字成为寓言,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解释、调和、剖析的矛盾、迷茫.以及对这一切的痛苦思索摆在读者面前,让他们去体味、感悟。

相对于广为人知的霍桑代表作《红字》,他的短篇小说因取材多样、情节各异、言微意长,更能多角度、多方面地反映他的小说艺术成就。它们不仅揭示沉重、深刻的罪恶,也时时反映对平淡、真实的生活的感悟。无论是描写故乡新英格兰的各种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还是人类独特而共有的内心世界,霍桑都善于也乐于通过不同类型的题材,来挖掘、探究、反映人性和人文意识形态。霍桑的不少短篇小说离奇诡异,在叙事手法上,是很能吊读者胃口的。它们吸引着读者一步步追到故事末了,但往往并不会看到自己预期的结局,却能深刻地感受到霍桑以作家特有的犀利笔锋揭示出的人类的“罪性”。霍桑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具有对“罪”的极为敏感的自省意识。如果没有这种自我省察,那么,霍桑笔下也就不会出现到死都不快乐的古德曼(《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或痛苦烦躁的鲁本(《罗杰·马尔文的葬礼》),还有穷尽毕生心血去寻找“不可饶恕的罪”的伊桑·布兰德(《伊桑·布兰德》)。霍桑是一个能进行持续不断奇异想象的作家,正是他那无比丰富瑰丽的想象,产生出许多优美的故事。语言中也充满贴切自然的比喻,常常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触动或启迪,时而沉浸于浪漫宁静,时而如被针刺,痛不可当。

然而,尽管作品别具特色,初涉文坛的霍桑却并不一帆风顺。1828年他自费付印的长篇小说《范肖》遭到冷遇,他很快将书收回并销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许多短篇也屡遭出版社的拒绝,直到1837年他将它们结集,定名为《重讲一遍的故事》,在布雷奇的帮助下出版,这才一炮走红,为他赢得了声誉。该文集收录了当时已发表的十八个短篇和小品,内含《牧师的黑面纱》、《大红宝石》、《威克菲尔德》、《温顺的男孩》等名篇。这个集子对霍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上面首次印有霍桑的署名,而且面世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他以后的写作生涯打开了一条通途。霍桑本人也对《重讲一遍的故事》充满喜爱之情。因他一直称自己为“新英格兰一个讲故事的人”,因此,这本选译本仍沿用了这个名字,以志对霍桑及他首次成功的纪念,也表达我们在重读大师经典之作时那种宁静的喜悦。需要说明的是,本选集所收录的,是从他的几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如《重讲一遍的故事》、《古屋青苔》及《雪影》中各自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并非当初霍桑的同名选集。

对于自己的短篇小说,霍桑自称为“因开在浓荫过盛处而颜色浅淡的花儿”,所幸花儿的品位从来不以色彩论高下——惟愿它们在更多读者中散发出醉人的清香。

译者

2009年6月3日

后记

初夏时节,这本霍桑短篇小说选集的译稿终于交到了出版社主编的手里。工作完成后的轻松和喜悦自不必说,更多的,是心里充满了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当然还是霍桑:他的伟大成就了后来的人。感谢弋舟,在初稿完成时,他以一个优秀小说家对文学作品敏锐的感受力提出了非常重要、中肯的修改意见;最后完稿时,又是他举重若轻地为这本集子选定了题目: 《重讲一遍的故事》。在如今这个心浮气躁,动辄以所谓“畅销”的文化快餐敷衍精神需求的时代,“重讲一遍”和“故事”,这两个词本身就足够古老、温馨、迷人,它们散发出的静谧神秘的气息,或可抚慰我们的疲惫和焦躁。书的封面设计也要感谢弋舟——他还是一位画家。感谢我的同事兼师长路东平教授,他热心地帮我解答一些问题。感谢兰州大学出版社的崔明社长及陈红升主任,他们的认可和肯定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地出版。感谢所有为此书付出辛勤工作的人。最后,我要深情并郑重地感谢我的母校兰州大学,我在她的怀抱里年复一年地得到滋养,谨以此书献给她的百年华诞。

雨珊

2009年6月3日于同在居

书评(媒体评论)

霍桑足以和莎士比亚一比高下,他是我们自己的莎士比亚。

——麦尔维尔

谁要寻找纳撒尼尔·霍桑独特的风格,在他别的作品和伤感的短篇小说里远比他的长篇小说里为多。

——博尔赫斯

霍桑的小说“属于艺术的最高层次,一种服从于非常崇高级别天才的艺术。”

——爱伦·坡

很多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是说之所以形成你马原今天的这种小说,究竟是谁影响了你?我脱口而出就是霍桑,我在开课的时候,讲“阅读大师”,我讲的第一个人也是露桑。

——马原

如果要我选出一位最喜爱的美国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霍桑。

——格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8: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