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从1996年至2008年12月间所写近两百篇文章中精选汇集成书的。书中所折射出的那种具有独立意识的深层思考,对人生的深度拷问,洞察社会的敏锐,以及敢于说真话,对“恶势力”、“不良风气”等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和抨击的勇气给读者以精神启迪,令人回味悠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小木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景贤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从1996年至2008年12月间所写近两百篇文章中精选汇集成书的。书中所折射出的那种具有独立意识的深层思考,对人生的深度拷问,洞察社会的敏锐,以及敢于说真话,对“恶势力”、“不良风气”等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和抨击的勇气给读者以精神启迪,令人回味悠长。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从1996年至2008年12月间所写近两百篇文章中精选汇集成书的。这些文章多在全国权威报刊发表过,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意识,自由精神和说真话、抒真情的良知与人格。内中《风筝》一文,最初发表于《新民晚报》。后来,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教学名篇佳作”,《学习报·阅读文库》、《状元阁· 网上高中读本》等50多家媒体、网站,与鲁迅、巴金、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散文,共同入选名家名篇或古今名篇。《蝗虫与神》,曾荣获《杂文选刊》2000年全国征文一等奖。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我所认识的叶景贤先生 卷一 我的小木屋 风筝 风筝之二 致一棵桃树 废墟上 套圈 火箭形景观灯 雾 看玩猴 我听八哥说人话 赏雪小记 街头所见 卖桃女 桥头飞雪 “红伤”风波 蚂蚁遇难记 鹦鹉又飞回来了 水底的天空 门卫的变迁 割草 三道门 我养石莲花 半斤月饼 我爱夏天 看游船 赏花小记 滚草坡 尺蠖与蚂蚁 喜鹊搬家 漫步田野 蝶飞瓜田 瓜农 白玉兰之死 卷二 渴望读到文史类薄本书 令人生敬的骨肉亲情——读林非散文《离别》兼及朱自清散文《背影》 诗人与月亮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若个是陶家 道德苛求的意义——读林非的散文《灵魂的震撼》 茫然 关于“灵与肉”的思考 人间有味是清欢 卷三 海南热带植物掠影 海南热带植物拾趣 谒张衡墓 我在天涯海角 石人山银项瀑布 俯视“连心锁” 走进殷墟 说沈园 重走牧童路 月湖观鱼 谒贾谊宅 京都奇遇二则 我在北戴河 卷四 观赏哈哈镜引起的联想 蝗虫与神 游戏规则 梦中遗书 官不修衙与官争修衙 哀鸟兽驯化 如果开放批评…… 杂感 卷五 路温舒的人权意识 曹摅的治世之道 周昌保护赵王的壮举 小议徐乐上书 董贤为什么自杀? 名垂青史召信臣 谈谈官匪一体的侯览 共赏妙文《钱神论》 谄媚高手殷仲文 重臣傅纬反腐遭杀 大祸临头与安之若素 德劭名高刘庭式 仁德皇后救苏轼 人性未泯王安礼 说说施全刺桧 谈谈吴潜遭政治诬陷的结局 王安石的官品与人品 帝王的长生梦 卷六 冲出深山成大业 ——纪念曹靖华先生逝世十九周年 忆蓝翎 夫人患了“乳腺癌” 我与吴德来 附录:曹靖华致苏金伞信札转入我手的经过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小木屋,状似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坐落在贫瘠荒凉的大山深处。确切地说,那是我租住的小木屋。它的主人,是山下一家猎户。官方禁止打猎后,小木屋便闲置起来。我看此山为世间罕有的“桃源”之地,就想将小木屋买下,屋主人坚持不卖,经协商由我长期租住。小木屋为木板、木柱、木梁、木条构成。为了防雨,屋顶敷有一层油毛毡。由于我每年都逃难似的离开都市,来小木屋居住,一住就是六七个月,小木屋就成了我的家外之家,成了我安度此生的一个世外之地。 小木屋地处海拔一千八百米。这里,林深鸟多,溪水潺潺,是一个没有暑热的清凉世界。我初来此地,举目四望,奇峰嵫岩,巍峨壁立,四面环山,势如围城,却没有卫兵把守,人们可以随意进出;也没有交通规则,人们可以自由行走。这么一个可贵的世外之地,竞被世人视为蛮荒而人迹罕至。去年,我在小木屋住了七个月,只见到四个人:一个采药老翁,一个捕蛇者,两个拾蘑菇的青年。这同我在都市里,一睁眼就能见到千百人相比,真是太冷清,太孤独,太寂寞了。然而,我却贪恋这个没有卫兵的地方,我舍不了这近乎没有人烟的小木屋。 我生活在深山,晨迎朝霞,暮送夕阳。每天以落叶为薪,以野蔬为菜,自炊三餐,绿色饮食。游走在山坡之上,仰而望空长啸,俯而拾取野果。一无公务拖累,二无私事缠身,也没有人际纠葛,却有置身世外的愉悦。只觉得生存空间天高地阔,灵魂像放飞一样自由。宠辱皆忘,超然世外,看山听鸟,自得其乐。远离了尔虞我诈、贮妓藏歌的都市,就像远离了阎王殿,又像转生到另一个世界。我坐在小木屋,足不出户,即可欣赏高低不同、雄奇巍峨的山峰和杂花竞放、秀美似锦的山坡;躺在小木屋的木板床上,就能聆听喜鹊轻唱,斑鸠沉吟,还有鹦鹉的婉转,黄鹂的悠扬……山川旷野的诗意图景,天籁鸟鸣的和谐共存,令我心领神会,茅塞顿开:巍峨山峰,因多姿而雄奇;漫山杂花,因多彩而秀美:群鸟争鸣,因多声而动听。从而,宇宙人问,才因多姿多彩多声而和谐繁华。我想,如若山峰一姿,杂花一朵,鸟声一种,哪里会有雄奇、秀美和动听?哪里会有宇宙人问的和谐繁华?那将是一个多么枯燥乏味而又萧条可怕的世界!不幸,这样的世界,我们曾经有过。我人在深山,身临其境,才有了这么一点感悟。其实,我们的四肢和五官,就蕴含着这些深刻道理。比如:我们的双手,五指有长短,才造就无所不能的妙手;眉眼成高低,才拥有如花似玉的容颜。可悲可叹的是,古往今来,香车宝马之辈,对这些身边的道理,却往往视而不见。兴许他们为了一己之私,心怀叵测,佯作不知吧。 万物齐一,天人相通。回望历史,自然规律,世进潮流,没人能够阻挡。人类社会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朝着回归自然的多元方向,日新月异,迅猛演进。君不见,繁荣富裕之乡,必是自由发展之地。我坚信,只要人类不堕落为弱智动物,社会就决不会愚蠢地供奉山峰一姿,杂花一朵,声音一种。 这是小木屋给我的智慧…… P2-3 序言 说起为《我的小木屋》一书作序,实属一种缘分。那是2007年12月的某一天,我的老师林非先生嘱我为叶景贤先生的新作《我的小木屋》写一篇序言,由于我与叶先生素未谋面,而叶先生又是一位长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势必会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当时我多少是有一些顾虑的,毕竟序言不同于散文作品,凭个人的感情抒发是远远不够的。一篇好的序言应该是建立在对作者其人、其文进行全面了解基础上的客观真实评价,更是需要作序者与作者之间有一种绵长的知音之感,否则,是很难写好的。 但当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景贤先生《我的小木屋》全部书稿之后,心中的这种顾虑便彻底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被书中所散发出的那种真诚、善良、朴实的情感深深激荡,尤其是《我的小木屋》一书中所折射出的那种具有独立意识的深层思考,对人生的深度拷问,洞察社会的敏锐,以及敢于说真话,对“恶势力”、“不良风气”等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和抨击的勇气,让我不禁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人心生敬意。纵观时下社会环境中,真正能称得上好书的却少之又少,而能够给人以教益、育人以高贵品质、敢于发出真的声音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无疑,叶先生的《我的小木屋》一书是属于此种类型的佳作。他那爱憎分明的题材,极具韵味的哲思风格,渗入到时代发展的方方面面;更是以沾满感情的笔触深入社会,生活,家庭,个人,通过对现实人生、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现象的思考和批判,给读者以精神启迪,令人回味悠长。 孔子曰:“思无邪”,强调的便是文学作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而这也正是叶景贤先生的《我的小木屋》一书为文的风格所在,丝毫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主观臆断之嫌,这在当下的散文杂文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我的小木屋》、《风筝》等散文,是叶景贤先生的名篇,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学者、散文家林非先生在给作者的信中曾对《我的小木屋》高度评价:“行文华美,思想深沉……”我本人也非常认同林非先生这一观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以此来看叶先生的《我的小木屋》一文,倾注感情的思想片段犹如雪花一样,从那深山中孤独的小木屋里散发开来,带着心的芳香,这岂不是文章的“精魂”、人生的润雨吗? 《风筝之二》一文,运用隐喻的笔法,透过风筝的可悲,深度剖析了现实社会中绵亘几千年的奴性,深刻反思了专制统治对人的蹂躏和侵害,充满深沉的忧患意识,极具启迪意义。《致一棵桃树》则是通过对生长在残暴猎人洞穴旁一棵虚伪桃树的质问,对社会上一些献媚者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真是写尽了人间百态,发人深省。这种勇气,这份执着,不由得让我想起李大钊先生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一名言。虽然这本浸润着叶先生70多年来对生活、生命、人生真实思考和探索的集子,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浪漫的小资情怀,但这位坚实地行走在大地上的“西西弗”,却以笔为旗,发出了唤醒社会良知的呼声,真是难能可贵,令人敬重。 透过一行行铿锵有力的文字,此时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凝目远眺、静坐深思、灯下疾书的身影。我想,若不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若不是对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谁又愿意放弃安逸的生活而与社会不合理的现象进行顽强的抗争呢?此刻,翻阅手中沉甸甸的书稿,仿佛已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与一位相交多年的挚友促膝谈心,顿时,一股强烈的共鸣和知音之感在我的心中迅速升腾开来,也正是这种共鸣和知音之感让我对叶先生其人其文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了我的敬意。最后我由衷地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小木屋》一书能够给更多读者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抚慰,让我们一起感谢叶景贤先生吧! 后记 《我的小木屋》的编选,始于2007年初,付梓之前,又编人了几篇新作,并对某些篇章进行了一点修饰及补正。所选文章,多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过。按照文章内容与体例,大体分类,编为六卷。考虑到《曹靖华致苏金伞信札转入我手的经过》一文,是一段文坛佳话,其信札也有史料价值,故将此文编人附录中。二位前辈均已作古,此举也含有我对先贤追怀之意。 本书在编选过程中,受到林非先生(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鲁枢元先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的特别关注。林非先生还对某些篇章的取舍,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意见。先生原打算为小著写序,因健康不济,嘱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散文世界》杂志主编苏伟先生担当此任。据苏先生说,林非先生对他为小著写的序言,曾字斟句酌,亲自审定。林非先生对小著出版如此看重,令我十分感动。鲁枢元先生在新学年开学之初,在教学与科研诸事缠身,忙上加忙的情况下,抽出宝贵时间,放弃休息,细心批阅小著,并为小著书写了使我深受教益的序言,深情厚谊,当永志不忘。平顶山市第九中学资深高级教师王秀平先生,为小著的编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还在教务繁忙中,为小著书写了序言。 《中国文化报》续鸿明先生,曾为小著的出版给予了热忱的帮助。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周百义先生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刘学明社长及尹志勇副社长。他们关注文学事业的繁荣,重视散文图书的出版,对小著的问世,给予厚爱与支持。这在文学遭冷落的今天,就显得尤为可贵。负责编辑秦文剑、高毫林先生为小著的编定,付出了令我万分感激的心血。美术编辑,校对,也都为小著的面世,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当小著即将与读者见面之际,我对上述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小著出版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