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老总总是日理万机,管理者总是事务缠身,员工总是加班加点。据统计,我国企业人均工作时间每年要比荷兰人至少多1000小时,而企业人均单位时间内创造的财富,还不到最高值国家的1/6。
企业效率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不按流程做事。流程是规范做事的程序,如果不按流程做事,例外情况频发,大家就都变成了救火队员,时时处理突发情况,自然不会高效。
本书提供了标准化、趋同法、混同法、乌龟法则等58把将效率翻番的金钥匙,帮你成功运用流程导向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与员工,最终实现企业的利滚利和员工的生活自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事的科学(细节与流程)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龚其国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企业老总总是日理万机,管理者总是事务缠身,员工总是加班加点。据统计,我国企业人均工作时间每年要比荷兰人至少多1000小时,而企业人均单位时间内创造的财富,还不到最高值国家的1/6。 企业效率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不按流程做事。流程是规范做事的程序,如果不按流程做事,例外情况频发,大家就都变成了救火队员,时时处理突发情况,自然不会高效。 本书提供了标准化、趋同法、混同法、乌龟法则等58把将效率翻番的金钥匙,帮你成功运用流程导向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与员工,最终实现企业的利滚利和员工的生活自由! 内容推荐 您知道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的差距吗?差距之大可能让您感到吃惊。本书力图向您阐释这其中的秘密,通过科学做事之法、正确执行之术,让您明白企业成功之道——关注细节,完善流程。本书开发了几个简单的游戏让您理解和实际感受本书阐述的基本规律。正确的做事方法很重要,其来源于科学的思维,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只要我们多思考,科学就伴随着我们。 目录 写给读者 推荐序 一年实践,感受质变 前言 萧条管理学 引子 第一篇 明道 “利滚利”的科学思维 1 细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 管理者的观念:结果导向与流程导向 3 做事的流程:认识每一个细节 4 授人以渔:创新与模仿 5 观察流程:从老总到员工 6 管理中的科学精神:泰勒对诸葛 7 管理与科学的复利:企业壮大的秘密 8 思考的技术:如何解决复杂的问题 9 一切都是服务 10 办公室工作的革命 第二篇 求法 “利滚利”的基础:做事的规律 11 做事与排队 12 理发店的简单排队规律 13 复杂流程的简单排队法则 14 简单法则看沃尔玛成功之本 15 简单法则下的企业整体与细节 16 木桶法则:短板制约 17 变动性法则:移动的短板 18 变动性:破解刘永行的困惑 19 蝴蝶效应:变动惹的祸 20 差不多先生传 21 管理需要看得见的手 第三篇 优术 “利滚利”的方法:基于做事之法的经营之术 22 标准化:消除变动性 23 趋同法:流程均衡——消除木桶的短板 24 趋同法:分类——同类变化少 25 安全法则:防止变动之祸 26 混同法则:化解风险 27 地点混同:集散成池 28 产品混同:化多为少 29 提前期混同:既少又近 30 流程混同:延迟差异化——又多又快 31 洋快餐的秘诀:简单的法则 32 包子文化与汉堡文化 33 直销:为何不要分销商 34 阶段式改进:被动进步 第四篇 立势 “利滚利”的精神:持续改善 35 乌龟法则:卓越运营之根本 36 乌龟法则的忠实践行者:丰田 37 乌龟法则应用:5S——基础工作 38 乌龟法则应用:看板——暴露问题 39 乌龟法则应用:丰田DNA 40 乌龟法则应用:快速转换法 41 乌龟法则应用:自恸化,非自动化 42 乌龟法则应用:可视化 43 乌龟法则应用:持续改善——主动进步 44 灵活的工作场所:以变应变 45 质量观念:站在道德的高度 46 流程变动性——质量 47 关键细节的质量:多次检测 48 了解企业运营水平:30分钟足够 第五篇 战略 从细节到战略的思维 49 从战略到细节——平衡计分卡 50 每天的战略——从细节到战略 51 卓越的管理者是如何炼成的 52 榜样中国人:许振超 53 10年法则:婴儿打败巨人的战略 第六篇 素质 素质是效率的基本保证 54 国民素质:从交通说起 第七篇 游戏 游戏是简单的实验 55 变动性体验游戏 56 风险混同游戏 57 乌龟与兔子游戏 58 看板游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们中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和我们的教育导向很有关系,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考试就是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答案,知道标准答案越多,分数就越高。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无所不知,而学生最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就是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则会很失望,而且可能觉得老师的水平有问题。 应试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填鸭式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甚至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试教育模式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越有用。这种想法几乎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共识。这个前提看起来确实有道理,难道不是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越有用吗?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存在很多的反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06年将一名26岁的博士生孙飞,直接提拔成为教授级别的研究员,连破三格,跨过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直接被聘为研究员,创下了中国科学院的历史纪录。孙飞的功劳是在2005年7月1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25年来我国本土科学家的原创成果首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亮相。在生物物理所,像孙飞这样“小”有成就的博士生大有人在。26岁的博士生杨海涛,也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和《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分别发表了两篇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他们年纪轻轻,却已经挑起科研的大梁了。在2008年,甚至还出现了两位清华计算机系本科生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先例。这些在科研上做出了很大成绩的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知识比那些年长很多的教授更多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知识越多就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年轻人做出开创性的成果,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年轻时做出的贡献,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分别才34岁、30岁。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原型纳什也是因其22岁时在博士论文中做出的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而得奖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且知识也要丰富好多倍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后来很长的学术生涯中极少还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如果说“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的论断不成立,那么影响创新能力的究竟是什么呢?很显然,绝不是知识越少越具有创新能力。我们来看看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教育吧。 北欧国家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个别性和探索性。它们强调教育实践性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尽可能地把课堂搬出学校,凡是能在生活、生产现场进行的课程一律到现场去上,职业技术课自然不必说,即使是像历史、文艺、宗教这类观念性很强的课程往往也不例外,而且讲课的常常不是教师而是从事相应职业的人员,有时甚至根本没有人讲授,全凭学生自己摸索、领悟。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有座陈列出土古代海盗船的博物馆,一群小学生围着展品和说明文字又是抄写又是描画,他们在上历史课,回去后每人交一份参观报告。赫尔辛基一所中学开设了一门《杯子的故事》的综合性课程,这门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的选修课总共7周30个课时,要求学生先到生产企业了解生产玻璃杯需要哪些原料,这些原料如何采购,怎样降低和节约成本,了解生活中各式玻璃器皿的用途,参与杯子款式的设计,学习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流程、工艺及物理、化学原理;然后再到商业单位了解产品的运输、销售过程及价格的核定,出口报关的手续;最后再研究一旦杯子被打碎后如何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综合了包括物理、化学、经济、家政、环保、工艺美术和对外贸易在内各方面的知识,十分实用,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探究精神很有帮助。 韩国2003年在首尔开办了“和平花”另类学校,学校创始人之一金先生说:“我们不能再让孩子受公立学校那种死板的教育,但愿我们的学校能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块垫脚石。”学校里七年级学生裘都贤每天上午10点读英文版《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山羊和牧羊人》。裘都贤决定研究山羊,按照全面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这要涉及生物学、阅读、观测摩羯星座和前往当地农场观察活山羊。这个12岁的小男孩说:“我在这儿学得很开心,因为我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当今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的学校教育则很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项目。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进行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有多年美国生活经历的学者认为不要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国内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有些科学家,从其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来看并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 在美国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学生会学习到,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在美国的小学阶段没有考试,学生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15分钟的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在美国的某所小学里,一个中国人的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而在国内的小学,类似的锻炼机会是很少的。P19-21 序言 本书的第2版和读者见面了,从读者的反馈来看,本书的第1版阅读起来并不是很轻松,这与我的初衷相差较远。 写作本书的意愿源于当前的管理类图书市场,我把现在的管理类图书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严肃的教科书,理论性强,逻辑严密,需要花费心思学习;另一类就是纯粹的故事型,通俗易懂,缺乏理论性和思维方法。我希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通俗地讲解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我的设想是只要具有初中文化就可以看懂。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虽然本书所涉及的知识并不高深,但是要了解清楚却需要静下心来阅读,从前往后一步步推进才容易弄明白。 无论是教育还是读书,作为学生或者读者,大概都喜欢轻松愉快,有人说,管理书籍要一看便懂,一用就灵。因此对我来说,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者,满足学生和读者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不过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常说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的优势都体现在其核心竞争力上,而且关键的关键是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那么一看便懂的知识可否成为核心竞争力呢?很显然,大众轻松获得的知识很难说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样说来,读书时思考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越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期望读者能够打开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我的联系方式:gongqg@gu-cas.ac.cn;idea20080808@sina.com,博客:轻击爱迪尔思,http://blog.sina.com.cn/changeideas。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