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纪念馆的诉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编著的《红色纪念馆的诉说》通过介绍90个纪念馆的文物来展现一段段难忘的历史。读者细细品读这一段段历史,眼前就会浮现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风雨历程;静静仰望这一座座丰碑,耳畔就会响起革命先烈们长眠地下的无言诉说。

内容推荐

套书“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中人与事”统一用纪实报道的文体,分7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90年党史中7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和优秀人物。这些内容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红色纪念馆的诉说》就是该套书中的一卷。

《红色纪念馆的诉说》由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编著。

目录

◎题记/1

◎播撒“红花种子”的先驱——访李大钊纪念馆/3

◎拜谒“红楼”——访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7

◎工人觉醒在此时——访长辛店二七纪念馆/11

◎“劳工”的心声和新生——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15

◎七月寻根——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

◎红船光彩映春秋——访南湖革命纪念馆/23

◎第一部党章在这里诞生——访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25

◎走上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访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29

◎长洲岛上寻“黄埔”——访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33

◎千秋青史永留红——访方志敏纪念馆/37

◎踏访农运摇篮——访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42

◎黑土地上的英烈——访东北烈士纪念馆/46

◎雨花石的铭记——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51

◎亦刚亦柔杨靖宇——访杨靖宇纪念馆/55

◎小洋楼里拨乾坤——访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59

◎军旗升起的地方——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63

◎永恒的精神家园——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67

◎莫斯科郊外的追忆——访中共六大会址/71

◎红旗漫卷百色城——访百色起义纪念馆/75

◎古田光芒——访古田会议纪念馆/79

◎万泉河畔的传奇队伍——访红色娘子军纪念馆/83

◎永不消逝的电波——访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87

◎共和国的“故居”——访瑞金/91

◎撩开红色金融的记忆——访中国钱币博物馆/96

◎抚今追昔不忘国耻——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100

◎国歌从这里唱响——访黄浦剧场/104

◎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108

◎春到遵义——访遵义会议会址/112

◎红军飞夺泸定桥——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116

◎革命圣地的璀璨之光——访延安革命纪念馆/120

◎红旗漫卷西风——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124

◎华清池的枪声——访西安事变纪念馆/128

◎卢沟晓月月晓事——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32

◎奔向延安的“秘密交通站”——访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137

◎续写中华印刷的辉煌——访中国印刷博物馆/141

◎不能忘记的难史——访侵华目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45

◎钢刀插入敌胸膛——访铁道游击队纪念馆/149

◎太行浩气传千古——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153

◎丰碑永铸新四军——访新四军纪念馆/157

◎中国电影的革命征程——访中国电影博物馆/161

◎威震敌胆的乡村战——访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165

◎红岩圣地千秋业——访红岩革命纪念馆/169

◎留住白求恩——访白求恩纪念馆/174

◎芦苇荡中鱼水情——访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178

◎“淀上神兵”建奇功——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182

◎狼牙峻峰颂英名——访狼牙山纪念馆/186

◎将军头颅回人间——访赵尚志纪念馆/190

◎炸得鬼子魂飞散——访地雷战纪念馆/194

◎华南抗战一面旗——访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198

◎寥寥遗物说子荣——访杨子荣烈士纪念馆/202

◎~衣一物总关情——访辽沈战役纪念馆/206

◎石城胸前的“纪念章”——访梅园新村纪念馆/210

◎群山作证沂蒙情——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214

◎潜伏在妙峰山的情报站——访平西隋报交通联络站纪念馆/218

◎化作尘泥为中华——访董存瑞纪念馆/222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访西柏坡纪念馆/226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访淮海战役纪念馆/230

◎“陆战之王”的光荣历史——访中国坦克博物馆/234

◎再历平津战役——访平津战役纪念馆/237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访北京警察博物馆/240

◎解放全国的号角从这里吹响——访双清别墅/244

◎永葆本色“好八连”——访“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248

◎见证大海劲旅——访海军博物馆/252

◎降伏沙漠添绿洲——访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256

◎鸭绿江畔的诉说——访抗美援朝纪念馆/260

◎“一汽”见证中国汽车——访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纪念馆/264

◎小礼物展示大春秋——访国际友谊博物馆/268

◎东高地上“龙抬头”——访中华航天博物馆/272

◎清明再看航天魂——访东风革命烈士陵园/276

◎卫星的诉说一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示馆/280

◎不朽的“铁人精神”——访铁人王进喜纪念馆/284

◎永远的雷锋——访抚顺雷锋纪念馆/288

◎沙丘上的丰碑——访焦裕禄纪念馆/292

◎艰苦奋斗引天河——访红旗渠纪念馆/297

◎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访“大包干”纪念馆/301

◎魂系雪域高原——访孔繁森同志纪念馆/305

◎后记/309

试读章节

播撒“红花种子”的先驱——访李大钊纪念馆

1927年4月28日,反动军阀张作霖残酷地绞杀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和他的19位战友。为纪念这位播撒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红花种子”的先驱,在李大钊同志的故乡——河北省乐亭县修建丁二李大钊纪念馆。

一对茶盘是他立志报国的见证

在纪念馆的展柜里,摆放着一对木质漆茶盘,这对茶盘见证了李犬钊立志报国的苦苦追寻。

1913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加紧复辟称帝。作为热血青年的李大钊,忧神州之陆沉,疾民生之涂炭。这年冬,他怀着“去国徒深屈子恨一的心情,东渡日本,到东京早稻田大学求学。

一天,他在一所由日本皇家开办的“游就馆”(军事陈列馆)里看到许多中国的物品,那是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所谓“战利品”。他伫立在这些物品前,“睹物伤怀,徘徊不忍去”,告诫自己“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在回来的路上,他买下了一对日式茶盘,让它时时警醒自己,勿忘国耻,立志报国。

在异国他乡,李大钊不仅追求学业上的进步,更主要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就是在这对茶盘上,一杯清茶伴着李大钊读到了日文版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接触到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

1915年,当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季大钊忧心如焚,积极联络留日学生奋起反抗,被大家公推为文牍干事,负责起草通告。就是在这对茶盘旁,李大钊用六个昼夜写下了6000多字的《警告全国父老书》,号召全国人民要“举国一致,众志成城,保卫锦绣之山河”,并深刻揭露了袁世凯卖国贼的嘴脸。

李大钊在日留学三年,最大的收获是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毅然辍学归国。回国时,他带回了这对茶盘,作为今后从事革命事业的一种鞭策。

一副文如其人的对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纪念馆里保存着李大钊这副文如其人、透着铮铮铁骨的手书对联。

李大钊为何写下这副对联?

1916年8月,李大钊从日本归来到北京主办《晨钟报》。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想利用这块阵地唤醒更多的民众,但后来由于政客插手报纸,李大钊不肯向旧势力妥协,仅在报社工作了二十多天就愤然辞职。  离开《晨钟报》后,他依然为创造青春之中国大声疾呼。1916年9月,他所著的《青春》一文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这篇大气磅礴之文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这时,有位朋友慕名请他题写一副对联。李大钊想起明朝嘉靖年问进士杨继盛因参劾奸相严嵩被拘下狱,在临刑诗中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诗句。李大钊十分仰慕杨继盛的气节,于是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这以后,有人找李大钊写字,他也总喜欢写这十个字。

李大钊自辛亥革命以后,发表了500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哲学及指导革命运动的文章论著,给后人留下了多达100万字的精神遗产。

藤椅上坐着一位青年的良师益友

在纪念馆里摆放着一个来自李大钊故居的藤椅,这是李大钊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买的。这把藤椅是他春夏秋冬不变的座椅,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藤皮变黄,有的地方已经被磨断。在讲解员的描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一位诚朴谦和的长者坐在这张座椅上,和周围的一群青年人亲切交谈。

李大钊热爱青年,无论是在北大图书馆还是在家,经常有慕名前来求教的校内外青年。他耐心解答青年提出的问题,并在多方面伸出扶助之手。

一天,一位大学生到图书馆找到李大钊,要看一些代表新思想的书或文章,李大钊高兴地拿起登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青年》杂志给这位大学生,同时又向他推荐了几本马克思著作和一本列宁写的小册子。后来,这位大学生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1918年,青年毛泽东来到北平后,到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时,结识了李大钊。由于李大钊热诚帮助,使青年毛泽东深得教益。毛泽东在延安曾回忆说: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的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路上。

当时一些贫寒的学生还经常收到“无名氏”寄来的汇款单。这是谁寄的?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无名氏”就是李大钊。那时每年入学之初,有些穷学生因不能及时交学费需要找保人,热心的李大钊自然成了大家的保人。至今,在北京大学档案馆里还保存着当时李大钊为哲学系学生刘仁静缓交学费写的担保条。当时李大钊每月的薪水也不过120元,除了拿出大部分交党费、接济贫寒的青年学生,所剩不多,举家过着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校长蔡元培了解后,特意通知会计,发薪水时先把他的家庭日用扣下来,以免李夫人难为无米之炊。

在青年心目中,李大钊是他们最可信赖的良师益友。在当时的北大,有人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请学生们写出最崇敬的中外人物,李大钊被排在第9位,在他前面有列宁、孙中山等人。

墓碑土掩五十载

公葬李大钊是当时中共地下党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讲解员的讲解是从一块被埋在地下长达50多年的墓碑讲起的。

李大钊牺牲后,由于白色恐怖严重,李大钊的灵柩未能得到及时安葬,一直存放在宣武门外下斜街浙寺内。

1933年4月初,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携子女来北平料理李大钊的后事。当时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派人与她商量,决定将李大钊安葬在万安公墓,并举行隆重的公葬。为麻痹敌人,公葬由河北革命互济会出面操办。

4月22日清晨,浙寺里响起悲壮的哀乐,公祭开始了。灵堂正中摆放着李大钊的遗像,两侧摆满了各界送来的花圈、挽幛,吊唁的人流始终不断。傍晚,灵堂内由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及一些革命团体敬献的花圈、挽联格外引人注目。

4月23日早5时,浙寺周围已经汇聚了2000多名送葬的群众。随着一声“起灵了”,一口深红色的棺材抬了出来。送葬的队伍从浙寺出发,经菜市口进宣武门,沿途抛向空中的纸钱像漫天飞舞的白蝴蝶,五彩缤纷的革命传单不时撒向周围的群众。人们呼喊着“李大钊精神不死”、“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当队伍走到缸瓦市时,李大钊的灵柩上盖上了一面鲜红的党旗。

黄昏时分,灵柩到达西山万安公墓。这时,一辆骡车紧随其后,车上堆着一些破棉被。拿开遮盖物,人们惊讶地看到是一块刻有镰刀、锤头和红色五角星的墓碑,碑的正面是“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红色大字,碑的背面刻有300余字的碑文。这块墓碑是中共地下组织委托互济会雇车送来的,它代表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对先烈的一片崇敬之情。这块本应立于李大钊墓前的墓碑,迫于当时白色恐怖不能公开竖立,随李大钊的灵柩一同埋到了地下。50年后的1983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为李大钊修建陵园,这块埋在地下的墓碑才重见天日。

P3-6

序言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90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90年,是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90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策划、组织、编写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库》,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中国共产党建设90年》和《90年中人与事》三个系列,共18种作品近700万字。《文库》旨在从党史、党建和奋斗中的共产党人三种不同视角,反映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文库》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出版物。

为做好《文库》的组织编写工作,确保《文库》及时、高质量地出版,成立了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傅华和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史秋秋为主任的《文库》编委会。编委会组建伊始,就对《文库》的编写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和学术规范,强调书稿撰写要有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准确,既要体现近年来研究的新材料、新进展,又要有新视角、新观点,以确保《文库》的权威性、系统性和知识性,将《文库》打造成精品。《文库》的编写组织工作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我们聘请了党史、党建领域的著名学者张静如、姚桓、刘陈德分别担任《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中国共产党建设90~1z》、《90年中人与事》的首席专家,负责对具体选题、作者队伍、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进度把关,并负责最后统稿、定稿等工作。这三位首席专家既是组织者,又是作者中的一员。他们尽职尽责,不辞辛苦,付出了大量心血。各位作者在繁忙的教学或工作之余,认真研究,勤奋写作,保证了书稿的按时交付。《文库》或许还未臻完美,但确是作者潜心研究和深入思考的成果。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对《文库》的编辑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办公室不仅具体承担了《文库》的策划、组织、统筹协调等日常工作,还为《文库》的撰写和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北京出版集团领导和该集团人文社科图书出版事业部的编辑团队,为《文库》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文库》即将付梓之际,我们对上述单位的同志们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期望《文库》能够为党史知识和党建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普及发挥应有的作用,期待广大读者对《文库》给予批评指正。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库》编委会

2011年5月18日

后记

为纪念我们党90周年诞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库》。这套《90年中人与事》丛书荣列其中。它从多个角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诠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本丛书共分七册,其编著分工是:杨宝红、王晓方负责《中共决策与中国发展》,王晓方负责《共和国成长轨迹》,陈志远、李聪、袁瑛负责《掷地有声90言》,王新伟负责《我要入党》,齐士英负责《红色纪念馆的诉说》,丁兆丹负责《党的组织在基层》,林育栋、高维海负责《京华党建创新录》,李玲、李爽、王晓霞作了相应的辅助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为编著本丛书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其中的基本内容是我刊编辑、记者们创作编写的文章,少量内容由其他人士提供,在此特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由于出书时间紧迫,我们虽经努力,但在本丛书付印前仍未联系到书中个别文章的作者,谨请海涵,特致歉意。本丛书出版后,偏劳有关作者与杂志社联系,联系电话010-62262897。

再次深谢对本丛书的出版给予热情支持的单位和个人。

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

2011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