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须安放,重要的是走在路上!
2008-2010蚁族奋斗轨迹报告!
《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作者孙亚兰、唐运锋)记录的,是2008年到2010年间,在京的“蚁族”朋友的奋斗轨迹,《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旨在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为80后的朋友提供一个切实地参照。
愿80后的每个朋友,都能在本书里找到你无悔而坚实的前进步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 |
分类 | |
作者 | 孙亚兰//唐运锋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青春无须安放,重要的是走在路上! 2008-2010蚁族奋斗轨迹报告! 《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作者孙亚兰、唐运锋)记录的,是2008年到2010年间,在京的“蚁族”朋友的奋斗轨迹,《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旨在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为80后的朋友提供一个切实地参照。 愿80后的每个朋友,都能在本书里找到你无悔而坚实的前进步伐! 内容推荐 蚁族的未来究竟该怎么走? 是坚守在一线大城市,还是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 《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作者孙亚兰、唐运锋)记录的,是2008年到2010年间,在京的“蚁族”朋友的奋斗轨迹,《我们的未来--蚁族再调查》旨在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为80后的朋友提供一个切实地参照。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的工作 苦闷的青春 初次找工作 第一份工作 两年的奔波 我的路在哪里 追梦的女孩 夹在阴暗潮湿房间里的梦想 我要去支教 费尽周折调往“穷乡僻壤” 北京,我来了 换个离梦想最近的工作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亚运村的繁华 做保险的那一年 重新选择 人生方向的确定 第二章 我们的爱情 爱情依然只是理想 高楼里的蜗居 卑微而平凡的爱情理想 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吗 他在何处 感情开始让步于现实 一年间的爱情事故 当爱情和理想成为单选题 一个人的北京 爱情,是谁的爱情 爱,是两个人相互取暖 初到清河 为他来北京 再聚首 因为有你 为爱一起逃离 在北京的日子里 离开北京 “风景”不一定这里就好 等待 第三章 我们的蜗居 搬家,搬家,哪里才是家 二十来个人住同一间屋子 被二房东骗走了几千块 中介公司强行把厨房租出去 遭遇新邻居 先把现在的日子过踏实了 幸福是一种信念 那一年“我”想到了死 希望,就是坚持的理由 “要明天就要牺牲今天” 生活初现“繁荣”迹象 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回望两年的时间 亦庄的办公室兼宿舍 跟自己有关的也就一两条街道 2009年,是个转折 生活的滋味在哪 幸福不只跟钱有关 逃离到一个包容的城市 幸福不仅是从索取中得到的 人其实有很多事可以做 简单、真诚就可以幸福 第四章 我们的教育 当学习成为手段 北京也有这样的“山里人” 当“考”成为一种状态 “国考”的诱惑 如果可以不用上班 来北京,本身就是为了学习 简单的梦想 初为人母 拼命学习 小日子一步步慢慢走 生活的最大追求在于进步 孤独的“舞者” “求知”最初只是一种逃避 如果求知没有方向 奋斗才刚刚开始 第五章 我们的理财 穷人的资本游戏 唱歌的男孩 安“家”北京 股市探险夭折 初入金市 黄金游戏失利 生活的蜕变 再会萧欣 蜗居史各庄 应聘模特 为省钱大动脑筋 两个人的蜗居生活 关于买房的争执 花钱方式也可以成为分手的理由吗 尴尬的相遇 小城镇与大都市之间 浪漫重要还是现实重要 两年后的重逢 第六章 归属感和其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有暖气的冬天 有病网上查 放弃的治疗 医保与奋斗有关 混在北京 破碎的现实 遭遇失业 日子永远是琐碎的 穷日子也要当平常的日子过 大城市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实现梦想 拥挤的北京 仓促结婚 父母来访 回家 在北京游离的年轻人 搬“家”到香山 恋爱也许是为了不孤独 东拼西凑付首付 因怀孕而结婚 试读章节 如果说青春是绚烂多彩的,那么,对于80后一代人来说,这种青春一定停留在步入社会之前。当我们从大学里仓促毕业后,却发现,其实大学里的教育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优势。相反,大学生成为一个“高知低能”的代名词,不被社会和企业所容纳,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太多人在这种尴尬的现状中不断调整自己,靠着成功学中的道理来激励自己努力。如果说,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个别人中,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人正在艰难地度着这苦闷的青春,这或许并不是成功学所能够拯救的问题。 初次找工作 2008年,李娟从河南一所大学毕业,因为男朋友一直想来北京发展,所以,她决定和男朋友一起来北京试试,毕竟她也一直喜欢北京这样文化氛围的城市,于是,她把行李邮寄到男朋友在北京的一个亲戚家里。随后跟着男朋友来了北京。 看着北京宽敞而干净的街道,路上车水马龙,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李娟禁不住欣喜万分,她想着即将在这个城市开始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心里充满了幸福的憧憬。 李娟男朋友的亲戚在北苑家园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但是亲戚因为主要在上海那边做生意,所以这套房子就空了下来,出租出去又怕别人把房子损坏了,所以就让她男朋友暂时住着,说是等过一段时间把房子卖了,他们再出去租房子。这让李娟高兴了一阵,她觉得比起那些还在住地下室的朋友来说,自己还算是幸运的了,毕竟生活环境非常惬意。 一切安顿好之后,李娟开始着手找工作。她学的是中文,所以投了一些跟中文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往往都石沉大海。在家等了几天后,她坐不住了,她在网上查了一些招聘会的场次,便着手打算跑招聘会。 一个招聘会是在国展。等到她到国展的时候,里面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招聘的单位都很多,她也不知道要投哪一个,看到编辑、记者、文案、策划之类招聘职位的,她都投了简历。其中有个现场面试的单位,李娟过去试了一下,结果等到人家问她以前做过策划没有,李娟说:“没有,但是我在学校编过一些小品。”于是面试官给她现场设计了一个策划项目,让她当场做一个策划。李娟当时就觉得脑袋一下子大了,晕头转向,所以结结巴巴胡乱说了一个自己都觉得很拿不出手的方案,之后就见面试官笑了笑对她说:“嗯,你先回去等通知吧。”李娟红着脸跑了出来。 后来她看到有家单位的招聘台前队排得很长,她看了看是百度在招人,于是赶紧排队,等了好长时间,终于轮到李娟了。看到李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百度”的一位招聘人员礼貌地说:“不好意思,我们现在不招应届毕业生,等下次有机会了你再来投吧,谢谢关注百度。”李娟又无趣地走开了。一路看,一路投简历,除了一些保险公司和销售公司非常热情地邀请她去面试外,其他和自己专业相近的招聘方都只告诉李娟把简历给他们就行。转了一上午,简历也发完了,李娟疲惫地坐车回家了。 此时的李娟期待着尽快有单位打电话给她,但是又怕接到电话,她怕如果自己真的去了做不好怎么办。 第二天,倒是接到了两家公司的面试通知,但是这两家单位她实际上并不是很想去。囿于再没有别的单位的电话打过来,所以,她第三天精心打扮了一番,换上那套专门为面试而准备的衣服,光鲜地出门了。 经过一轮面试后,得到的结果还是“回去等通知”,就再也没了音讯。 之后,李娟又先后去过几场招聘会,面试了几次,遇到的公司都是小公司,本来一心想进大公司的她有些灰心。 这样参加招聘会、面试折腾了几乎一个月,工作的事情都还没有着落。看着大学同学在各地都渐渐安稳了下来,李娟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觉得只要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先手着,起码开始挣点钱再说。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李娟在网上开始“海投”简历,在网上的搜索栏里面,输入关键词,之后点击全选选项,把自己的简历一次发上百份,她觉得投了这么多,总有合适的了吧。 接下来的机会确实多了很多,但是打电话来的公司五花八门,总不能每一个都去面试吧,于是,她挑挑拣拣几乎每天去面试一个。 这样的日子,就像每天都有一个战斗一样,必须在战斗前给自己打气,否则自己都不相信能够应聘得上。刚开始几次面试的时候,李娟还谦虚地跟招聘方说自己需要再学习,却每每发现这样的面试结果往往导致结局比较悲壮。所以,她逼迫自己自信起来,起码要在面试官那里变得极为自信,即使通不过试用期女好歹也算是有个机会了。 终于,一个下午,正当李娟在网上修改简历的时候,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个文化公司,问她下周一能否过去上班。李娟高兴得语无伦次,说:“可以,可以,可以,那,谢谢,谢谢你啦,非常感谢,那就周一见!”挂掉电话后,李娟叫着男朋友一起去外面下馆子,庆祝了一番,为此她还买了身衣服,准备以成熟且充满活力的形象出现在新同事面前。 那个晚上,李娟和男朋友躺在阳台的地铺上,看着窗外的月亮,生活真好,她觉得眼前这一切似乎都是她的了。她都能想象数年后,会在这个城市的高楼内拥有自己的房子,每天晚上也会在看风景的看台上欣赏夜景。他们俩一起兴奋地憧憬着一切,渐渐进入梦乡。P3-6 序言 蚁族不是他者,我们都是蚁族。 2008年,正是自己事业的低潮期。那时,我短暂居住在了一个八人间的一个床位。 低潮期的停滞不前,使自己的一切都慢了下来。之前,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自顾自地一路向前奔,一路目不斜视地向前奔,而从来没有“环顾”或者“回顾”。突然发觉,这“慢”竟然给自己带来了观察别人的“闲情逸致”,我开始了从来没有的对舍友们和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 那是一个青春期的八人间,青春的一切躁动、一切美好、一切悲伤都在这里充溢。但不管是躁动、美好、悲伤,一切的呈现都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男人的铿锵有力,青春的铿锵有力,不屈的向上的铿锵有力。 这里,有考研的、有工作的,也有暂时失业的,但这是有着抑制不住的向上活力和激情的一群。 我突然有了记录的冲动,于是就有了关于一些现在叫做“蚁族”(当时大家延续用着“北漂”的称呼)的在京闯荡者的文字留存电脑。 当时根本谈不上什么采写计划,只是观察、记录,多以聊天或者旁听的形式。只是后来,朋友孙亚兰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我当时也没深想,这件事儿的意义在哪里。在孙亚兰的大力推动与参与下,故事的记录得到了延续。而就当我们大约记录到近百人的故事时,一系列的变动,使得经济基础再度决定了我们的“上层建筑”,这件事儿就搁了起来。 时过境迁,到了2009年年底2010年年初,社会对“蚁族”群体的集中关注,让我们想起了曾经的那些故事记录,想起了那近百张青春的脸一这里面多的是舍友,多的是舍友的朋友;这里面多的是朋友,多的是朋友的朋友。他们如今都在哪里?过得都好吗?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理想……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看着自己的师弟师妹小心翼翼进入社会的期望和不安,看着身边大学生新同事的努力与困惑,我和孙亚兰几乎同时想到:曾经访谈的兄弟姐妹,他们这几年的发展变迁,能给80后的大学生和即将步人社会的学子们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参照呢? 于是,重访工作,在我和孙亚兰的工作之余,开展了起来。 好在当年的故事主角多是朋友的朋友,虽然少数已经联系不上,但多数的朋友还是联系上了,不管是见面,还是电话,还是QQ,我们又开始了类似两年前的聊天。 本书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群“蚁族”朋友,在2008年到2010年间的奋斗轨迹,旨在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为80后提供一个切实的参照—— “蚁族”的未来究竟该怎么走? 后记 以上就是我们记录的“蚁族”朋友的故事。 林语堂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曾将部分采访手稿发给一个南方的朋友,一天夜里,她电话我说,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掉泪。我说,是不是我们与访谈者的情感距离没有把握好,写得太悲切,滥用了情怀?朋友说,不是,是“蚁族”们的坚忍执著的追求打动了她。 我想,这就是我们记录的初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伤痛和美丽,但每个时代、追求、奋斗,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探寻。是青春永恒不变的主题。伤痛,只是青春的一部分,伤痛下面,孕育的是那不屈的、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 “逃离北上广”,有人用“逃离”来描述“蚁族”朋友们的流向,实际上,青春,重要的是选择,自己人生意义的选择。自己人生意义呈现形式的选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没有“逃离”。有人用“无法安放”来形容“蚁族”朋友们的青春,我不知道,是否亦如我滥用了情怀,实际上,青春,只要走在路上.就是安放。 青春,每一个人的青春,永远是向上的、飞扬的;而理想,则是你选择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去飞翔。 祝福每一个80后的朋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