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大师很有智慧,常常有人向他请教,每次大师都能给出最好的解答。他有一个调皮的徒弟慧净,慧净看到每天有这么多人来找师父,心里想:“总有一天,我要想出个题目把师父考倒。”
有一天,他来到师父房里对师父说:“师父,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师父说:“请问。”于是他说:“如果我在一个玻璃瓶里塞了一只活的鸭子,我要怎样才能不把玻璃瓶打破,救出那只鸭子呢?”
听到这话后,师父没有回答。慧净想:“这下总算考倒师父了。”于是,他跟师父说:“师父,您先想想,我先告退了。”他刚跨出房门,师父突然大喊一声:“慧净!”慧净转过身问师父:“师父,有什么事吗?”只听到大师讲了一句话:“这只鸭子不是自己走进去的吗?”大师接着说:“慧净,我们人生下来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
大师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多职场人便如慧净一样,他们在职场上只会制造问题,甚至制造不可能发生的问题,还对这个问题沾沾自喜。像在这个例子里,鸭子不可能自己走进瓶子里,慧净却想出这个问题来,不就是自己制造问题吗?
许多问题起因于想太多
职场上有很多人和这位小徒弟一样,在打电话给客户之前就会想:“他会不会正在忙?”“他会不会拒绝我?”跟老板提建议前就先揣测:“老板会不会接受这个建议呢?”“我是不是要再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呢?”“我要不要回去完善之后再提交方案呢?”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源于心里想太多。在职场上,老板花钱聘请员工是让员工解决问题的,而非制造问题。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能解决多少问题,所以请随时思考:当工作上遇到挑战时,你到底是来解决问题,还是来制造问题的?
我们身边常会遇到一些善于制造问题的人,我管他们叫“好奇宝宝”,因为他们一碰到问题就会跑去问主管:“我这样做好吗?”向主管汇报或咨询意见绝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许多“好奇宝宝”专门制造许多问题、障碍,最后卡住的都是自己,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曾经有一位助理就是如此,他刚进公司时,每次碰到公事上不懂的情况就来问我。刚开始,我很高兴他把我当做可以咨询的对象,但时间一久,我就发现不对劲,例如我请他去营销部拿一份报告时,他会问我:“那个部门的人都很难缠,要是我拿不到那份报告怎么办?”
我的一位副总级的朋友也在职场上碰到许多“好奇宝宝”。每一次他要求工厂厂长出货时,厂长绝不会马上说“是”,而是反问他:“客户方面要求我们在这个时间出货吗?”“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老板你确定账款收得回来吗?”这些人没有先把自己职位上该完成的工作完成,反而先帮老板制造其他问题。
另外,有些人常在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递出辞呈,他们给的理由千篇一律:“公司没有制度。”反问他们需要怎样的制度,却听不到他们有任何实际措施,只是一味地指出问题。
问题制造者,不会补洞只会找洞跳
哈佛“教育改变领导小组”策划主持人华格纳(Tony Wagner)曾经提出未来职场最重要的七个能力。在这七个能力当中,第一个被提及的就是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批判思考,就是能够问对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很多人还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一看到问题就乐不可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问题,却忘了要解决问题,甚至延伸出更多的问题来。这些人从未想过要为公司贡献智慧、想出解决之道,就如同大师的那个小徒弟慧净,在还没有成为可以帮人解决问题的大师之前,就先挖掘问题,找洞给自己和别人跳进去。要不是大师看清楚其中的奥妙,慧净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找到了别人解答不出的题目呢。
工作中难免会有挑战,挑战中当然会有许多瓶颈出现,但这些瓶颈是否真是瓶颈,还是你挖掘、想象出来的问题呢?这就有赖于每个人的慧眼判断了。
P12-16
我在“正面思维锻炼”的课程中常常和学员提到一句话:“思维带来感觉,感觉产生行为,行为造成结果。,,现在你在职场上的表现就叫做结果,这个结果可能非常亮眼,你可能深受老板的倚赖重视,但也可能业绩岌岌可危,让你正在考虑要不要换个工作,这就是结果。
有过去,一般人的观念是:行为改变,结果就会改变。因此,职场人缺什么技能,就去学什么,并期待着结果会因此改变。但是不管怎样学习,通常过了三个月、半年后,职场人最后还是会回到原本的样子,而无法得到好结果,其关键就在于思维并没有改变。思维没有改变,行为就容易回到原来的状态,还是用原来的工作模式继续工作。
就如同有一句话: “过去的思维模式,造成现在的生活。”我现在在职场上所拥有的一切(我的结果),都是过去我的思维模式造就的。过去我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涯,就会造就现在自己在职场上的样子。所以,真正的改变是来自思维的改变,思维不同,行为自然会不同。
这本书中阐明了三十三个法则,每一则谈的都是思维的转变,而每一则最后的提醒也都是要告诉读者:
当你读完这本书时,或许会有许多的启发、想法,甚至是想要改变的冲动,但我建议你再看一遍。因为这本书不是你读完一遍、了解了就好的一本书,而是应该从中切实地体验到改变思维以及立即行动的重要性。我们都明白:“知道的太多,做的太少。”而且全世界最可怕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因为“知道”永远不等于“做到”。
所以,再看一遍时,请拿出纸笔做记录,例如我在职场上做到这个法则了吗?我确实领会了法则的精髓吗?并期待这三十三个观点,成为你未来职场上有益的帮手。
【作者序】──换上老板的脑袋
1.你负责“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2.“好用”的人比“有用”的人更吃得开
3.老板不是花钱让你来学习的
4.提升自己的“能见度”,照亮职业前景
5.联系方式不会帮你赚钱,人脉才会
6.别把公司当家庭,别把老板当家人
7.意义比义气更重要
8.别把“太敏感”当做“太委屈”
9.你可以有更好的理由起床
10.没有一种工作是“有趣”的,“乐子”都是自己找的
11.想改变事实,是最不切实际的想法
12.别在工作中“慢活”
13.不用抱怨不公平,这世界本来就不公平
14.工作是没有寒暑假的
15.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16.跳出“舒适圈”?不必了,放大它就好
17.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开始“销售”
18.职场里,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19.真实的职场,永远会分出赢家和输家
20.梦想不一定会让人成功,没梦想却注定一辈子平庸
21.规划不必死忠,善变才会成功
22.低调不是美德,而是妨碍进步的毒瘤
23.与其批评抱怨老板,不如学习他
24.别让“网络分身”伤害了职场本尊
25.开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开口
26.放大你的心机,就是放大你的未来
27.“垃圾桶”当久了,要干净也难
28.职场中没有“兼职”
29.做个善用“五感”的沟通高手
30.当你准备好,机会就消失了
31.“不油”才是职场常胜之道
32.重新定义工作的人,独赢
33.别怀疑,你就是自己最好的职场教练
【后记】——真正的改变来自思维,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
《发年终奖金给你的老板》是我的第四本书,也是我最有使命感的一本著作。
好多次在职场讲座中,发现现在年轻人对于职场的彷徨、对于未来的茫然,这些都让我忍不住思考:我可以帮上什么忙?从事培训工作十几年来,我不仅接触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也认识了更多别人眼中飞黄腾达的职场人,开始观察这些人像我一样能在职场发展比别人顺利的原因,这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发年终奖金给你的老板》一书中,你将看到许多职场的血泪故事,有些是我的亲身经历,有些来自我的学员、朋友,每一篇故事都让现今职场的真实面显得赤裸裸、血淋淋。当然,很多人会关心的是:“我可以做些什么?”因此,我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后都整理了方法,让这本书不只是职场观点的汇总,更是让你在职场一帆风顺的工具书。
有一次在台湾地区中部某知名大学演讲,一个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你的职业发展听起来总是比别人幸运?”我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发现我面试几乎没有失败过,不仅当过主管,还创业当了老板,这个历程在许多人眼中还真是幸运。当时,我回答这位学生我比别人幸运的关键是:“换上老板的脑袋。”
对一个用员工脑袋思考的人而言,看到的永远是老板可不可以帮我加薪,工作时间可不可以缩短,工作量可不可以减轻……只是,对老板而言,加薪意味着成本提高,工作时间缩短、工作量减轻就代表产能降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是阻碍职场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许多演讲的场合,我还看到许多人盲目且没效率的人脉经营模式,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联系方式不会帮你赚钱,人脉才会》(第五篇)。相信通过我的说明,你一定可以分辨什么是有效的人脉,进而在职场中用好人脉。
当人力银行高级主管离职,留下了她“太把老板当家人”的感叹时,我察觉到太多人也有这个毛病,所以提出了《别把公司当家庭,别把老板当家人》(第六篇)的观点。这篇文章的观点,可能会对一些读者产生不舒服的冲击,却也是我最真诚恳切的叮咛。
“我的主管要跳槽!我该不该跟着跳槽?”“我的家人、好友要创业,我该不该加入?”类似的问题最近也常被人问到。在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我该“挺”义气,还是忠于自己?在《意义比义气更重要》(第七篇)中,你将得到答案。
我写下《没有一种工作是“有趣的”,“乐子”都是自己找的》(第十篇),是因为我曾遇过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天资聪颖,理当比其他人更能在职场有所表现。翻开这种人洋洋洒洒的简历,说好听点叫“经验丰富”,实际上是全无经验累积。有几次面试到这样的年轻人,我都会忍不住问:“为什么换那么多的工作?”得到的答案不外乎“工作没有挑战性”、“工作没有成长的空间”、“前一个工作很无趣”这几种。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不仅让这些“才子”、“才女”们失去竞争力,也让他们的才华在跳槽中黯然无光。
这几年,台湾地区有大量的书籍在倡导“慢活”的概念,却也误导了许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因此,我写了《别在工作中“慢活”》(第十二篇),提醒年轻人在职场中唯有加快学习、加快成长、快速累积实力,才有机会在未来的日子轻松“慢活”。
我也观察到了许多人在职场中的痛苦,来自于过去励志书籍错误的观点,要人们跳出“舒适圈”,这样的观点让许多人视改变为畏途。事实上,改变没有那么痛苦,因此,我写下了《跳出舒适圈?不必了,放大它就好》(第十六篇),期望让您在职场中的改变可以更轻松。
《别让“网络分身”伤害了职场本尊》(第十二四篇)文章中,有许多人力资源主管面试时的秘密,更是许多人求职时没有注意、也不知道应该注意的网络使用规则。如果你最近正为求职所苦,你一定要注意这篇当中的观点。
《发年终奖金给你的老板》,不是要你处处为老板想,而是要你时时清楚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从求职、就职到辞职,从职员、主管到老板,只要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能清楚自己的定位,同时换上更清晰的脑袋,相信在职场竞争厮杀的环境中,都能无往不利。
你很勤快,却35岁了还在领25岁的薪水?你很老资格,但升职永远没有你的份?其实,职场从来就不是先到先得的游戏,关键是要找到别人升职加薪的秘诀。
工作中最大的委屈便是: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最大的苦恼不是老人倚老卖老、新人咄咄逼人,而是想要学习、进步,却不知从何开始,也不知道自己的贵人到底在哪里?
所以,你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山从来不会自己走掉,你要么爬过去,要么绕开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你每天都要有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除了提升自己的“含金量”,还要懂得与同事、领导和谐共处,甚至让老板心甘情愿地为你投资。
这都是职场里的血泪故事,观点独到,启发性强。这不只是职场观点的汇总,更是让你在职场一帆风顺的工具书。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并不是要你处处为老板想,而是要你时时清楚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换上更清晰的脑袋,这样,你才能在职场的竞争厮杀中,无往不利。
陈彦宏编著的《发年终奖金给你的老板》一书中,你将看到许多职场的血泪故事,有些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些来自作者的学员、朋友,每一篇故事都让现今职场的真实面显得赤裸裸、血淋淋。当然,很多人会关心的是:“我可以做些什么?”因此,作者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后都整理了方法,让这本书不只是职场观点的汇总,更是让你在职场一帆风顺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