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国演义》是一部反映辽、金、北宋三个王朝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的章回体的通俗历史小说。
《北三国演义》是老作家汤士安先生的又一新作,小说反映了九百年前在我国北方崛起的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为反抗辽朝残酷统治和奴役压迫,率领部众英勇起兵与辽朝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少胜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十几年的英勇奋战,取得了先灭辽,后灭北宋的重大胜利。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少数民族英雄完颜阿骨打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以军事家的气魄和智慧运筹帷幄,指挥一场场的战争,夺取一次次胜利。书中还描绘了金国的英雄形象,如宗翰、宗雄、宗干、宗尹等。
汤士安编著的《北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的历史小说,生动地反映了金、辽、北宋三国的兴衰败亡的历史演变过程。
《北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战争场面宏大,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其中既揭露辽天祚帝与宋徽宗腐朽没落,同时也赞扬了金国皇帝完颜阿骨达雄才大略和胆识气魄,以英雄的气魄横扫辽、宋。该书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
第一回 天祚帝驾临春捺钵 阿骨打抗旨罢歌舞
天刚拂晓,有十几骑就沿着混同江向东疾驰而来,在后面的人一边打马扬鞭,一边不时回头观看,好像怕有追兵追赶似的。北方正月的天气虽说时已立了春,仍很寒冷。大江冰冻,原野一片雪白。马跑在雪路上,得得的马蹄声音在黎明前的原野中特别响亮。又驰出十几里路,东方渐渐露出一抹朝霞,他们见后面没有追兵的动静,这才让马放慢脚步小跑着。借着霞光这些人的面目才显露出来。为首骑白马的彪形大汉,年在四十岁左右,身材魁伟,方脸盘,重眉下一双明如闪电的大眼,颏下留有短短黑髯,一脸英武之气。后面一个人三十多岁,与前者长相相似,也是方面大眼,只是没有黑胡须。第三个人黄色的长脸,四十多岁,一双圆眼睛,颏下有稀疏的胡须。后面十人都是侍从打扮,个个挎着腰刀,紧随前面三人前进。为首的不是别人,乃是后来创建金朝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后面跟着的是他的胞弟完颜吴乞买,第三位是被人称做“赛诸葛”的完颜希尹。他们三人是由何处来,为什么这么慌慌忙忙,天不亮就向东沿江奔走呢?这是因为完颜阿骨打在辽国皇帝行宫中,惹怒了辽天祚皇帝耶律延禧,欲令人杀他,他得到消息,为了脱身匆匆离开辽帝行宫,急急奔往女真族的基地。
当时聚居在东北的女真人,是受辽国的统治。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人的根据地在辽河上游的潢水流域,长期过着游牧与渔猎生活。唐太宗时归附唐朝,唐朝在契丹族活动地区设立松漠都督府,唐末,契丹族开始兴起,成为漠北的强大势力。后来耶律阿保机(872~926)脱颖而出,统一了契丹族内的八大部,建立了契丹国(后改为辽朝),自立为皇帝。辽建国后,不断发展势力,控制了东到大海,西到阿尔泰山,北到蒙古大漠南北、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的广大地区,统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各民族。现在辽传到第九帝耶律延禧——天祚帝。天祚帝继承辽国的习惯,实行捺钵制度。捺钵即皇帝的行宫,因为契丹民族是个游牧渔猎民族,虽建国二百来年,仍不改这种习俗,所以皇帝也不常在京城,随寒暑,逐水草,四时巡行在捺钵之中。辽初期,捺钵地点有些流动性,从辽兴宗、道宗以来,因为社会稳定,捺钵地点也分四季逐渐固定下来。春捺钵设在长春州附近的混同江、鸭子河泊;夏天捺钵设在永安山、拽剌山一带;秋捺钵设在庆州伏虎林;冬捺钵在潢、土二河间的广平淀。随着皇帝捺钵的巡行,辽朝的政治中心也跟着转移,不但皇帝侍卫随驾保护,南、北枢密院,中书省等官员都要随行。
天庆二年(1112年),大年刚过,辽天祚帝就来到了春捺钵地点混同江的鸭子河泊。按辽制,辽帝到捺钵,周围千里之内的诸属国、部落首领都要来参拜,并带来贺礼。此次天祚帝来春捺钵,辽朝早已通知各处头领。女真族部落首领、节度使乌雅束接到通知,本想亲来朝见,不巧这时患了重病,只好委托弟弟勃极烈完颜阿骨打代自己前往祝贺,同时命四弟完颜吴乞买和大将完颜希尹陪同前往。
完颜阿骨打是女真完颜部首领劾里钵的次子,汉名曼,从小就聪明,举止得体,气力过人,十多岁就是部落内有名的神箭手。有一次辽朝的使节来到女真完颜部催贡,酒足饭饱之后,正在院内与劾里钵谈论纳贡之事,忽见一群鸟儿由远处飞来,这时小阿骨打正手持弓箭在练习射箭,辽使想试试这虎头虎脑的孩子的箭术,就让他射鸟。阿骨打连发三箭,三只鸟都应弦落地。辽使惊佩不已。当着他父亲劾里钵的面,摸着阿骨打的头夸赞地说:“这孩子真是奇男啊!”阿骨打的箭不但射得准而且射得远。一次他参加纥石烈部一家的家宴,大家以射箭为乐,房前三百步外有一高冈,就以射高冈比试箭射得远近,十几个人箭都射出去了,都落入高冈以内,阿骨打不慌不忙手拉硬弓,只听弓弦响后,箭矢闪电般飞过了高冈,用步一量三百二十步,众人齐声喝彩。从此大家都称他为神箭手。 窝谋罕城城主反叛完颜部,劾里钵亲自去征讨,阿骨打随行。这年他二十三岁,是第一次参加战斗,窝谋罕城防卫甚严,劾里钵军抵城下,城上箭飞如雨,阿骨打临阵不惧,左手执盾牌,右手挥刀,纵马如飞到达城下,奋勇登城,杀退守城兵,活捉反叛的城主。后来劾里钵将一些重要事情交他去办,他都能办得很妥当,因此他父亲对他十分信任。
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年),腊醅、麻产叛乱。这时劾里钵已病故,新任女真族首领颇剌淑命乌雅束与阿骨打去平定叛乱。腊醅、麻产兄弟早在窝谋罕抗拒完颜部进行反叛之时,就乘乱与部众起来作乱,修建军营堡垒,招纳亡命之徒,聚众近千,抗拒完颜部。阿骨打探听到敌人城堡坚固,一时难以攻破,就与长兄乌雅束商议,要乌雅束佯攻腊醅、麻产城寨,自己率精骑去抄他老窝。乌雅束同意他的策略,便领兵去围直屋铠水的营寨。阿骨打率精骑三百从近路去腊醅、麻产的老家。腊醅、麻产没有防备,家中只留管家与二十多个奴仆。阿骨打骑兵一到就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俘虏,所有财产也抄掠一空,这才回兵与长兄乌雅束合兵进攻麻产营垒。腊醅弟兄得知家眷被俘,财产被掠,又见完颜部兵精马壮,攻城很紧,便失去守城信心,勉强支持到天黑,乘夜出寨突围而逃。阿骨打哪里肯舍,率兵追赶,追到一处芦苇荡将其活捉,当场杀死。平掉了叛贼,阿骨打立了战功,辽朝封他为详稳②。他的威名自此远近皆知,以后他在追击反叛的温都部跋忒、攻伐留可城、攻伐反辽的萧海里等征战中都立下功勋,同时也使女真部落联盟得到统一和巩固。辽乾统三年(1103年),其兄乌雅束继盈歌为女真军事部落联盟首领,他全力辅佐,那时他正在四十岁上下,成为乌雅束左膀右臂,联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领导成员,威望很高。
这次他奉长兄乌雅束之命与胞弟吴乞买和完颜希尹去混同江鸭子河泊参见辽朝天祚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已到这里两天了。鸭子河泊附近毡帐一座连着一座,绵延二三里。他们到这里的第二天上午,完颜阿骨打与辽在东北的各属国、各部落首领到御毡帐参拜天祚帝。天祚帝的御毡帐很阔大,能容数十人,毡帐壁上挂着厚厚的毛织毯,地下铺着厚厚的羊毛毡。天祚帝耶律延禧当年三十来岁,长脸尖下颏,两只眼睛习惯眯缝着看人。他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孙子,大康元年(1075年)生,六岁被封为梁王,加官太尉,兼任中书令,三年后进封燕国王。大安七年(1091年),总管南北枢密院事,加官尚书令,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乾统元年(1101年),道宗耶律洪基死,他奉遗诏在灵柩前继皇帝位,各大臣奉之尊号为天祚皇帝。
完颜阿骨打与众首领进入御毡帐,见耶律延禧与文妃坐于上,便依次向天祚帝跪拜,阿骨打跪拜后说:
“臣兄女真节度使乌雅束因病不能来亲自朝拜皇上,特遣臣代表他前来拜贺皇上驾临春捺钵,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说罢献上带来的东珠、貂皮等贺礼。
天祚帝见众首领来拜,又送来各种珍贵的礼物,心中欢喜,满脸堆笑,望着跪在地下的众首领说:
“卿等前来拜贺朕临春捺钵,忠心可鉴,今天过午朕设头鱼宴,欢庆新春,望卿等都来参加。”
众首领叩谢后离开御毡帐。
这是完颜阿骨打第一次见到耶律延禧,虽然他也封过自己官职,但一见到他心里就产生一种反感,想到辽朝多年来对女真族的残酷统治与压迫,他对这位皇帝不但不感恩,反生厌恶、仇恨。
天祚帝到春捺钵的主要活动就是捕鱼和捕鹅、雁,这时混同江与鸭子河泊还未开冻,只能将冰凿出一些大窟窿,网由冰窟窿下进水中捕鱼,这样捕上来的鱼叫头鱼。天祚帝就用这样捕上来的鱼设宴庆贺,叫头鱼宴。 头鱼宴于过午举行,地点设在一个特大的毡帐中。耶律延禧与文妃、萧妃坐在正中垫起的毡毯之上,前边放有一个短桌。各文武大臣与各属国、部落首领分坐东西,足有四五十人,每人面前都放上矮桌,有杯盘、刀叉、食箸,各桌上放上一樽酒,热气腾腾的炖鱼肉端上来,酒也都斟上了。天祚帝耶律延禧坐在上面望了一眼左右的人高声说:
“朕今天设头鱼宴,一敬天地,保我大辽今年五谷丰登。二敬诸神,保佑朕之臣民康泰,牛羊肥壮,四时安乐。朕与诸卿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庆祝渔猎成功!”
南北院的大臣、各属国与各部首领都立起身来,躬身高声祝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落座,拿起刀叉、筷子,先吃鱼,然后举起酒杯大口喝起来。辽朝的官员还显得斯文些,那些各属国、部落的头目,都是异族人,于是大口吃鱼,大口喝酒,开怀畅饮。
天祚帝心情非常愉悦,看着大家吃喝得很痛快,他觉得现在国泰民安,这么多属国、部落首领全来了,又送来那么多贵重礼物。特别令他高兴的是,这些礼品中还有五国部送来的三只海东青①。这海东青虽比一般鹰个头小,却是捕天鹅的能手。他真的有些心花怒放了。看着喝得起劲儿的各属国与各部落首领们,他那贪恋酒色的苍白瘦削的脸,也显得有些红润了,他高兴地大声说:
“今天诸卿与朕同庆头鱼捕得成功,你们各国与各部都是能歌善舞的,何不为朕歌舞一番,以助朕与诸卿酒兴。”
各属国、各部落的首领们,对辽朝的统治都非常不满,但因辽是大国,得罪不起。今见天祚帝命他们歌舞,又不敢违拗。有个属国首领首先在地下边舞边唱,其他属国和部落首领见有人已下去跳了,也跟着下地跳起来了。这些人在国内、部落内都是别人给他们跳让他们欣赏,现在他们给辽朝君臣跳呀、舞呀,别扭的心情可想而知,都强作笑颜,乱跳乱舞,毡帐内气氛倒也显得很是热烈。
P1-4
历史章回体小说《北三国演义》经过笔者几年来断断续续地写作,终于完成了。笔者为本书再现北宋、金、辽的“北三国”时期错综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景感到愉悦。
十年前笔者在创作《后金演义》的时候就酝酿写这部书。笔者当时潜心地学习和研究满族历史,了解到在1616年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今辽宁新宾赫图阿拉城建金国(史称后金)称汗之前,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就在今黑龙江阿城建立了大金国,继而起兵灭辽、灭北宋,占据淮河以北广大地区,与南宋划江而治,后于1235年为宋、蒙联军所灭,前后存在一百二十二年;再往前追溯,满族的先世——靺鞨族大祚荣在公元698年于今吉林敦化建立了渤海国,虽是唐朝属国,却很强盛,被称做“海东盛国”,存在二百二十九年后为辽朝所灭。这段历史的演变展示了满族的兴盛和融人中华民族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人物的业绩以及广大人民的勤劳勇敢在中国历史上也闪烁着璀璨的光辉。所以,笔者当时就计划在完成《后金演义》小说后,着手写《金辽战争演义》和《渤海国演义》,用这“三部曲”为弘扬这段历史过程及文化尽微薄之力。
笔者一面写《后金演义》,一面为写后两本书作准备,积极地收集有关资料,实地考察了金辽战争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古迹和古战场。进入21世纪,笔者已是古稀之年,在写小说的同时还负责编辑一本专业性的杂志,在社会上也有较多兼职,所以,《后金演义》出版后未能集中大段时间来专心致志写《金辽战争演义》。到2006年,笔者去深圳女儿家过春节,才静下心来写这部书,两个多月写了十万来字。回东北后,笔者将其中两章《首战宁江州》与《攻取黄龙府》交给报刊发表,借以征求意见。这两章发表后获得了读者的好评,这使笔者很受鼓舞,增强了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写金辽战争到后来就不能不牵涉到北宋,因为北宋派人来联合金共同灭辽,这一历史无法回避,笔者就决定写金辽宋在这期间的矛盾、纠葛与斗争。这部书,笔者每年春节到深圳写十几万字,于2009年末形成初稿,经过两个多月的修改,在2010年春定稿,同年夏又对后十回作了部分改动。虽然写作上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但从酝酿、收集资料并实地考擦、进行创作准备,到创作完成可谓“十年磨一剑”。
笔者写这部小说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始终把握三点:一是用章回体来写,并反映民族特色。笔者认为,通俗小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章回体是通俗小说较好的表现形式;同时,满族生活在北方,生产方式决定其粗犷和直率、勇猛和顽强,因此人物语言表达就不能“文诌诌”的,事件纠结也不能“计连计”,而应当反映民族特色。二是笔者不戏说,本着写历史小说“带着镣铐跳舞”的原则进行写作。笔者在写作中不胡编乱造些似是而非、离奇古怪的故事和情节,以历史真实为出发点,重要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都要符合历史事实,有些细节可以进行合理的虚构,使读者读完这部书,既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更能了解书中所描写的当时的历史情境,增加些历史知识,做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结合。三是公正对待民族关系。书中涉及许多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写作时一定要忠于历史,按史实描写,绝不能以民族偏见有意地倾向某一方,尽量做到公正、公允。
在本书写作期间,承蒙《辽宁传记文学》、《辽宁通俗文艺》、《抚顺矿工报》、“东北文艺网”等媒体进行选载或连载,评论家高兴瑶先生读过初稿还写出了评论文章。在此笔者对媒体与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在创作过程中,笔者阅读了许多史籍与资料,这些史籍与资料是笔者创作的史实根据。由于史籍与资料较多,在这里难以一一列举,就此谨向那些作者和提供资料的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笔者的儿子汤黎虹、女儿汤晓翠都积极而热心地支持笔者创作本书,他们为笔者收集资料,帮笔者谋篇,连夜打字。在本书即将面世时,回顾他们的辛劳,笔者不能不为之感动。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笔者还得到刘卫、李伟及其公司的小许等人的帮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花费了很多心血。在这里笔者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名字为《北三国演义》,是采纳汤黎虹与程奎的建议。原先书名拟为《金辽战争演义》,因书中描写了北宋参与灭辽和金灭北宋等故事,这个书名不能概括全书内容,也曾想叫《金辽宋演义》,又由于本书只写了北宋,没有写金与南宋的内容,这个书名也不合适,全书只写了北方三国的矛盾、斗争与结局,故定名谓《北三国演义》较为恰当,故定名。
由于笔者对“北三国”这段历史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研究得不深,对一些人物把握得还不够准,以及文艺创作手法有限,书中一定会有许多缺点、差错,诚望读者不吝赐教。
著者
2010年8月于辽宁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