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武则天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雷家骥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传(精)》(作者雷家骥)以严谨的态度,细致的考辨,流畅的文笔,叙述出武则天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内容推荐

《武则天传(精)》(作者雷家骥)以严谨的态度,细致的考辨,流畅的文笔,叙述出武则天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尤其对于她的性格特征、家庭关系及统治风格做了细致的分析,廓清了以往研究中的许多错误观点。

《武则天传(精)》共分为十六章内容。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武氏家世 

 一 文水武氏的家世 

 二 武士菠传奇性的发迹和发展 

 三 武、杨家族与婚姻 

第二章 武氏的人格与初人宫 

 一 武氏的生卒与名讳 

 二 武氏的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 

 三 人宫后的人格成长与成熟 

 四 贞观皇帝的情感世界及其与武才人的关系 

第三章 二度人宫及初期发展 

 一 二度人宫的原因与背景 

 二 “秽乱春宫”如何说 

 三 二度入宫的真相 

第四章 皇后之路 

 一 狐媚偏能惑主蛾眉不肯让人 

 二 后贞观时代——永徽政局的危机 

 三 永徽政局的阴暗面和皇后废立的贿赂关说 

 四 皇后的废立 

第五章 从皇后到二圣:武后个人权威的发展 

 一 初驯师子骢:清除内宫隐忧 

 二 再驯师子骢:外朝初整肃 

 三 从皇后到二圣:三驯师子骢的结果… 

 四 从二圣到天后 

第六章 武后的家庭角色和母仪 

 一 武后与本家亲戚 

 二 武后在夫家的母权伸张与母仪 

 三 家庭虐待:武后与她的非亲生子女 

 四 武后支配欲下的亲子关系 

第七章 天皇晚年局面与太后临朝 

 一 天皇晚年局面与天后的权力焦虑 

 二 天皇之死与授权之变 

 三 太后专权与废帝杀子 

第八章 政权斗争:临朝与肃反 

 一 扬州兵变与裴炎之狱 

 二 告密风起与反对运动的镇压 

 三 宗室联反与燕啄皇孙 

第九章 大周革命 

 一 天意与符瑞:革命的意识形态与行动 

 二 佛教、群众运动与革命措施 

 三 旧王室的处置 

 四 反对力量的沉潜 

第十章 女皇的治术:神道设教 

 一 天人感应致太平 

 二 佛教政治:弥勒降生和轮王政治 

 三 神道教化的设施 

第十一章 女皇的统治风格 

 二 挥舞革命刑柄及其后果 

 三 眯目圣神皇:赏柄的运用

第十二章 大周的政治、经济与财政

 一 大周政治、人才与政风

 二 大周的户口与经济

 三 大周的财政

第十三章 大周的国防外交

 一 女皇统治前的国家形势

 二 大周西边、西北边的外交、战略与军事行动

 三 大周北边的国防与外交

 四 大周国防外交的检讨

第十四章 大周的社会与文化

 一 重役下的吏治腐败、人口流动及社会安全

 二 社会冲击的其他因素和后续发展

 三 女皇与礼俗、教育及其他社会文化

 四 女皇与宗教

第十五章 情夫、亲子与侄子:女皇晚年的感情与危机

 一 女皇的第一个情夫

 二 张氏兄弟与控鹤奉宸

 三 亲情的纠缠:一家两系的继承问题与情夫的介入

 四 情夫与家属危机以及政治危机

第十六章 神龙政变与大周覆亡

 一 危机爆发:情夫惹祸与女皇引火

 二 谁反女皇

 三 神龙摆尾:女皇的末路

附: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翌年——神龙二年(706)正月,应天皇帝敕以今月十九日幸长安,东都僧人要宋之问代笔上表请留驾,理由之一是经济因素,认为此行会兴役妨农,而且回到西京后公私将不能济,故宜留驾,等待关辅稔岁时才归銮。理由之二是宗教因素,即“先后神寝,夏首方成。……则天皇后久成佛果,俯应轮王。冀发无边之巨愿,光有为之妙福”,今白司马阪大像将成,请留驾临礼。“礼如来之大身,毕先圣之遗旨,然后载诣京辅,驰谒山陵”。然而,应天皇帝最后仍决定在正月二十一日护则天大圣皇后灵驾还京。

五月二十八日——□葬则天大圣皇后于乾陵,长随夫皇于冥宫。《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由国子司业崔融执笔。该文除了扼述“圣后”的政治成就之外,其中心主旨仍是为她的革命与覆亡作辩护。册文开始即盛称武氏发祥于姬周,至“圣后其昌”。然后又盛称她如何“和睦遐迩,清夷家道,以正王化之基”;并内辅外谋,承受顾命,而“辞不获已,从宜称制,……神器权临,大运匪革”,不是篡夺;因此日后才会“乃复明辟,深惟至公;归闲于大庭之馆,受养于长乐之宫”。最后向她歌颂:“轶帝皇之高风兮,钦文母之余懿;时来存乎立极,数往归乎配地。何通变之有恒兮,而始终之无愧。惟圣慈之可法,播徽音于后嗣。呜呼哀哉!”

此外一时文人作挽歌哀叹者甚众,如崔融又作《则天皇后挽歌》云:“前殿临朝罢,长陵合葬归。山川不可望,文物尽成非!阴月霾中道,轩星落太微。空余天子孝,松上景云飞!”又如宋之问《则天皇后挽歌》也云:“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他们都是当年常陪女皇诗酒作乐而亲附二张的人,故感慨特深。

中国帝后陵寝向无立碑之例,所以开元二年(714)唐明皇想为生母昭成皇后——即当年被女皇所杀的皇嗣窦德妃——在洛阳的靖陵立碑时,中书侍郎苏颈为此极言说:“帝王及后,礼无神道碑。近则天皇后崇尚家代,犹不敢称碑,刻为述圣记。……若靖陵独建,即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建。”明皇遂从其言而止。所谓“近则天皇后崇尚家代,犹不敢称碑,刻为述圣记”者,疑指李峤奉女皇敕令所撰的《攀龙台碑》和武三思奉制所撰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而言,不过女皇的父母生前并非真正的帝后,所以犹不能完全算作破例。事实上,天皇死后,乾陵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破例地树有一高大的石碑,碑文开头即称“述圣纪”,应是帝陵空前绝后之作,为武太后所制,嗣皇帝李显所书。如今则天大圣皇后既死,在她□葬之后,乃于此碑的司马道东侧对面也树立了一高大石碑,其上却无一字,人称无字碑,无异再创新例。

其碑为何无字,而令后人议论纷纷?今人多谓如此立碑,是表示女皇一生功过,任凭他人论说刻画罢了!其实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立碑是要流金石不朽之功德。帝王之所以不立碑,盖因他们是天子,事业广大、功德昭见,“浩浩荡荡,民莫能名”,臣子安敢立碑而议。由此而言,乾陵所以破例为天皇刻《述圣纪》而不称碑,武太后母子应是觉得天皇功德浩荡而可述,必须要对他大力颂扬。同理,复辟皇帝或他的臣子,为史无前例的又是皇帝又是母后的武太后立无字碑,显然也想对她有所表述。只是身为臣子,经历被她所废而最后又推翻她,且她一生功过可议,一时难以定位,所以不易述也不易议,还是留待别人来议论罢!

就在则天皇后拊葬的翌月,政变五主角全部被贬,可见立无字-碑当时的政情汹涌与朝廷对新逝女皇心态的复杂。稍后武、韦(后)集团当道,政情之动荡就更不必说了。当此之际,谁敢对她评议和轻议,且又能如何议?

复辟天子稍后被尊称为应天神龙皇帝,在景龙四年(710)六月被武、韦集团所弑。武、韦集团拥立少帝,改元“唐隆”,却不旋踵即被镇国太平公主与临淄郡王李隆基(唐明皇)等联手所灭,由安国相王李旦继位,新皇帝是为睿宗。在七月改元“景云”之前,新皇帝就将“则天大圣皇后”复称为“天后”,又将嫡二哥李贤追谥为“章怀太子”,可能就是惩于韦后效法母后——则天大圣皇后——再引起大祸之故,所以取消母后“大圣”之号。要到景云元年(即景龙四年,唐隆元年,710)十月十八日,政局稍稳,新皇帝才再改“天后”为“大圣天后”,可能与镇国太平公主有关。此后又因镇国太平公主势力极大,为了避免冲突,新皇帝乃在延和元年(712)八月传位给太子李隆基,丽自为太上皇。在传位之前一个半月,新皇帝曾给“大圣天后”上了一个新尊号——“天后圣帝”,显然是为了安抚反对他传位的太平公主集团。因为此时公主颇有母后当年为女主的架势,丽集团里有不少人原是二张和武、韦的亲附者。

明皇在八月三日即位,遂在五日改称“天后圣帝”为“圣后”。他可能觉得祖母死前已遗命去帝号,还为李家媳妇,所以无必要再尊她为“天后圣帝”,也不必买与她竞争敌对的姑姑——镇国太平公主——之账,以免对她揽权有鼓励的作用。及至翌年(开元元年,713)明皇诛除了太平公主集团,“圣后”之号遂被尊奉至开元四年(716),待太上皇死后,才于这年的十二月再改回“天后。”之名。此月,主管礼仪的太常卿姜皎等上表说:“臣伏见太庙中,则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题云‘天皇(后?)圣帝武氏’。伏寻昔居宠秩,亲承顾托,因摄大政,事乃从权,神龙之初,已去帝号。岑羲(当年宰相)等不闲政体,复题帝名,若使帝号长存,恐非圣朝通典。……皇后柑庙,……无宜称帝。……因除“圣帝”之字,直题云‘则天皇后武氏’。”明皇从之。降至天宝八载(749)六月十五日,明皇追尊她为“则天顺圣皇后”,遂为定称。

从女皇被推翻后,这段时期历经中宗、睿宗、玄宗三帝,派系分合、集团冲突、政变频繁,政局极不稳定。对于女皇昔日的功过地位,就是子孙女儿之间也常有不同的认知,遑论其他臣民。所以她在这段“后则天时期”里,由帝到后,尊号凡七、八改,最后才确定为“则天顺圣皇后”。由“大圣”到“顺圣”,其实有不同的含意。自明皇以来,追尊前期的皇后——废后除外——皆为“顺”圣,表示她们是先帝的媳妇。这也是表示说,自明皇以后,皇家正式确认武曌仅是李家媳妇,不是什么“大圣”、“圣帝”的,以至于大周开国与亡国之君。

“后则天时期”政潮汹涌,所有人——包括先后政变即位的两位嗣皇帝——对昔日女皇都不敢轻易评价,也议论不定,乾陵无字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树立。从明皇以后则已有了定论:武曌只是一个承受先帝顾命,从权称制,暂据神器,最后复子明辟的李家老媳妇!当然,此论已定之后,史臣们遂不得不在大唐正史里为她特立本纪,而不敢给她置于什么奸臣、贼臣、叛臣的列传里;甚至也不敢学班固,将王莽——同样靠婚姻关系、假神道迷信篡位开国,而同样及身亡国的君主——置于《汉书》最后的章节里,贬她为“余分闺位”。这表示在当时,她必须回归到男性父权社会才能被认知,才能被评论,才能被论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功过难议的女主,太难被认知、评论与论定了。就连独立自主如女皇本人,不也是不敢娶“男妻”、纳“男妾”吗?不也是不敢传位给“外家”的侄子或亲生女儿来继承吗?不也是临终去帝号而恢复皇后的身份吗?她如同北朝以来的社会风俗中,是大家庭里丧夫的女家长,可以掌控财产,支配子孙,指挥家臣,然而家长权最终要、而且必须要交还给嫡子,才能安心瞑目,才能在夫家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血食了。P585-589

序言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历史名人,以我拙笔,实难论述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然而我却有两次机会撰写她。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一代女皇”在台湾掀起了一股热潮,斯时也,文友雅集,街谈巷议,几莫不以则天为话题,而对她讹传神化者亦众。与朋友谈辩之余,慨叹迄今无人专文讨论她的精神心理,致使她的某些面目行为终未让人得以充分理解,于是继我在博士论文探讨武则天的政治问题之后,草成《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的精神与心理分析》一书。该书撰写时,我怀疑则天是一个权威人格者,可能有妄想心理,甚至已出现了迫害、夸大、宗教、色情等妄想症状;不过经研究并与医生朋友讨论过后,我的结论趋于保守,认为尽管她可能有某些心理问题,但可资证实的史料严重不足,充其量仅能判断她是一个人格失调者,也就是人格具有异常的倾向。回首我下此论断,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我以为则天与我的缘分已到此为止,挥手与别,再也不写她了。

世事常有出人意外者,1998年春,陈鹏鸣博士突然捎来一简,代表人民出版社特约我撰写《武则天传》。由于多年没有接触则天,研究兴趣和教学范围亦已转移,且大陆唐史高手如林,不假外求,所以踌躇久之,未便遽允。该年秋冬,我赴北京大学历史系及中古史研究中心游访,鹏鸣博士专程来邀,并详告以理由,意恳拳拳,令我感到的确有用另一种角度研究则天,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之必要,于是甘从驱使。大鹏不鸣,鸣则动人,鹏鸣博士是一个成功的游说者!及至我在北京蒙荣新江教授师生协助收集资料,赴西安又蒙史念海、马驰两先生惠赠《全唐文补遗》等多种书籍之后,始知接受稿约无异“上了贼船”。盖大陆在此20年间,为武则天召开过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拍过电视剧,发表专书论文之多,出土文献之富,掀起热浪之大,实非台港岛隅昔日可比。文章彬彬焉,人才济济焉,要消化他们的大作高见已非短期可就,遑论如期撰写,是以不免自责无知而轻诺!

我将文献资料带回台湾,课余全力研读,然后动笔撰写,期间几乎足不出门,日夕对着电脑,孜孜然如老僧面壁,中遇两次大地震,屋墙撕裂,架阁倾毁,整理重修耽搁了一些时间。如是者两年,终于在她被推翻1297年后的当月,我的《武则天传》终于能与读者见面了,而心力也几乎为之耗尽。

这次写则天与20年前不同,这次的构想是写全传。我所读的彬彬文章,主题多有偏好,立场常显鲜明,或为精微的研究,或作高明的评论,要之对则天的成长过程与心理发展,婚姻关系与家庭角色,行为模式与掌权经过,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以至内政——包括政策措施、财政经济、人口流动、社会变迁、文化教育以及宗教关系等,多欠深入而全面、系统而中观的论述。当然,这牵涉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问学境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如何调和,的确是知之非艰、行之为艰之事,曲学如我,益感困难。另外,传记史学对传主的通盘思考特别重要,此指导思想若掌握不当,则对所写人事尤易失中。学者们对武则天是一个人,一个有多重角色的女人,一个开国皇帝也同时是亡国皇帝的认知,似乎犹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遂使众多鸿文产生了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之见。于今我撰写她的全传,对此都作过一番思考,努力以求周延。

文哲家常说追求真善美.但是善美属于道德和艺术层次,文哲家事实上已经不易臻至。对史学而言,善美属于后续思维与探求,而史家则以求真——研究事实真相、探求变化真理——为首务,及其至也,即臻善美的境界。因此,我在书中不逞文词之美,不取怪力乱神“可读性高”的传说,却因则天早期史料极少而不免多所考证,或见于正文,或附于脚注,如考证则天原名约,一度名明空,享寿81岁等等,编辑部亦认为有保持冗考赘注的必要,以示有征可信。或许令读者觉得质木无文,或者读来有点累,但余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尚请见谅!

传记史学求真之后犹须能传真,拙笔如我,且不得不写传记文.学,故诚是一大考验。我的文笔和论述方式或许不能尽满人意,但已在传述真相的原则之下,尽量深入浅出,避免过分的经院派或小说家写法。不过,为了传真,本书引用诏令奏疏时,仍然全依或节录原文,以传真相;而引述时人谈话时,则为了使读者易懂,故在忠于原文的原则之下,有时作了一些点窜润饰。这是太史公的长技,邯郸学步,固亦有因。此书之所以不能全为白话文,盖亦不得已也。

无论如何深人浅出,本书事实上仍属学术性的论述,因此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易于完全掌握本书所论述的武则天种种问题。读者读后或许会有一个疑问,为何我不给则天作一个总评?这个问题事实上连唐人也做不到,而近今不少武则天研究者则更是立场明显,对她爱恨分明,不免有失史家的价值中立。前面我说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人,她一生行事甚多,角色复杂,你从某种角度看就会有某种角度的评价,甚至评价可以完全相反,例如从太平公主角度看,则天是一个宠她的慈母,从她嫡二哥废太子李贤的角度看,则天却是严母乃至苛母,而从她的庶兄姊角度看,则天更是不折不扣的虐母。同是母亲,慈爱、严苛与虐待集于一身,要如何评论?作为一个君主,类似的争议和评价将更复杂,有谁能简约地告诉读者,则天威权独任、纵横捭□一生,她是因何被推翻的?为何覆亡于亲生子女以及亲自提拔的高干手上?这群人之反叛仅是因权利熏心、富贵自保吗?我看事有蹊跷,理不尽然,盖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背后常有复杂的因果关系网,不宜一言概之,化而约之。我既然已从各方面给则天作了论述,因此对这样一个争议性巨大而又不易总评的人,思考良久,认为实无必要为她作总评,勉而为之亦将吃力不讨好,并且剥夺了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春秋批判是经学家的思维,朝野月旦是名士的能事,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故技,我非经家,也非名士,更非说者,只是向往太史公“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学者而已。假如能考明则天的行事,重建其真相,从而解释出她成败兴坏之真理,则是任务已完成,固所愿也。总评,就让它如乾陵无字碑一样,成为空白篇吧!

雷家骥(跃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