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收录了《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最为经典的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以数以百计的插图,全方位、全视角地解读人物故事。
本书配有2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历史人物画像、历史古迹图、出土文物图、历史外交图、战争示意图等,并以文字加以注释,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令人欲罢不能。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其规模浩大、记事完整。几乎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医学,甚至神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上古至西汉的历史百科全书。此外,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把传统的人物故事、形象与现代审美的观念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以从全新的?野去审视历史,评断历史,思考历史,写自己的历史。不得不说,本书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国学读本。
《史记》是中国史籍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被列为“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我们将之单独成书,正是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卓越的史学、艺术价值,同时也因为它是一部广大读者认为不可不读,不可不通读的中华名著。
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有秉实记事的优良传统,因此丢官、丢命者并不少见,这就基本保证了这些史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尽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噤若寒蝉的政治环境和治史环境,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史官对事实的忠诚记录,为尊者讳的记史风尚也使之遗漏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总的来说,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述的史实还是真实的、可信的。
《史记》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藐五种,抚万民,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饲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P2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著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著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辟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鉴。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则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史记》就是其中一部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史籍。
《史记》是中国史籍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被列为“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我们将之单独成书,正是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卓越的史学、艺术价值,同时也因为它是一部广大读者认为不可不读,不可不通读的中华名著。
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有秉实记事的优良传统,因此丢官、丢命者并不少见,这就基本保证了这些史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尽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噤若寒蝉的政治环境和治史环境,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史官对事实的忠诚记录,为尊者讳的记史风尚也使之遗漏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总的来说,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述的史实还是真实的、可信的。
《史记》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
如果本书的出版,能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享受中国历史的丰硕成果,则读者幸甚,编者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