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看不厌、游刃有余的交际全书;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领导管理圣经!
《孙子兵法》是战略理论领域的传世之作,是世界兵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一本企业制胜之道的巨著。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兵法理论著作之一,是商战中的“圣经”,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孙武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为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诸多方面,也都具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孙子兵法智慧故事》能让你汲取智慧,收获人心,指挥若定,在每次拍板时都能做出最佳的选择。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战争论》《五轮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书大致成于春秋末年,共分13篇,总计5900余字,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战神宝典”。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和发展军事理论。
此消彼长
背景:
抗战时期陈诚与何应钦的矛盾十分尖锐,不仅表现在个人的争夺上,也表现在对抗日的态度上。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陈诚持抗日态度,而何应钦持亲日态度。何应钦宣扬“今天我们不是要不要抗战,而是我们的力量允许不允许我们抗战”等投降论调,在代理军委会北平分委员长期问,何与日寇订立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为抗日将士所藐视,连亲日派黄郛也骂何应钦是汉奸。
决断:
当何应钦极力散布投降论调时,陈诚则强调:“今日不是与日本战与和的问题,也不是和日本开战以后,中国有没有胜算可操的问题,而是不和日本开战,中国还有没有存在的可能的问题。”
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陈诚的十八军在上海宝山罗店地区与日寇展开血战,罗店被称为“血肉磨房”,该军九十八师第三营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500名官兵与日寇肉搏两昼夜,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使日寇胆战心惊,长了中国人志气。虽我十八军损失惨重,但赢得了赞誉。战后十八军扩充为3个军,陈诚也得到升迁。
何应钦不仅主张亲日,而且还乘陈诚抗战失利之机打击陈诚。陈诚在宜昌战役失利后,何应钦等人立即提出处理陈诚的两个办法:(1)放弃政治兼职、专任军事职务。(2)放弃军事,专任政治。何应钦希望陈诚放弃军事,专任政治。陈诚放弃政治职务后,在报上发表谈话;“目前在后方确实有许多现象令人看不惯,尤其政治上的,兄弟此次辞去政治的职务,便是想离开后方,专心前线的工作。”
宜昌战役是一个十分难打的战役。首先宜昌的地形于我守军不利,“宜昌以东地形平夷,有利敌之快速部队,我除预筑之野战工事外、几无险可守”。其次为战役物资保障困难,因长江流急滩险,普通船只均难上驶,而夜间行船又绝不可能,白天运输虑及空袭,致使由内地运送粮弹致宜昌前线极为不易。而陈诚又是在日寇四面包围宜昌的局势下接受保卫宜昌这个战略要点的任务的。早在陈诚离开重庆赴宜昌就任时,张治中就对他说:“你太老实,这是任何人都不愿去的。”军令部长徐永昌当时在给蒋介石、何应钦的呈现中写道:“查敌自宜城以北渡过襄河以后,陈部长始兼任第五战区右兵团长,于六月一日夜离渝下驶固守宜昌,但目下仍在努力反攻之中。所报自请处分一节,似应免予置议,并复慰勉。”蒋介石也曾对陈诚说:“因为没有办法才叫你去。”陈诚率军民在宜昌地区与敌激战近一月,给敌以沉重打击,始失守。在这种情势下,何应钦利用陈诚之失守宜,打击陈诚,显然是不得人心的。
不久陈诚叉组织了反攻宜昌的战役,曾一度攻进宜昌城内,迫使敌人向湘北撤退。保应钦等又乘机攻击陈诚出师无功,陈诚写道:“领袖颇多加慰之,然同时亦有因此心怀嫉妒者,真不知是何居心也。”
正是陈诚能够坚持抗日,并在危难时刻敢于受命,在国内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也使陈诚系有了较大发展。陈诚系的迅速发展是在抗战期间,在此期间陈诚势力从十八军1个军迅速扩展到十八、五十四、七十五、七十九、八十七、九十四、九十九7个军,陈诚及其亲信还担任了很多重要职务。而何应钦则常常处在声名狼藉的境地,何派势力锐减,使陈、何的派系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在此之前,何应钦派一直占优势。
由于亲日派在国民党内有相当势力,何应钦虽然名声不好,但仍不肯对陈诚系让步,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打击陈诚系,陈无可奈何,给蒋介石写信,大意谓:“辞修回到重庆后,所闻皆为敬之对辞修之恶意攻击,及种种不利于领袖之活动,其居心实令人莫测,我爱护领袖,实不得不赤诚以告领袖。”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陈、何交恶已非同一般了。 1943年,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主持滇缅地区的对日作战。在远征军内,陈诚派与何应钦派争斗激烈。陈诚基本部队五十四军划在关麟征集团军内。何应钦在远征军的亲信关麟征诬告陈的宠将、五十四军军长黄维破坏军需独立,公积金不发不缴,请予撤职查办。而实际情况是黄维发现士兵每天一斤半大米分量不足,且发霉掺砂,每人每月6元菜金,由于物价高涨,根本买不到什么蔬菜;部队因吃不饱而导致军心涣散。黄维为确保部队战斗力,自己决定部队每人每天增发口粮2两,曾几次向军政部长何应钦报告请求解决;并将质量低劣的军粮用小口袋包好呈送军政部。关麟征说这是“黄维故意与军政部为难。”何接到关等人的诬告,立即撤了黄维的军长职务,呈报蒋介石。蒋介石批示:黄维“可调本部高参”。关麟征即拟派他的参谋长张跃明接任黄维,并以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师长姚国俊与五十九军五十师师长关峰对调,这显然是吞并他人部队的手法。陈诚也是此中里手,怎能容关麟征班门弄斧,便拟派十八军副军长罗广文接黄维的职,何应钦以罗广文非黄埔将领为由加以阻止,陈诚便改派十八军军长方天赴任五十四军军长。罗广文升为十军军长。方天是黄埔二期和陆大十一期,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黄埔、陆大双重资历的人很少,何应钦再无法阻拦了。只恨恨地说:“哼,靠陈木系能救中国吗?”而陈诚则支持五十四军的师长、团长们联合控告关麟征企图吞并五十四军,使关非常难堪。为了报复陈诚,关跑到陈诚那里,当面对陈说:“辞公钧座是即将掌握全国军事的领袖人物,不应该再封闭在小圈子里,一个军长的职务都不肯放手,这不是干大事业的应有的心胸啊!”陈气得一时无言以对。几天后,陈诚与郑同赴一宴会,席间有道名菜叫“一声雷”(油炸锅巴),这时关麟征故意微笑着对陈诚说:“司令最爱吃锅巴?”陈诚瞠目不解。关解释说:“我家乡有句老话叫‘不吃锅巴,不围着锅台转!’现在司令老围着锅台转,难道不想吃锅巴?”关暗指陈诚想吃掉杂牌军。陈拍桌说:“放肆!”关借酒也破口大骂。陈气得胃溃疡症夜半剧发,吐血不止,导致昏迷。病稍愈后,陈向蒋请辞远征司令职务,给何、关以压力。这时正好蒋介石赴开罗参加国际会议去了,何应钦便乘机免了陈的职,任命与陈诚有矛盾的卫立煌接任沅征军司令。
在远征军,关是陈的下属,关之所以敢如此猖狂,完全是依仗着何应钦的势力。关、陈冲突的背后是何、陈的争斗。
1944年,蒋要保陈诚任军政部长,对何应钦说:“敬之啊,我看你身兼数职,实在太忙了,你保个人任军政部长吧!”何答道:“不忙、不忙,我一个人完全忙得过来。”过了几天,蒋又旧调重弹,何闻弦歌而知“雅意”,却深恨陈诚与其争宠,故意散布说:“陈诚算个什么东西。我当师长时,他才当连长,要我保个人,我就保墨三(顾祝同),看他(指蒋)怎么办?”但陈诚仍当上了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卸职前曾下令肢解陈诚的基本部队七十九军,命该军的士兵、武器移交给汤恩伯部,由军长带领军官人川另行祉充部队。但陈诚一上任就收回前令,并把七十九军调入四川,担任卫戍部队.归军委直辖,编制也由2个师扩充为4个师。接任后,陈猛烈攻击何主持军政部的贪污腐化。陈取代何出任军政部长是陈何势力对比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点评:
对待政敌不可姑息养奸.不可手软.否则将一败涂地。P82-84
中国自古为思想精英荟萃之地,也是兵学昌盛之国,素有“兵法之国”的美称。产生于2500年前的不朽名著《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那深邃闳廓的军事哲理思想,体大思精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贤俊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长期被尊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其流泽余韵也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比色诺芬(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55年)的号称古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的《长征记》要早一百多年。而且,《长征记》着重于作者跟随小居鲁士出征失败后希腊军队向黑海海岸撤退经历的记述,虽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非战略理论的概括,因此无法跟《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至于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35年—103年)的《谋略例说》、韦格蒂乌斯(4世纪末)的《军事简述》,更是远在其后。
《孙子兵法》不但成书时问早,而且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上已十分成熟、十分完备,几乎涉及了军事科学的各个门类、各个分支学科。它以从战略理论的高度论述战争问题而著称,是一部“舍事而言理”、揭示战争发展规律的杰作,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和详备富瞻的内容。书中充满着对睿智聪颖的赞扬,饱含了对昏聩愚昧的鞭挞,显露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一代兵圣”孙武子的远见卓识和创造天赋。该书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揭示了战争发展的普遍规律,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上许多军事家、著名统帅、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得益于这部旷世奇书。兵学家们学习它,得以登堂入室,从而步入军事学的宝库;军事家们学习它,得以领悟制胜之术,成就一代功业;政治家们学习它,得以高瞻远瞩,点燃起智慧的圣光。直到今天,《孙子兵法》的许多合理内核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对现代战略学的奠定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兵书的集大成之作,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智慧的高度总结,具有承先启后的重大意义。明代茅元仪在其《武备志·兵诀》中讲:“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此后两千多年里,凡兵学家研究军事问题,军事家指挥军队作战,莫不以此书为鼻祖。
自《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兵学立刻成了一门“显学”,与儒、道、法、墨诸家并驾齐驱。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争频繁,谈兵论战的人很多,大都是从《孙子兵法》中寻找依据。《韩非子·五蠹》讲:“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吕氏春秋·上德》中也说到“阖间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孙”即孙子,“吴”是吴起,二人都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将领,所以历来“孙吴”并提。当时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更是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的典范。孙膑是孙子的四世孙,其军事上的天赋和才能得益于家学渊源。他不但在实际指挥作战中功勋卓著、成为一代名将,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著有《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在体系和风格上一脉相承,互相辉映,以至后人将孙武和孙膑并称为“孙子”。由此可见,《孙子兵法》成书不久就已经广为人知。值得注意的是,对《孙子兵法》的原理的运用,在当时已经超出军事范围,应用于政治、经济和医学等方面了。
中国历代军事著作中引用《孙子兵法》文旬的不可胜数,如战国时期的《吴子》、《尉缭·子》,汉代的《淮南子》、《潜夫论》,唐代的《李卫公问对》,宋代的《虎钤经》,元代的《百战奇法》,明代的《登坛必究》、《纪效新书》,清代的《曾胡治兵语录》等等。 军事家直接用《孙子兵法》指导战争的,更是不胜枚举。
秦朝末年,项梁曾以《孙子兵法》教过项羽。陈余引用“十则围之,倍则战之”。
汉代名将韩信自称其兵法出于孙武,并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理论指挥作战。黥布曾认为“诸侯战其地为散地”,语出《孙子兵法》。汉武帝也曾打算以《孙子兵法》教霍去病。东汉名将冯异、班超对孙子书也很精通。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认为:“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远”。意思是说,孙子十三篇所讲的谋略都是高瞻远瞩,从战争全局出发的。
魏武帝曹操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对历代兵书深有研究。他对《孙子兵法》备极推崇,曾经赞誉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也就是说,他虽然读过许多军事著作,但只有《孙子兵法》最为精深。书中详审的计谋、慎战的思想、明智的策略、深远的考虑,都是不容误解的。曹操不但在实践中运用《孙子兵法》克敌制胜,而且十分重视对这部“旷世兵典”的整理研究,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注释的军事家。
唐太宗深通兵法,在他跟名将李靖的军略问对中,处处提到孙子,对“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一战略思想尤其欣赏,并且把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推崇为“至精至微,聪明睿智,神武不杀”的最高军事原则。
宋代仁宗、神宗年间,因抵御边患的需要,朝廷设立了“武学”(军校)以培养将才,编订了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部兵书(即《武经七书》)作为必读教材。从此,《孙子兵法》正式成为封建王朝官方军事理论的经典,沿至明清而不衰。宋代学者郑厚曾认为:“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大学》)、《传》(《左传》)之流,孟、苟、扬诸书皆不及也”,把《孙子兵法》推到高于儒家经典的地位。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对《孙子兵法》中阐述的军事思想也十分钦服,曾说道:“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为莫加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著名学者李贽对《孙子兵法》和孙武其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孙子所以为至圣至神,天下万世无以复加者也”。
到了近代,《孙子兵法》的声誉更隆、影响更大。孙中山曾讲:“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即《孙子兵法》),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了中国的军事哲学”,将这部兵书看作中国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帅和名将们对《孙子兵法》均有深刻的研究。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推崇和精通是人所共知的。他对这部兵书作过高度评价,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他不但在自己的军事著作中多次提到孙子和《孙子兵法》,而且将这部古代优秀兵典中的许多合理内核创造性地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完全可以说,《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符合战争一般规律的许多思想,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
刘伯承元帅对《孙子兵法》熟读得能够背诵,并且运用奇巧,出敌意外。他手译的《孙子兵法·势篇》至今还保存在历史档案中。
在国外,《孙子兵法》最早传入日本,其次传入朝鲜,而传布到西方则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
自公元8世纪《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就立即引起了空谷传音的不同凡响。它不但构成了日本军事思想的主体结构,而且对日本的历史和日本人的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一向推崇《孙子兵法》,极其重视对这部不朽之作的研究,探讨领域之广,流派之多,著述之精,远非其它国家所可比拟。
在日本,孙子被尊为“兵家之祖”、“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伟大的战略哲学家”等等,甚至将孙子跟孔子相提并论,认为“孔夫子者,儒圣也;孙夫子者,兵圣也。……后世儒者不能外于孔夫子而他求,兵家不得背于孙夫子而别进矣。是以文武并立,而天地之道始全焉。可谓二圣之功,极大极盛矣”!《孙子兵法》也被推崇为“兵学圣典”、“韬略之神髓,武经之冠冕”、“万古不易之名著”、“科学的战争理论书”等等,认为该书闳廓深远、诡谲奥深、穷幽极渺,“举凡国家经纶之要旨,胜败之秘机,人事之成败,尽在其中矣”,是“兵之要枢”,“居世界兵书之王位”。
《孙子兵法》在日本军事界影响的全盛期是16世纪(即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时日本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军事将领,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精通军事经典,对《孙子兵法》的运用得心应手。武田信玄号称日本的“孙子”,他酷爱《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警句,并把“风林火山”四字写在军旗上鼓舞士气,号令三军。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军界依然信奉《孙子》,认为古代大师的学说仍可指导现代战争。如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元帅和陆军大将乃木希典都深谙《孙子兵法》。对马海战日军全歼俄国远征舰队,其阵法正出自《孙子》,东乡在论及获胜原因时归结为运用了“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的原则。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更是《孙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巧妙运用,是现代战争史上战略突袭的典型。但是,日军既不“慎战”又未“先知”,对美国的潜力估计不足,犯了根本性的错误,所以导致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
日本的情报工作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而且在各行各业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的这种特点,追根溯源,与中国的《孙子兵法》有密切的关系。著名的英国作家理查德-迪肯在其所著《日谍秘史》一书中明确指出:“日本人搜集情报的灵感是受中国2450年前的战略家孙子的影响。”
除日本以外,《孙子兵法》在西方世界的流传也很广泛,并且极受推崇。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战阵中,仍手不释卷地披阅《孙子兵法》。德国伟大的军事学家、《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也受到过这部中国古代兵典的影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读到《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关于“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论述时,不禁叹息:“可惜20多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导弹核武器进入军事领域,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战争条件的变化和军事理论的更新均非孙子所处的古代所能比拟,但国际上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应用热潮丝毫未减,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进展。
5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一位著名军事理论家断言:“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理论家孙子的著作,无疑大有益处。”60年代初,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访华时曾对毛泽东说:“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美军新版《作战纲要》开宗明义地引用孙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句名言作为其作战的指导思想。
重视孙子的战略思想,是二战后西方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们研究和应用《孙子兵法》的新的特点。因为在这一时期,军事战略本身同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等因素的结合日益紧密。尤其是在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出现后,任何国家(即便是超级大国)都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战争,所以必须建立全新的战略体系。而《孙子兵法》的精华正在于其所包含的丰富的战略思想,它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所著《战略论》中大量援引了孙子的语录。他认为:“最完美的战略,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这本书了”。
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称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在《大战略》一书中指出:“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孙子)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脑库”斯坦福研究所的战略专家福斯特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三好修教授根据《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思想,提出了改善美苏均势的新战略,并称之为“孙子的核战略”对世界战略的调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等西方政治家也都在各自的著作中运用孙子的理论,阐述了对当今时代国际战略的见解。
在现代局部战争和军事行动中,《孙子兵法》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曾引用孙子“夫兵久而对国有利者,未之有也”的名言,力主结束这场旷日持久、陷美军于泥潭的战争。又如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军队遵循孙子“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理论,绕过坚城,迂回包抄,直指达卡,迅速击溃了巴基斯坦军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印度军史》用《孙子兵法》的观点总结南亚次大陆的战争经验,这是绝无仅有的。
80年代以来,海外的“孙子热”日趋高涨。《孙子兵法》不但受到军界和战略家们的重视.而且也为其它各界人士所推崇。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运用,已经扩展到军事以外的其它领域,如政治、外交、经济、体育等,其中以在商战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最引人注目。
日本的企业家们率先把《孙子兵法》运用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军人出身的兵法学者兼企业家大桥武夫将《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与经营学熔为一体,把濒临破产的小石川工厂一举改造成生机勃勃的东洋精密工业公司,历经30余年而久盛不衰。他还写了一本《用兵法经营》的书,内容新颖,独树一帜,畅销一时。在此基础上.日本出现并形成了“兵法经营管理学派”,影响很大。
台湾企业家陈茂榜也首次将《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概括为企业经营的五大要素:“道”是经营目标,“天”是机会,“地”是市场,“将”是人才,“法”是企业规章和组织编制。“五事”并重、统筹管理、上下同欲、灵活经营,使得企业家们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同样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我们对这部不朽名著了解和运用的不断深入,它的智慧之光必将更加耀眼夺目,也必将给我们带来无穷之益。
编者
世界上所有的军事院校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
——英国元帅 斯莱瑟
《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
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伊拉克战争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