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刀锋上的救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指纹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蓟门桥下的早市,很有四九城的传统气息:城门楼子、树林、小月河、挑子、地摊儿、吆喝,一样不缺;只不过城门楼子是翻修过的,树林里多了些五颜六色的废弃物,小月河的味道变得有些刺鼻,挑子和地摊儿上的货不再是豆汁儿和布头,带着唱腔的吆喝变成了夹杂着各色口音的讨价还价……二十一世纪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古都愈发朦胧起来,让这个我生活了三十多载的城市,显得既熟悉,又陌生。

甭管生熟,胃袋蠕动的抗议声真切得很。我团着手缩着肩,挤到一辆三轮车前:“来套煎饼,不要薄脆,多加个鸡蛋。”

“你要么和大家一样饿着肚子把活儿干完,要么就给所有人都买上一套。”领导鼻音浓重的训诫顺着耳麦敲打着我的脑袋,“二组就位了没有?还有不到十分钟,麻利儿的!曹伐,你傻了吧唧戳那儿看升旗啊?走走逛逛,河沿儿防区巡查完没有……”

“二组就位。”

“四组就位。”

“九组已经分队,我和张祺正沿东侧河岸由南向北移动,一切正常。”

“七号地下通道口发现可疑人员,分队跟进。”

“站在山坡南侧可以看到二号指挥车,赶紧挪走。”

“一组报告,二号地下通道无异常,与二组在三号地下通道缓冲带的位置重合,请指挥车安排。”

“北侧中段有商贩和顾客发生口角,四组派人过去盯着点儿。”

“二号指挥车别往前挪,倒回去三十米。”

“四组报告,那个卖豆角的跟老太太吵得挺厉害,还搡了老太太一把……哎哎哎,她儿子上去还手了!小周你们赶紧过去劝架!”

“白局,外围设卡的蓟门桥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布警,说布控地点有打架的,问是否立即出警……”

“先别管报警的,要有人投诉让督察来找我……”

我蹲在河沿儿,边读手机报边狼吞虎咽地啃着煎饼,滚烫的蛋饼和着劣质辣酱,令我在进食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受虐般的快感。与之相比,耳麦里的鸡飞狗跳墙还真不算什么。再说,次次如此,也早就习惯了。今天的手机报依旧精彩:有人逼着大明星娶她,否则自己老爸就去自杀,问题是这明星压根儿就不认识她,声援团体则呼吁应当立法保障粉丝们的权益——这个我支持,刘嘉玲、关之琳或杨采妮,口水流了这么些年,难道说终有机会合理合法地得偿所愿?唯一奇怪的是,这女的为什么自己不去以死明志,关她老子什么事?嫁不了大明星,推动下咱国家的法制建设也不错嘛。

头版之后:有家长因为孩子上课迟到,所以纠结人众暴打老师——我眨眨眼确认自己没看错——老师要求迟到学生做检查简直是封建主义复辟;一个男孩要钱去网吧未遂,所以捅了自己姥姥若干刀,父母揭秘其实被害人生前就是吝啬鬼;电视相亲会几乎成了色利交易的拍卖场,网友盛赞人性奔放的女同胞可以直言不讳……我庆幸自己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在伦理道德的废墟里为所欲为。

吃完东西,我刚掏出烟,同时下意识地看了看表,来自指挥车的一个严肃女声令通讯系统立时安静下来:

“注意,‘提款机’进入布控范围,所有探组开始行动!重复一遍,‘提款机’进入布控范围,所有探组开始行动!”

随后传来白局低沉的嗓音:“都拿牙签把眼皮给我支棱住,盯死了人。行动队注意保持距离。”

我不慌不忙点上烟,起身揉了揉略感发麻的双腿,顺着台阶离开河沿儿,再次钻进熙熙攘攘的人流,投身到千禧年以来北京城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捕行动中。

这次行动,缘自三天前发生的一起绑架案,“肉票”是年仅二十八岁的已婚女子蔡莹。她丈夫董继是个不务正业的“虫痴”,案发时正在山东宁阳收蛐蛐,对妻子被绑票显得无动于衷。要不是他父亲——也就是蔡莹的公公——一位京城知名度极高的地产富豪亲自打电话勒令儿子即刻返家的话,董继还抱着一堆瓶瓶罐罐乐不思蜀呢。

案发当日,蔡莹傍晚六点多外出散步。据陪同的保姆金姨说:走到小区西门外,因为要去马路对面的小卖部买四节遥控器用的电池,前后不到两分钟的工夫,回来人就不见了。“起初我还以为太太是自:己回家了,要么就是遇见邻居一起遛弯儿去了,就干脆回家等,结果等了快俩小时都没动静。找吧,可上哪儿找去啊!我这正发愁怎么办呢,老爷的电话就过来了……”

绑匪直接打电话给了唯一有能力支付赎金的人——蔡莹的公公。电话内容简单直白:“你儿媳妇在我手上。大后天,就是十七号早上七点,蓟门桥下,叫你儿子用编织袋拎三百万现金来。让他拿着你的电话,我会通知他具体交钱地点。交钱后放人,否则撕票!不许报警,否则撕票!”

从金姨处证实了儿媳失踪的事实后,董老头不愧是老江湖,当机立断吩咐金姨:“给少爷打电话,让他马上回来。不要报警。”

P1-3

书评(媒体评论)

希望《刀锋上的救赎》可以大卖,让中国读者看到属于自己的冷硬派犯罪小说;也祝指纹先生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希望下次我到北京的时候,可以见到他。

——劳伦斯·布洛克

为了让小说的情节得到最佳体现,作者不遗余力地在实际环境中反复模拟、重现案件中的重要细节,以期在这样的感受中获得最真实、最震撼的笔触。作者特有的执著与严谨在其笔下体现得极其鲜明——很明显,他为这一类型题材的作品寻找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式。

——CCTV《今日说法》《大家看法》主持人 撒贝宁

后记

一.关于写作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写小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三年多以前,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对一本“很烂”的国内同类作品大肆批判,尽情挥霍着自己的无知自大,并借杨绛先生在《洗澡》中的描述扬言:“我两个脚指头夹着笔,写得还比他好些!”

朋友们对我很容忍,只是说:“好啊,那你也写写看。”

自作孽,不可活。

看了几本书后旁征博引是一回事,三五死党聚会侃侃而谈是一回事,跷脚插腰对他人的作品冷嘲热讽是一回事,自己动手写作,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阴阳怪气戳戳点点的旁观者,只因为脚踏实地做事真的不容易。

苦磕三年,前后两稿,勉强有了这本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是这次,我终于明白,我没有资格拿前人的教诲去训斥任何人。

以上,送给我自己。

二.关于出版

我是个任性的作者,但当牵扯到出版发行,就不可能再抱着满脑子理想去装小孩。

其实这是个简单到以我的智商都能想通的逻辑:出版社花钱出书——书需要卖得好——出版社能赚钱——就能继续出更多的书——我才可能有更多的书看。

编辑只是跟我说:“你不和出版宣传公开唱反调就好。”——真可以说是宽容到了极点。

我不懂出版,更不晓得所谓“出版宣传”的内涵外延,但我相信,我的编辑不会做出令我反感的宣传。

人可以任性,但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去伤害别人。

我更相信每一位尊敬的读者,他们都拥有完全独立的思考能力与鉴别水平,我写的东西是好是坏还是不好不坏,读者自有考量,不会仅凭宣传造势就把我踹进阴沟或捧上天。

实话实说,我希望这本书卖得别太糟,至少,别让出版社赔钱。至于版税收入,还好,我有正当职业谋生,不指着这个吃饭。

三.关于普通人

因为我是普通人,所以我写的,也只是普通人。

我不是反天才主义者,但那群方外高人离我实在太远。不错,也许这个世界注定需要由一小部分精英去领导,但我更愿意相信,是无数普通人在维持地球的正常运转。

不过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有一个无法改变的共同点,就是情感。无论精英或笨蛋,好人或坏人,都在共同演绎着人类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同为冷硬派风格的犯罪小说,我写的不是什么给精英阶层收藏的高级货,只是一个普通人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如果有人觉得我笔下的人物并不普通,烦请先不要急于给我扣“伪草根”的帽子,因为我一直笃信:执著与努力的普通人,同样会创造奇迹。

四.关于北京

就像我在故事一开始写到的,这个城市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不久前我回到曾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民大学家属院,顺着林园区向北走,林园1号楼、2号楼、3号楼,牌号已脱落的4号楼……

然后,我就看到了被拆成一片废墟的幼儿园。

幼儿园的西侧,本来是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人大附小,业已搬迁多年。

还有静林商店、修车的刘叔叔、卖漫画书的老奶奶、自行车棚里居住的外地夫妇、四栋平房院里的那排桑树……

没有了,全都不见了。

这种体验,许多和我一样在北京生长的同龄人大概都有过。我早已过了悲春伤秋的矫情年龄,倒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觉得取而代之的那些高大雄伟的现代化办公建筑,实在是不甚好看。

五.关于故事与人物

很多人都问过我类似的问题:你写的故事中,虚实各占几分?

我没学过统计学,归纳不出一个确切的百分比,只能粗略地说:大体上,都有原型。

因为我是个很不擅长创造的作者,让我仅凭想象写一部来自外平行空间的赏金猎手从黑洞穿越到南北朝击败杨大眼然后和韦睿拜了把兄弟娶了变性后的陈庆之最后剿灭北魏势力统一华夏进军欧罗巴的长篇史诗,我实在是没这能力。

所以我只能把看过的、听过的、经历过的稍加汇编整理,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限的发散性思维,就有了这么个故事。牵扯到专业知识方面,我尽可能做到能亲手核实的不亲眼核实,能亲眼核实的不亲耳核实,亲耳都核实不了的就别乱写了。尽管如此,其间谬误依旧难免,还请读者多多包涵指正。

至于人物,则简单得多——

走进花园北路35号“指纹”咖啡屋,您将有机会见到这个故事中几乎所有的过客,馨诚、彬、老何、雪晶、白局、周所、韩教授、瞳、阿禹、石瞻、蔡莹、小杨、姗姗、梁枭、黄锋、阿江、彤哥、时天、小金、马莉,也许还有陈娟……所幸,与故事中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都很普通,只是各自承载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我祈祷他们都能一生平安。

六.关于主题

去年的11月11日,也就是“光棍节”那天,我在某大型购物中心四层的一家小店里买东西,突然冲进来一个女孩,尽管她衣着华美,容颜俏丽,却尽被哭喊抓狂的姿态所代替。

后面追进来一个瘦高的小伙子,对那女孩连哄带拽,大概是情侣之间闹了点儿小矛盾。

店内很窄小,这两人的手臂又频频挥舞,我后退回避不及,被那女孩留了长长的、鲜红指甲的手指打了一下脸。不算很疼,但我还是本能地抬手护了一下面部,只希望能挡住下一波攻击。

不想,引来了麻烦。

瘦高的小伙子在她身后没看清,以为是我在动手打人,冲到前面来拽住我衣领大声质问,口水飞溅到我脸上,还撕裂了我的围巾。我极力解释,同时向店主——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姐求助,希望她能证实我的无辜。

店主大概误会了这里面是不是包含着什么你我他仨的三角关系,只惊恐地一遍遍重复:“你们出去闹,你们出去闹……”

我突然觉得很窝火,就掰开小伙子的手腕,一脚把他踹倒在地。

结果那女孩拦在我面前,改为那个替她出头,却又被打了回去的小伙子站脚助威,对我破口大骂。

最后,购物中心的四名安保人员赶来,把我们带到外面,问清事实后,保安经理告诉我:“没事了,你走吧。”

离开的时候,那个女孩昂首俏立在围观的人群中心,恶狠狠地死盯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怨恨与委屈——那眼神,我至今难忘。

啰唆了这许多,我想说的是:其实,这就是我写的故事主题。这种无厘头的生活桥段,每天都在发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可以理解,又令人费解。我没有看透任何事,恰恰相反的是,我越来越看不明白这一切。

七. 关于主旋律  我写的,是一部主旋律小说。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的话,这也等于提供给某些人用以诟病的话柄:这就是给某某政权某某体制某某政党唱颂歌的谄媚诗篇,是完全背离了贫苦人民艰难生活的无病呻吟,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悖论文集……

对此,我不知该从何说起。因为今天的我有饭吃,有房子住,有正常的生计;半个多世纪以前,我的爷爷奶奶为求一饱从老家山东远赴关外,又因战事所困,一路爬到北平,才终于告别了流离失所的日子。从祖上到现今,我们和许许多多家庭一样,是某个意识形态代表取得胜利的受益者,让我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白眼狼,抱歉,父亲打小儿就没这么教过我。有愿意据此谩骂的,敬请随意。

社会的阴暗面我不是没有见过,我也极其反感,我只是不喜欢写我反感的东西而已。何况我就觉得,解决问题不是靠喊,或至少,不能仅仅靠呐喊。

言尽于此,多说无益。

另提供“壹基金”的捐款网址:

http://www.onefoundation.cn/html/cn/beneficence.html

希望骂客们在呐喊之余,也奉献一下自己的爱心。不多,一元钱人民币——不晓得是不是也算“主旋律”?但这绝不是在做慈善,只是力所能及。

最后,感谢每一位读者,您能花费时间来读我写的东西,我很荣幸,更是感激。希望您能开卷有益。高罗佩先生在《大唐狄公案》的前言中曾说过:“书中能使读者满意的方面应归功于当初创作这些精彩故事的中国古代作家,而一切缺点都应算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同样,如果我的作品能够让您满意,那完全是拜这个精彩的世界所赐,作者不过是一介过客,断不敢妄肆掠美;如果您觉得很不满意,我只能在此向您诚恳地致歉,因为斑斓的生活就在身边,只是我拙于转述而已。

2011年1月24日 北京

目录

第一章 庶子

第二章 伪证

第三章 橱鬼

第四章 蜘蛛

第五章 左右

第六章 死神

第七章 合作

第八章 狂奔

后记

序言

有情怀的犯罪小说

我是个犯罪小说的发烧友,但是几乎从来不看国产的。

其中太多的模仿和对市场急功近利的迎合,实在和这类小说冷静理智的诉求相去甚远。

很偶然地,看到了《刀锋上的救赎》,几乎可以用惊喜来形容。

整个阅读过程充满变化。前几章,像极了《CSI》,我把它当成了系列故事,不过其中似乎总有点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扯,在黏合,又找不到接缝处;到了中段,一个大的起承转合,把原本看似不连贯的片断接到一起;后部,跨地域、跨国界、跨政治背景的动作,仿佛又让人看到硬汉推理的影子。一本原以为无比简单的小说,突然变得大开大合起来,着实是惊喜之一。

作者的用功体现在时时处处。对系列杀人案件的了解、验尸报告的专业、犯罪画像的高度概括,好像是在不停地提醒读者作者的法律专业背景;对细节的迷恋——用知识刻画的刀具、对地理环境的精益求精等等,既仰望星空又脚踩大地,有想象又绝不似“盗墓”系列般神怪玄幻;经常性地向劳伦斯·布洛克这样的大师致敬,却不是为了显摆的简单粘贴,不忘记人物性格塑造这样的小说基本命题。惊喜之二。

虽然是破案推理,但又绝不仅仅是情节推动。就像劳伦斯·布洛克的故事里永远有纽约的城市气息一样,《刀锋上的救赎》里,到处弥漫着北京城的味道:我们熟悉的地点、食物、哥们儿聊天的语言方式、透着真诚的不正经。如果一本小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那么作者的全情投入就不难被体会了。惊喜之三。

相信这部小说是接近作者个人经历的小说。也许是自己,也许是无数的朋友和敌人。不过,我的阅读感受更觉得这不是真实,而是意象。世界上的万千风景,永远一分为二,一半给画家,一半给摄影师:画家的无奈一定是摄影师的得意,反之亦然。不要在这样的故事里寻找真实,用自己头脑中的笔触完成各自的意象,相信《刀锋上的救赎》能够帮大家做到。

作为处女作,《刀锋上的救赎》也的确有遗憾。叙事的构架偏于宏大,到了后半段有失控的嫌疑;作者的专业背景有时会强有力地跳出来脱离情节;某些情节的转换稍显突兀。有遗憾总是好事,这让我们更期待能有一个系列,系列的下一部会更精彩。

最后一定要多说一句:我区分犯罪推理小说好坏的标准很简单,除了破案,还有没有点情怀?

《刀锋上的救赎》是有情怀的,这才是最大的惊喜。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指绞编著的侦探小说《刀锋上的救赎》。《刀锋上的救赎》的故事内容如下:

刑警队长赵馨诚,不但刚猛血性,身手超群,而且熟谙犯罪剖绘技术,接连破获要案,深得领导器重;只是双刃剑一样的性格也导致其屡受处分。与此同时,京城命案频发,被害人的性别、年龄与职业毫无共通之处,更匪夷所思的是,连身边的同事亦惨遭毒手。在市局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袁适和亦师亦友的律师韩彬的协助下,赵馨诚对案件展开侦查。不料,越是逼近真相,越是疑窦丛生,就在连环命案即将破获的那一刻,他才发现在“冰山一角”的掩盖下——从北京到云南,从中国到越南,连环谋杀的背后,不仅涉及重大跨国阴谋,还隐藏了一段纠结十数年之久的陈年恩怨。因为某个自己都无从解释的理由,赵馨诚不顾旁人阻拦,亦步亦趋地追捕罪犯,只为成全其滥杀背后的夙愿。

编辑推荐

指绞为我们倾情打造最有质感的国产冷硬派犯罪小说《刀锋上的救赎》。

虽然是破案推理,但又绝不仅仅是情节推动。就像劳伦斯·布洛克的故事里永远有纽约的城市气息一样,《刀锋上的救赎》里,到处弥漫着北京城的味道:我们熟悉的地点、食物、哥们儿聊天的语言方式、透着真诚的不正经。

本书由冷硬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倾情推荐,张绍刚、撒贝宁等多位专业人士众口盛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