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篇写的有关钗、黛之争辩是一个持续了两百多年都没有结果的问题,拥钗、拥林、并美、俱贬的意见都有,持任何一种意见要写出新意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下篇所写是翻贾母“舍黛取钗”的案,就更是艰难了。因为这个命题从古以来就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所有的红学家与读者所共识,是所有研究著作和影视戏剧所遵守的一个根本前提。它从来就不曾成为一个问题。现在要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恐怕就连要找到几个争辩的对手也不容易了。作这样的文章岂非更是难上加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钗黛之辨 |
分类 | |
作者 | 曾扬华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上篇写的有关钗、黛之争辩是一个持续了两百多年都没有结果的问题,拥钗、拥林、并美、俱贬的意见都有,持任何一种意见要写出新意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下篇所写是翻贾母“舍黛取钗”的案,就更是艰难了。因为这个命题从古以来就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所有的红学家与读者所共识,是所有研究著作和影视戏剧所遵守的一个根本前提。它从来就不曾成为一个问题。现在要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恐怕就连要找到几个争辩的对手也不容易了。作这样的文章岂非更是难上加难? 内容推荐 本书上篇的第四、五、六章集中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围以及就作品不同的表现手法,对钗、黛二人作了广泛的、至少有三十多次的比较,尽管它们之间的角度差异相当大,但对比的结果却是绝对鲜明的一致:林黛玉总是处在正面的位置上,而薛宝钗却毫无例外地是一个负面形象。 本书的下篇说的是宝、黛、钗三人的婚恋问题,故事的当事人是三个青年,但关键人物却是贾母。贾母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人物,却远远没有引起人们对她的足够关注,对她的研究很不够,原因是对她了解得很不够,如果看懂了她,完全可以写一部有份量的专著。 目录 引言 上篇 第一章 钗、黛之争的历史回顾 一、拥林派 二、拥薛派 三、“钗黛合一”论 第二章 林黛玉 第三章 薛宝钗 第四章 钗黛之比较 一、美丽神话与“和尚说的” 二、“金玉”与“木石” 三、俗美与仙姿 四、见人与见物 五、“冷香”与体香 六、共读“西厢”与说“混账话” 七、多情与无情 八、恋爱与谋婚 九、应景与巴结 十、红麝串子与鹊鸰香串 十一、冷漠与真情 十二、铜臭与书香 十三、谲诈与憨厚 十四、结党与独善 十五、钗、黛与湘云 十六、袭人与晴雯 十七、莺儿与紫鹃 十八、扑蝶与葬花 十九、“上青云”与“飞到天尽头” 二十、“停机德”与“咏絮才” 第五章 象征艺术中的钗与黛 一、《红楼梦》中的象征艺术 二、象征艺术中的钗与黛 第六章 再直观些看作者的态度 一、家庭根底 二、第一件事 三、第一次亮相 四、居处安置 五、红楼梦曲 六、先天之症 七、爱情无价 第七章 撼山易,撼薛宝钗难 一、《红楼梦》的特殊笔法使人们不易看清薛宝钗 二、对有些理论的误解影响了人们认清薛宝钗 三、薛宝钗有深广的社会现实基础 四、新的观察方法不能真正读懂薛宝钗 下篇 第一章 世人齐说贾母“舍黛取钗” 第二章 贾母与林黛玉 第三章 贾母与薛宝钗 第四章 贾母与史湘云 第五章 贾母与王夫人 第六章 王熙凤该如何 第七章 扩展视野与破除障碍 第八章 “舍黛取钗”是后四十回的最大败笔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但我们如果便以为王夫人是什么时候都像个“木头似的”,什么时候都“不大说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贾府中,王熙凤以骂人粗鄙凶狠闻名,其实以慈善人著称的乃姑王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没有王熙凤骂得那么多,人们不大注意得到罢了。如她当众骂宝玉:“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第二十八回)又曾当众骂赵姨娘母子“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第二十五回)。于此可见一斑。还是这个王夫人,亲手制造了金钏儿、晴雯两条命案,司棋之死、芳官等几个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出家为尼,都和她有关。这就是这位具有“菩萨心肠”的“慈善人”的真正面目。 就是这样一个王夫人,她和贾母说的“木头似的”、“不大说话”对得上号么?因此,贾母所获得的印象,实际上乃是王夫人在她面前做给她看的,而在背后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同王熙凤在谈到她有一次见到晴雯的样子时曾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看,王夫人连要查问一个、r头姓名这样的小事都不愿在贾母面前进行,贾母如何能不误认为她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木头人呢? 就是这样一个王夫人,当贾母不在她面前时,自然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她不但会说话,绝不像木头,而且在关键问题上,她还会做出与贾母针锋相对的事情来,“孝顺”二字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前面已说到过的:贾宝玉向她讨三百六十两银子为林黛玉配丸药,她当众拒绝了,还斥宝玉是“放屁”、“撒谎”(第二十八回)。又借人参之事和薛宝钗一起在背后讥笑贾母是“那没见世面的人家”(第七十七回)。再接着看后面的。 第五十五回,因凤姐儿“小月”了,不能理事。王夫人便“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办理”。这自然是合理的。也许考虑到李纨这个人“尚德不尚才”的特点吧,王夫人又“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这也合情合理。令人意外的是,王夫人又借口“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因又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说她是找借口,是因为原来凤姐理事时,她只住在园外,也未见出过什么特别的事情。现在李纨、探春皆住在园内,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显然,王夫人的真正目的,是要把薛宝钗引进贾府的事务中来,其用意自然是再明白不过了。偌大一个贾府,已经有一个李纨和一个“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在暂代凤姐理事,却还要安排一个被王熙凤视为“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亲戚家的未出阁的女孩子来理家,实在是超乎常情、十分不合理的。但王夫人却就是这样做了,而且还反复嘱托,要她做出成绩来,体现了王夫人对薛宝钗的殷切期望。而薛宝钗也果然不负所托,她白天上厅议事,晚上坐轿查夜(其实平常本有林之孝家的带人查夜的,所以过去从不见王熙凤查夜,李纨和探春就更不用说了),积极异常。她每天挂在嘴上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行”早已踪影全无了。 最值得注意的当是“绣春囊”事件引发的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事件了。P344-345 后记 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钗黛十论》一文(见拙著《红楼梦新探》,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后,对此问题也断断续续地有些思考。在长期讲授《红楼梦》课程的过程中,又对公认的贾母“舍黛取钗”的命题产生了怀疑,并写过一些散篇的论文,如《贾母的烦恼》、《贾母与薛宝钗》等,但未作过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离开教学第一线之后,时间久了,杂务少了,便不免常有点“闲且惫矣”的感觉,脑海中又不时会闪现这两个问题。起初也不大在意,慢慢地还是萌生了再进一步探索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想法。开头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未真正动笔。 及至打定主意,并真正动笔写起来,到了深入进去的时候,却确切地感觉到是给自己找了两个难题。 因为上篇写的有关钗、黛之争辩是一个持续了两百多年都没有结果的问题,拥钗、拥林、并美、俱贬的意见都有,持任何一种意见要写出新意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在薛宝钗于今颇合世缘、许多人都认为这类人物在今天很吃香的情况下,我的那些看法就更显得不合时宜。 而下篇所写是翻贾母“舍黛取钗”的案,就更是艰难了。因为这个命题从古以来就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所有的红学家与读者所共识,是所有研究著作和影视戏剧所遵守的一个根本前提。它从来就不曾成为一个问题。现在要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恐怕就连要找到几个争辩的对手也不容易了。作这样的文章岂非更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这两个问题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不光是只涉及到钗、黛几个人而已,而是几乎要牵扯到全书的许多重要人物以及他(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事件的重要联系,而且相应地对许多人与事将产生好些与传统见解不一般的看法。可以说,这是两个差不多要搅动全书的问题。这种情况倒确乎是我提笔之前所始料不及的。 不过尽管如此,到了这个时候,虽然感到下笔不易,却很难止步了,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情,觉得不妨试写下去看看再说吧。因为自己有一种想法,认为“红学”恢弘博大,可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但其核心内容恐怕还应该以作品本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果没有《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对其他与之有关的衍生物的研究又有何意义呢?而从“红学”产生之日起,直至今日,窃以为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众多的“旧红学”家们,对作品的某些人物和具体情节上或有一些闪光的见解,但从未在总体上把握到小说的实质,因此远未得其真谛。“新红学”的主要人物,影响虽大,但其工作主要在考证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对文本的涉猎和研究则甚少。1954年以后至今半个多世纪里,“红学”可谓空前兴旺,表现在队伍逐日增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空前增多,已成为一门公认的“显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是非,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红学”界至今尚未确立文本研究应为“红学”的核心内容这样一个观念。在颇为热烘喧闹的“红学”研究中,文本研究的工作相对来说就显得太少了,它需要去研究的问题和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基于以上的认识,所以尽管觉得是难题,还是勉力写下去并且也总算写完了。同时觉得,对这么两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索,确实是有必要的,不妥之处,竭诚地欢迎批评指正,而如果其中还有少许看法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就更是意外的收获了。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郭浩先生的帮助,特致衷心的感谢。 本书所根据的文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的《红楼梦》。 曾扬华 2009年3月20日 (己丑春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