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医学人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医发展史上,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中医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的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了。解那个世纪。《医学人生丛书》选择当代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上个世纪的光彩。本书的主人公为路志正先生,在历史的特殊舞台上,他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展露给当代,也留给历史,耐人品味,任人评说。

内容推荐

路志正先生,宇子端,号行健。志正,所以厚德载物;子端,端直以长;行健,因此自强不息。他少承庭训,步入杏林,历经磨难,学业初成。建国伊始,悬壶已十余年,为当地颇有影响之名医。人的一生无非是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路老的态度一贯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1952年入卫生部工作,在卫生部的二十多年里,他下乡求证,发掘、推广了许多宝贵的中医经验;他没有门户之见,敬重名家,团结同道,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也是虚心学习,关爱有加。他最早认定中医对乙脑治疗的成果;代表中医界参加血吸虫病的防治;下放支边,在包钢救治铁水烧伤的工人;带学生做临床,皆不辱使命。1973年重返临床,进入广安门医院。建学科,兴特色,开科研,抓急症,育英才,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硕果累累;出国讲学,把岐黄妙术广布海内外。他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抗击非典,针砭时弊,诸多高论语惊四座。88岁的他,见证并参与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在时代给予的特殊舞台上,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尽情地展现给了当代,也留给了历史。本书由路老亲自讲述了自己学医、行医、从政、再行医的经历以及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创新过程。个中故事鲜为人知,耐人品味。尤其是如何学习中医、如何临证?细细读来,可能会对每位莘莘学子或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有所裨益。

目录

1 冀中大地·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贯古今

2 虚惊一场·旁听私塾好学天性初展露

3 进入医校·先文后医刻苦研习历五年

4 十七抄方·笔走龙蛇遒丽天成真妙手

5 十八开业·折肱续断声震乡里传美名

6 迎来解放·中医进校反修西医缘改造

7 进卫生部·情系中医处理信访行南北

8 怀念吕公·鞠躬尽瘁中医司令兴中医

9 追忆师友·戮力同心汇聚京都谋大业

10 乙脑治验·外调求实慧眼识菁似伯乐

11 治血吸虫·群策群力中西合璧送瘟神

12 民间治验·整理提高遍地开花登雅堂

13 支援包钢·铁水无情国医护航闻鬼关

14 特殊年代·承受考验含辛茹苦传薪火

15 进中研院·勤于临床讲究实践倡急症

16 二十余载·组建学会继承发扬再创新

17 勤勉不辍·阐精发微治学临证皆严谨

18 博览群书·既专且博中医事业勤耕耘

19 重视脾胃·著书立说临床研究创新论

20 出国讲学·广布杏林岐黄神术惠五洲

21 上书中央·针砭时弊出谋献策求发展

22 非典肆虐·众老进言祖国医药谱新篇

23 乐育高徒·硕果累累授业解惑为传承

后记

试读章节

1.冀中大地——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贯古今

曹东义:路老,您好!听说您的原籍是河北省藁城市。据说这个城市虽然不大,但其历史却比省会石家庄还悠久,是吗?

路老:是的!藁城在石家庄以东二十多公里,位于滹沱河的南岸。它的历史确实比石家庄悠久,名气也大,应该说是一座历史名城,但这只是历史而已!实际上在当地名气最大的当属石家庄以北十几公里的正定,因为在清以前的历朝历代,正定大多是府衙所在地,藁城多归其管辖。而石家庄(原称石门),由字面也可以看出,它只是正定辖内的一个小村庄而已。

曹东义:啊!原来如此。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地间的距离还真的很近呢?

路老:是的,它们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北望京津,南达羊城,居于冀中平原的中西部。因此,自古以来,一直是北方的粮仓,拱卫京畿,扼守晋中,交通南北西东的商衢要道,属兵家必争之地。

曹东义:那么石家庄为何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大城市呢?

路老:这要从三地的区位优势变迁说起,这种变迁始于近代京汉铁路的筹建,而结束于石太、石德铁路的修成。当南来的列车经过石家庄、正定呼啸北上,西来的列车又经石家庄、藁城而隆隆东行的格局敲定以后,也就意味着正定、藁城的区位优势不在。石家庄这个昔日的小村庄占尽了天时、地利之便,成为交通南北西东的枢纽,为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表面看来这种变化似有一定的偶然性,譬如倘若京汉铁路在修建此段时向东移20公里,那么今日的河北省会将是藁城,而不是石家庄了。(笑)然而这毕竟不是事实,实际情况证明这样的布局总是有它合理性的,既为正定、藁城这样的历史名城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又促进了一座新城市的诞生。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何尝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三地之立很有哲理性,也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呀!

曹东义:启迪!?什么样的启迪呢?

路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事物终将逝去,新的事物总将获得新生。之所以称之为新事物,那它就绝不是旧事物的简单重复,虽然初看起来,新事物带有许多旧事物的印迹,然而细辨起来,就可发现,新事物较旧事物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有所发展,有所提高。逝者如斯!这不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真实写照吗!

曹东义:哦!原来如此,以事喻人,路老高论。

路老:继承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永恒课题。就两千多年来中华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史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师傅授业与徒弟,而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往往名不见经传,而徒弟却被后人誉为“医圣”或“大家”,甚至设有祠堂庙宇,受人敬仰怀念,名垂千载,万古流芳。这公平吗?合理吗?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但是上天历来又是十分吝啬的,从不会将“成功”轻易赐人。也只有那些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持之以恒,严谨认真,同时勇于实践,苦苦探索的人,才能有成功的可能。学医也是如此,学医的人要甘于清贫,慈悲为怀,善待病人,团结同道,谦恭纳珍,笔耕不辍,总结发微,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有可能成为“名医”。总之“天道酬勤”,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实际上就是终生“立志”与“修身”自强不息的过程。

曹东义: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成功若离开个人的不懈努力,一切均为枉然。

路老: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离开这个基础,新事物是不可能诞生的。学中医更是这样,历史上名医、大师的成功,都离不开对古典医籍和前人医疗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也就是现代人说的传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升华,产生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成为一代名医。由此可见,在一个成名医生的背后,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医生在默默地工作,其中有特技专攻的人更不乏其数。严格地说。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医生担负着整个社会治病救人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群星的帮衬,哪能突显明星的光芒。名医与众医的关系,就如同刚才我们提到的石家庄与藁城、正定的关系一样,没有此小,也就没有彼大。

曹东义:哦!确实如此。从一个名医诞生的背后,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以及医疗水平等情况。

路老:是的!我要说的确实含有这层意思。比如,在金元时期,我们藁城出了一个名医大家罗天益。他的出现与藁城乃至周边府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与中医学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曹东义: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的历史地位一定很重要吧?

路老:藁城的历史真的很悠久,它置县于西汉元鼎四年,至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了。据考证,早在3400年前的商代,在藁城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了,而且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医疗卫生状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1973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的考古队,在藁城就发现了商代的遗址,从出土文物的内容上看也证实了我所说的情况。

曹东义:听说当时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呀。

P2-5

序言

《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即将付梓,邀我写感言代序。细读书稿,品味精神,屡屡感动,然惶恐良久。

古人云: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进而推之以济世,故为仁术。中医济世济人,成就者良相良医。上至天文,书禅儒道,下以地理适宜,中以人情世道,理论联乎实践,启发而至康平。医者“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生,是为大家”。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少承庭训,正步杏林,历经磨砺,功业有成。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扶持中医、发展中医的政策指导下,建学科,做科研,倡疗效,育英才。书中路老亲历的学医行医、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大医经历及随国家发展而成就的道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深刻启示及成功蓝本。阅路老之书,“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观路老之人,“啐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始知大家风范。感路老焚膏继晷,突经皓首,敬重名家,团结同道,更明成就源自意志与品格。

路者道也。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云:“言道路人各有所适也。”中医大家之所成,各由其路,各有所适。适其人,适其才,适其势,适其实践,适其国家之兴盛!中医名家之路,可从而不可泥也!后学欲有所成要在适今之才,适今之用,适今之势。“夫人之才情有限而医道无限,人之道路有限而前途无量”。中医大家路老之路,从古典,师名家,遵正道,循规矩。守端直以长行,终志正而圆满。值路老八十八寿诞,后学曾有一联一诗颂路老:“路遥情长妙手施药言济世,志正圆满寿与才齐谱华章”。“路遥彰显身辉煌,志诚业精贵圆方,正气运来乾坤满,寿宴开福福绵长”。是由感言,是以为序。

后学 王阶

二〇〇九年夏初于北京百草园

后记

2007年10月前后,笔者接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肖培新主任、戴皓宁、王秋华编辑的邀请,他们希望我在完成了《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之后,能够继续编写《走进中医大家路志正》,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路志正先生是我们十分敬仰的中医大家、名家。他既是国家的名医,也是燕赵中医界的代表人物。听说挂他的号看病不容易,他开的药方往往在平易之中见神奇,疗效颇不一般。后来还听说,他不仅利用各种机会,为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而且多次出国讲学、交流学术,为国家争得荣誉。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拜访路老,了解路老,走近路老。

2007年11月,我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医药发展高峰论坛大会。会前我采访了路老,自此,这项工作得以启动。月底,我在广州第三届“中医药名师与高徒”学术会议期间,对路老及其女路洁,再次进行了采访。回到石家庄之后,初步拟定了整个访谈录的框架结构,并争得了路老、出版社肖主任、戴编辑的认可。春节期间,正月初十过后,我又一次来到北京,在年昧儿浓浓的新春伊始,冒着寒风往返于北京的大街上,到路老家里进行了几次采访。正月十五,在路老家用过晚饭,踏着元宵节的月色,我返回了石家庄。此后,积极整理访谈的内容,于2008年5月末,形成了约12万字左右的初稿。

初稿形成之后,交路老审阅。为了充分展示路老的学术人生,2008年7月在三芝堂中医门诊部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听取了路老及其弟子、子女及王秋华编辑的意见。返回石家庄后,我在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整理和改写。

在整理历史细节和路老学术思想的过程中,路喜善先生和张波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形成了近20万多字的书稿。然而,为了整个丛书体例上的统一,又进行了压缩、修改。2008年岁末,几经易稿压缩之后,近16万字的稿件,又一次回到我的手里。可见,尽管此书只是一本通俗读物,大家还是非常认真负责。

在完成这部作品的时候,掩卷长思,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位87岁的老人,从年少习医,到身为卫生部的职员;从为贫苦民众看病,到创建共和国的健康大厦。几十年的岁月,他背负着老一代中医人的情怀与睿智,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在中医药事业迎来的三个“春天”里,到处都有路老的身影,他见证并参与了第一个春天的降临,又与他的同事、同道们一起,参与并促进了后两个春天的到来。他还利用个人的学识和高超医术,为国际友人看病、讲学的同时,把中华医药的理念和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我想,当年毛泽东评价邓小平的时候,用了“外表一团和气,内里一个钢铁公司”来形容,这个特点也正是路老的特点。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路志正先生,恰好符合“志正以厚德载物,行健而自强不息”。在他的心中,天高地阔,自有绚丽的乾坤。我想,这就是我们走近路老最大的感受。

曹东义

2008年12月10日

于石家庄“求实得玉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