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遗作首次出版!不要在遗憾中谢幕!管理大师70岁自省人性,洞悉本质,发现细节中隐藏的阴谋。
真正的完美是什么?领导必知的人性缺陷。
《最后的完美世界》就如同德鲁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长度而言她是一部小说,但就结构角度来说,她更像一部室内乐。德鲁克以四重奏那般简单明了、节奏分明的曲目来比喻,更用一个世纪以前的交响协奏曲分别以不一样的乐器与不同的演奏者加上一些小小的合奏和共鸣交织成高潮迭起、美妙极致的一部部曲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完美世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彼得·德鲁克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师遗作首次出版!不要在遗憾中谢幕!管理大师70岁自省人性,洞悉本质,发现细节中隐藏的阴谋。 真正的完美是什么?领导必知的人性缺陷。 《最后的完美世界》就如同德鲁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长度而言她是一部小说,但就结构角度来说,她更像一部室内乐。德鲁克以四重奏那般简单明了、节奏分明的曲目来比喻,更用一个世纪以前的交响协奏曲分别以不一样的乐器与不同的演奏者加上一些小小的合奏和共鸣交织成高潮迭起、美妙极致的一部部曲目。 内容推荐 《最后的完美世界》就如同德鲁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长度而言她是一部小说,但就结构角度来说,她更像一部室内乐。德鲁克以四重奏那般简单明了、节奏分明的曲目来比喻,更用一个世纪以前的交响协奏曲分别以不一样的乐器与不同的演奏者加上一些小小的合奏和共鸣交织成高潮迭起、美妙极致的一部部曲目。 这部小说里的绝大多数事件发生在1906年6月的一些日子中,到德鲁克撰写这部小说的1982年时,这些人恐怕都已辞世了,若能存活大都是九十多岁的迟暮之年,这也许便是德鲁克除了英文外,其他语言都不愿放行的真正原因了,甚至于连英文版都印量少得可以。 目录 导读 最后的完美世界 1 索别斯基 亨利耶塔 玛尔吉特 约瑟发 欧文勋爵 个来自哥尔多尼的故事 2 亨顿 恐慌 弗雷德里克·班克罗 夫特 黎曼的真言 哥廷根 梅利莎 伊莱恩 决定 3 默森斯尔 银行家 希拉 苏茜 回归 4 致音乐 雷娜塔 珀尔卡茨家族 阿瑟 保罗 玛丽亚 致音乐 译后记 旁观者的世界 试读章节 如此美妙的体验,索别斯基王子在他以往的生命中曾有过两回经历,仅有两回,并且,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昨日午后,当那位画商将克劳德·莫奈的一幅新作从柳条箱中立起来的时候,索别斯基强烈的兴奋和幸福感像汹涌而来的波涛。将自己的灵魂吞没。画面中,鲁昂主教堂的侧面耸立在明亮得几欲喷薄而出的蓝色之中,其间流动着黄褐色斑点和巨大的玫瑰窗洞辐射出的深红色光线。索别斯基每重新观赏一次,极乐体验就将他吞没一次——这千真万确,他甚至不必抬眼望那幅画,而只需在内心默默回味一下,就陶醉不已。 令人销魂的感受如此相似。四十年前,当索别斯基二十多岁的时候,昨日那份体验亦曾降临于他。那是他初次遇到那位玉腿修长的十一岁小姑娘。几年之后,那个姑娘成了他的妻子,而那时的她,真真切切还是个小孩子呢!她满脸信赖地把自己的小手放在一位陌生人的手心里。那位陌生人是她从未谋面甚至可能闻所未闻的远房表亲。她牵着他的手走了一段长长的路,向他倾吐她的孤独、绝望,还有她那赌鬼父亲和背地里以酒解愁的母亲带给她的耻辱。奥地利驻军的镇子上,他们穿行的街道上飞扬着尘土。 光阴荏苒,春秋无声,已近而立之年的索别斯基,有幸第二度体验到那份滋味相同的迷醉——初为人父的甜蜜。当他目光触及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刚刚从母体中分娩出来几分钟的孩子,那份体验便从心中油然而生了。小生命是个私生女,其母是他在巴黎时的情妇。那时的他只是一名外交见习人员,服役于拿破仑三世的宫廷。 如今,时值索别斯基正要跨入暮年的门槛,曾经的那一份迷醉的喜悦,那深情款款的温柔,那刻骨铭心的幸福与甜蜜,在他的心灵当中再次降临。“这会不会是最后的回光返照?”索别斯基心里琢磨着。 因为乐于看到魏格纳博士的窘境,这份幸福感被拔高了或者说被锐化了——索别斯基想,“锐化”一词可能更合适一些。 莫奈的画作现在已经被支立于一柄画架上了,安置在楼下“图书馆”里。所谓的“图书馆”,从前在十八世纪曾是一间公馆的舞厅。当年索别斯基第一次被委派到圣詹姆斯宫做大使的时候,购置下这幢公寓,作为在伦敦的安身之所。如今,这间屋子成了他的办公室和待客室。眼下,索别斯基刚刚沐浴更衣,并做了个按摩推拿。走出浴室,那幅油画的存在令他灵机一动,决定就在楼下吃早饭,不去楼上的起居室用餐了。寓居。伦敦的二十七年生涯里,此悖常之举实属头一遭。这个举动同时意味着,索别斯基的私人秘书魏格纳念诵每日报告的时候不能够舒舒服服地坐在楼上读经台的后面,而不得不立在偌大图书馆的中央,无倚无靠。秘书每日要报告的内容是王子当日白天和夜里的活动安排、维也纳的外交部遣送过来的快信、英王室的《宫廷公报》、主要的时事新闻,还有《时代》周刊、《早报》以及维也纳《新自由报》诸报纸的主笔们写就的文章。当然,他所读的《新自由报》总是比发报日期晚两天的。另外还要念诵的是索别斯基的庄园和企业的主管发来的每目业务电报。今天,这份工作令秘书魏格纳(通常以高效率著称的、能干的典型)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以至于结结巴巴,窘迫不堪。原本那些维也纳政府高级外交宫的名号、索别斯基掌控的木材厂、炼糖厂员工的名字,他是烂熟于心的,可是今天溜出口的却往往是错误的发音。魏格纳甚至差点儿将英王室的《宫廷公报》忘到九霄云外,好在索别斯基及时地提醒了他。 这时,索别斯基脑中突然闪过很久以前的一则关于在校男学生的故事。里面讲到一位极其刻板、极其凶暴的校长在一名学生面前失去了平衡,因为那孩子的目光像钉子一般,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校长裤子上的拉锁。而索别斯基小的时候却从不曾有过机会尝试这种行为。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家庭教师的培养,唯有十六岁与十七岁短短两年时间除外。那两年他参加了为高级贵族所设立的耶稣会学院,学院坐落在维也纳附近的卡尔克斯伯格。那里的神父们自然是穿着长及足踝的法衣。无论如何你也捕捉不着他们行走或是站立的时候,永远只会看到他们一成不变地正襟危坐,若非在一个高高的演讲台上面,就是在一张宽大的桌子后面。 一时兴起,索别斯基将目光死死盯在魏格纳的裤子拉锁上——于是,这位私人秘书的脸刷地红了,一直红到他稀疏干枯的发际。手中的文件也不由自主地滑落在地,他难堪得手足无措。他所遭受的折磨是如此真实,又表现得如此滑稽可笑。索别斯基只能忍住笑,假装关心地问道:“你感觉身体不舒服吗。魏格纳博士?” 几年前,在海牙举办的某次皇家豪华宴席上,侍者为索别斯基端上一道很甜的东印度巧克力点心。厨师在点心里头放了一点点非常辣、辣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红辣椒。但那一阵突如其来的灼烧感恰好反衬了巧克力的可口怡人。相形之下,自信、自傲、自负的魏格纳所遭受的煎熬,很巧妙地使得莫奈画作在索别斯基心灵中激起的柔情、美感以及充盈的宁静变得更加明锐了,令他兴奋地投身于画作的怀抱,享受极妙乐趣。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美好的早晨,而且无与伦比。现在,索别斯基要出门骑马了——每天两小时的常规运动。雾太浓了。以至天色依旧暗沉沉的,虽然时令已是六月。这便是他所喜爱的伦敦:世间万般喧嚣渐渐沉默,乃至渐渐消亡,剩下的是阴的寂静,以及雾气带来的传奇般的神秘。雾气飘荡着、旋转着,在短暂的一瞬间,它将人们熟悉的街区装扮成异乎寻常的样子,或者展示出人们从未料想过的特征,呈现出陌生的风景。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雨,又出现紧随而来的大雾,大街上陡然空荡荡的,了无他人,整个世界似乎都属于索别斯基自己。但他总感觉到玻琳正在身旁并驾齐驱,这样的感觉如此频繁地出现,让他恍惚中回到了若千年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年轻时代。在无边无际的波兰森林的深处,在城堡里,他是潇洒迷人的王子,她则是传说中的睡美人。每天清晨,她从他们两人那充满魔力的爱情中苏醒,然后和他一起在森林里骑马。此时他几乎可以嗅到来自她身体的气息。那是青春的气息,清新犹如鲜果,一扫马匹刺鼻的气味,甚至冲刷了弥漫在这座城市当中的所有浓烈的刺激性臭气——黄雾包裹着的煤尘气,行驶的汽车抛出的尾气,肮脏的租住房中数以百万计的不洁净的身体挤在一起所酝酿出的酸腐气息。 骑马归来的途中,太阳开始用它金闪闪银灿灿的长矛刺戳雾霭。当他转弯进入阿瑟顿街区的时候,已经有一小片碧空从袅袅上升的薄雾中探出头来,窥视大地。 P2-6 序言 在我所写的十九部著述中,此部是迈向文学领域的第一步。它的篇幅使它成为一部“小说”,但是从结构角度讲,它更像一部室内乐,而且像那种听起来简单明了的四重奏,比方说安东尼·德沃夏克——他与此书中的某些人物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属于同一民族——创于此小说所述事件前些年的作品;或者像一个世纪以前的交响协奏曲。在那种音乐形式里,每一位演奏者操持不同的乐器,各有各的运行轨迹和特征,同时又有一些小的合奏与共鸣。 这部小说里的绝大多数情节都发生在1906年6月的一些日子里(其中很大部分发生在伦敦)。经历过那个时间段的成年人,即使少数(应该说极少数)仍然存世的,到现在也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了。对于除却他们以外的人们来讲,那个时间段和那个世界如此之遥远,堪与埃及的法老或者中古的骑士相提并论了——尽管那时候已经有了汽车、电话以及电灯。然而,这本书并非一部“历史小说”,书中之人不会口里说着“哎呀,天哪”,身上穿着褶裥花边的衣衫,手中紧握一把剑。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人物在书中是有所涉及的——俾斯麦、马克思、迪斯累利、古斯塔夫·马勒和约翰·皮尔蓬·摩根。但他们可能甚至未上台扮演行走活动的角色,而只不过被当作历史背景,存在于与之同时代的人们的谈话中。总的说来,此书中的主要角色都是虚构的。若说他们具有意义,那绝对不是作为大人物而言,而仅仅是作为一个“人”。 本书的名字——当然,这是对伏尔泰的《老实人》里的“最后的十全十美世界”这句话所作的一个双关语文字游戏。不过,它所指陈的是英王爱德华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微光闪烁的黄昏,还是人到暮年、垂垂老矣的黄昏,我留给读者来评判。 后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德鲁克写作这部《最后的完美世界》之时,极简主义叙事正在美国风行。极简主义写作追求陈述和情节的极端简约,反对修辞和所有不必要的东西;认为在小说文本里,被省略的部分更为重要。我曾猜想,德鲁克,这位著名的“旁观者”,这位对历史和现实有着灵敏关注的人,他对当时的文学浪潮应当有些了解吧。但是,德鲁克的这部小说,所走路线显然是与极简主义格格不入的:全书充斥着繁复浓重的修辞手法、具体而微的细节刻画、大段的心理描摹、风起云涌的历史波澜……令人想起德鲁克所推崇的十九世纪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留给我们的经典著作。 与此相侔,对于十九世纪,德鲁克是以赞赏眼光看待的。在小说的前言里,作者将二十世纪最初几年视为“最后的完美世界”,言外之意,十九世纪已是一个不可复现的完美世界了。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整个二十世纪,在作者心中则属于弊病丛生的坏世界。对于这样一个坏的世界,德鲁克抱着怎样的情怀?对于十九世纪的“完美”,作者又是怎样理解的? “最后的完美世界”这个书名取自十八世纪思想巨擘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是一句双关语(见本书前言脚注)。《老实人》中的主角老实人从小相信其老师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相信这个世界是“十全十美”、“一切皆善”的,但是残酷得近乎荒谬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的好梦。伏尔泰这部小说的启蒙意义在于,警示世人破除一切盲目的乐观,以理性与实干的态度来面对无比真实的世界。 理性精神与实干态度,亦是德鲁克在这部小说里传递的主要思想。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这个世界所怀有的深切关怀。 理性,在小说当中集中体现为反战思想。毫无疑问,二十世纪是一个灾难横生、满目疮痍的世纪。两次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给人类意识和潜意识种下了多少挥之不去的恐惧!而当德鲁克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仍笼罩着这个星球。二战结束后的四十年间,以美苏为中心的两个政治军事阵营一直没有停止过冲突摩擦。虽然在核武器威慑下,双方不敢轻易展开全面战争,但在当时,人们并不确知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会升级为毁灭性的核战争。因此,每一次冲突,如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等,都使全世界陷入紧张态势。这种紧张状况对于全球人的观念、生活的影响,几乎像真正的战争一样。了解这一点,我们才理解本书第一章缘何有如此大的篇幅写主人公的忧战心理。德鲁克借着小说中人物的嘴说出这样的话:“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已经对全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险。对于战败国来讲,战争的唯一后果是社会共同体的破坏,社会文明的衰落。而这种社会病状极富传染性,战胜国也难以逃脱它的影响。” 实干,乃是将理性精神化为行动。德鲁克在小说里讽刺和批判了人类的各种“愚蠢的、狂热的、不负责任”的虚妄计划。除了战争狂人之外,被他批评的还有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目标。他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活动告诉我们,改造世界的道路不在于什么什么主义,而在于脚踏实地、费心竭力的建设,就像《老实人》里的老实人省悟了,对他的老师说:“种我们的田地要紧。”但在这部书里,德鲁克也指出,实效性的建设活动并不一定能给全人类带来希望,建设者们应该始终怀抱公正、自由的社会理想,有担当精神而不沉溺于自我的聪明。书中有这样一段人物剖白,最能说明德鲁克所赞许的建设者是怎样的人: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信仰体制改变世界,准备以自己的一生来追求立宪政体,追求人的公民权,追求议会选举以及新闻自由。自始至终我没有改变自己的目标:建设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年轻时的我们在1848年革命时期所梦想的社会。但我很早以前就明白了,这个目标不可能通过立宪来达到。通往它的道路存在于发展城市公民,而不在于撰写法律条款。公民是在家庭当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公民的形成,必须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人的庄严感、自尊感、责任感这些品质通过其成长环境进入他的灵魂。……正当的工具乃是建设者的工具,而非杀人者的工具。我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合乎人性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公民可以昂首挺胸。” 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这部书怎么可能出自一位七旬老人之手呢?不仅仅因为其布局谋篇的前后呼应(余华说过,写小说最能考验人的记忆力),最主要的是,尽管小说多处涉及死亡,尽管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有几人年逾花甲,尽管小说描写了人徘徊在个体生命之存在与消亡间的那份苍茫体验,但整部书的调子是稳健的,从容的,甚至可以说是青春的。我将其原因归于作者信仰世界的充盈。德鲁克是一位正统的基督教徒。小说写到了黑弥撒等邪教,谴责之意不言而喻。他认为宗教的起源并非为了解决人类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要解决人类道德上的邪恶: “正是由于弗雷德里克·班克罗夫特这类人的存在,人类才需要宗教,需要一种超自然的感官信仰。不是因为死亡——死亡不过是人类与所有生物共同要面对的自然事件。德国童话故事里体现出一种智慧,即祷告、呼喊‘死亡天神’、‘死亡教父’。死神是和我们在一起的,自我们被上天赐给我们的生身父母的那一瞬间开始,死神就一直默默注视着我们。经常搅扰我们的乃是邪恶,邪恶才是我们唯一不能从自然当中得到解释的东西。” 这段文字里头对于邪恶的议论或许是基督教原罪说在作者脑中的沉淀。而其中流露出的面对死亡的那份坦然、宁静,实在令我心向往之。宗教信仰在人类成长演进中发挥的作用,在此难以蠡测,但值得我们深思。 阅读了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之后,我方敢讲,《最后的完美世界》这部小说,确实烙有德鲁克自己及其家人生活的印痕。譬如,《旁观者》里写到他的祖母逝世以前一直将亡夫的照片挂在卧室,每逢忌日,则闭门静坐。《最后的完美世界》里的祖母拉斐拉也是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这个习惯。读者若将二书参照,则会发现小说里布满了移花接木的痕迹。而小说的文体优势在于,其塑造的人物可以比真实存在的人更真实,就像剥掉了外皮的玉米,一粒一粒地鲜明呈现。德鲁克对于人的兴趣,在书中借助数学家亨顿的故事明确说出: “他离开数学,是因为数学不能解释真正要紧的问题——男人和女人,他们的种种行为方式,他们如何承受苦难,如何取得成功,他们如何思考与感觉。而这些东西,他告诉自己,这些东西不服从任何微积分,不尊重任何体系。” 在这部小说里,德鲁克塑造了很多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了不同个体之间趣味横生的种种差异,描画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方式的五色斑斓。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的德鲁克,对于父爱自然有具体并深刻的体验。第一章写索别斯基对私生女儿那种深厚而辛酸的爱,让人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虽然主人公索别斯基不像高老头那般呼天抢地,但我们观看他九曲回肠、绞尽脑汁的思虑过程,完全可以感受到父爱的厚重和无奈。小说中还勾勒了与此完全不同类型的父子、母子关系。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歌颂声中变成某种单一模式的父爱、母爱,原是多元的、多样的。 德鲁克也揭示出了男女情爱、性爱的缤纷多姿。其中有些可能是我们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如第一章里两男两女之间两份相安无事的三角关系。德鲁克刻画这些关系的时候,跳脱了道德至上的说教,将人的复杂性、独特性、可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些则是非常能够打动我们的,如第三章希拉与默森斯尔两个人富有牺牲精神的纯美爱情。他们的相识、相爱、相别、相思,或许是这部小说中最具文学品质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穿插的自然美景,也写得十分感染人,足见德鲁克确实是一位功力了不得的观察者。 在《老实人》里头,伏尔泰击碎了一些人对于现存世界的盲目乐观,却并未陷入悲观绝望,相反,他在小说中树立了一个黄金国。在那个国度,人们都敬爱上帝,社会秩序的维护绝不依靠专制手段,国王和百姓地位平等,人人自由、纯洁、快乐。显然,这是伏尔泰的乌托邦。 德鲁克在《最后的完美世界》里写到的十九世纪并非一个尽善尽美的黄金国,只是,相对于二十世纪世界大战的祸害和极权主义创下的罪行(比如希特勒时期的德国、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等),十九世纪便成为思想者反思现实、寄托理想的黄金时代了。小说中,德鲁克借一位老公爵之口叹道:“这是最后的十全十美的世界,所有的群体或阶层各得其所,安然并存,谁也不会撕破谁的喉咙,跌入一场原本无谓的内战。改变这个世界,则必然会有某一个群体或阶层成为主宰的力量。……这个世界将消解掉被我们称为文明的东西——多元与平衡,宽容与选择。如此一折腾,生活将变得寡淡无味,不再值得留恋。” 多元与平衡,宽容与选择,是为文明,是为支撑旁观者德鲁克心中的那个理想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与罗素所讲的“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大体同旨。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试着用德鲁克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或许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像空气一样包裹着我们的这个纷繁社会。 译者肖亚男 书评(媒体评论) 读了本书我更加明白:德鲁克对于商业世界的远见卓识,来自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白立新博士 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