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孙奎贞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欧洲是多民族的社会,它的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欧洲也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先进的生产力催生了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经历了周期性的繁荣发展、衰退、危机、动荡、冲突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沉淀,留下许多可供世人思考研究的命题;既有他山之石,也有前车之鉴,作者写来亦庄亦谐,读者读后见仁见智。

作者用散文形式,给读者带来看似逸闻、趣事,属于风俗人情的内容,读者可以作为休闲或知识性读物来欣赏,但文章却蕴含着哲理,引人思考,从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内容推荐

欧洲是多民族的社会,它的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欧洲也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先进的生产力催生了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经历了周期性的繁荣发展、衰退、危机、动荡、冲突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沉淀,留下许多可供世人思考研究的命题;既有他山之石,也有前车之鉴,作者写来亦庄亦谐,读者读后见仁见智。

作者用散文形式,给读者带来看似逸闻、趣事,属于风俗人情的内容,读者可以作为休闲或知识性读物来欣赏,但文章却蕴含着哲理,引人思考,从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目录

[社会篇]

 寻访朱德在德国哥廷根的故居

 马克思从这里走出

 王安娜谈抗日战争往事

 苏军攻克柏林前后

 柏林——德国历史的见证

 柏林——波恩首都之争

 德国朝野诚实对待纳粹罪行

 欣喜·忧愁·迷惘——东柏林马克兑换目击记

 从德国总理捡掉地上的面包片说起

 德国公车的配备和使用

 德国机构改革的目标——“小政府”“大社会”

 普通德国人的“三怕”

 德国邻里关系法理俱全

 有纠纷先找法院调解委员会比打官司方便、有效、省钱

 强制性的德国医疗保险制度

 在德国学车驾驶证一纸难得开车规矩多多

 在德国外国人如何取得工作许可

 在欧洲找工作的两大法宝——怎样写求职信和履历表

 同欧洲人交往中应注意的礼节

 正式餐馆用餐要彬彬有礼

 欧洲人的彼此称呼

 德国式同居,聘请律师签合同

 男子脏话辱骂老农被重罚

 欧洲国家严禁酒后驾车

 德国音像市场管理的特点

 足球运动与德意志民族精神

 德国电费支付真方便

 在德国发生交通事故该注意什么

 德国城市步行街多

 在欧洲要注意门户防盗

 德国有个“婚姻村”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白色婚姻”

 “兰茨胡特婚礼节”与当代德国婚礼一览

 各国的礼俗与禁忌

 非为解渴意在消遣——德国咖啡馆即景

 德国“扔物日”你丢我捡

 出门忘带钥匙之后……——记德国一家综合服务公司

[经济篇]

 非关谋生大计买卖只求开心——德国跳蚤市场侧记

 德国各行各业皆有学徒制度

 德国企业的活力从何而来

 德国消费者利益有保证

 做客二百年德国老店——爱恩辛酒馆侧记

 做客德国一家模范夫妻店

 德国面包与面包博物馆

 德国交通和通信博物馆

 世界顶尖汽车戴姆勒一奔驰的来历

 “世界最大的橱窗”——记德国的贸易博览经济

 德国人是怎样买房和建房的

 德国人为何租房多于买房

 德国商品检验所

 德国药店遍设回收桶——药物分类丢弃政府统一焚化

 德国物价为何长期稳定

 原西柏林出租车管理中心参观记

 德累森——莱菌旅馆参观散记

 米斯特鲁奇经理的一天

 “经济神童”的志向——访德国企业家文特豪尔斯特先生

 名牌公司易主小鱼吃掉大鱼——阿迪达斯被吞并简记

 公司只有七个人

 欧洲的“小费文化”

 在欧洲购物大有学问

 德国商店小偷多

 欧洲有个跨国机场

 法兰克福机场购物中心经营有术

 居高不下的德国个人所得税

 如何在德国开设公司和代表处

 说说欧洲奶酪

 话说德国香肠

 吃在德国

[文化篇]

 萨尔茨堡与音乐神童莫扎特

 魏玛与歌德

 歌德与吕蒂的恋情故事——《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书的真实背景

 贝多芬故居参观记

 对德国大音乐家巴赫知多少?

 格林兄弟与《德意志大词典》

 波恩图书馆

 德国布鲁克豪斯百科全书

 人才荟萃的哥廷根大学

 康德哲学为何不衰

 香飘万里名扬海外

 卜劳恩和他的《父与子》

 世界影迷不忘卓别林

 欧洲的街头艺人

 梦幻之地——莱茵河

 我译海涅诗作《罗累莱》

 欧洲超级小国列支敦士登

 山水美城海德堡

 引人怀古的德国城堡

 在德国首都柏林可以行舟

 科隆大教堂

 欧洲夏都巴登-巴登

 杜塞尔多夫“国王大街”

 德国人变得浪漫——记慕尼黑啤酒节

 德国人夏日最爱去啤酒园

 荷兰之恋

 德国人过圣诞节

 比利时有公鸡啼鸣比赛

 欧洲有个“飞猎大会”

后记

试读章节

2009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诞辰123周年。20世纪20年代初,朱德曾留学德国,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笔者曾先后两次担任《经济日报》驻德国波恩记者,20多年前曾专门寻访过朱德同志留学德国哥廷根市时的住所,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报道。

记得那是1986年5月的一天,在当时生活在德国汉堡、中国著名外交家王炳南原配夫人王安娜女士的介绍下,笔者和夫人专程去拜访多年来为搜集朱德同志在哥廷根及德国其他各地学习、生活的有关资料的该市档案馆负责人库恩女士。

库恩女士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档案馆中保存的所有有关朱德在哥廷根的资料和文献都拿了出来。她说:“你们是第一个来哥廷根了解朱德情况的中国人。”

1922年10月,朱德抵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他首先在柏林落脚。在这里他结识了先期抵达欧洲、并正在柏林进行革命活动的周恩来。朱德向周恩来倾诉了自己的革命志向,强烈地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周恩来将朱德视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欣然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一名正式成员。尔后,朱德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后因革命斗争需要,朱德又回到柏林,直至1926年回国。

库恩女士向笔者介绍,经过多方面的了解,朱德到哥廷根来,是同中国留学生联络,可以说是从事政治活动的。20年代哥廷根的留学生不少,其中20%是中国人。当时他们还成立有“哥廷根中国学生会”,向德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情况,争取德国人民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同情。哥廷根警察局的档案,曾记载他们向警方提出游行并散发传单的申请,传单的题目叫《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库恩女士还拿出一张朱德同这些街头活动过的中国留学生的合影照片。照片上的35人中,朱德在前排右起第四个位置上。可以想见,他是留学生中受爱戴的中坚人物。

我们看到了当年朱德在警察局申报户口的登记卡复印件。由户口卡和通过查阅历史档案了解到,朱德1923年5月4日抵达哥廷根,先后在两处租房居住。我们亲眼所见,户口登记卡左下方的二寸照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朱德。他身着西装,系着领带,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在迁入日期一栏内记录着朱德先后居住的两处地方。朱德初到哥廷根,住在文德‘朗特路88号,约5个月后迁至普朗克街3号。在这里住了一年两个月零二十天。1924年12月21日迁至出哥廷根。从朱德本人用钢笔写的哥廷根警察局户籍卡和哥廷根大学入学注册表上,可以看出他的苍劲有力的笔迹。户籍卡上标明,朱德1885年11月6日(实际应是1886年农历十一月六日,可能系笔误)生于中国四川,父亲系教员,本人为哥廷根大学社会学哲学专业学生,“学历”一栏写的是高中毕业。在“最近原居留地”一栏内,写的是“柏林,维尔莫斯多尔夫”。

朱德自1923年5月4日先住在哥廷根文德·朗特路88号。这是1901年建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的一座很普通的红色三层楼房,最上一层带有阁楼。我们当时参观时,楼房刚粉刷一新。它当时属于萨托里斯公司所有,是经理人员的办公场所。库恩女士介绍说,朱德当年就住在楼上。笔者在楼上一个不大的房间停留了许久,揣摩着朱德当年在这里度过的艰苦学习和斗争岁月。

紧接着我们又驱车顺道参观了朱德曾经就读的哥廷根大学的办公大楼和当年社会学系的原址。60多年过去,此地已是物是人非。这里有的都是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哲学系的学生正静静地在教室上课。只看到几个进出大门的男女学生。随后,我们又径直来到普朗克大街。该街的3号是朱德1923年10月1日到1924年10月21日住过的地方。这里环境幽静,周围的绿树上不时传来悦耳的阵阵鸟鸣。这是一座红砖砌成的德国老式楼房。顶端也有一间阁楼。这座建筑有上百年的历史,早于朱德先前住过的楼房。进楼后,顺着木质的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左侧的一间便是朱德当年的居室。墙上糊着贴花壁纸,地板由宽木条拼铺而成,房子正准备修缮。推开阳台门,下边是葱绿的耐寒草坪。站在这里,仿佛眼前出现朱德在勤奋攻读,挝着俭朴的学生生活的情景。之所以这么揣摩,是因为笔者在上世纪60年代初,在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做研究生时,经受过清苦的德国大学生活。

当时的房主是旅居过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的勒德曼一家。笔者记得,在库恩女士推荐下,在这次寻访四个月之前,笔者曾赴汉堡采访了朱德在普朗克街房东的女儿克勒木老人。当时她虽已93岁高龄,但记忆仍然清晰。她对笔者讲,她父亲曾在德国外交界任职,出任过驻亚洲国家外交官,1903年买下普朗克街3号这栋房子。朱德住进来时,她已出嫁,每逢过节假日,她便同丈夫回娘家去住几天。克勒木老人回忆说,朱德为人友善、谦虚,热情好客。她记得,朱德多次邀请她和丈夫到自己房间,品尝他亲自烹调的咖哩菜和中国大米饭。克勒木夫妇还经常品饮朱德浸煮的中国绿茶。

玛格丽特·克勒木还谈到,朱德那时很关心世界大事,曾同她丈夫讨论过军事战略问题,并向她讲述了中国的社会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她从报纸上得知,当年这位房客成为了中国元帅,她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她很珍惜这段往事,还保存着有关剪报。朱德同志1976年逝世的当月,克勒木老人还曾亲自写信给《哥廷根月报》,说她熟识曾住在她家的中国元帅朱德。笔者了解到,克勒木老人前些年已在德国汉堡去世。朱德曾经居住过楼房的房产,现由克勒木的后代继承。

那次参访结束后,笔者很快在《经济日报》上进行了报道,引起国内的注意。同时,我们也获知,为了体现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了永久缅怀朱德元帅,哥廷根政府决定,并征得克勒木家族和后代的同意,在普朗克大街3号楼房的前墙上镶嵌一面大理石纪念匾。这项计划已获得德国联邦政府外交部批准。哥廷根市已拨款购置大理石料,加工完成后,准备于当年12月朱德诞辰100周年时正式举行挂匾仪式。

1986年12月1日,在朱德同志诞辰100周年当天,哥廷根市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中国驻德国大使郭凤鸣、中国驻德国汉堡总领事王延义夫妇、笔者夫妇、《人民日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以及哥廷根市市政官员和众多的德国朋友都出席了这个盛会。

哥廷根市热情邀请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同志出席这个特殊的纪念活动。康大姐特致信库恩女士表示感谢:

我高兴地得知,在我的丈夫朱德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你们将为纪念他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而立一纪念匾,这体现了你们对朱德同志以及整个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因公务和身体原因,很遗憾不能前来参加你们的纪念活动,谨此向您和哥廷根大学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祝愿中德两国人民间长久的友谊不断发展。

仪式上,哥廷根市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称赞朱德元帅对中国事业的贡献,并为朱德元帅年轻时在哥廷根生活与学习而感到自豪。满头银发的市长还亲自登上梯子,为纪念匾揭幕。洁白晶莹的大理石上用德文镌刻着: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故居(1923-1924)

在挂匾之前,市长还将该市关于为朱德元帅故居挂匾的决定以及有关档案、资料等文本复印件制成精美的册子,呈请郭大使代为转交中国有关政府机构。后来,听说这些文件材料都已保存在四川仪陇朱德博物馆。可能是由于笔者寻访和报道这件事吧,在笔者任职期满回国后,经济日报社同志还曾交给我一封朱德博物馆的信件,向我继续征集朱德同志青年时代在国外的革命活动情况和材料。如今,哥廷根这座朱德曾居住过的小楼还完好地保存着,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和青年朋友。  P3-7

序言

我和作者长期共事,过从甚密。由于这一层关系,使我有幸成为本书的先期读者,在成书之前,就已经对全部内容有先读之快。我深深地为书中所传递的信息所吸引,禁不住要说几句心中的感受。

作者在原东德留学数年,任过我国驻德使馆外交官。自1984年起,并在柏林墙倒塌前后,先后任《经济日报》驻德国波恩首席记者共十一年,见证了这一时期德国乃至欧洲的剧烈动荡。他以惯常的敬业精神,在完成报导、采访主要任务的同时,通过与多阶层人士的交流,敏锐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随时纪录备忘,广泛搜集有用资料,积累成册,现在整理编辑成书,以冶读者。

欧洲是多民族的社会,它的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欧洲也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先进的生产力催生了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经历了周期性的繁荣发展、衰退、危机、动荡、冲突乃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沉淀,留下许多可供世人思考研究的命题;既有他山之石,也有前车之鉴,作者写来亦庄亦谐,读者读后见仁见智。

作者用散文形式,给读者带来看似逸闻、趣事,属于风俗人情的内容,读者可以作为休闲或知识性读物来欣赏,但文章却蕴含着哲理,引人思考,从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后记

由于笔者长期从事西欧及西德经济问题的研究,对情况较熟,乃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遂被选派为《经济日报》首任常驻联邦德国记者。

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及时捕捉最新经济信息,适时对西德与西欧经济形势作出分析、预测和评论,除每天大量阅读原文报刊有关报道和分析文章外,从一开始,笔者就积极主动采访和接触驻德国经济企业界、学术研究界、新闻界和政界主事人物。作为德国外交咨询机构“外交政策协会”少有的外籍会员,笔者是德国五大经济研究所的常客,并常参加经济界、研究机构和政府与联邦议会等有关机构召集的国内国际问题研讨会、报告会。这些会议使笔者拓展了视野,结交了朋友。因此,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经济新闻、信息及资料来源和渠道,对笔者的新闻报道工作很有助益,而且写起新闻报道、通信及经济形势预测和评论分析,逐渐得心应手。笔者同时还为《香港经济导报》、《世界经济导报》、《世界知识》等报刊写过不少经济问题的文章,并曾为《经济日报》撰写过我国首篇东西德统一后的有深度的长篇全面报道分析文章《东德经济如何转型》,并得我国有关人士和《经济日报》好评。

由于在德国任职时间较长和结交较广,并较有影响,笔者曾有机会采访过时任总理科尔,他并亲为《经济日报》题词;还采访过时任总统赫尔措克、魏茨泽克,时任外长根舍、金克尔和两位经济部长与经济合作部长瓦恩克,以及三位时任联邦州长。其中瓦恩克部长跟笔者更熟,他每年圣诞节都让秘书给笔者寄发贺卡。1989年5月,瓦恩克还曾特意邀请笔者作为他的随团记者,乘他专机访华和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会议。此外,笔者还分别采访过前任总理施密特、勃兰特等领导人,并受过《世界报》和个别电视台就有关时政议题采访。

笔者先后两任驻德记者,经历了中德国家关系友好发展、苏联与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和东西德统一,曾对中德两国人民交流与经贸合作发展,起过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并对德国人民怀有感情,崇敬德国和欧洲的先进文化与文明。在笔者离任回国前,德国联邦新闻局亚洲处处长施托尔特先生曾特意为笔者举行告别宴会,中国驻德国使馆新闻专员也应邀参加。施托尔特先生在祝词中肯定笔者对促进中德两国友好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所做的有益贡献,并赠送一本大型画册。柏林市政府的朋友则送给笔者一块包装精美、象征统一的“柏林墙坯”,以作纪念。

由于笔者任职驻德记者期间恪守“手勤”、“嘴勤”和“腿勤”的原则,所听到的马上记下来,想了解的不耻下问,有兴趣的多跑跑,才得以积累大量资料,对完成新闻报道工作和报社随时交办的专题报道任务起了很大作用。这些材料中也不乏有关欧洲和德国社会与文化的知识性、史料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材料。最近,笔者终于如愿将这些有用的资料整理出来,并分篇撰写成集出版,奉献给读者。先期读过书稿的几位朋友都认为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鼓励尽快出书;有的青年朋友得悉后,也盼望书能尽快到手。

这本书的出版,其实是我作为驻外记者的“副产品”。承蒙笔者在《经济日报》工作时的老上级、原《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新闻和文化界名人、书画家范敬宜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陈志远先生为书题写前言,书画家林志诚先生和林心传先生分别为书题词,无疑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谨以此书,表达我对德国和欧洲的怀念。

笔者

2009年5月 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