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疏通经络--读这本就够了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朱兰//马洪进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穴位,也叫腧穴,穴道。它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传输、流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中医认为,按压人体的穴位或某些特定的部位,如体表压痛点,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中医针灸按摩的诊疗经验,用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插图介绍了疏通经络的简易手法,向读者介绍了针灸这一古老的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与经络腧穴理论,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经络治病养生这一古老的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使大家了解和知晓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腧穴是气血汇合的场所。

如果经络不通畅,必然会导致机体发生各种病证,而采取经络穴位按压保健的手法,疏通经络,则可对多种疾病产生明显的效果。书中用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插图令经络穴位一目了然,取穴方法简便易学,按压手法易于掌握,一书在手,让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轻松获益。

目录

绪论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

一、阴阳 1

二、五行 2

三、脏腑 3

四、整体观念 4

第一章 人体气血的通路——经络 5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7

二、循环无端的立体交通网 9

三、经络的作用 9

第二章 经络之气输注的车站——穴位 11

一、什么是穴位 13

二、腧穴的分类 13

三、十类特定穴 14

四、取穴方法 19

第三章 主路与车站——经脉和穴位 21

一、手太阴肺经 23

二、手阳明大肠经 24

三、足阳明胃经 25

四、足太阴脾经 27

五、手少阴心经 28

六、手太阳小肠经 28

七、足太阳膀胱经 29

八、足少阴肾经 31

九、手厥阴心包经 32

十、手少阳三焦经 33

十一、足少阳胆经 34

十二、足厥阴肝经 35

十三、督脉 36

十四、任脉 37

第四章 按压穴位——自我调治 39

 第一节 常用的保健要穴 41

 第二节 穴位按压的作用和方法 45

 第三节 针灸——治痛专家 47

头痛 49

落枕 57

颈椎病 59

漏肩风 61

腰痛 64

痹证(肢体痹) 67

咽喉肿痛 70

牙痛 73

胃痛 75

 第四节 针灸——调神大师,警察疏导 78

中风康复 81

不寐 86

郁证 89

眩晕 93

绝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 98

 第五节 针灸——调理妙法、强身秘方 102

慢性疲劳综合征 103

肥胖 106

试读章节

第四节 针灸——调神大师,警察疏导

1.中医对“神”及“神志”的认识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神的含义十分繁杂,总体上可概括为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中医学认为,广义上的神就是指人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实际上统括了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而狭义的神则主要强调心理活动是整个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一个主要因素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古代医家观察到生命形体以及所禀生的生理功能(包括精神心理方面的活动)均来源于父母之精(物质)的结合,父母之精是创造生命个体的物质基础,所以《黄帝内经》里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又说:“血者,神气也”,“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强调了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精、气、血等物质所派生,而精、气、血则是生命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说神本于形质而生,并且,“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形体而存在,它的功能状态也受形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叫作“神志”。关于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认识,一个是心主神明,一个是五脏藏神。因此,精神、神志异常的疾病都与心和五脏密切相关。中医学十分强调“心”对精神的主宰和统帅作用。“心”作为五脏之一,“主血脉”,又“主神明”。《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谓神明之心,是产生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是“心神”,人体的所有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都统一在“心神”之下。《黄帝内经》在继承中国哲学思想对心的认识,倡导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同时,还提出了五脏藏神的观点,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从五脏的整体角度论述了脏腑与神志的关系,认为这五神的产生和调节是以五脏整体的协调为基础的,所以,五脏藏神的含义就在于把五脏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神志活动(主要指认知、思维、意志过程)看成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五脏整体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对人认识过程的主宰作用。

此外,《黄帝内经》除了对“心神说”、“五脏藏神”进行了阐述外,从那时起,也开始认识到了神与脑的关系。如《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随着社会实践、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神,尤其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理之神与脑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说:“头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到了明代,李时珍则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脑的认识更加普及、更加深化。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神明为脑髓所主已经十分明了。因此,无论是“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只不过是在“神”所依附的“形”上有所不同,而作为“神为生命之主”这一基本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2.针灸治神之病,调神大师

既然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为生命之主宰,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而心与脑又是神明依附之处;所以,当心脑被外感、内伤之邪所侵袭时不仅会产生心脑所主的神明被扰而发生精神意识上的异常,同时,也会累及人体各脏腑使其产生病理变化;反之,当人体五脏六腑产生病理变化时,也必然会出现心理、精神上的异常。由于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把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机体发生病变时,通过针刺、按压经络上分布的穴位,以疏通经气、调解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特别是部分经络直接属于心、络于脑,对于精神及神志病有其直接的治疗作用。如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根据“心藏神”、“五脏藏神”的理论,通过调整经络及经络所联系脏腑的阴阳平衡,使得脏腑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神明内守,精神乃固。所以说针灸调治神志病,如中风、失眠、抑郁症等病症有其特殊的效果。就如同在拥堵的交通枢纽上,各种车辆交错难行,使得人们的心情急躁、心绪不宁,而在交通民警高效快捷的疏导下,对一时无序行驶相互参差的车辆进行引导分流、梳理,终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杂乱无序顷刻变得平静有序。由此看来,无序产生拥堵,拥堵产生急躁混乱,混乱又会加重拥堵;而警察的疏导使得道路恢复通畅,车辆有序行驶,路通车畅人气平和,一派井然气象。针灸调神与警察疏导是同样的道理。

P78-80

序言

中华养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而经络养生是其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养生方法之一,它不仅可用于正常人的强身健体,也可用于体虚患病之人的治疗康复。由于其操作简便,效果显著,无需用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所谓经络,是由经和络组成。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就如同我们城市里的道路交通网一样,主路、辅路、干路、支路、立交桥、交通枢纽、地上、地下、街巷胡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把城市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每一个角落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入里出表、通达上下,把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所以说经络系统是人体里循环无端的“立体交通网”。

穴位,也叫腧穴,穴道。它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传输、流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中医认为,按压人体的穴位或某些特定的部位,如体表压痛点,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书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与经络腧穴理论,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介绍经络养生这一古老的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旨在使大家了解和知晓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腧穴是气血汇合的场所;如果经络不通畅,必然会导致机体发生各种病证,而采取经络穴位按压保健的手法,疏通经络,则可以对多种疾病产生明显的效果。书中用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插图令经络穴位一目了然,取穴方法简便易学,按压手法易于掌握,一书在手,让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轻松获益。

编者

2010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