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一生,在世界人物史上填补了不少空白:三次登极称帝,又三度退位下野,是他填补的第一项历史空白;从皇帝到囚徒再到公民,是他填补的又一项空白;从称孤道寡,到改口自呼“犯人981号”,又变得心平气和,口口声声说“公民溥仪如何如何”,这无疑也是一项被填补了的历史空白;从当年的朝廷之上主持国宴,到囚室内带裂缝的木桌前吃管理员端上来的“小灶”,再到温馨的家庭里,品尝夫人端上桌的热腾腾的可口饭菜,这还是一项被填补了的历史空白。这么说下去,恐怕一时半会儿都说不完。然而,他的更加奇特的人生经历,却是在数不清的危急和险恶中活过来了的。本书正是要再现溥仪这九死一生的人生。
冯玉祥要让溥仪成为第二个崇祯帝,日本人要让溥仪成为第二个张作霖,苏联人要让溥仪成为第二个沙皇尼古拉二世,蒋介石要让溥仪成为第二个周佛海。
溥仪研究首席专家王庆祥,首次独家揭秘末代皇帝鲜为人知的生死瞬间,恐吓、陷阱、爆炸、下毒、暗杀、迫害……看溥仪如何大难不死、绝处逢生。
孤儿寡母为大清帝国的历史拉上帷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很快就占领了武昌,第二天,起义军就建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并宣告湖北省独立。由于当时革命党的领袖们都没有在国内,起义士兵们缺乏政治经验,对掌握政权没有信心,于是找来了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黎元洪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很快全国就有18个省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
武昌起义时的湖北军政府起义的消息使紫禁城的大清亲贵慌恐万分,载沣仓皇失措,载洵、载涛也胸无良策,他们根本提不出解救危局的可行方案,急忙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往镇压,但是在前方作战的军队根本不听满清亲贵的指挥,所以连连失败。而军力强大的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创建起来的,载沣等根本指挥不动,于是庆亲王奕劻等人向载沣保举袁世凯出山。
载沣对此坚决反对,但他素性懦弱,没有独作主张的能力,后为形势所逼,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请袁世凯出来收拾残局。
袁世凯并没有马上出山,而是向清廷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最后,在政治困境中的载沣只得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被迫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将军政大权全部让给了袁世凯。载沣彻底交出了自己的权力,“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他回到王府时神情不变地告诉瓜尔佳氏说:“从此就好了,我也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取得军政大权之后,首先对武昌革命军发动进攻,很快攻陷汉口,对革命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很快就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他一方面用清廷的武力来恐吓革命党,一方面用革命军的势力恐吓清廷;一方面不让清廷立刻垮台,一方面又防止革命势力继续取得胜利。
最后,革命党人不得不同袁世凯议和谈判,在袁世凯武力威胁下,革命党人被迫妥协。1912年1月,南北双方达成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袁世凯当大总统,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清帝退位。孙中山在压力下也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样袁世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又和革命党经过讨价还价议定出了《清室优待条件》,回朝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这时,隆裕太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慈禧临终时指立这位始终被光绪冷落的皇后为皇太后,还遗命载沣“遇有重大事件”必须随时面请“皇太后懿旨”,于是,这位妇人也就成了可以和摄政王同时左右政局的大人物。这一切,仅仅因为她是慈禧的侄女。
溥仪回忆说:“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
隆裕太后比载沣更不堪重用,自己毫无主意,于是就招来大臣研究。在御前会议上,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大臣们无休无止地辩论。
主战派良弼、溥伟、载泽等坚决反对退位,还要隆裕太后拿出自己的首饰珠宝赏军;而收了袁世凯好处的奕劻、溥伦表示赞成退位,两派各不相让。隆裕太后左右为难,就问陆军大臣载涛:“你管陆军,如果打仗咱们兵怎么样?”
载涛却说:“奴才练过兵,却没打过仗,不知道。”
隆裕又无所适从了:战吧,怕连命都丧了;和吧,又怕失去权位。于是,就哭鼻子。她抱住溥仪大哭说:“我悔不随先帝早死,免遭这般惨局。”就这样,她把个6岁的大孩子抱起来了。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看准了隆裕是条糊涂虫,为了篡夺革命果实,遂以重金买通太监张兰德,借张兰德之口哄骗隆裕,劝其实行共和,说:“照奴才看,共和也罢,君主也罢,老主子全是一样。讲君主,老主子管的事不过是用用宝。讲共和,太后也还是太后。不过这可得答应了那‘条件’。要是不应呵,革命党打到了北京,那就全完啦!”
P9-12
溥仪的一生,在世界人物史上填补了不少空白:三次登极称帝,又三度退位下野,是他填补的第一项历史空白;从皇帝到囚徒再到公民,是他填补的又一项空白;从称孤道寡,到改口自呼“犯人981号”,又变得心平气和,口口声声说“公民溥仪如何如何”,这无疑也是一项被填补了的历史空白;从当年的朝廷之上主持国宴,到囚室内带裂缝的木桌前吃管理员端上来的“小灶”,再到温馨的家庭里,品尝夫人端上桌的热腾腾的可口饭菜,这还是一项被填补了的历史空白。这么说下去,恐怕一时半会儿都说不完。
然而,他的更加奇特的人生经历,却是在数不清的危急和险恶中活过来了的。
溥仪3岁继位为宣统皇帝,还不到3年就遇到辛亥革命的大潮,把将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彻底掀翻。朝廷倒了,然而皇帝却因为一场“退位谈判”,不但活了下来,还保留了一个皇帝尊号。
5年后,张勋率领一支“辫子军”,拥戴溥仪复辟,仅几天工夫就丢盔卸甲,落荒而逃。然而,复位的皇上又因年少而被免除死罪。继续保有皇帝尊号的溥仪,又平安生活了7年。
1924年11月,生死灾祸再度降临,在北京政变中上台的冯玉祥将军,命部将鹿钟麟入宫,把已经成年的19岁逊帝逐出紫禁城。因为溥仪适时地说出一句“我愿意当一个平民”,就得以退入醇王府,又一次活了下来。
不久,溥仪化装进入日本驻北京公使馆,又潜入天津日租界,借助租界与北洋政府间不平等的政治条款,再次得以安度7年。这7年中,虽然不时有各种图谋的人暗中算计他,让他难以高枕无忧,然而,他还是活得挺好,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这次事变又一次令他兴奋,加上日本军人的骗术和谎言,溥仪下定决心要回到祖宗的发祥之地,拿回“属于大清王朝”的江山。随即离津出关,潜赴东北。然而,他无论如何没有料到,心目中“可靠”的日本人,为了逃避历史罪责,而在渡轮上安装了威力巨大的炸药,以备必要时引爆。幸而那个“必要时刻”并不曾出现,他才侥幸活了下来。
在此后14年的傀儡“执政”和“皇帝”生涯中,溥仪成为中国的全民公敌,自此,步步杀机,从未断绝。特别是1945年大地光复,溥仪在逃亡中,从长春到通化再到沈阳,从陆地到天空,可以说危机四伏。中国人要“讨逆”,日本人要“灭口”,溥仪时时都有头颅不保之虞。然而,他最终还是平平安安地当上了苏军的俘虏。
在赤塔和伯力关押的5年中,在被押送到日本东京出庭作证的日子里,溥仪更是如坐针毡,每时每刻都存在着被引渡回中国、并被送上断头台的可能。他胆战心惊地三次给斯大林写信,希望永远留居苏联,以求躲避灾祸。虽然溥仪认为回国之日,就是走上刑场之时,而且他已经为此“立了嗣”,安排了后事。然而,当他被引渡回国,则已经是1950年的8月了,这时他面对的政治对手已经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了。
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人的胸怀迥然有别,毛泽东用“改造”二字取代了刑场,他又给溥仪10年时间,并向他提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给予他体会亲情、接触民情、了解国情的机会,让他回忆旧社会的历史,感受新社会的现实,最终使他心甘情愿地交出了珍宝,解放了身心。
特赦后的溥仪有了自己崭新的爱情、家庭和生活,又经历了一段五六年的幸福时光,但同时也遭遇了“文革”中“造反有理”的年代。而溥仪的幸运,就在于他又一次得到国家总理周恩来的政治庇护,从而远离了他一生中这最后的一劫,直到1967年10月因肾癌病逝。
算来,溥仪确实亲身经历了多次的生死关口,可以说,这才是他一生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他就以这样的一生,而在全世界国家元首一级人物史上,留下了奇特的一笔。
本书正是要再现溥仪这九死一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