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毫无危害还是风险尚存?
“阿凡达”——人类创造的新物种
美国导演卡梅隆花费十年功夫打磨出的大片《阿凡达》在2009年的岁末席卷了全球电影市场。影片中,为了掠夺潘多拉星球的珍贵矿藏,贪婪的人类把自己的DNA和潘多拉上的土著人——纳威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阿凡达”。
“阿凡达”外表和纳威人一样,头脑中却装着人类的意识,他们的使命是说服纳威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好让人类开采那一地区地下价值连城的稀有矿藏。卡梅隆导演为什么要用“阿凡达”这个词?这是一个梵文,在印度语中就是“天神附体”、“天神转世”的意思,影片中的人类,把自己当成了上帝。“阿凡达”成为了人类这个“上帝”在潘多拉这个“凡间”的化身。然而,阿凡达却失控了,本是潜入纳?人的间谍,却背叛了创造自己的人类,领导纳威人把侵略者赶出了潘多拉。看来,“阿凡达”是正义还是邪恶,依赖的不是发明它的尖端生物技术,而是它的创造者头脑中的道德、伦理标准以及价值观。
未来世界,物竞人择?
爱看电影的朋友应该会记得《千钧一发》这部科幻电影,电影中,每一个人的命运不再是未知的,而是在他出生时就由他的基因所决定。重要的职位,重要的工作,只能由经过基因优选、具有优秀基因的人担任,而“自然人”,因为不可避免地具有基因缺陷,他们受到基因歧视,甚至追杀。影片就讲述了一个“自然人”文森特,为?实现自己的太空梦想,如何不断努力,躲避基因追查,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为了躲避基因追查,文森特无数次地清洗自己的身体,避免留下含有“劣质基因”的毛发、皮屑等等。作为观众,影片会引起我们难以言状的复杂思考:一个人的命运就真的应该由基因决定吗?如果科技允许,我们是否要去选择改变父母给予我们的,自己和孩子的基因?如果选择了用别的基因来改变我们自己的基因,“我”还是“我”吗?“我的”孩子还是“我的”孩子吗?如果社会的大多数都去优选基因,保持自然基因是否就意味着耻辱?“物竞天择”真的会变成“物竞人择”吗?
什么是转基因?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早在上述电影问世之前,生物学界已经发出了“掌握上帝之手”的欢呼。1980年,第一个转基?生物——转基因小鼠在美国问世。1983年,第一批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拟南芥和烟草在美国和比利时几个实验室几乎同时独立培育成功。自此以后,各种稀奇古怪的转基因生物被科学家们创造出来,不断挑战人们的知识和伦理框架:“爱上猫”的老鼠,发着水母荧光的“猴子”,甚至,转基因的人类胚胎。
什么是转基因呢?转基因就是指科学家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物。比如,上面提到的发荧光的猴子,就是把水母的基因植入了猴子体内,猴子因此具有了水母的基因而发光,并且这种特性还可以遗传给?代。
感觉新鲜有趣?不可思议?难以接受?不同的人对于转基因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认为,几亿年以来,自然界的生物都在进行着基因交流,杂交、基因突变等等不就是在进行“基因转变”吗?既然“基因转变”从古至今都存在,而且每时每刻在发生,“转基因”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值得担忧和害怕的地方呢?
这个过程和传统的水稻育种类似。我们现在的水稻品种都是千百年来,通过杂交育种把外来的基因导入受体品种里得到的,只是非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转基因是通过体外转移,本质上我不认为有很大区别。
——黄大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而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基因转变”不等于“转基因”,在自然界几亿年的进化当中,基因的改变是缓慢而自发的。即使是人类促进下的杂交,也仅仅在近缘生物之间发生;即使是基因突变,也是在环境诱因下由生物体自身完成的。正是物种之间清晰而稳定的界限,才形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自然界平衡发展。而转基因技术在人为的操作下可以突破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界限,突破自然形成的种群界限,一旦转基因生物释放到大自然中,将产生不可预知而又无法逆转的后果。
P2-5
2009年末,农业部为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发放了安全证书,这意味着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推广又往前进了一大步,有的专家提出要在3~5年内让转基因米饭摆上人们的餐桌。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争论层出不穷,而且从食品安全、粮食主权、生态环境、国家利益、消费者知情权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论战。但仍然有许多消费者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虽有耳闻但却知之甚少。
本书无意就转基因食品进行理论上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只是希望能将这场论战的全貌大致呈现给读者,让广大对此还懵懵懂懂的读者和消费者能够开始积极地关注这一问题,在当前和未来可能面对越来越多转基因食品的时候,能够清醒、理智、独立地作出消费决策,在一个倡导行政公开的环境中,能够清醒、理智、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们深信,“转基因食品:天使还是魔鬼”这一问题的答案,不是由任何其他人,而是由食用或将要食用它的消费者来回答。愿本书的出版为消费者回答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背景材料。
另外,我们也知道,在我国最大的蔬菜基地山东寿光,国外种子已经占到了六七成。外国种子公司先“免费”推广洋种子,在取得优势以后再实施市场控制。2010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对“种业战争”做了讨论,弱小、分散的国产种子企业与跨国种子公司之间的竞争,好比8 000条小舢板与几艘大型航空母舰之间的竞争。8 000条小舢板现阶段明显没有能力与航空母舰“平等竞争”。而转基因的核心技术正是掌握在这些“航空母舰”手中。此时,人们担心转基因主粮匆忙地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使我国的农业自主权面临危机这并非杞人忧天。本书也希望唤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书引用了《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嘹望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也参考了《粮食危机》、《转基因之争》、《转基因生物风险与管理》等书籍,还得到了周立副教授、熊蕾编审对他们作品的授权。著名华人科学家何美芸女士和美国独立导演黛博拉·昆斯·加西亚女士为本书欣然作序。宋维丽同学帮助进行了序言的翻译。有个别引用的图片和文字未查明出处,对被引用者表示感谢。也向对所有本书有所贡献的人士表示感谢。
何美芸
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自第一株转基因作物——Flavr Savr晚熟西红柿在美国获得商业种植许可以来,16年过去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意识到科学已经沦为企业操纵的牺牲品后,我成为了一名“科学活动家”。Flavr Savr晚熟西红柿很快失败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只是一个先兆,因为像孟山都这样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即将粉墨登场。
转基因主要用于三种农作物,它有两大特点:抗除草剂和抗虫。抗除草剂是因为除草剂所针对的酶的草甘膦不致感形式——EPSPS——由土壤细菌农杆菌导源,而抗虫是因为由另一种土壤细菌Bt导源的一种或更多种毒素而形成的。
大约是在1997年前后,这些农作物在转基因作物的核心地区——美国——开始商业种植,并且此后大规模推广。尽管如此,多亏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知情民众的强烈反对,转基因作物被严格限制。到目前为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3%,并且其中79%集中在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占美国大豆、玉米和棉花三种作物的85%~91%。而恰恰是美国,现在正面临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
转基因作物加大了配套除草剂的使用,结果,杂草也抗除草剂了,为了对付抗除草剂的杂草,就要用更多的除草剂。但是致命的除草剂哪怕混合着用、越来越多地用,也无法阻挡那些“超级杂草”。这些杂草不仅令联合收割机望而却步,连手用工具也无法对付。同时,Bt毒蛋白并不针对的次生害虫,例如牧草盲蝽等却变成了美国棉花种植中最具破坏性的虫害。与此同时,美国的玉米带也遭到另一种次生昆虫——西部地老虎的肆虐。对于这些危机,农民们束手无策。一些误导人的学者们还指挥着农民使用更致命的除草剂和杀虫剂,实际上这些除草剂和杀虫剂除了给那些农业生物技术公司赚取更大的利润外,别无它用,而正是这些农业技术公司在向农民们兜售害人的转基因作物。那些抵制转基因作物种植、或者想停止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面临着重重困难,非转基因种子已经很难买到了。因为像孟山都这样的公司在加强它们对作物种子的垄断。此外,它们还在转基因作物上叠加了种种新特性,并以此把农民们死死地控制在转基因的轮盘上。
美国农民们的境况已经够糟糕的了;但是更为凄惨的是印度,因为印度不同于美国,这里的农民们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国家补贴,许多农民已经身陷依赖大量化学投入的农业“绿色革命”的负债循环里。
Bt转基因棉花于2003年在印度开始种植,并且在农民和消费者艰难的声讨中迅速蔓延至整个国家。Bt基因棉花造成农民们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并导致农村自杀率加速上升。连续两个季度颗粒无收或歉收就足以使他们放弃生命。而在美国,Bt基因棉花不断催生次生和新生害虫、抗药害虫以及新的病虫害。最为恶劣的是,由于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大量流失,这些土壤可能十年以后不能再种植任何作物。
印度Bt转基因棉花危机已经促使整个国家都起来反对Bt转基因茄子。对此,印度环境部长Jairam Ramesh展开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最后,他宣布暂停Bt转基因茄子的商业种植,直至实施进一步的健康和环境安全测试。由于顶住了美国及其代理人的巨大压力,Ramesh已经成了印度的民族英雄,而美国及其代理人已经操控了印度的国家“基因工程核准委员会”,并已经同意了Bt转基因茄子的商业化种植。Ramesh在宣布暂停时,已经有意地将“基因工程核准委员会”称为“基因工程评估委员会”。
祸不单行,与眼下逐渐呈现出来的生态灾害同道而来的还有一系列对健康负面影响的佐证,而二者在一开始就被批评家们言中,正如我1997年出版的《遗传工程——美梦还是噩梦》一书中提到的。健康风险,不单是基因改良所固有的,还是转基因所特有的,这已被经费不足的独立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用为数不多的实验所证明,已经被农场的经验所证明,被农田中的工人所证明。这些在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报告卷宗里都有记载。疾病和死亡在人和牲畜深受转基因作物侵害的农村已经出现。在实验室里,不论何时何地,不管用的是什么转基因作物,也不管这种转基因作物到底转了什么基因,也不管拿转基因作物来饲养的是什么动物,只要独立科学家们进行饲养试验,就会发现更多的死亡、不育、发育迟缓以及一系列的器官功能障碍。当独立科学家们能够重新分析那些农业生物公司提交的原始数据时,同样会发现让人忧心的问题。而这些数据原本声称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生物“实质性相同”,所以安全性等于相对应的非转基因食品,同样的数据分析也适用于开始获得商业批准,后来被叫暂停的印度Bt转基因茄子。
在宣布暂停转基因茄子种植的详尽的报告里,印度环境部长Ramesh强调,有机非农药管理明显优于Bt转基因技术,因为它完全摆脱了对农药的依赖。很显然,不管是对于印度,还是对于美国来说,从生态危机里脱身的唯一明智之举是全面转向有机、非转基因的农业。
中国在全国性调查中已经发现,农业超过工业成为了主要的环境污染源,由于过度使用影响生产力的化肥,土壤已趋于酸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某些人还愿意接收转基因这个“定时炸弹”?转基因作物使得工业“绿色革命”的所有弊端显露无疑,而且更甚,此外,它们还较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得好,他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农业为我国创造了一个碳吸收型经济,但是在过去40年里,农业却变成了头号污染源。经验显示,我们不一定非要依赖于化学型农业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应当鼓励低污染农业。”他说,中国农业面临着转折。
转折点就在眼下,气候变化已然发生,石油枯竭尤其是水资源的枯竭使得化学农业无以为继。本书恰逢其时。它启示我们应该把注意力从转基因作物转向碳吸收型农业和真正的绿色循环经济,而这会在这个吉祥的虎年给国家带来健康、富裕和繁荣。
中国人说,“吃什么补什么”,老美说,“吃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you are what you eat),看来全球有共识:要想身体健康,首先吃的得健康。
我们的身边,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很多转基因食品,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转基因食品甚至转基因粮食登上我们的餐桌。
转基因食品究竟是什么?
它跟传统食品一样吗?
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们的健康究竟有没有危害?
种植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
愿关爱自己健康和家人健康的您,借助此书,了解转基因食品,做出自己的清醒的判断和选择!
本书汇集了当前关于转基因争论的主要观点、争论,讨论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粮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跨国生物公司的掠夺、转基因专利陷阱、转基因主粮推广过程中人民的知情权等问题,旨在启发读者关注这一问题,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知识和相关争论,进而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